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创造的五个层次是什么
创新,在最浅的层抄次上,是产品的创新,比如电灯、手表、计算机、因特网
我们的产品创新之所以会落后,是因为缺乏支撑产品创新的一个必要基础——组织创新。这是创新的第二个层次。
这就涉及到创新的第三个层次。所有的组织都必须形成概念、形成制度、形成游戏规则,将组织的运作以概念、规则、法律等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具备可复制性、可预期性;所有人都可以按照规则操作,使得整个社会的竞争是有序的。在竞争中,真正的创造发明将得到奖励,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行为将会被惩罚、淘汰。只有这样,组织和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并行之有效,否则只会是一片混乱,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以上所有这些创新,都是由谁来完成的呢?是一个一个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并按照游戏规则行事的个人。因此,创新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这是创新的第四个层次。
比人这个层次更高的,是怎样才能创造一个环境,让个体具有真正独立的人格,成为我们上面所说的安宁的、踏实的、有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实现对产权的保护,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护。这是创新的第五个层次。
㈡ 造字法的层次性是什么
汉字造字法一般指“六书”,分别是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以及转注、假借”。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象形法
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
指事法
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会意法
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要是画五六个或七八个图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像一个字,倒像是一幅年画了。要是真的这样,那今天我们写起来多麻烦啊,写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于编一本厚厚的连环画了。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
形声法
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拿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举不胜举。 “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转注法和假借法。
转注法
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如原有一个“老”,表示年纪大的意思,而由于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又有用kǎo这个音表示老的意思,于是又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和意义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声旁是“?”,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声字。
假借法
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这种假借现象,当初大多是因为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但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久借不还,鹊巢鸠占了。有的字本身的意义,倒是后来另找出路才有着落的。例如“然”,本是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可是被“然否”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一把火,变成“燃”字(形声)。
由此可见,转注法和假借法并没有造出新字来。如果要分层次的话,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可按照这个既定的顺序做造字法的第一层次,另两种是以第一层次为基础的创造的第二层次。
当然都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有用。
㈢ 将创新思维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并说明这三个层次的差别
分三个层次?我以为没高低之分。
1改良 正如瓦特改良了蒸气机
2发现 主要是指发现一种事物有新的功能,或者发现另一种东西可代替这种东西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3发明 这个似乎不用解释,但发明很大程度只是旧事物的排列组合,当然,除了物质上的,精神层次上的创造也不要莫视。
㈣ 创造力水平分哪几个层次
实例说明无论是美国加州雇员、中国女大学生,还是英国机场的搬运工,他们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将其创意付诸于实践,使得创意成真,表现出他们实实在在的创造力。历史上诸多的发明家、艺术家,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被喻为超级天才的爱迪生,纵横于发明界,他的成功其实就来自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雕塑泰斗罗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着人性的活力,充满创惫,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艺术文明的瑰宝。与其说他们是成功者,不如说是圆梦的人!圆的是他们自身那永远不可遏制的创造力之梦。
创造力的分类
1.创造力分类
我国学者罗玲玲将创造力按层次递进分为三种
潜在创造力→前创造力→现实创造力
(1)现实创造力。在有结果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积极心理特征的总和。该结果必须是新颖的、有建设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种艺术、文学或科学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产品、模型等具体实物。
