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

发布时间:2021-12-09 23:42:49

A. 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含义

文学创造活动的性质与创造者和创造物有关,这是没有疑问的。创造者是主体,创造物是客体。因此,考察文学创造主客体的性质,是必要的。
学习这一部分,我们把文艺理论史上相关的观点加以介绍和评说,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根据作出结论。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中外古代文艺理论中虽然有说到文学创造主体客体的内容,但是并没有主体客体这样的概念,没有分为主客体去认识这样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模式是现代人的。以创造活动及其主客体这种三分模式来理解文学生产,显得较有条理。不过,这种理解立场是一种只是为着理解的理解立场,而不是为着文学创造实践的理解立场。两种认识立场所要追究的问题是不同的。
第二,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是两个很大的范畴,各自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会得到更多的认识结论,因此,教材所列举的观点,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不能说把文学创造主客体的含义都说完了,都说准了,新的认识角度和新的认识结论的可能性都还存在着。
第三,教材的许多说法和概念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如本节说:“人类任何生产都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活动。”用“统一”、“矛盾”这类词语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模糊而具有多义性的。“统一”是表示两者保持一致呢?共处一体呢?混合在一起呢?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呢?相互作用呢?还是一方作用于另一方呢?行文中需要推敲的道理和用语很多。文学概论课本来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如果不加推敲,所接受的知识更模糊,更没有用处。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什么是文学创造的客体?教材说“即文学反映的对象”。这样理解客体是偏狭的,应该说,除了主体和创造活动以外,主体在创造活动中所处理的对象,都属于客体的范围。这样去看客体,就应当包括:1、反映对象;2、加工的成品即作品;3、把反映对象制成成品的材质即语言。但教材赋予“文学创造客体”的内涵只是第一项,未涉及2、3项,下面我们也就只谈论文学的反映对象。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把有些主张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观点(如莱辛、巴尔扎克)也归入“自然”概念之中,所以“自然”前面加上“独立于人之外”的限制,因为不仅自然界的自然,人类社会生活也可以说是独立于人之外的。
A、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论”。代表者,从公元前六世纪的赫拉克利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等等都持这样的观点。
B、中国文论中“观物取象”说。在中国,如《周易·系辞》、画论中的观点、诗论中的“物感”说等等。《乐记》、《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有这种观点的表述。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评价:这一派观点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文学创造与客观存在之间的联系是对的,初步认识到了文艺创作的客观源泉;它的缺陷是,对“自然”的内涵缺乏确切的规定,无法区别文学生产客体与其他精神生产客体,对文学作品内容内指性蕴涵解释较为含混。
2.客体即“情感”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与客体即“自然”的文学观相对立的,这一派文学客体观念,具体的主张很多,但可以笼统概括为: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至于文学反映人的心灵中的什么方面,则有的侧重主张反映思想理性,有的侧重主张反映人的意志抱负,有的侧重主张反映人的无意识,等等。其中主张文学反映人的的情感,这种意见比较普遍,影响较大,教材着重阐述的是这一种见解。
A、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言志”说、“缘情”论等。从古老的《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到明清诗歌创作中的“性灵”、“格调”派,都可归入文学反映人的情感这一派意见。
B、西方文论自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以后主张“创作是作家情感的流露”。 现代主张者的理论更深刻而有系统性,20世纪以来苏珊·朗格、艾略特等文论家有对情感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
评价:人的情感、心灵,作为文学反映对象之一,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情感、心灵作为文学唯一的反映对象,割断情感与社会社会生活的联系,或否定客观世界是文学的根本对象,那就不对了。这一学说只看到了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情感产生的客观前提及其它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
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这是一个特殊的理论派别,它的提出者是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弗洛依德的学生荣格。表现了对文学原始根基的追求,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亘古不变的神话主题及原始意象。
这一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核心概念“原始意象”,其所指事实是无法用科学方法证明的,他们的立论建立在对古往今来一些文献纪录的现象作想象的联系。“原始意象”究竟是这派学者心造的理论幻象,还是社会历史中实际存在的事实?正如基督徒把上帝的存在说得确凿无疑,局外人仍然不免惶惑一样,文学作者如果靠捕捉原始意象去完成创作,未必比等待上帝赐福更靠得住。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深层心理体验产生基础及其重要性,但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A、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客体。
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它既可以把物质世界作为创造的客体,也可以把客观存在着的特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历史情境和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等作为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所以,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客体。
B、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第一,从生产过程来看,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第二,从创作题材看,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神话题材、科幻小说,其创作内容、对象都来自于社会生活。神话、童话、神魔小说、科幻小说的创造同样来源于社会生活。以《西游记》为例。
第三,反对错误倾向:文学创作来自于书本资料或前人的创作。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A、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所谓整体性指文学家把社会生活作为完整的对象加以反映,而不是把社会生活分割开来,进行分门别类的反映。这一点是文学创作和其它精神性活动的重要区别所在。
B、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目光审视时,会获得不同的美、丑的评价。就本质而言,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与丑。苍蝇可以传播疾病,从自然科学角度甚至从人文学科角度来审视,苍蝇也很难说有美的价值,但文学家却不然,《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来,无庶予子憎”苍蝇成为夫妻之间述说衷肠的兴起之物,它有什么丑的呢?
C、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所反映的自然、社会生活虽然广袤,却是以人为其核心和最终的归宿的。即使那些妖魔鬼怪、乃至自然景观,无不投射着人的影子,人的情感灵魂、人的思想。哲学也研究人,但这个人是抽象的“人”,是概念的“人”,文学表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个体的人。
这个问题可以分三步来理解:
第一,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按我们在上面分析的客体存在系列状态,属于哪一种存在状态?显然属于“自为的反映对象”。
第二,“体验”的心理含义及其活动意义是什么?
