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气象仪器方面,什么和什么都是中国人的发明,算年代要边西洋早得多
雨量器和风信器
在气象仪器方面,雨量器和风信器都是中国人的发明,算年代要比西洋早得多。
② 水位尺的历史
最早的雨量器 我国南宋时,就已经有了用于测量降雨量的雨量器。这种雨量器的构造和计算方法已经失传,但南宋秦九韶著的《数收九章》一书中,有一个计算雨量器容积的算题。从这道算题可以推测那时的雨量器,并不是上下一样大小的圆筒,因为从雨量器里测量出来的雨水,还要经过计算才能求得降雨量。
我国明朝永乐末年(公元1424年),国家制造了规格统一的雨量器,发到全国各州、县,要求各州、县按时报告降雨量。 这种雨量器曾传到国外,在朝鲜就曾发掘出我国明朝的雨量器。它是一个铜质的圆筒和石台组成的,圆筒高为一尺五寸,口径为七寸。这种雨量器与现在气象台站使用的雨量器相仿。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雨量器是我国最早发明的。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开始应用雨量器。
③ 雨量器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由承水器、漏斗、储水筒、储水瓶和量雨杯组成。在储水筒内有一玻璃储水瓶,以收集雨水。量雨杯为特制的有刻度的玻璃杯。降雨后将储水瓶中的雨水倾入量雨杯以读取雨量(毫米数)。
雨量器是用来收集降水的专用器具,并通过与之配套的雨量量筒,用来测定以毫米为单位的降水量。适用于气象台(站)、水文站、环保、防汛排涝以及农、林等有关部门用来测量降水量。雨量器为传统产品,承水口使用铸铜件,筒身使用不锈钢板锡焊成型。
雨量器,整体结构采用园桶金属件无锈迹、内壁应圆滑、呈正圆形,承水器刃口不得有毛刺或碰伤等缺陷,造型美观大方、耐候性好,使用寿命更长。
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④ 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计量装置有两种方式(也就是两种工作原理),自计式用10mm虹吸容器带记录笔配合时钟转动自计雨量纸记录降雨时段及雨量,24小时一换纸;现先进的采用翻斗式计量器配合脉冲电流感应记录各时段及雨量段的计量,使用太阳能作为动力,无线的加装发送短信装置(相当于手机),有线的实现了与电脑联接的全自动化。
雨量器是用来收集降水的专用器具,并通过与之配套的雨量量筒,用来测定以毫米为单位的降水量。适用于气象台(站)、水文站、环保、防汛排涝以及农、林等有关部门用来测量降水量。雨量器为传统产品,承水口使用铸铜件,筒身使用不锈钢板锡焊成型。
(4)雨量器的发明扩展阅读:
雨量器,整体结构采用园桶金属件无锈迹、内壁应圆滑、呈正圆形,承水器刃口不得有毛刺或碰伤等缺陷,造型美观大方、耐候性好,使用寿命更长。雨量器有带漏斗和不带漏斗的两种。
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为保持筒口的形状和面积,筒质必须坚硬。为防止雨水溅入,筒口呈内直外斜的刀刃形。适用于气象台(站)、水文站、环保、防汛排涝以及农、林等有关部门用来测量降水量。雨量器为传统产品,承水口使用铸铜件,筒身使用不锈钢板锡焊成型。
其他计量雨量的装置:雨量计。雨量计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虹吸式雨量计、称重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等等。
1、虹吸式雨量计
虹吸式雨量计能连续记录液体降水量和降水时数,从降水记录上还可以了解降水强度。虹吸式雨量计由承水器、浮子室、自记钟和外壳所组成。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进入承水器,经下部的漏斗汇集,导至浮子室。
浮子室是由一个圆筒内装浮子组成,浮子随着注入雨水的增加而上升,并带动自记笔上升。自记钟固定在座板上,转筒由钟机推动作用回转运动,使记录笔在围绕在转筒上的记录纸上画出曲线。记录纸上纵坐标记录雨量,横坐标由自记钟驱动,表示时间。
当雨量达到一定高度(比如10毫米)时,浮子室内水面上升到与浮子室连通的虹吸管处,导致虹吸开始,迅速将浮子室内的雨水排入储水瓶,同时自记笔在记录纸上垂直下跌至零线位置,并再次开始雨水的流入而上升,如此往返持续记录降雨过程。
2、称重式雨量计
这种仪器可以连续记录接雨杯上的以及存储在其内的降水的重量。记录方式可以用机械发条装置或平衡锤系统,将全部降水量的重量如数记录下来,并能够记录雪、冰雹及雨雪混合降水。
⑤ 雨量器是用来测什么的仪器,它主要/是由什么及什么组成
雨量器是用来收集降水的专用器具。由承水器、漏斗、储水筒、储水瓶以及量雨杯组成。
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⑥ 最原始的时候,水是如何形成的是怎么来的
地球表面2/3以上被水覆盖,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那末,地球表面的水来自何方?对此,目前有两种解释。 一种
观点认为水来自地球本身。地球从原始星云凝聚成行星时,地球内部释放出大量的氢气和氧气;加上太阳发出的粒子流,
也给地球带来了氢气和氧气。这些气体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水。另外一部分水是地壳内部矿物脱水而来的。 另一种观点
