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摇滚鼻祖是谁
摇滚乐的历史
--------------------------------------------------------------------------------
作者:不详 来源于:不详 发布时间:2004-12-3 2:38:34 [ 字体:大 中 小 ]
一 、摇滚乐的产生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1、 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美国的种族隔离一直很严重,在住宅区、学校、教堂和各种社会设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开的。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舞蹈和音乐。节奏布鲁斯像其他黑人音乐一样,拥有自己的群体。它被称作\"种族唱片\",与白人音乐市场是分开的。
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它还保留了黑人音乐即兴演奏的传统,合奏时仍然采用可以不断反复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与和声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种族唱片\"的称呼。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1908~1975)、乔·理京斯(Joe Liggins)等。节奏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的摇滚乐,好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70年代,节奏布鲁斯与福音歌(Gospel)相结合之后,使它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乐都带有一股浓烈的节奏布鲁斯气息,特别是索尔音乐(详见索尔音乐部分)有时和节奏布鲁斯几乎难以区分(如马文·盖伊、杰克逊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后,节奏布鲁斯融进了更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变得更加商业化。比如当今的节奏布鲁斯,好多都已经失去了原有布鲁斯的特征,而强调反拍的律动成了它的主体,有时偶尔在演唱中还能找到几个由滑音而带出的布鲁斯音符。像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的节奏布鲁斯歌手白兰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莱恩·麦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乐,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节奏布鲁斯了,如果硬要从理论上分析的话,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被商业化了的,被流行音乐市场漂白过的节奏布鲁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奏布鲁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两首格莱美获奖作品: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给我一个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进流行音乐成分又保持布鲁斯特征的现代节奏布鲁斯佳作。节奏布鲁斯作为摇滚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它在影响了摇滚乐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使其变成了当今流行乐坛最受宠爱的乐种之一。
叮砰巷歌曲(Tin Pan Alley)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大多数人所听的流行音乐\"波普\"(POP)就是叮砰巷传统风格的延续。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摇摆乐的影响。叮砰巷是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第五大道与百老汇街之间)。从19世纪末起,那里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弹琴,吸引顾客。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塌,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为\"叮砰巷\"(或译为\"廷潘胡同\")。叮砰巷不仅是流行音乐出版中心,也成为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
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所创作。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点。从内容来看以爱情为主,充满浪漫情调,或略带怀旧、伤感,或比较欢快、风趣,不管国内外发生什么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好像美国人都在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从表现形式来看,歌唱性的旋律、不复杂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有时也出现变化和弦和乐句之间的转调),大都采用\"节歌-叠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例18)。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职业歌手按谱演唱,讲究声乐技巧,有乐队或小合唱队伴奏,经常采用弦乐群作为伴奏的背景音色。如当时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劳斯比(Bing Crosby,1904~1977)、富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1915~1997)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为主。叮砰巷歌曲流传的范围主要是城里的白人,很少扩展到黑人或下层人民中去。50年代摇滚乐的出现,使传统的叮砰巷歌曲在整个流行音乐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有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1888~1992),代表作品有《白色圣诞》(White Christmas);科尔·波特 (Cole 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与黑夜》(Night and Day);杰若米·科恩(Jerome Kern,1885~1945),代表作品有音乐剧《老人河》(Old Man River);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02~1979),代表作品有音乐剧《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蓝月亮》(Blue Moon);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代表作品有《夏天时光》(Summer Time)、《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乡村音乐(详见上文)