(2)前创造力。大胆但不成熟的创造,是现实创造力的雏形和预演。经过进一步努力,具有转化成现实创造力的可能。
(3)潜在创造力。根据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质,如动机、认知风格所具有的创造性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预侧出来的创造力。
潜在的创造力,即一种更内在的、由人格决定的创造力。具有潜在创造力的人,容易产生前创造力,也可以说前创造力是他们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知识,潜在创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创造。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除了依赖于先天索质,还跟后天的创造训练及实践相关。某种愈义上.对多数人而言,后天的训练是潜在创造力增强的重要途径。
三种创造力的层次递进,表现了“潜在的创造力”(对问题的敬感)向“前创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现实的创造力”(脸证设想)的一个创造演化的全过程。
潜在的创造过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潜在依赖,也依赖于先天素质,所谓后天的锻炼是以层次上的递进并非是变现创造力的全部过程,创造力较强的人表现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断的源源不断的成功,是充满人性力的活力,当然不断的充满激情者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K.Taylor)根据产品的新颖独特性和价值大小的不同,将创造力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①表达式创造力。这种能力以自由和兴致为基础,因情境而产生,随兴致而感发。表达式创造力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儿童的涂鸦画就是这种层次的创造活动。②生产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以模仿和应用技术原理为基础,解决特殊与实际的问题,生产完善的产品,具有技术性、实用性、精致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点。③发明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表现为用新眼光看待旧问题,以取长补短的方法创造出更简便、经济、有效、实用的新产品。小说的创作、卡通片的制作以及一般酌技术更新和发明都是发明式创造力的产物。④革新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表现为对已有理论、产品的创新和添加新内容、新意义。⑤高深的创造力。这是最高境界的创造力,只有少数专家才具有这种创造力。依靠高深的创造力,可以处理复杂的资料,可以形成崭新的原理原则或有系统的新学说。
㈤ 发明创造的种类有哪些
发明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十分是丰富多彩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如下:
1、专利发明与非专利发明
根据具体的发明目的是否为了获得专利、结果是否获得了专利为标准,而把所有的发明,分为两大类,即:专利发明和非专利发明。
(1)专利发明 是以获得专利为目的并且最终确实获得了相应专利权。
要进行专利发明,必须比较深入具体地学习和理解专利法规。专利发明,有特定的意义和范围,又有明确的要求和特征。具体包括三个类别: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在专利法中,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实用新型,有人称之为“小发明”。专利法中是指对产品的形状、结构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专利法中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2)非专利发明 不是以获得专利权为目的,并最终也未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称之为非专利发明。
非专利发明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科技发明 一般的仅仅是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创造出新的技术——强调的是首创性。其定义的界限相当严格。或者说,科技发明在数量上要少得多。
B、成果发明 在我国发明奖励条例中,是指同时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先进的,经实践证明可以应用的”这三个条件的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
C、日常发明 这是数量最广泛、技术层次较低、实用过程并不复杂的发明,除了前边所讲的非专利性之外,还指实际生产、生活、管理、学习等各领域中具体应用的技术革新、新方法、新工艺、新器械、新用具等小发明、小改革。
当然,日常发明在本质上,并不低于专利发明。
搞发明创造的人,最好在发明创造活动之前,就明确自己打算搞专利发明还是搞非专利发明。这一点很关键。
2、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
职务发明 按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有如下具体限定。发明人或设计人(1)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2)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一年内做出的,并且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概括地说,职务发明就是发明人或设计人执行本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非职务发明 指发明人或设计人在退休、退职、调动工作一年之后独立完成的发明创造,还包括未就业的个体人员独立完成的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两者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区别十分明显,各有长短,值得注意。
3、实体发明与方法发明
实体发明 又称物件发明,具体是指发明的结果是以某种空间、色彩等状态表现出来,是直接物化性的。通常所说的具体产品,如工具、器物、零件、装置等。
