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螺旋心理剧的螺旋心理剧——治疗性螺旋模式
它是在古典心理剧治疗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用以防御二度创伤的一种临床上的结构方法,其独特的结构包括安全结构、包容、临床诊断的重点以及介入方式,以便增加用行动方法治疗创伤的效果。治疗性螺旋模式想要提供:
1、适用于创伤幸存者的经验性自我组织建构
2、安全的经验性心理剧治疗的清晰临床结构
3、进阶的行动介入方式,以便包容、表达、修补和整合未处理的创伤素材 。 在西方医学中,医师的标记是一根有双蛇盘绕的棍杖——很像一个螺旋,并且意味着“不要造成伤害”。凯特所带领的螺旋心理剧团队所接触过的土著文化——美国原住民、澳大利亚原住民、新西兰毛利人、南美洲和韩国巫师——都将螺旋融入其疗愈象征之中。TSM视安全疗愈为最高原则,因此很适合运用螺旋意象。
在古典心理剧理论中,“心理剧式螺旋”(psychodramatic spiral)认为行动的发展要“从周围到中枢”(Goldman&Morrison,1984),演出时从主角目前生活的评估场景移向过去的连接场景 。
TSM选择螺旋形状的几个理由都与创伤的临床实务有关。因为许多创伤幸存者体验到的内在混乱和人际苦恼通常都感觉起来像一阵龙卷风;提供一个治疗性螺旋意象可以让来访者对龙卷分过的失控能量赋予一个替代性意象。来访者可以学习依自己需要在螺旋上下移动,而不是被龙卷风的混乱所蹂躏。
螺旋意象被区分为三股,以便进一步澄清幸存者的创伤内在表征。想象有一个三度空间的螺旋意象,形状就像一个DNA模型有着三股,每一股有不同的颜色。紫色代表能量,茶色象征着经验,粉红色代表新的意义。在健康地运作时,个体会在每一股上下移动或是在疗愈修补的意识旅程中从一股移向另一股。在创伤发生时,这些股的整体流动收到阻碍、扭曲、限制,并且彼此间被区隔开来。 第一股螺旋叫做“能量”。从古典心理剧来看,它是一个一直可以恢复的自发性和创造力状态,就像是身体活力充沛和生气勃勃那个样子;它将人类彼此连接起来。在TSM中,它是一种灵性感。能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而且可以通过历史、家庭、性别、种族、文化和灵性角色等丰富来源而触及。
(1)安置观察性自我角色并将其具体化。
在TSM里,自我(OE,Observe Ego)的含义是观察性自我,是一个具有观察性的角色而且能不加判断与批评地接收信息。它就是观察和注意所发生的事。当我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卡住时,他是个可以进入那个地方的角色,无论在语言上或比喻性的。对于创造与持续保有安全感,OE是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因而寻找具有观察性自我功能的OE卡并将其具体话地标记出来,是建构安全结构的首要一步。
(2)布巾圆圈
作为一个团体,第二个步骤就是创造一个空间去包容创伤的情绪和过去体验的地方。当团体开始时,在与阿奴按中放着各种不同颜色、质地和尺寸的布巾,每个团体和团队成员都至少选取一块布巾来代表他们今天给给团体的一种力量。这些长处可以是个人的、人际的、或超人际的。每一条丝巾代表一项长处;它们会被一一命名,说这是什么力量。然后放下来。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团队成员说这条布巾带给自己什么力量,或者做一个动作,然后大家也跟着做一个动作,深呼吸,放下布巾,用深呼吸来吸进这个力量。
还有一种相互表达并赠予力量的方法:某成员选择一条有力量象征意义的布巾,选择一位小组成员(无论认识与否)并把它送给对方,并表达其中代表的力量,从而促进团队成员彼此内心链接。
接下来每个人都站起来表达出这种力量,并且把布巾放下,排成一个有型的圆圈或容器。为了探寻和找出创伤经验的意义,我们必须挖掘自己的资源,并清除自己可用的长处,布巾源泉同时也在经验空间和观察空间之间画了界限。这个容器就成为经验源泉,而且团体会指导创伤素材可以安全地在这个圆圈之中演出,这个结构会不断提醒界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建立这些界限 第二股螺旋叫做“经验”,是促进改变的所有体验性方法的共同特征,它专注于意识状态下安全有效地重新体验创伤气泡。
(1)光谱测量法
使用光谱测量法是奖励安全结构的第三步。参与者站在一条线上,线的一段代表最多,另一端代表最少,由参与者来决定自己所站的位置。这种行动法使参与者与团体能快速地收集测量信息,如参与者的心理剧经验多寡,有助于针对每个团体进行适当的介入策略。
导演可以问下列问题来了解成员的状况。
对心理剧了解的程度如何?
