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述心理学史的发展阶段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说中就有论述心理学思想的不少论述。
在国外,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三个德国人共同创立了科学的心理学
1、冯特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公认1879年是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之年,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2、费希纳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3、艾宾浩斯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建立心理学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进入派别林立的时代。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内省(即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的刺激情境下各种元素的结构。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意识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功能的。
在研究方法上,机能主义认为不应局限于内省法,可以采用观察、测验、调查等方法。
机能主义对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过程起了推动作用。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认为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观察和测量。
2、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被动学习的。反对遗传决定论,代之以环境决定论。
3、把对动物研究得到的结果,(行为的原理原则),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是“形状”或“组型”之意,有整体的意味,这个名称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宗旨。
特点:
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知觉是心理组织的过程。
2、在知觉、学习、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做了大量实验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3、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这一理论不仅是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特点如下:
(1)理论观点不是来自大学教授的书斋和实验室,而是来源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
(2)不以人的意识和正常行为为对象,而以人的无意识和异常行为为对象;
(3)不采用实验法,而是用临床方法(精神分析法)做为研究方法。
(4)在很长时间内被拒于心理学主流之外,有时也被称为 “非学院派的心理学”。
6、人本主义心理学
被称为当代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因为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又反对精神分析。
主张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应研究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是善良的,人不是受无意识的欲望驱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7、认知心理学
20世纪40年代末,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影响下,诞生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用实验法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❷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个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领域中逐步形成了两种对立流派: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主张学习就是在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与行为主义对立的是格式塔学派,主张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研究人的经验,强调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成和组织一种“完形”。格式塔是早期的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2,发展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也吸取了很多认知学习理论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折中倾向的学历理论。3,成熟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认知学习理论日益得到重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反对把人还原和分割为各种要素,主张研究整体的人,而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动力;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强调学习不是只是从外到内的传递,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过程。
❸ 试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个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领域中逐步形成了两种对立流派: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主张学习就是在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与行为主义对立的是格式塔学派,主张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研究人的经验,强调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成和组织一种“完形”。格式塔是早期的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
2,发展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一时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也吸取了很多认知学习理论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折中倾向的学历理论。
3,成熟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
认知学习理论日益得到重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反对把人还原和分割为各种要素,主张研究整体的人,而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动力;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
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强调学习不是只是从外到内的传递,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过程。
❹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创造思维分为哪几个阶段
华莱士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理论
1.准备阶段
这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版材料、进行思考的权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的时期。
2。 酝酿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
3.启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这种“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地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或者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
4.检验阶段
并非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会以这种突然的强烈的经验而告终,这种经验也可能是和问题的错误解决伴随产生。所以,这种灵感的成果还必须经历一个仔细琢磨、具体加工和验证的过程。
❺ 简述创造过程的四阶段模型
观全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谋求长期健康发展的普遍战略选择。在当前知识经济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面对不确定和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创新过程管理成长发展,企业如何通过培育、提升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能力赢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从创新构思如何转化为商业上成功的新产品的创新过程视角,通过文献阅读、独立思考,在总结归纳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和有效外部联结的企业创新过程模型,对创新构思如何转化为商业上成功的新产品的完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企业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策略,研究了基于过程的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培育和提升途径,对我国企业以创新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❻ 心理学中三阶段理论是什么
你问的是科尔伯格的三阶段六水平论吗
他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研究个体道德发展的三阶段六水平论
三阶段:1、前习俗水平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 a以人际和谐为准则为“好孩子”趋向 b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 a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b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❼ 心理学家冯忠良通过练习而成形动作技能包括哪几个阶段
冯忠良把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冯忠良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整合了有关研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这四个阶段;创建了以学生学习规律为主体的教育心理学新体系与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的结构-定向教学心理学原理。
(7)心理学简述创造过程的四阶段模型扩展阅读:
冯忠良教授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学生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而要加速能力与品德的构建,则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定向培养。这一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三个基础理论和五个学习规律。
三个基础理论是:教育的系统论观点与经验传递说,学生学习的接受-构建说,能力与品德的类化经验说;五个学习规律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规律、知识的掌握规律、技能的形成规律、行为规范的接受规律、学习的迁移规律。
❽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相当于婴儿期。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本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只是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本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体和客体分化和因果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较之前一阶段其质的飞跃表现在: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凭借象征性格式而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和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开始具有较大的变易性,出现了可逆性(“运算”概念在皮亚杰理论中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可逆的动作),能解决守恒问题,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
另一是能对具体事物进行群集运算,包括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重复性或多余性等运算。但由于这一阶段的运算仍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所以,其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难以组成完整的系统。
4、形式运算阶段。亦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于:儿童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不受具体事物的内容的局限,能把形式与内容分开,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演算,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
在这一阶段里,尽管儿童少年并未意识到某些形式运算结构的存在,但能运用这些结构去解决实际问题。
(8)心理学简述创造过程的四阶段模型扩展阅读:
一、皮亚杰理论概述
在心理学上、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
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 Bühler)的早期观点。
3、只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
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
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发展观,即他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二、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❾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发展、成熟、完善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问世,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他以“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前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末)。在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学和心理学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此时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心理学得到了大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分歧越来越小。一方面,认知派理论和行为派理论都在吸取对方合理的东西,两派都希望填补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另一方面,东西方心理学相互吸收互补。
5、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❿ 影响创造力增长的障碍主要有几个方面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创新的四阶段
影响创造力增长的障碍主要有:知识、智力、人格。
1、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创新的四阶段理论认为,创新的发展阶段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10)心理学简述创造过程的四阶段模型扩展阅读: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根本,民族创新能力的水平是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