“体验”是一种心里活动。在这种心理活动中,主体要认识生活现象的性质和意义,产生一定的情感和态度,并对生活现象作出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评价。这种体验活动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必须有的心理活动,是文学创造的特征性活动。与科学生产比较起来,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不必须作体验活动,但是必须作分析、实验之类的认识活动。
第三,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与自在的社会生活有何区别?
与客观自在的社会生活比起来,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经过作家的评价而赋予了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由于作家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的作用,必然使它具有更明显的社会意义,带有作家的主观色彩。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摹仿”与“创造”在这里是用于说明文学创造活动性质的概念,这两个词在含义上是对立的。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文学所摹仿的对象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用文学创造活动的性质来给作家定性。
A、 “摹仿者”:古希腊到十七世纪——强调世界的作用(具体看法各家观点有异)
西方的“模仿论”中,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如柏拉图的“摹仿说”、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等。认为文学创造活动的性质是摹仿外在的对象,持这种观点的人自然就认为作家是摹仿者。
主张这一观点的人主要是西方古代的文艺理论家,代表者主要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尔伯蒂、达·芬奇、锡德尼、狄德罗。
B、“创造者”: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艺术想象——强调作者的作用
“创造说”兴起于18世纪,对“模仿说”的批判,是在反对“摹仿说”中崛起的。该学说在尊重客体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抒情感渗透的创造性主体。代表:歌德、黑格尔、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例如: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更是自然的主人;艺术家的本领是驾驭自然、创造自然。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一种想像是真正的创造。
对“摹仿者”与“创造者”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摹仿者理论突出了主体观察生活、复制生活的重要性,强调了创作的客观前提与来源;但忽视了主体的才性和主动性,将艺术家降为工匠;
第二,创造者理论突出了主体的创造才能和天才因素,但相对忽视了物质客体的存在,以至于具有“自我表现”的倾向。
(二)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旁观”与“移情”也是一组有一定对立性的概念,它们也是对文学创作活动性质的说明。用“旁观”与“移情”说明文学创造活动,比用“摹仿”与“创造”说明文学创造活动,更具有近代理论的深刻与细致。
1.“旁观者”—— 审美非功利性与心理距离说
西方:毕达哥拉斯——康德(审美无利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叔本华(旁观者、静观)——布洛(审美心理距离说)
中国:庄周哲学中的“虚静”理论——苏轼的“游心物外”主张——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学说。文学创造活动摆脱利害关系,这是主体具备审美心态的必要条件。庄子很多寓言非常细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意识到这一点,思想已经很深刻细致了。
西方和我国都是说要排除利害观念的干扰,保持心境的宁静。这都与“旁观”的含义是一致的。该学说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审美眼光和态度对待文学生产客体的创作者。
2.“移情者”—— 情感外射
“移情”说对文学创造活动的说明也是很深刻的。理论提出者及基本观点见教材114页第3段。如19世纪末,立普斯提出了“移情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德国的费舍尔父子、伏尔盖特,后经克罗齐、科林伍德等人进一步发展,逐渐成熟。。按照移情说的理解,“感时花溅泪”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花中去了。该学说认为“文学生产主体是一移情者,他使对象具有人情化。”案例:《葬花词》中的移情现象简析 。
对两种对立学说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旁观者理论指出了创作主体的非功利心态,审美与认识评价是统一的;但具有明显的超社会现实倾向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趋向。
第二,移情者理论注意到了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因素;不足在于片面夸大了这一因素,具有唯心主义趋向。
(三)主体即“集体人”
这是前面介绍文学创造客体中,“原始意象”说的主张者荣格的观点。
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意识即从其中发展而来。”在人体的生理结构中,我们发现了早期进化阶段的痕迹。我们可以推测,人们心里在它的接都内部同样与种系发生的规律一致。神话主题也市场穿着现代外衣出现,在文学研究中,研究这些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们是对意识清醒时的态度的补充性。
1、内涵: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其提出依据是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
2、提出过程及代表人物:20世纪初,荣格提出;20世纪中期,朗格将其发展,“艺术是人类普遍情感的表现”。
3、评价:其提出有助于克服前此的“自我表现”理论的不足;但同时,否定了艺术主体的现实性、具体性、个性和创造性,片面而抽象。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艺术生产者: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作家并不等于创作主体,因为主体只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一个人曾经写过一些小说,尽管他也许早已不再写小说了,人们还是可以称之为作家,但他已不再是创作主体了,因为只有相对于创作客体,并处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作家才是创作主体。一个作家即使依然进行着文学创作,但是当他从创作过程中抽身而出时,例如他去从事体育锻炼或其他日常事物时,他也就不再是创作主体了。一旦他重新回到创作过程中,他就又成了创作主体。所以说,创作主体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A、内涵:具有主体地位、具有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生产者。
B、同物质生产主体的区别:劳动生产性质、方式上差异使得劳动生产主体不同。我们认为,只有处在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应具有“主体性”。 精神生产者。
C、作为文学创造主体不仅是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而且还不能是被动的,受胁迫地从事文学创造活动。这因为在受胁迫情况下个人的活动心理发挥的不正常。教材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这观点其实也是来自马克思。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包括不受他人胁迫和不受自己利益动机的胁迫,其含义与上述的“旁观者”的观点是相通的。
总之,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A、人类掌握世界的活动及主体在该活动中的地位
第一,人类掌握世界活动的类别: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和价值实践活动;
第二,主体在各类活动中的地位。物质实践活动——实干家、行动者——物质改造;认识实践活动——思想家、理论家——观念活动;价值实践活动——伦理道德、情感评价、审美价值判断——体验者。
B、文学生产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第一,文学生产主体是特殊的体验者和评价者,需要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之中。
第二,文学审美评价与认识活动的关系,审美活动中包含着认识因素。
第三,文学审美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关系,审美活动中含有实干家成分。
第四,文学创造主体是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一个以审美评价为核心的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A文学生产主体是具体的人
第一,生产主体的性格、生活经历、创作个性等都是具体的;
第二,但需要反对“自我表现”理论。
B文学主体是社会的人
第一,“就其本质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即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第二,社会性因素(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社会思潮等)对文学生产者的影响。
C文学生产者是具体的、社会的人的有机统一
案例:曹雪芹创造《红楼梦》。