现在的感觉是好还是偏向不好的 ?
遇到困难的时候找到何种资源来帮助自己?
对这个团体是想参与还是只想了解?
(2)行动式社会测量法
第四个步骤是行动社会测量法。团体成员指出他与别人的联结是什么?这会帮助参与者看到团体内存在的连接,然后协助团体成员进一步连结。
例如,在下列问题做选择,将手搭在你选择的人的肩上:
请在团体中选择一个你最先认识的人。
在这个团体里面,这几天你想要对谁有更深的认识?
晚上不上课的时候,你可以找谁吃饭,谁可以跟你一起出去玩一玩?
在谁面前说出秘密时你觉得最舒服?
有困难时会找谁诉说?
你在谁身上看到你内在受创伤的孩子的形象?
什么样的人是你理想的父母?
(3)圆圈社会测量法
第五个步骤是,团体成员围成一圈并且衡量自己是否符合所列出的标准,决定谁进入或退出此圈子。主角或辅角,设置是团体成员自发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并自己首先移动身体,走到圆圈里面,团体成员有类似经历的人随后走进圈里。比如:
谁有宠物?有的话,请到圈子里
谁像我一样曾经对爱情很困惑、迷茫?
这种方式用来延续团体彼此的连结并在口头上标明我们的经验——自己与他人共有的经验。准确的标示经验是创伤痊愈之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种行动结构给予我们一个机会来认识对方及分享我们自己的经验,螺旋的过程带出创伤,并为做心理剧做准备。 第三股螺旋叫做“意义”。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意义生活着;个人的故事在指引着生活。当认知意义附加于正确的经验时,这些象征性表征便会制造出有关自己和其他人的现实目标和期待;然而,当创伤扭曲了信念系统,就必须花些时间根据个人经验——而非内射的意义——来找出一个新的个人故事。
意义通常通过策划艺术活动来进行,这是建立安全结构的第六个行动步骤。
策划艺术互动
每个工作坊也会策划一个能在治疗中持续进行的艺术活动。它可以让参与者用非言语的方式创造性地标示并致命不同的角色与经验。
八人左右为一组,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说明这是什么力量,然后做一个动作,每个人把自己的动作加进去,必要时加上音乐等元素,就像是一个舞蹈,这些力量在里面交织,他们给艺术活动一个形容并取一个名字或标题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力量”,同时表演出来,然后围城圆形。
如果有人不了解或感到不安全时此模式鼓励人们提问。当工作小组担负起主要的安全责任时,每个人就有责任提出他们自己的需要,且让工作小组成员知道他们有压迫感而且需要说出来。 经过多年来将心理剧引用于创伤幸存者的时间,螺旋心理剧治疗者逐渐体会到只有一个受过训练的“会心”团队才能够进行最安全和最深入的工作。除了极少数的案例以外,来访者若要对核心的创伤场景做完全而有意识的重新经验,就必须获得一个有力量的团队的支持,这个团队应该受过古典心理剧的技巧以及创伤症状的细微差别知识等方面的训练,这也就是她会被称为创伤行动团队的原因,团队成员整合心动方法的知识,并将它们应用到创伤之中。每个团队包括一个团队领导者/导演(TL)、一位助理领导者(AL),以及至少两位受过训练的辅角(TAE)
(1)导演
在TSM中团队领导者为了确保安全性,需要运用三种临床技巧;过程评估、包容退化及发泄、平衡认知与情绪。
过程评估是指团队领导者能够在当下评估主角及团队承压UN的问题及情绪水平,并据此调整临床策略。
当团队领导者认为处方性角色已定位,主角以准备好处理创伤气泡,这是才会让主角出现退化,进入主角的创伤情绪并促进宣泄。
在古典心理剧中,导演经常让主角直接进入情绪中,而不管主角是否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在TSM中团队领导者随时注意平衡认知与情绪,避免主角重新经历失控的情绪,再度收到创伤
团队领导者除了担当导演的而角色,同时要扮演助理领导者和受过训练的辅角的中介,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协调他们。
(2)助理领导者
因为在主角演出其内心世界史,会有团体成员的情绪被引发,因此,TSM创设助理领导者角色对团队领导和团体成员提供支持
演剧的过程中,助理导演会引导辅角、关注团体成员,随时保持与导演关于团体成员状况的交流。如果某个成员出现悲伤、压抑等情绪,助理领导者会指定一位TAE做他的替身来平衡认知情绪。助理领导者也会把对主角故事有类似反应的团体成员聚集起来,彼此支持。助理领导者也会根据主角演出的进程,将一些成员想参与演出的某个自发性角色放到演出中。
(3)受过训练的辅角
受过训练的辅角能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了解到导演的治疗方向,不断地收集或体会所扮演角色的信息,包括观众的情绪等信息,并报告给助理领导者,再有助理领导者告知导演,作为导演治疗的参考。
在TSM中,受过训练的辅角主要有三种心理功能:提供包容给被触动的团体成员,将自己作为研究中的主动角色,扮演困难的角色或可能再度受创伤的角色 什么是角色原子?
