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人是用什么语言交流的
古汉语。
广义地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在部分方言中有遗留,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和近古四个时期。远古指的是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1)古人如何创造语言扩展阅读: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写成的作品。
一般认为上古的时候,口语与书面语十分接近。《诗》、《论语》等与上古的口语较为接近。秦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离。上古书面语定型以后,各代一直使用这种语言书写,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这种文言写作的。
魏晋以后,某些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文字,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 古人语言经典语句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2、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15、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16、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18、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0、香饵之下,必有死鱼。语录大全网
2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2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23、玩物丧志。——书经
24、贫,不是耻辱;贱,才是真正地耻辱
2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7、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2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2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31、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3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3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34、苛政猛于虎。——礼记
3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3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3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3. 古人是如何发明文字的
现在世界上有5561种语言。据说约一半左右有对应的文字,或曾有过对应文字。超过100万人使用的文字有140余种。 但其中绝大绝大部分的文字,是从“人家”那里“移植”来的。
4. 古人关于语言技巧的话
1、有钱就是任性
”家有千金 行止由心”
2、和你没得聊得,对你无语
“井蛙不可语海 夏虫不可语冰”
3、我喜欢的人却不喜欢我
“我心向山 君心向水”
4、不要瞎B B
“勿聒噪乱试听”
5、你脸大
“君额上似可跑马”
6、我带着你,你带着钱
“执子之手 子执资斧”
7、你咋不上天呢?
”阁下何不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5. 古人到底是怎样发明语言的
1、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为了满足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同时劳动也决定了产生语言的可能。锻炼大脑,促进思维;手脚分工,直立行走,使得发音器得到改造,具备说话的能力。 2、语言的发展 A、语言要素的演变(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演变)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系统。各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不平衡。词汇出在经常变化中。语音和语法变化慢。 社会发展推动了语音发展,这是外部原因,至于语言系统本身如何发展,则是由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决定的。语音是物质外壳,词汇是建筑材料,语法是组织规则。组成语言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处在一种相互制约而又统一的平衡状态。语言系统本身处在变化过程中,例如:古汉语是单音节词占多,现代汉语就是双音节词占优势。 B、语言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语言是以交际工具的身份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语言发展的动力;总之,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或说是两大规律。 C、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方言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有两个概念,一是地域方言,一是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全面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不同群体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的特点)的一种标志。不同的行业用语(包括科技术语)是社会方言在词汇上的表现,黑话是特殊的社会方言。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它是一个社会(比如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通常共同语总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之间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国语”。 D、世界语、混合语、方言和共同语、口语和书面语、文学语言 语言接触最常见的形式是词语的借用。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洋泾浜语”和“混合语”是语言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产生的一些特殊现象。“洋泾浜语”也称“皮钦语”,它是一个社会的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音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洋泾浜”通常只有口头形式,结构上不稳定,一般用于跟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来学习使用。 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社会采用,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并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和继承,即变成“混合语”或称“克里奥耳语”,在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口头中扎下根,扩大词汇,严密语法。 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于1887年创造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采用拉丁字母书写,语法只有十六条规则。 口语是语言的口头形式,是说出来给别人听的;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有了文字后才有书面语。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目语的一种物质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不同:口语的用词范围较窄,句子短,结构简单等,书面语扩大用词范围,结构复杂,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口语易变,书面语较保守 文学语言是加工过的,即规范化了的书面语。 世界上最早对语言学的研究: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 区分低级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结果)和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 最早提出“内化”理论:外部形式的活动→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内部活动 2)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适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动作,其次是形象,最后才是语言。语言的使用是和认知能力中的象征功能的发展相联系的。语言能力是建立在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超越认知能力的发展
6. 古人如何创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7] ,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沮诵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8] 。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仓颉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称为文字。仓颉所创的文字有六类大意,一类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声字,如“江、河”,四是指会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转注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长”。[9] 指事情的文字,在上为上,在下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满月亏,仿照其形也。形声的文字,以类为形,配以声。会意的文字,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的文字,以老寿考也。假借的文字,数言同字,其声虽不一样,文意相同。所以自黄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做改动。[10]
仓颉造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
7. 古人类是如何创造出语言的
(一)也说起初
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宇宙万物是基督教的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出来的。以此看来,人类的历史和宇宙的历史相差应该只有六天而已。不过,现代科学却不是这么看的。根据我手头的一部网络全书(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宇宙的年纪大约为一百五十亿年,地球的年纪约为四十六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则只有区区三百万年。
为了圆这个弥天大谎,基督教徒们绞尽脑汁,想出一个说辞,那就是,《圣经》创世纪里说的“一天”并不是一天,而是指一个“阶段”。这样一来,基督教的上帝在六天里创造宇宙万物的神话就变成了“六阶段创造论”了。这种狡辩是多么的苍白无力!首先,这种狡辩完全没有圣经依据。相反,圣经里其他地方倒是多处印证了创世纪里所说的“六天”就是平常意义上的“六天”!例如,“出埃及记(20)”里上帝是这样亲口说的:
“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这段经文充分说明了“创世纪”里的“六天”就是平常意义上的六天,除非耶和华自己的话也是屁话!