三、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马克思把艺术创造看做是一种艺术“生产”,这就意味着艺术创造(包括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过程。因为,任何生产都是作为生产主体的人对于作为生产对象的客体的活动,离开了任何一方,“生产”就不存在;反过来亦是。马克思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在探讨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之后,还要进一步阐释文学创造中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审美活动属于价值评价活动。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主客体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价值关系,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首先是审美者,是审美价值的评价者和创造者,而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或两者的统一)首先是作为主体的审美评价对象,作为审美的价值客体。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作为审美活动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的关系具有两个特点: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的心理特征。
2.创作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主要的思维特征。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生产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生产;主客体的关系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运动,而是主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生产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也应该在这种主客体关系中来进行,将它看做是一种主客体双向建构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表现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创造主体的主导性、主动性首先体现在对创造客体的选择上。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世界和已客观存在着的精神世界。这是笼统的说法,也称作“一般客体”。但文学创造所要反映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即社会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某个事物,我们称之为“具体客体”作为反映对象,例如鲁迅主要选择“病态社会”和“病态人生”为“具体客体”。
其次,创造主体的主导性、主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点缀、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总之,创造主体的能动创造,从对具体客体的选择和重塑,首先都是按照作家的“内在尺度”即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来进行的。不同的作家对生活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他们所选择的具体客体和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
2.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被动的地位。但主体从从选择客体开始到对客体进行重塑整个过程,都是在生活的制约之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创作始终受客体的支配和制约。
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例如,创作主体选择何种具体客体为反映对象,就不仅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也取决于外部“种的尺度”,即客体的尺度。案例:“我眼中的废墟文学”——作为体验者的作家。
小结: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B. 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是什么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物质专实践关系属;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C. 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文学创作的客体来,是指进入创自作主体体验和实践范围内并同创作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部分客观社会生活.创作客体的特征是:对象性、客观性与审美性.对象性又称相关性,作家的创作对象不可能是社会生活的全部.
文学创作的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的概念,他是指那些面对文学创作客体,并进入创作过程的作家。文学创作主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二是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三是向创作对象倾注强烈感情。

D. 文学创造的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及其关系

这个题目......也太大了.....