二、早期摇滚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摇滚乐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迅速的成长起来,在这期间,摇滚乐舞台显现出了一片繁荣盛景。首先是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位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倾向。
1、比尔·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尔·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
1925年,比尔·哈利生于密西根州,父亲是纺织工人,会弹班卓琴,母亲是钢琴教师。比尔·哈利从小学习吉他,演唱乡村歌曲,也喜欢和熟悉节奏布鲁斯,并于1950年成立\"骑马人\"(Saddlemen)乐队。比尔·哈利在演唱乡村歌曲的同时,偶尔发现用乡村音乐风格演唱节奏布鲁斯歌曲也能被白人听众接受。1953年,他把乐队改名为\"彗星\"(Comets),并有意识地把乡村音乐与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节奏结合在一起。1954年,比尔·哈利录制了《昼夜摇滚》,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当它于1955年与电影《黑板丛林》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70年代,比尔·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习惯,于1981年死于心脏病。作为摇滚乐先行者之一,比尔·哈利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生活在白人社会底层,因与黑人杂居,社会地位与黑人同等。普莱斯利从小就接触白人与黑人两种文化,并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长大。11岁开始学习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乐,又吸收黑人音乐。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迁往孟菲斯,他经常去城里的黑人区听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莱斯利中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阳\"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了两首歌曲,作为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这时,唱片公司老板萨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发现了普莱斯利的潜力,一个白人,却有着黑人的声音和感觉,于是便与他签约。1954年7月,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1955年秋,他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1958年在他事业步入辉煌之时,他却离开了歌坛,放弃了演唱,应征入伍,直到1960年复员。从1962年到1968年,普莱斯利除了拍电影外,很少与听众接触,隐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莱斯利与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结婚。婚后生有一女,但6年后他们因婚姻破裂而离婚,女儿判给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气消沉。他的体重超过200磅,有损舞台形象。因此,他开始节食、吃减肥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响。1977年8月16日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终年42岁。
一代歌王离开了人间,全国为之震动。截止他死时为止,至少售出了5亿张唱片。确实,普莱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说他是摇滚乐的化身。他的模样逗人喜欢,带有一种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顺父母、爱国(如志愿入伍)、从不逃税。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两种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结合在一起。而且,普莱斯利还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唱出了更多的音乐风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温和型的,内容涉及爱国的、宗教的、逃避现实的、社会评议的、乡土气息的、浪漫情调的不同方面,以此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乐爱好者都喜欢的人物。普莱斯利死后,音乐产业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样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没有成功。 3、三种风格倾向
主流摇滚(Main Stream Rock)
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摇滚乐一般为四拍子,在传统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许多主流摇滚却强调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摇滚对每小节的四拍同等强调。主流摇滚比节奏布鲁斯在节奏上的变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觉更强烈。在乐队中,鼓手与其他乐手一样重要,不只是单纯的敲击拍子,钢琴和吉他也经常参与节奏的组成。而且他们还与贝司一起形成明显的低音线条。乡村音乐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个低音,主流摇滚像节奏布鲁斯那样吸收了布吉-乌吉的元素后,不只是提供简单的和弦低音,而是一个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个音,有的还增加一二个和弦外音(例20)。
主流摇滚继承了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演唱风格。对于白人来说,过去很少有这样的类型,但在节奏布鲁斯那里却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主流摇滚还经常采用12小节布鲁斯曲式结构,或以此为基础加以变化。如普莱斯利演唱的《猎犬》(Hound dog)、《监狱摇滚》(Jailhouse Rock),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50年代最能体现这种呼喊型摇滚乐特点的歌手是小理查德。
小理查德,1932年出生于美国左治亚州的梅肯,是全家12个小孩中的第三个。他从小家境贫寒,在家庭的影响下虔诚的信仰上帝,参加当地教堂的唱诗班。