方法发明 是指其结果呈现为非物化性。要通过其它形式如文字、符号、图形、动作、口语等间接表达出来。如:某种工艺流程、技术操作方法、可行性规则等。
4、创建发明与改进发明
创见发明 又称全新发明和纯粹发明。是指发明成果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当代的人造卫星、晶体管等。这类发明往往具有科学技术史的划时代性。
改进发明 指在原有物件或方法、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借鉴提高,使之更科学、更有成效的发明过程或其结果。
㈥ 创新的最高层次是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把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同时又具有引导观念创新、 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
不知道是不是你问的东西
㈦ 做学问的个层次
做学问还有层次?是。王志纲工作室(2007)总结了知识的5个层次:
“王志纲认为,知识有5个层次,层次的高低决定一个人作为的大小。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前几个层次上晃荡,不可能提高自己,而有的人则可能不断攀升,最终达到最高层次。
“第一个层次:信息
“一个没有信息的人是封闭的人,是没有启蒙和开化的人。人要摄取信息并相互交流,但掌握信息并非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的活知识,否则顶多是个“知道分子”。
“第二个层次:经验
“经验来自于生活的历练,是撞了南墙知道回头。有些人饱读诗书,但终其一生一无所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要想让知识活起来,就要象毛泽东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三个层次:智慧
“智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活中的智慧可谓无处不在。对知识阶层来说,智慧是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升华,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厚积薄发、有所创新的关键。
“第四个层次:思想
“就是有独立见解,不是人云亦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有所启发。
“第五个层次:理论
“这个层次是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自成一派并对社会有指导意义。所谓大师,就是那些能够在某些领域建立起自己的哲学和理论的人。
“知识有五个层次,人才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几个层次:掌握信息的人能够为人所用,富有经验的人能够少走弯路,具有智慧的人能够抢占先机,独具思想的人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业,而那些极少数能够创建理论的人则可能引导社会。”
王志纲工作室(2007)归纳的知识的5个层次,作者以为也是做学问的5个层次:
(1)做学问的第一个层次是信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不掌握信息是要落伍的。年轻人脑子灵,信息掌握快,比我们80年代时强了不知多少倍。这是非常好的条件,应当好好把握。据作者了解,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有许多年轻人注意到adakite这个术语了,甚至比作者更早,他们在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中对adakite也有所讨论。在这一点上,年轻人走在了中老年人的前面。但是,多数年轻人几乎都没有敢予以肯定,没有与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原因主要在于脱不开“埃达克岩来源于岛弧”的束缚。说明他们的信息是过关了,但是缺少经验,还不能悟出埃达克岩的真谛,迈不开步子。
(2)做学问的第二个层次是经验。光有信息而无经验,你将无所适从,因为,你无法分辨真伪。这一点对年轻人特别重要,千万别满足于成了一个信息收集者,千万不要看不起经验,尤其对于地质学来说,它是基础。清华大学校训有一条叫“厚积薄发”,没有经验如何厚积?缺少了经验,你很难把握问题的尺度,很难把学问做大,很难得出创新性的认识。因此,不要瞧不起经验,这是花钱也买不来的。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野外去吃苦,需要用心去琢磨。对于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地质学来说,光有理论而无经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地质学家。一个懂野外的(岩石、构造)和不懂野外的地球化学家,他们对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一个有经验,一个没有经验。
(3)做学问的第三个层次是智慧。是否能够理解问题的奥妙或真谛,全靠智慧。做学问做到智慧这个阶段,就可以创新了,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埃达克岩的真谛是什么?当作者还只是从文献中了解埃达克岩时,作者也毫不怀疑埃达克岩产于岛弧环境,还以为只要有了埃达克岩,就可以证明存在岛弧了。作者当时去寻找埃达克岩,也是冲着这个目的。但是,一旦在2000年我们发现长江中下游的许多中酸性侵入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时,作者立即领悟到,它与板块俯冲无关,而是来自加厚的下地壳。因为,这时,作者理解了埃达克岩的真正含义不在构造环境,而在石榴石,有埃达克岩出现,一定是源区有石榴石无斜长石,这就是埃达克岩的真谛之所在。许多人拼命反对中国东部有埃达克岩,至今解不开这个疙瘩,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埃达克岩的真谛是什么。他们如果总是逃不开Defant and Drummond(1990)的原始定义的阴影,总是抱着岛弧的概念不放,他们就永远弄不明白埃达克岩的真谛。Defant不愧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当他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哪怕他已经坚持12年了,他还是在2002年修正了自己原先的认识。可惜我们的个别专家和权威,却看不到Defant的进步,还是死抱着Defant已经抛弃了的1990年的原始定义不放,使自己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这只能是他们的悲剧,不能怪Defant了。