E. 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有机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这两者的关系如何统一的,这就是我这个学期学文学理论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我常常问自己,问什么别人能创作出一部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我只是个欣赏者,有时连个欣赏者也做不到,只是个门外汉,只是个过客,充充看一眼就离去,什么也感受不到因为我不具有文学创作主体基本素质。
文学创作的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的概念,他是指那些面对文学创作客体,并进入创作过程的作家。文学创作主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二是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三是向创作对象倾注强烈感情。
俗话:“《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杨雄说:“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作家大多得力于阅读。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司马迁、王安石、冰心、茅盾、三毛等都是如此。冰心7岁已读完《三国志》,11岁前就读完了《水浒传》《聊斋志异》《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西游记》《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台湾女作家三毛3岁时就迷上书,5岁半就读《红楼梦》,她一生嗜书如命。
也就是说也是说学问影响文学创作。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里所谓“气”,乃指作家的气质、个性。《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

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这就是主体选择客体,有什么样的主体就有什么样的客体。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只有体验才是主客体融合的方式。
伟大作家司马迁成功经验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关于文学创作客体的几种观点。所谓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以往人们对于文学创作客体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人的主观情感意念;二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自然,即外在的客观世界;三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曹雪芹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实际中,研究一切实际的人和事,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有了生活积累,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这就是说到了创作的客体,当你遇到秋天黄叶飘落时,就会有“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感受。
而情感是体验的途径。
伟大情感是构成伟大心理品质的主要因素,圣人说:“有德者必有言”,伟大的情感品质可造就才华横溢的文章
文学艺术是情感艺术。要想打动别人就要先打动自己。花鸟很普通,可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不要对自己身上萌生的情感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情景交融、心目相取。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互相渗透构成艺术形象。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文学创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是独立于作家之外的自在存在,而是作家眼中的存在,带有作家的主观倾向;作家在作品中融进的主观倾向是社会生活影响制约的产物,并非空穴来风。也就是主体的客体化,客体的主体化。
晋代陆机的《文赋》,中说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我想这里的物是指创作的客体,而情是创作的主体,而文是指语言。孟郊写作讲究一字一句慢慢锤炼,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例如“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这是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到了东坡诗里就成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生活物象到了文学中变的别具一格、神灵活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学想象经常因为创新不够,于是语言变得过俗、过滥,总摆脱不了别人的影子。一写荷塘就是田田的叶子,就是微风过处之类;一写美女就是瓜子脸樱桃嘴,现在时兴的是可人、性感之类。古人都懂得不正面去写罗敷的美,这就是文学的语言。
所以说有了文学的语言文学创作主体和客体更好统一。
而主客体的统一是一个彼此之间双向交流、相互融合、同构对位和共同吸附、共同超越的过程。

F. 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名词解释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例如,《红楼梦》围绕着宝黛的爱情悲剧这一轴心,展现的是封建家族内部的、外交的、世俗的、官场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方面生活相交织的画卷。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并不是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东西都可以进入作品的,有些缺乏审美价值的东西根本无法表现,硬要描绘出来也不成其为艺术作品。正如鲁迅所说:“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乌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

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有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反映的自然风景、自然花草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发人们的美感,无疑具有客观审美价值。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你没对月亮进行休验,月亮也就不会成为你的创作对象;曹雪芹如果没有对封建社会晚期青年男女不幸命运的熟悉、体验,那些不幸青年男女的生活也就不会成为《红楼梦》的反映对象;钱钟书如果没有对旧式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的体验,那群处于“围城”状态的知识分子又怎么能成为作家创作的现实客体呢?可见,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实际客体。所以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如鲁迅故乡中那阴晦的天气、冷风、荒村,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环境,而是浸渍着作家悲凉情绪的心理空间。

G.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就是因为文学创作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并且高于实践的文学活动。

H. 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哪些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
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内独立于人之外的自容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客体即“情感”说
与客体即“自然”的文学观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I. 名词“文学创造的客体”解释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指进入创作主体体验和实践范围内并同创作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部分客观社会生活。创作客体的特征是:对象性、客观性与审美性。对象性又称相关性,作家的创作对象不可能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只有与作家发生审美对象性联系的那一部分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作家的创作客体。

J.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诗人和作家,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指进入创作主体体验和实践范围内并同创作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部分客观社会生活。创作客体的特征是:对象性、客观性与审美性。对象性又称相关性,作家的创作对象不可能是社会生活的全部。

阅读全文

与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