小理查德的演唱十分狂热,连唱带喊加上跳,总是满头大汗的样子。1957年,他投身于宗教,断绝了一切演出活动。1962年,他赴英国巡回演出时受到披头士的鼓舞,又决心重返摇滚乐坛。到了60年代末,他的风格显得有点过时了,但他的影响仍可从其他摇滚歌手中显示出来。70年代,他企图重整旗鼓,但因卷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恋而未能如愿。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弃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转向宗教。
温和摇滚(Soft Rock)
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有人对这种摇滚乐嗤之以鼻,称它为\"廉价摇滚\",但它却有着自己的市场。事情往往是相对的,有了比较强劲的主流摇滚风格,一定会出现它的对立面--温和摇滚。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如50年代的《想你、要你、爱你》(I want you,I need you,I love you)、《别》(Don\‘t)、《温柔地爱我》(Love me tender,例22)等歌曲。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着温和摇滚的方向发展,有的简直与波普没有区别。
山区摇滚(Rockabilly)
山区摇滚通常是具有乡村音乐背景的白人乐手,因受节奏布鲁斯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摇滚风格。它由摇滚乐与乡村音乐的前身--山区音乐相结合而成,就像\"rockabilly\"这个词本身所表示的那样:由\"Rock\"和\"Hillbilly\"两个词组合而成。山区摇滚于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它按照山区音乐的演唱方式,通常采用原声吉他作为节奏性乐器。另外,在传统乡村音乐中从不使用的鼓也出现在山区摇滚中。从整体看,很难精确地划分山区摇滚与主流摇滚的区别,它与主流摇滚一样,具有强烈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只是强烈程度有所减轻和冲淡,不用呼喊的演唱方式,音高也是清楚的。有人认为它的风格不纯,不是真正的摇滚;也有人认为,这样一来摇滚乐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实,比尔·哈利的那首《昼夜摇滚》就是采用了节奏布鲁斯的材料,用它所熟悉的乡村音乐加以修饰而成,它不仅为主流摇滚乐,也为山区摇滚打下了基础。最有影响的山区摇滚代表是\"埃弗利兄弟\"演唱组(Everly Brothers)。
\"埃弗利兄弟\"由唐·埃弗利(Don Everly,1937年出生)和菲尔·埃弗利(Phil Everly,1939年出生)两兄弟组成。它们以普莱斯利为榜样,向着山区摇滚方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音乐上,他们没有直接受到节奏布鲁斯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山区音乐风格,演唱时注重和声的运用。1988年,\"埃弗利兄弟\"首批被正式列入《摇滚名人录》。
主流摇滚、温和摇滚和山区摇滚,这些名词只是用来说明摇滚乐风格的不同倾向。每个歌手都有自己的演唱特点,有的典型地体现了某种倾向,有的则不然。即便是同一歌手,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区别。因此,不宜给歌手硬贴标签。
Ⅱ 世界摇滚之父是谁
是白人歌手Bill Haley 在五十年代演唱的Rock Around the Clock,这是最早的摇滚歌曲了。猫王(Elvis Presley)把摇滚乐影响力扩大。当然,摇滚来自于黑人的Blues,,其实流行音乐都来源于黑人的曲风。
Ⅲ 是谁发明了摇滚音乐
摇滚乐的产生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胁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3、摇滚乐的来源
(1)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美国的种族隔离一直很严重,在住宅区、学校、教堂和各种社会设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开的。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舞蹈和音乐。节奏布鲁斯像其他黑人音乐一样,拥有自己的群体。它被称作"种族唱片",与白人音乐市场是分开的。
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它还保留了黑人音乐即兴演奏的传统,合奏时仍然采用可以不断反复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与和声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种族唱片"的称呼。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1908~1975)、乔·理京斯(Joe Liggins)等。节奏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的摇滚乐,好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70年代,节奏布鲁斯与福音歌(Gospel)相结合之后,使它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乐都带有一股浓烈的节奏布鲁斯气息,特别是索尔音乐(详见索尔音乐部分)有时和节奏布鲁斯几乎难以区分(如马文·盖伊、杰克逊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后,节奏布鲁斯融进了更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变得更加商业化。比如当今的节奏布鲁斯,好多都已经失去了原有布鲁斯的特征,而强调反拍的律动成了它的主体,有时偶尔在演唱中还能找到几个由滑音而带出的布鲁斯音符。像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的节奏布鲁斯歌手白兰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莱恩·麦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乐,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节奏布鲁斯了,如果硬要从理论上分析的话,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被商业化了的,被流行音乐市场漂白过的节奏布鲁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奏布鲁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两首格莱美获奖作品: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给我一个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进流行音乐成分又保持布鲁斯特征的现代节奏布鲁斯佳作。节奏布鲁斯作为摇滚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它在影响了摇滚乐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使其变成了当今流行乐坛最受宠爱的乐种之一。
(2)乡村和西部音乐(Country &Westen)
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美国民间音乐风格。在乐器演奏上,以小提琴和吉它为主要乐器。偶尔使用洋琴、口琴和曼陀林。演唱部分由单独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唱出高而密集的和声。乡村和西部歌曲的主题多反映生活现实.