古典心理剧所提出的角色理论将创伤的内化作用正常化为“角色”,并且让来访者用一种不会引发羞耻的方式来谈论自己的经验。
创伤幸存者的精神内在角色原子是一个临床概念。它是主要的评估工具之一,是用来引导TSM的介入策略,里面包含的是创伤幸存者的自我的组合及其人格结构里必要的内在角色。同时,它为创伤之后恢复健康人格所需要的角色开出处方。
它被区分为:
(1)处方性角色:健康人格运作的必需角色:观察、恢复、包容
(2)依据创伤而来的角色:从暴力经验中内化发展的角色:受害者、加害者、遗弃的权威。
(3)转化性角色:在创伤角色与处方角色自发的互动中诞生的新角色:改变机制,足够好的权威。
当以上三个角色依照TSM处方的顺序发展出来后,经验疗法就能安全地用在创伤幸存者身上。
⑵ 举例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直线组织和螺旋式组织的特点
直线式组织有益于儿童逻辑地思考问题,而且对于一些接受性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具有较高的效能。螺旋式组织有益于儿童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经验,原有经验将在新经验的获得中起着连接作用、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迁移,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也有益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⑶ 脑袋里面空空的 曾经的创造性思维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没有了
各种思维和智力复的发展不制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起有伏的波浪式或螺旋式发展模式的!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会有好、坏的时候,现在不好,不等于过段时间也不好。不好的时候学会积极阅读思考、积累和酝酿各种相关知识,等到时机成熟了、积累丰富了,又会迎来新一轮的思维能力的狂飙期了!
⑷ 求思路😳
在10多年的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和培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经验,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林崇德的思维心理的三棱结构模型,建构了由知识,方法和品质构成的儿童青少年思维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根据该结构模型,在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是儿童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途径.基于儿童青少年思维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设计了用于培养儿童青少年思维和创造力的"学思维"活动课程.从方法维度来讲,主要包括观察(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对比观察等),抽象思维(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形象思维(表象变换,想象,联想,图形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类比思维,臻美思维,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等效思维,
突破定势,逆向思维等),综合活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概念形成,规律建立,探究活动,产品设计)等方法·,从内容来讲,主要涉及数学,语文,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从品质来讲,主要有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活动的设计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先从日常问题开始,再到各个学科领域;先从具体形象问题开始,再到抽象问题;先从简单问题开始,再到复杂问题.既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又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该课程共有8册,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每个年级一册,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线进行编制,每册有18个左右的活动,每个活动包括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小结和活动小结四个部分.《"学思维"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活动性.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让他们在各种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活动中进行充分地思考.在活动中体验自己与他人思维方式和风格的差异;在活动中顿悟以前和目前思维路径的不同;在活动中监控自己的思维方向,提高思维品质,完善思维方法.
二是系统性.系统地抓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对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法进行螺旋式上升的迂回训练,旨在使他们在具体情景问题中,能动地选择相应的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地问题解决.
三是迁移性.整个活动中贯穿着"思维训练"这一主线,每个活动都设置"活动拓展"这一环节,使教师和学生时时注意把刚学习到的思维方法迁移到其它的问题情景中去.四是跨学科性.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一个纵向的层面涉及了大多数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物理,社会,艺术等.