人类的历史和宇宙的历史只相差几天,你相信吗?基督教的教义里充斥着各种各样谎言,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
(二)恐龙作证
按照基督教的“圣经”,上帝“六日创世”。“创世”的第六天是这样描写的:“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根据这一段经文,所有的动物包括人都是在同一天被造出来的,而且人还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恐龙也应该和人在同一天被造,并且人应该要管理恐龙吧?但事实是,人什么时候管理过恐龙了?恐龙在出现以前早就灭绝了!根据现代科学的测算,恐龙出现于约2.2亿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因不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而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灭绝。而人类是在大约三百万年前才出现的。圣经和现代科学的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基督教徒们恐怕首先会搬出“六阶段创世论”。这个“六阶段论”我已经驳斥
过了。主要是两点:一是“六阶段创世论”缺乏圣经依据;二是圣经别的地方
印证了“创世纪”里的“六天”就是寻常意义的六天。例如,“出埃及记”里
上帝是这样亲口说的:
“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这段经文充分说明了“创世纪”里的“六天”就是平常意义上的六天,除非耶和华自己的话也是屁话!因此,“六阶段创世论”是站不住脚的。
除了“六阶段创世论”外,基督教徒们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时间的相对性了。但是,这是什么样的相对性啊!前六天每天相当于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每天不一样),到了第七天,突然每天就是寻常意义上的“天”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时间的相对性在这里成立好了,既然“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总不至于刚刚造好恐龙,同一天内还没造人之前就反手把恐龙给灭了吧?这合理吗?!
总之,圣经是号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上帝的话语,书中却充斥了反科学地描写。很难相信,一个还懂得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人会相信这样低级的谎言。防止基督教这个“精神鸦片”继续毒害更多无辜的人是我们每一个尊重科学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基督教徒们,我也诚恳地希望你们反思一下你们的信仰,拿出你们的勇气和智慧,勇敢地走出信仰误区。
8. 古人如何造字
中国文字的发展与演变 ╱紫荆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表达情意的工具,中国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文字,这种说法,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与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用来表达情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结绳与语言。但是,人类复杂精密的思想,绝不是表情及结绳所能全部表达,而语言也有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作。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者,长相非常奇特,他的眉骨隆起,眉下却有四只眼睛,每只眼都炯炯有神,目光直射前方,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他聚精会神、认真的绘制,忘情的工作直到深夜,忽然天崩地裂般的轰隆巨响,天空哗啦哗啦的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不是水滴,却是一颗颗的小米,四面八方满是天地鬼神的哭号之声¨¨。
他就是仓颉,也就是传说中的「文字神」。《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类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这使得一向掌控人类的鬼神也为之惊惧不已,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奇景。
后来,中国人普遍敬畏文字,乃至于写着字的纸张不敢随意毁坏、丢弃,进而读书识字的士大夫也受到社会大众的敬重。在古代,官府中许多管理文书的官吏,每至秋季就集体祭祀仓颉,尊之为「文字神」,其渊源也就是仓颉传说,这也就是后人说初造文字的是仓颉之由来。
但是,文字的体系庞大,造字也绝不是一时一地一人就能完成的。史书上说,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时代,仓颉则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但不相一致,仓颉加以统一与整理,因此,人们就把初造文字的功劳加在他头上了。
中国文字虽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经不可得见。迄今为止,已知流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夏朝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在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有很多在其上铸刻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又因为这类文字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钟鼎文」。
籀文,又称大篆,专家学者大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的秦国文字。籀文笔道匀称,字体整齐,也说明了它是官定的标准文字。
「篆」本是大篆、小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作大篆,故后世则用「篆文」专指小篆。战国未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丞相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籀文进行简省删改,同时也吸收民间的字体加以规范,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了。
整齐又长方形的小篆,结构是由均匀圆转的线条所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因此,民间很快的又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它破坏了小篆的端庄工整,把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据说这种新字体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民间从隶书发端萌芽的。在西汉初期用隶书书写的帛书和简牍中,可以看到有些字已经有连笔书写的现象,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草书风格的字体。进入东汉以后,这些在民间流行的草书,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就是所谓的「狂草」,把汉字的形体简省得太过分了,而且还带有随意性,一般人难以辩认,因此逐渐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只能做为一种书法艺术品供人欣赏。
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它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而言。楷书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迁,到隋唐之际才基本成熟。做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作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代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得让人不易看懂,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写得端正一点,就叫「行楷」;如果向草书靠拢,写得放纵一点,就叫「行草」。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更是备受后人珍藏宝爱的艺术精品。
在诸多的书体中,行书变化最多,写法最不一致,但是也最容易辨认,书写便利而活泼多姿,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艺术形式的多重展现,因此,直到现在仍然是最流行与应用最广的字体。
参考书籍:
《中国文字》,国立空中大学用书,作者:卢国屏、黄复山。
9. 古代人的语言
不会是普通话
因为普通话是现代推出的~!古代人说话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文言文,没有我们现在的普通话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