乡村和西部音乐又可分为:牛仔音乐、西部摇摆、兰草音乐、酒吧音乐等10多种。
Ⅳ 摇滚音乐创始人
单曲Emerald Sword 乐队
Rhapsody
RHAPSODY,这支意大利的Power Metal乐队现在已经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乐队的灵魂人物就是它的创始人,也是乐队主要的词曲作者--吉他手Luca Turilli,意大利人,72年出生,从16岁开始弹吉他,其风格深受古典作曲家Vivaldi,Paganini,Bach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RHAPSODY不断地演奏出一首首新生力量的金属狂想曲。
->RHAPSODY的故事从1993年开始,Luca决定自己组建一支力量型的交响金属乐队。首先加入的两个人是键盘手Alex Staropoli和鼓手Daniele Carbonera,这三个人的乐队叫做THUNDERCROSS。Staropoli本身学的是古典乐,在钢琴上受过严格正规的训练,是Luca得力的左膀右臂,有了他的加盟,乐队的键盘表现力更趋完美,灵感也愈加层出不穷。但由于还没有合适的主唱,Luca有时候就自己作为乐队的主唱。一年以后,乐队的第一张小样Land Of Immortals发行,此时的主唱是请来了Cristiano Adacher担任 ,另外还有贝斯手Andrea。
这张小样马上就引起了Limb Music Procts & Publishing 公司的注意,一份合同摆在了乐队面前。这一切看起来还不错,于是乐队决定接受这份合同 ,并更名为RHAPSODY,这个名字更符合他们日后的音乐风格。在公司为乐队配备了更加精良的设备后,乐队马上投入到Eternal Glory这张小样的录制中,其中包括以前Land of Immortals小样中的歌曲以及三首新歌。这张小样的发表给RHAPSODY带来了极高的赞誉:美国Power Metal杂志Sentinel Steel这样评价RHAPSODY:"如此恢弘的交响速度金属超越了现存的几乎所有音乐,RHAPSODY绝对是天才!"希腊Singing Swords杂志这样写到:"语言无法描述这张伟大的作品,想象一支乐队把Helloween式的Power Metal,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氛围,以及史诗般宏伟的音乐旋律再加上华丽的歌词熔为一体,这是我所能想象的完美乐队!"而Artifact Metal 杂志则认为"这真是太让人惊奇了!如果是以CD发行的话,我想它应该是10分"。正是从这里开始,RHAPSODY的音乐天分逐步展现了出来,一步步走向后续的辉煌。当然也有不好的消息,那就是歌手Cristiano和贝斯手Andrea在这张小样之后离开了乐队,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现在乐队又回到了最初的三人阵容,没有了主音歌手可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过很快问题就有了答案--Fabio Lione。这位在LABYRINTH时就以干净漂亮的嗓音而闻名的主唱加入了RHAPSODY。在此四人基础上,终于可以开始录制乐队的第一张正式专辑Legendary Tales,由著名的制作人Sascha Paeth (Heavens Gate)担纲制作,并客串贝斯手,录制于德国Wolfsburg的Gate-Studio录音室。1997年这张专辑的发行正如预期的那样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因为那些忠实的Power Metal歌迷已经等的太久。这张专辑将RHAPSODY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以前所有艰苦的努力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RHAPSODY俨然已经成为新一代的Symphonic Power Metal的领导者--也许从一开始,他们就注定将会成为一支伟大的乐队。
仅仅一年之后,98年的10月RHAPSODY带来了他们的第二张专辑Symphony Of Enchanted Lands,在这里出现了一张新面孔,他就是乐队的新任贝斯手Alessandro Lotta。这张专辑有着比上一张专辑更多的古典元素,并且大大加重了键盘在音乐中的份量,这使得这张专辑对一些歌迷来说听起来偏软,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喜欢RHAPSODY的这种改变,并且认为这才是RHAPSODY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专辑。这张专辑在德国排行榜上达到了54名,在别的国家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已经销售了25万张。
1999年对RHAPSODY来说是相对比较平静的一年,但是Luca并没有在度假,他已经在酝酿一张以个人名义发行的唱片King Of The Nordic Twilight,制作人还是老搭档Sascha Paeth和Miro。这是一张完全Luca个人化的专辑,其音乐较之RHAPSODY更重,更丰满,我个人认为这张才是Luca最好的作品,以吉他为主导的交响力量金属。同年Fabio也发行了一张自己的个人专辑,而鼓手Daniele Carbonera则离开了RHAPSODY,取而代之的是Alex Holzwarth。随后RHAPSODY重新集结起来首次踏上征程,与STRATOVARIUS,SONATA ARCTICA一道进行巡回演出。
2000年11月,RHAPSODY的第三张专辑Dawn Of Victory发行。这张专辑在商业上比他们以前的专辑更为成功:在德国的排行榜上达到了32名,甚至在荷兰到了第4的位置。Dawn Of Victory的音乐显然比上一张专辑更具有进攻性,不过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他们以往的风格,出于对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喜爱,RHAPSODY经常将真实的管弦乐队编入他们本已豪华瑰丽的音乐中,这支意大利乐队称自己的这种独特风格为好莱坞金属(Hollywood Metal),估计是好莱坞的大片看多了。但无论叫他们什么,RHAPSODY的日益强大是显而易见的。