⑸ 螺旋花披扁方法最好有视频看到来学
也许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其实你有这么好的数学基础,想在高考时数学考出你理想成绩一点也不难,你只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放轻松点,相信自己行,那就一定行!一下是我找来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作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
“凡事预则主,不预则废”。课堂就是战场,学习就是战争,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如果第二天有数学课,第一天就要进行充分准备。一方面要通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看看哪些是懂得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不懂的,是要通过老师讲解才能理解的新知识。把不懂的部分标注清楚,进行初步思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对教材后边的习题初做一遍,把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一起带到课堂去解决。这样做,就会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听课的效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培养读书的习惯,形成自学的能力。
二.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听课要提前进入状态。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正式上课铃声未响,老师尚未走进教室之前,就该把有关的课本(包括笔记本,练习本)和文具事先摆放在桌面上,等待老师的到来。不要指望老师站在讲台上等大家慢慢翻箱倒柜,找这找那。老师进入教室,就应该带着预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心听讲。还要掌握老师讲课的规律,围绕老师讲课质点,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课堂练习和课内作业,要争取回答得又迅速又准确。还要抓住老师讲课要领,做好课堂笔记,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典型例证。还要记下尚未听懂的问题,以便课后继续钻研或是请老师给予辅导。
三.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复习时,要再次阅读教材,回想当天所学的内容,追忆老师讲课的过程,再现课堂所学的知识,读懂老师已讲的例题,(这些例题通常对完成作业有较强的启发和示范作用),理解和记忆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这些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当天及时复习,能够减少知识遗忘,易于巩固和记忆。经常复习能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只有系统化了的知识,才有利于运用,才有利于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才有利于掌握更新的知识。复习要有计划,既要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又要及时进行阶段复习。
四.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乐院士在回答中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时,就是很简短的三句话: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实践,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三是循序渐进。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做题,就是完成作业。作业是练习运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一定要先复习后作业。除了要求独立完成作业,反对互相抄袭之外,作业还必须字迹工整、格式规范。要认真读题和抄题。认真抄题,一可磨练意志,二可推敲题意。在新课学习阶段,抄题不是多余的负担,不该借口占用时间而懒于抄题。要先审题后解答,所答要对所问。做完作业要检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失分,保证作业质量,养成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通过作业练习,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要按时交,在按时和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要求正确、整齐、迅速。凡是老师批改时指出的错误,必须及时弄懂,认真改正。同时允许一题多解,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创造性。
五.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学完一个课题或是一个章节,就要及时进行小结。小结就是把每一课题、每一章节的有关知识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异同和寻找相互联系,提炼出实质性的东西,例如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等。把它们用简明的文字概括起来或是用图表示意,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杨乐院士介绍学习方法的第二句话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这一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对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每一课题结束都应该有小结,每一阶段末了更要进行系统总结。总结时,除了总结归纳所学知识之外,还可记下那些在有关知识启示之下所萌生的联想、猜想和发现,以便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还可总结学习方法上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特别是半期、学期考试之后,更要结合各科成绩进行一次学习方法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此时,有经验的老师还会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学习,使之学得又轻松又有效果,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以上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一环节的落实程度如何,都直接关系到下一环节的进展和效果。一定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每天放学回家,应该先复习当天功课,次完成当天作业,后预习第二天功课。这三件事,一件也不能少。否则就不能保证第二天有高质量的听课效果。
谢谢!加油,你行的!。。
⑹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极具竞争性、挑战性和开拓性,只有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