认为水来自地球外部,是地球形成时从宇宙空间捕获来的。当含有水分的陨石凝聚形成地球时,水被封存在地球内部物质
的结构中。以后由于地球温度升高,自转速度加快,在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轻而活跃的水挤出地球表面,呈水汽状
态。再经冷凝形成降水,落到地面,从而形成了地表水。
⑦ 雨量气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雨量器是用来收集降水的专用器具,并通过与之配套的雨量量筒,用来测定以毫米为单位的降水量。适用于气象台(站)、水文站、环保、防汛排涝以及农、林等有关部门用来测量降水量。雨量器为传统产品,承水口使用铸铜件,筒身使用不锈钢板锡焊成型。
⑧ 古代的雨量器是什么样子的
碗状
⑨ 中国古代发明了哪些气象仪器
我国很早就使用气抄象仪器来观测天袭气状况了,是最早发明风向计和雨量器的国家。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立一根5丈(约16.7米)的高竿,竿上装一只可以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转动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么风向了。这同12世纪外国书籍上记载的候风鸡相似,比铜鸟的记载要晚1000年。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么风。这同现代的风向袋相似。
我国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数书九章》中有记叙。雨量器大小统一标准,圆筒直径14厘米,并有铜制的量雨标尺。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使用少数气象仪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来预报天气。
到了17世纪,科学家发明了气压计和温度计,而后又相继发明了温度计和风速仪,这样就可定量测定某地的天气状况了。
⑩ 最早的气象探测仪器是谁发明的
西汉时出现的一种天平式的湿度计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湿仪器。在西汉初年《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用羽毛、木炭测湿以预测降雨的实例:“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并指出这种仪器测湿的原理。因为炭吸湿性强,也易蒸发,它极易随空气湿度大小而产生重量变化,“燥,故炭轻;湿,故炭重”。而羽毛或土的吸湿性较差,其重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甚小,可以说保持不变。把羽毛或土和炭在一定时间内悬挂在天平的两端,使之处于平衡状态,当湿度发生变化时,炭随湿度大小而产生重量变化,羽毛或土的重量几乎不变,这样,天平便失去平衡。再由天平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知道湿度的大小。西汉发明的天平式湿度计,比15世纪达·芬奇(Leo nar da Vinci)设计的湿度计早1500多年。
雨水,对于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尤为重要,历代政府与民众都格外关注着雨情与水情。
在对雨情的科学研究中,雨量大小的测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我国宋代的先民们,在世界上最先发明了雨量器,而且还把雨量的计算作为当时必修的内容写进了数学著作中。《数书九章》是中国数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有4道数学题就是根据测雨器中雨水的多少来计算地面降雨量的。
这种雨量器还传到了我们的邻国,现今在朝鲜还存有一件我国乾隆庚寅年5月制造的雨量器,这是一件川黄铜制怍的圆形小桶,高1尺,广8寸,器上刻有标尺,还刻有器名“测雨顺”和制造年月。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尚存的时代最早的雨量器。
欧洲出现雨量器是1639年,伽利略的友人加斯大利开始试用,比我国要晚四五百年。
我国从殷商时代就已经开始用仪器观测气象。殷商时曾认为风是上帝所派遣的使臣,称为“帝使风”。每当皇帝或奴隶主出外狩猎或巡游时,都用一种叫“旒(音,流)”的旗子来测风。这种飘带状的旗子,就是我国最早、最原始的测风器。汉代,在先秦简单的测风器的基础上。又创制了一种称作“倪”的风标。可能是用绚缕之类做成条状风标,或用羽毛结成长串风标,悬在高杆顶上,当有风时,会把风标吹起来。风标可以指示风向,同时根据风边飘起的角度大小,可大约估计出风速的大小。
汉代除了倪之外,还有铜风凰和相风铜乌用来测风向,不管吹什么风,凤凰的头都指着风来的方向,与西方国家屋顶的候风鸡类似。而西方国家的候风鸡,到了12世纪时才始见于记载,要比我国制造相风乌的记载晚了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