在RHAPSODY的下一张专辑到来之前,乐队当然不会冷落了如此爱戴他们的歌迷。2001年乐队发行了一张名为Rain Of A Thousand Flames的MCD。Luca解释道:"这个想法其实早就有了,不过我不想把它做成类似一首新歌加一堆歌迷早就知道的老歌的那种玩意儿,我要让歌迷觉得物有所值。"的确是物有所值,40多分钟的长度足以说明这一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张MCD中首次使用了意大利语,Luca对此的解释是此时用母语更能准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目前,乐队正在Gate-Studio录制他们的全新专辑,预计2002年2月底发行。至于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轰动,我相信RHAPSODY这个名字就是品质的保证
Ⅳ 摇滚乐的创始人是谁了
摇滚乐的产生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摇滚乐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迅速的成长起来,在这期间,摇滚乐舞台显现出了一片繁荣盛景。首先是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位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倾向。
1、比尔·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尔·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
1925年,比尔·哈利生于密西根州,父亲是纺织工人,会弹班卓琴,母亲是钢琴教师。比尔·哈利从小学习吉他,演唱乡村歌曲,也喜欢和熟悉节奏布鲁斯,并于1950年成立"骑马人"(Saddlemen)乐队。比尔·哈利在演唱乡村歌曲的同时,偶尔发现用乡村音乐风格演唱节奏布鲁斯歌曲也能被白人听众接受。1953年,他把乐队改名为"彗星"(Comets),并有意识地把乡村音乐与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节奏结合在一起。1954年,比尔·哈利录制了《昼夜摇滚》,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当它于1955年与电影《黑板丛林》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70年代,比尔·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习惯,于1981年死于心脏病。作为摇滚乐先行者之一,比尔·哈利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生活在白人社会底层,因与黑人杂居,社会地位与黑人同等。普莱斯利从小就接触白人与黑人两种文化,并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长大。11岁开始学习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乐,又吸收黑人音乐。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迁往孟菲斯,他经常去城里的黑人区听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莱斯利中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阳"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了两首歌曲,作为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这时,唱片公司老板萨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发现了普莱斯利的潜力,一个白人,却有着黑人的声音和感觉,于是便与他签约。1954年7月,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1955年秋,他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1958年在他事业步入辉煌之时,他却离开了歌坛,放弃了演唱,应征入伍,直到1960年复员。从1962年到1968年,普莱斯利除了拍电影外,很少与听众接触,隐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莱斯利与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结婚。婚后生有一女,但6年后他们因婚姻破裂而离婚,女儿判给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气消沉。他的体重超过200磅,有损舞台形象。因此,他开始节食、吃减肥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响。1977年8月16日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终年42岁。
一代歌王离开了人间,全国为之震动。截止他死时为止,至少售出了5亿张唱片。确实,普莱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说他是摇滚乐的化身。他的模样逗人喜欢,带有一种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顺父母、爱国(如志愿入伍)、从不逃税。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两种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结合在一起。而且,普莱斯利还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唱出了更多的音乐风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温和型的,内容涉及爱国的、宗教的、逃避现实的、社会评议的、乡土气息的、浪漫情调的不同方面,以此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乐爱好者都喜欢的人物。普莱斯利死后,音乐产业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样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没有成功。 3、三种风格倾向
Ⅵ 中国的摇滚乐的创始人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黄家驹,中国华语乐坛摇滚殿堂级BEYOND乐队主唱兼吉他手,香港著名歌星、中国著名巨星、中国原创摇滚首创!