思维一般是在问题情境中发生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创造性思维亦如是。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或者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创造,自然会遇到种种常规思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迫使你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那些富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二是积极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虽然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了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一件事,可以设计两个甚至三个、四个方案;遇到一个问题,不要局限于一个维度的思考,不能满足一个答案,而应进行二维甚至多维思考,敢于走出常规,广思多虑,标新立异。长期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久而成习,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
三是学会捕捉灵感。
灵感是人脑以最优势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它常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妙思突发的体验,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顿释。对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调查表明,在他们的发明创造和创作过程中,大多出现过灵感。灵感具有突发性、瞬间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易捕捉,使人感到非常神秘,可欲而不可求。其实,灵感的出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灵感是深思熟虑的产物。灵感出现的基本条件是,个体必须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个长时间的思考,达到了深思熟虑甚至思维饱和的程度。这时从表面上看,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但由于穷思竭虑,已谙熟了问题的方方面面,所有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导致的结果都烂熟于心。此时,一旦外界某种刺激忽然与所要研究的问题契合,灵感就一触即发。
第二、灵感往往出现在个体紧张思维后精神松弛的状态中。当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走投无路的时候,人们往往暂时把问题放下,从事别的活动或思考别的问题,使自己从该问题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这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无为的松弛、消遣,如下棋、看电视、闲聊、散步、听音乐或舒适地躺在草地上,望着白云从蔚蓝色的天空中飘过,等等。其实,这种放松不知不觉地敞开了人的思维的大门,使人的思维更加开阔,思维因无任何限制而自由奔放,灵感不期而至。阿基米德在沐浴时,从池水外溢想到了物体的浮力原理发现了金冠搀假的秘密;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华莱士因发疟疾卧床时想到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观点;凯库勒在瞌睡小憩时解开苯的化学结构之谜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例,都充分印证了一张一弛是灵感产生的道理。
我们知道灵感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懂得了怎样去捕捉灵感。这就是:一要对问题深思熟虑,对问题本身以及有关资料要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深入地研究探索,直至把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搞清楚,为灵感的捕捉铺平道路。二是对问题达到一种专注沉迷的程度,要全身的投入问题的思考,不达目的绝不罢手。三要适时放松精神,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可以转移注意力,做点别的事情或休闲一下,给思维留足发散的空间。
四是培养想象力,敢于大胆猜想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想象过程中产生的新形象,叫做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可以是人自己未曾亲身感受过的事物,也可以是现时生活中尚不存在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形象。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不囿于成见的标新立异的大胆猜想,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鲁班发明了锯,是他被丝茅草划破手指联想的结果;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是他们观察飞鸟和看到一架有螺旋桨的玩具而联想的结果。
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联想能力和猜想能力,一要博览群书,丰富记忆表象;二要重视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所有经历,处处留心,深入观察,细心体会,增强感悟能力;三要有胆量,不畏摄权威与定律,敢于提出超常的想法。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是黑暗的。
⑺ 小学教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螺旋式教学
一、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离开了教师自身优秀的业务素质都是纸上谈兵,“螺旋式上升”教学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呢?
①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的再学习,再“充电”,再教育,
②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现有的知识,要主动地扩展自己的视野,了解所教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数学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将实用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③认真学习《新大纲》《教育学》《心理学》等,丰富教学方法,
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合理的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掌握、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
二、“螺旋式上升”教学不能只重形式,不重知识的整体结构
“螺旋式上升”教学的目的是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所以,在按照“螺旋式上升”进行教学时,切不可只是形式上将同一模块的知识分在不同的学时或学期讲授,这只能降低学习效率,而是要按照“是什么”“叫什么”“为什么”“怎么用”的步骤“螺旋上升”、逐步到位,“螺旋式上升”教学不能简单地追求螺旋上升的形式,需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的层次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步步为营、层层递进、逐步加深。