(4)做学问的第四个层次是思想。如果你有思想了,就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就可以不在乎外界说什么了,不被别人所左右,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走自己的路了。在知识积累的阶段,千万注意要有海纳百川和兼容并包(北大校训)的涵养。一方面要象海绵一样地吸取营养,渴求知识;另一方面要勇于承认错误,及时修正错误。人非圣贤,焉能无过。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要明白错在哪里,要勇于改正错误,这是不容易的,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承认错误毕竟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许多人过不了这一关,迈不开这一步,就永远上不了新的台阶。
做学问做到思想的阶段,作者以为还有一条标志,即你能够判别别人成果的真伪,这个别人,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作者特别指外国人,如果我们只敢批评中国人,而不敢批评外国人,说明你自己还缺少自信,还存在洋奴和自卑的心里,虽然你可以不承认。有个别人中文文章是不看的,在他们眼里,只有外国人的文章或中国人写的英文文章(被外国人认可的)才有水平。他们甚至动辄以你看国外文章不够而斥责你,骨子里仍然是一种奴性。外国人也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他们天生就比中国人聪明?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毛病,我们总体水平还不高,这是必须承认的。我们有一些传统上和文化上的弊病阻碍了我们的认识,这是不容抹杀的。例如,我们自由讨论和宽松的学风不如西方,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科学无国界,学习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在“思想”这个阶段,用得着马克思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你做学问做到有“思想”的地步,你就能够站得直,立得稳,就能够得心应手的面对各种反对的声音。做学问要相信自己,如果自己心里都没有底,三两句话就被人驳倒了,还有什么脸面做学问。商品讲品牌,做学问同样讲品牌。你一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做下去,不断的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你的品牌就逐渐树立起来了。这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强求不来的。做学问不能冒冒失失,不能朝令夕改,应当杜绝“抢新闻”和“猎奇”式的研究方法。要扎扎实实,搞明白了再动笔。不然,白纸黑字发表出去,就覆水难收,后悔也没有用了。当然,也不要因为自己在学术上作出过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就听不进不同的和反对的意见了。更不能明知错了也不思改正,还强词夺理,这样只能越描越黑。我们有些学者就陷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应当尽快摆脱出来,否则真的既毁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合作者、追随者、共事者和学生)。学海问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所从事的是需要我们付出一辈子心血的事业,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路走好,不要半途而废。有些人做学问做到一定程度做不下去了,一个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坐在以往的成绩上吃老本。有些因学问做得好而成为官员或院士级的专家,就心安理得地吃老本了。这都是没有达到更高境界的结果,不值得赞扬,也不值得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一观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地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在众多的人群当中,掌握真理的人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人,是科学家和发明家,这些人在总人口中毕竟是少数。这些人有良好的心态,超人的毅力,出众的智慧,坚毅的忍劲,勇于探索,百折不饶,孜孜以求,是一般的人所难以做到的,也是多数人难以做到的。
㈧ 电影发明的三个层次
关于谁才是电影的最早发明者,美国人和法国人各执一词。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这是一种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不足之处是每次仅能供一个人观看,因为爱迪生认为只有每个好奇的观众单独观看,才有可能赚到更多的钱。不久之后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短视。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中,用他们改进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影片,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这一天也就成为了公认的电影诞生日。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很像我们现在用DV随意拍摄的家庭影像,以客观记录为主,表现现实生活,现场直取,没有故事情节。相对于爱迪生影片表现的跳舞、拳击、变戏法等娱乐性场景,卢米埃尔的影片更为真实、朴素,这也就无意中成为了电影艺术中再现美学的源头,这种再现美学被以后的弗拉哈迪,维尔托夫,英国纪录电影学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进一步继承和完善。
遗憾的是,当时卢米埃尔兄弟主要是从科学发明的角度来看待电影,只是将电影看做是一种新鲜的放映影像的器材,而没有进一步发掘电影的叙事潜能。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从卢米埃尔的影片当中看到一些艺术的影子,比如影片《代表们的登陆》可以被看做是早期的新闻片,《水浇园丁》、《膝行人》则是早期的喜剧片,另外卢米埃尔的摄影师们开始有意无意的运用了最早的蒙太奇,在最初的特技摄影和移动摄影上都作出了贡献,还使用了“摇拍”、“移动摄影”等现在常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