Ⅶ 摇滚乐是谁发明的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胁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3、摇滚乐的来源
(1)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美国的种族隔离一直很严重,在住宅区、学校、教堂和各种社会设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开的。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舞蹈和音乐。节奏布鲁斯像其他黑人音乐一样,拥有自己的群体。它被称作"种族唱片",与白人音乐市场是分开的。
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它还保留了黑人音乐即兴演奏的传统,合奏时仍然采用可以不断反复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与和声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种族唱片"的称呼。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1908~1975)、乔·理京斯(Joe Liggins)等。节奏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的摇滚乐,好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70年代,节奏布鲁斯与福音歌(Gospel)相结合之后,使它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乐都带有一股浓烈的节奏布鲁斯气息,特别是索尔音乐(详见索尔音乐部分)有时和节奏布鲁斯几乎难以区分(如马文·盖伊、杰克逊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后,节奏布鲁斯融进了更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变得更加商业化。比如当今的节奏布鲁斯,好多都已经失去了原有布鲁斯的特征,而强调反拍的律动成了它的主体,有时偶尔在演唱中还能找到几个由滑音而带出的布鲁斯音符。像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的节奏布鲁斯歌手白兰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莱恩·麦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乐,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节奏布鲁斯了,如果硬要从理论上分析的话,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被商业化了的,被流行音乐市场漂白过的节奏布鲁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奏布鲁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两首格莱美获奖作品: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给我一个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进流行音乐成分又保持布鲁斯特征的现代节奏布鲁斯佳作。节奏布鲁斯作为摇滚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它在影响了摇滚乐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使其变成了当今流行乐坛最受宠爱的乐种之一。
(2)乡村和西部音乐(Country &Westen)
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美国民间音乐风格。在乐器演奏上,以小提琴和吉它为主要乐器。偶尔使用洋琴、口琴和曼陀林。演唱部分由单独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唱出高而密集的和声。乡村和西部歌曲的主题多反映生活现实.
乡村和西部音乐又可分为:牛仔音乐、西部摇摆、兰草音乐、酒吧音乐等10多种。
Ⅷ 摇滚音乐是谁发明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究竟什么是摇滚呢? 长头发、皮夹克、破了洞的牛仔裤……也是,也不是; 吉他、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年轻的自由、荷尔蒙的冲动、离经叛道……也是,也不是;节奏、歌词、旋律、梦想、真实、感觉、狂野、信仰、力量、愤怒……也是,也不是;…… 其实这些相关的联想只是一些表相,对于真正的摇滚文化,对于遮藏在这些“皮相”之下的“核”,你是否有兴趣去了解呢?从最纯粹的形式来讲,所谓摇滚,就是三和弦加强硬持续的鼓点加上口的旋律。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实际上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也正因为如此,摇滚乐才有别于一般流行音乐(Pop Music)。真正的摇滚文化至少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缩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艺术摇滚、朋克乐、先锋音乐、重金属等。 历史上第一首被打上摇滚烙印的作品是美国的白人音乐家Bill Haley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录制的《整日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那个时候的Bill Haley穿着笔挺的西装,而且还打着领带,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如果这样的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或者站在现在的舞台上演唱这首歌,一定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在唱摇滚,可偏偏历史把它定义成第一首摇滚作品。