三、“螺旋式上升”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做好“螺旋式上升”教学,需要教师合理把握“螺旋式上升”的速度与深度,其速度与深度是由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所决定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很多时候对所学的知识不是当场就可以完全理解的,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反复学习来逐步理解,“螺旋式上升”教学过程中,在讲某一知识的进阶内容时,学生经常忘记之前学习的基础内容,通常需要教师引导着再复习一遍,此时,如果教师不做好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忽略了学生对于前期知识复习的需求,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难于理解,学习效率降低,在进行新内容教学之前,先要引领学生复习相关的前期内容,使之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每次新内容教学之前都能温故知新,逐步加深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步牢固,逐步深刻,这是“螺旋式上升”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根本目标,如何在授课之前与学生做好有效的沟通呢?我在讲解新课程之前,一般是通过做练习或者提问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知识的掌握情况,摸清学生的“底”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学习新知识,这样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螺旋式上升”不但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模式。
作为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和把握数学知识的这种螺旋式结构,并通过探讨螺旋式结构与数学教学的关系,认清数学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螺旋式上升”教学的高效性,也才能培养出高分高能的数学人才。
⑻ 举例说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的特点,同仁们,回答重点是举例
美国传统教育的“学科中心”课程观与进步教育的“儿童中心”课程观一直在争论:课程内容究竟应按知识逻辑顺序进行“直线式”编排,还是应按儿童学习的心理顺序进行“圆周式”的编排?布鲁纳认为,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的心理顺序并非格格不入,通过合适的“转换”手段,可以使其相辅相成。为此,他提出: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宽与加深;这样,学科知识结构就可以在课程中呈螺旋式地上升。具体来说,就是从儿童已经学会的基本知识开始,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更复杂的和更精细的类目和编码,当教学向前推进时,往往返回到以前理解的基础上再提高。可见,他提出的螺旋式课程,就是以倒三角形的螺旋状结构组织学科知识,其核心仍是学科的基本结构。这就保留了直线式组织中的逻辑顺序,即下一阶段比上一阶段高升、深入和分化;这也融会了圆周式组织的心理顺序,即由同心圆一波又一波地扩散、加宽知识面。
⑼ 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
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提水器
⑽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对推动生物化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原因是什么
两位科学巨匠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惊世发现,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篇章。如果说十九世纪达尔文进化论在揭示生物进化发展规律、推动生物学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那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则是开启生命科学新阶段的又一座里程碑。由此,人类开始进入改造、设计生命的征程。 诚然,生物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其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同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但勿庸置疑,它首先是科学家个人创造性劳动的宝贵结晶。今天,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产生的背景、条件,以及对生物学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对我们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发现的科学价值,正确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是大有裨益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撰写了这篇短文,权作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50周年的纪念。 浩繁纷杂的生物尽管千差万别,但不论哪一个种类,从最小的病毒直至大型的哺乳动物,都毫无例外地可以把自己的性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无论亲代与子代,还是子代各个体之间,又多少总会有些差别,即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人们曾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别”,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存在于一切生物中的这一自然现象,并为揭开遗传、变异之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7世纪末,有人提出了“预成论”的观点,认为生物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性状特征传给后代,主要是由于在性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预先包含着一个微小的新的个体雏形。精原论者认为这种“微生体”存在于精子之中;卵原论者则认为这种“微生体”存在于卵子之中。但是这种观点很快为事实所推翻。因为,无论在精子还是卵子之中,人们根本见不到这种“雏形”。代之而来的是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夫提出的“渐成论”。他认为,生物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都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遗传变异的操纵者究竟是何物?仍然是一个谜。 直到1865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在阐述他所发现的分离法则和自由组合法则时,才第一次提出了“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作为基因)的概念,并认为,它存在于细胞之内,是决定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用“基因”一词取代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从此,基因便被看作是生物性状的决定者,生物遗传变异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926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表了著名的《基因论》。他和其他学者用大量实验证明,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它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呈直线排列。这样,就使孟德尔提出的关于遗传因子的假说,落到具体的遗传物质———基因上,为后来进一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尽管如此,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基因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直至本世纪40年代,当科学工作者搞清了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时,基因一词才有了确切的内容。 1951年,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得到了DNA结晶; 1952年,得到DNAX射线衍射图谱,发现病毒DNA进入细菌细胞后,可以复制出病毒颗粒…… 在此期间,有两件事情是对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一是美国加州大学森格尔教授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给人以重要启示;一是X射线衍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得到有效应用,提供了决定性的实验依据。 正是在这样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条件下,美国科学家沃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与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合作,致力于研究DNA的结构。他们通过大量X射线衍射材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53年4月25日在英国《发现》杂志正式发表,并由此建立了遗传密码和模板学说。 之后,科学家们围绕DNA的结构和作用,继续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并于1961年成功破译了遗传密码,以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证实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正确性,从而使沃林、克里克同威尔金斯一道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现代生物学研究业已搞清,核酸是由众多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苷酸主要有四种类型,它们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构成了含有各种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基因就是核酸分子(主要是DNA)中含有特定信息的核苷酸片断。 在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自然界中的大量生命现象和实验中的许多实验结果,也给生物学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比如,大肠杆菌是一个品系繁多的大家族,有上万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品系因缺少指导合成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的基因,因而必须从培养基中直接摄取这些营养物质方能生活。这些大肠杆菌被称作营养缺陷型。如大肠杆菌K不能合成苏氨酸(T)和亮氨酸(L);而它的另一个品系则不具备合成生物素(B)和甲硫氨(M)的能力。把这两种大肠杆菌的任何一种单独放在缺少TLBM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但是,当把这两种大肠杆菌混合在一起,放到缺少上述四种物质的培养基上,却奇迹般地长出了新菌落。这是什么原因呢?前面已经说过,大肠杆菌K中缺少T、L两种基因,却含有B、M两种基因;而另一个品系的DNA上,尽管不具备B和M基因,却含有K中缺少的T、L两种基因。当把它们放在一起大量培养时,前一品系细胞中的DNA有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后一品系的细胞中,使两种类型的DNA之间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同时含有BMTL四种基因的大肠杆菌新类型。其实,上面这种细菌间的杂交现象并不是仅仅在生物学家专门设计的营养缺陷型实验中才能进行,在自然状态下的许多细菌中同样存在,只不过数量太少,一般不易被人们发现罢了。 上述DNA的转移,主要是靠细胞之间的接触实现的,无需借助外力的帮助。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情况,DNA的转移和重组,是在第三者的介入下完成的。如噬菌体的转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噬菌体是专门侵染细菌和放线菌的一类病毒。它体积小,结构简单,除六角形头部含有DNA外,周身披有一个起保护作用的外壳和一个蝌蚪状的尾巴。侵染细菌时,先从自身尾部分泌出一种溶菌酶,将菌体某处的细胞壁溶解,然后再把头部的DNA经由这个缺口送入细菌体内。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有两种类型。一种叫烈性感染,即侵入菌体内的噬菌体DNA立即进行自我复制,产生新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分泌溶菌酶使菌体细胞壁裂解,释放出新的噬菌体;另一种类型叫温和感染,即噬菌体DNA进入菌体细胞后,并不立即进行自我复制,而是插入到被感染菌体细胞的染色体内,潜伏下来。当细菌染色体进行自我复制时,它也跟着复制,并随染色体一同悄悄地进入子细胞内。可是一遇到紫外光照射等外来刺激,温和噬菌体的DNA就会立即脱离细菌染色体,迅速复制,进而使菌体裂解,释放出新的噬菌体。生物学工作者用温和噬菌体去感染有鞭毛的沙门氏杆菌,并通过紫外光照射促使侵入菌体内的噬菌体DNA迅速复制,释放出成熟的噬菌体,然后再用它们去感染无鞭毛的沙门氏菌,结果使无鞭毛细菌长出了鞭毛。其原因在于,当温和噬菌体侵染有鞭毛的沙门氏菌,进行自我复制时,阴差阳错地误把菌体细胞中决定鞭毛性状的DNA片断,也裹进了自己的蛋白质外壳内,而当它们再去感染无鞭毛的沙门氏菌时,就把这种决定鞭毛性状的DNA片断带进了无鞭毛的沙门氏菌中,以至出现了使无鞭毛的菌长出鞭毛的怪事。这种现象叫“转导现象”。这一实验不仅再次证明,生物细胞中的DNA可以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而且表明,在实现这种转移的过程中,噬菌体是一种理想的运载工具。 既然DNA是决定生物性状的主要遗传物质,在自然界中又存在着DNA的转移和重组,并且还有噬菌体等充当基因的运载工具,那么,能不能设法把不同生物细胞中的DNA分子分离出来,进行体外切割,以获得我们需要的某些特定基因;或者人工合成某些基因片断,然后再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让基因重新组合,通过一定的运载手段,把重组体重新送回到生物体细胞内,并使它的功能表达出来,从而突破远缘杂交的障碍,按照人们的意志改造生物、创造出新的品种呢? 如前所述,大肠杆菌是人类最熟悉的微生物之一。大肠杆菌细胞质中的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出入细胞较为容易。加之它结构简单,繁殖快,易于培养,所以大肠杆菌自然就成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对象和理想的操作工具。1969年,美国生物学家夏皮洛等人首先用生物学方法,从大肠杆菌的质粒环状DNA片断上人工分离出了基因。三年之后,美国科学家科恩,首次把两个大肠杆菌的质粒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在体外让质粒中的DNA分子重新进行组合,然后再送回大肠杆菌中,使其成功地获得表达,从而第一次实现了基因操作。 自此以后,基因工程获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取得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突破,宛如升起在科学上空的瑰丽明星,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用基因操作突破种间壁垒,实现各种生物遗传性状的重组,基因工程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健康和各个产业部门。放眼未来,它在造福人类中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前景诱人,任重道远,让我们为之奋斗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