这也没什么奇怪,原来人们还觉得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原来人们还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呢!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时代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这样说来,其实任何具体的定义似乎也都是相对的,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认识领域也在不断地随之拓展、改变。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这需要描述的准确、精练。而世界上最容易的也可以说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认识程度给出一个概念。所以很早以前,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头长发加上皮夹克就是摇滚。然后有人认为,摇滚就是吉他上的SOLO,贝司上的低音,架子鼓上的节奏。现在有人说摇滚是一种精神,可是,也有人说这些都不对。下面是一些所谓的摇滚专家们所给出的定义: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遐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的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之伪善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而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重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理查德·戈尔德斯坦在《摇滚之诗》中则认为,摇滚最重要的特点仍是对青春活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美国黑人音乐家Chuck Berry用他的作品给摇滚乐下的定义,这同样是一首50年代摇滚乐诞生初期的作品Johnny B,Good。它讲述了一个弹吉他的年轻人走向成功的故事,它以叙事的手法给摇滚乐加上了一个十分诱人的光环,摇滚乐可以让一个普通人走向成功与辉煌。这个普通人可以没有任何的乐理知识,不懂音乐,只要他有理想,只要他勇敢地把自己心里想的唱出来,只要他愿意。另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发射给外星生物的一艘飞船上,这首歌还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被刻录在一张光盘上,用以表达地球人的文明成果。 究竟什么是摇滚呢? 长头发、皮夹克、破了洞的牛仔裤……也是,也不是; 吉他、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年轻的自由、荷尔蒙的冲动、离经叛道……也是,也不是;节奏、歌词、旋律、梦想、真实、感觉、狂野、信仰、力量、愤怒……也是,也不是;…… 其实这些相关的联想只是一些表相,对于真正的摇滚文化,对于遮藏在这些“皮相”之下的“核”,你是否有兴趣去了解呢?从最纯粹的形式来讲,所谓摇滚,就是三和弦加强硬持续的鼓点加上口的旋律。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实际上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也正因为如此,摇滚乐才有别于一般流行音乐(Pop Music)。真正的摇滚文化至少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缩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艺术摇滚、朋克乐、先锋音乐、重金属等。
记得采纳啊
Ⅸ 世界上发明摇滚的人是谁是什么时间发明的是哪国人
1951年美国一位电台主持人首次使用了rock`n`roll这个词来形容音乐的风格,这个人不仅是主持人,还是位歌手,他,就是后人所称赞的“摇滚之父”→艾伦.弗雷迪!
Ⅹ 摇滚乐的创始人是谁
大家天天说摇,听摇,知道摇滚乐的创始人吗?
轰炸机”13#
送上:
1965年,塞德同罗杰·沃特斯、尼克·梅森以及里查德·赖特一起共同组成了“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名称源自两个“布鲁斯”歌手,平克·安德森和弗洛伊德·坎塞尔,塞德当时身兼主唱、吉他手以及负责音乐创作。“平克弗洛伊德”从初创阶段到享誉全球,塞德功不可没,但当乐队处于鼎盛时期时,他却饱受日益严重的精神问题折磨,并开始服用大量的药物,以至于演出时常常不在状态。乐队于1968年邀请大卫·吉尔默在现场演出时顶替塞德的位置,塞德则退居幕后从事创作。但塞德的状况越来越糟,当年仅创作出了一首歌曲,最终由于才思枯竭而被弃。塞德离开后,自己也出过两张专辑,但都卖得不好。塞德进而退出乐坛,陪伴母亲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根据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传记《墙》中的记载,塞德晚年不仅身体发福而且精神状态也不太正常。“后塞德”时代的“平克弗洛伊德”是最成功、最传奇的摇滚乐队之一,其唱片全球销量高达2000万张。
1。希德·巴瑞特算不上一个摇滚的救世主,他也不是反叛英雄,他只是摇滚史上经历最漫长孤独的人
2。希德·巴瑞特(Syd Barrett),从单个的名字来看,他在中国并不是很有名。一旦提起他是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乐队的创始人,恐怕很多人就明白了他的重要性。不过,《迷墙》和《月缺》两张在中国乐迷那家喻户晓的专辑,主创是第二任灵魂罗杰·沃特斯,和希德·巴瑞特一点关系都没有。
3。希德·巴瑞特,他逝世之后,有个人反应非常强烈,他不是平克·弗洛依德的成员,而是英国摇滚“变色龙”——戴维·波依。波依说,“他对我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真正的宝石。(希德·巴瑞特的传世之作并不多,除了伟大的平克·弗洛依德乐队第一张唱片《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以外,也只有散落在后来的几张乐队唱片里的几首曲子,还有他个人的三张唱片和一张现场,以及一些精选。在希德·巴瑞特的个人音乐里,你能听见他和月光在追逐着,是苦涩的,没有光泽的。我只觉得他是一个被牺牲的悲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