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多少年
用了60年。
歌德为创作《浮士德》贡献了一生,从20来岁写到80来岁。歌德自己把写《浮士德》看作是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当他临死前一年(1831年)完成了《浮士德》后,他曾欣慰地对他晚年的挚友艾克曼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紧要了。”歌德在他临死前五天,在给好友威廉·封·洪堡的长信中对此作过解释,他写道:“……我从计划写作浮士德至今已有60年之久……“
㈡ 怎样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因为《浮士德》是一部对人的心灵具有巨大抨击影响力的著作,因此作者歌德的灵魂地位提升了档次;
而又因为《浮士德》的创作给歌德的心理造成了改变.所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㈢ 怎样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
为《浮士德》是一部对人的心灵具有巨大抨击影响力的著作,因此作者歌德的灵魂地位提升了档次;
而又因为《浮士德》的创作给歌德的心理造成了改变.所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㈣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话是谁说的
荣格 , 他说,不是歌德造就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造就了歌德,歌德只是把埋藏在每个德国人心底的浮士德的影子抓了出来罢了。
㈤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话是谁说的
他说的..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希望采纳
㈥ 歌德创作浮士德过程中的故事
长篇诗剧《浮士德》歌德生重要代表作创作延续了近60年之久第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1831年完成诗剧德国民间传说题材、文艺复兴德国和欧洲社会背景描写了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道路
歌德运用浮士德16世纪传说人物表达了自己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浮士德老博士独自世纪书斋里研究学问穷年累月无所获此非常烦闷魔鬼靡非斯特天上和上帝打赌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大靡非斯特来浮士德面前同订立契约:甘愿作浮士德仆人使浮士德摆脱烦恼感满足感满足瞬间靡非斯特再奴仆而浮士德反靡非斯特所用靡非斯特用黑色外套变成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同出去游历世界历经种种磨难和考验浮士德 100岁双目失明时终于让改造自事业得满足喊出了句真美呀请停留下便死去了按照契约浮士德感满足时即应归靡非斯特所用天使们却把抢救天上去了
歌德借用浮士德经历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理想世界信心靡非斯特代表腐朽落势力罪恶和黑暗化身施展种种伎俩阻止浮士德向上要求斗争结新兴进步力量走向胜利腐朽落东西归于灭亡
人们高度评价了部巨著思想性和艺术性列入世界伟大名著之列和丁《神曲》莎士比亚悲剧相媲美成世界文学史上朽作品
1831年8月83岁高龄歌德终于完成了《浮士德》书第二卷第二年3月28日位文学匠安乐椅上安离去
《浮士德》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史诗性巨著取材于 16 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民间传说时德国出版了名《约翰·浮士德生》故事书讲述了浮士德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享尽各种人间欢乐惨死于魔鬼之手故事文艺复兴来断有人利用传说来进行创作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家马洛写过《浮士德博士悲剧》 18 世纪德国作家莱辛、克林格尔也都写过有关浮士德作品德国还演出过由浮士德故事改编而成木偶戏和其戏剧
歌德少时即看过有关浮士德木偶 戏和故事书 上大学时萌生了创作《浮士德》想法 1773 年开始了构思; 1775 年写作了些片断因魏玛之行而断从意大利回国歌德促和鼓励下《浮士德》第部于 1806 年完成而席勒已于年前逝世此歌德用了二十年时间来酝酿和构思第二部并从 1825 年起集精力写作 1831 年 即歌德逝世前年第二部终告完成《浮士德》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思想也断地变化切都反映部跨时代巨著之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都部具有总结意义作品
浮士德》部长达万二千百十行诗剧第部二十五场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情节而浮士德思想发展变化线索剧情梗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人类无法满足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堕落上帝却尽管人类追求难免会犯错误终能够打真理于由魔鬼下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年过半百老学者毕生都孜孜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求洞解自奥秘而至此垂垂暮年才恍悟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书斋实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隔离了痛苦得想要自杀另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钟声唤回了生意志把引郊外万物欣欣向荣大自和自由欢乐人群深受鼓舞回书斋翻译《圣经》时竟与 " 泰初有道 " 思想发生抵触时从效外带回卷毛犬化书生出现面前浮士德问真实身份说自己作恶造善力之体其实魔鬼靡非斯特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仆人带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旦感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们来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往情深了幽会无意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哥哥瓦伦丁又死浮士德剑下慑于社会舆论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孩子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赶来营救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悔恨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玛甘泪第部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美丽大自治愈了心灵创伤随魔鬼来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宫其时王朝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宠信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香烟缭绕之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幻影浮士德对海伦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地魔鬼驮起溜出宫廷
官场黑暗令浮士德对政治大失所望 使转而追求古典美宁静与和谐 魔鬼带回书斋浮士德学生瓦格纳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希腊寻找海伦二人结合生下子名欧福良欧福良形象英国诗人拜伦原型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远方自由呼唤闻号令奋顾身向高空飞去幸陨落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顾浮士德苦留腾空飞去只白色长袍和面纱留了浮士德怀们化云朵把浮士德托保飞回了北方浮士德对古典美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空看波涛汹涌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雄心借魔鬼之力帮助皇帝平定了叛乱得片海边封地按照浮士德命令魔鬼驱使百姓移山填海变沧海桑田此时浮士德已百岁老人忧愁使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掘墓浮士德听铁锹之声还群众开沟挖河想自己正从事伟大事业由得脱口赞道:真美啊请停留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夺走灵魂时天降玫瑰花雨化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浮士德接至天上见了圣母和已赎罪女子玛甘泪
浮士德自强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阶段五阶段都有现实依据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 19 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精神历程里浮士德说象征性艺术形象歌德作全人类命运化身来加塑造当所谓全人类其实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其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把本阶级视全人类代表浮士德走出阴暗书斋走向大自和广阔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爱情悲剧则对追求狭隘人幸福和享乐主义利己哲学反思和否定从政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政治理想虚幻性与海伦结合幸结局则宣告了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人道主义理想幻灭终浮士德发动大众改造自创建人间乐园宏伟事业找了人生真理从我们难看 18 世纪启蒙主义者再描绘 " 理性王国 " 影子并依稀闻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声音
浮士德形象还有更高哲学涵义主要表现著名浮士德难题及面对种困境所表现出来浮士德精神上歌德深刻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两种矛盾冲突因素即肯定和善因素同否定和恶因素之间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乐观主义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满足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断地向高存奋勇前进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人类共同难题每人追寻人生价值和意义时都无法逃避灵与肉自欲求和道德灵境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两难选择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有待解决内严重矛盾《浮士德》矛盾贯穿了主人公毕生追求体现浮士德内心冲突和与靡非斯特冲突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内心冲突同时也与靡非斯特矛盾冲突内化体现而与靡非斯特矛盾冲突则同时也内心冲突外化体现与靡非斯特切障碍之父、恶化身结主仆相伴而行之浮士德前途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能堕落恶魔奴隶断追求自强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浮士德主要性格特征使免遭沉沦厄运实现了人生价值和理想而恶里却从反面发挥种反而常好事做成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关系视之绝对对立而把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关系揭示了人类正同恶斗争克服自身矛盾而断取得进步深刻道理诗剧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会迷失正途议论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 " 凡自强息者头我辈均能救 " 歌词都得了明确体现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炉真实描写与奔放想象、当代生活与古代神传说杂揉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了极高艺术境界
当并意味着《浮士德》部无指摘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有政治革命消极精神探索社会改造转化自我完善倾向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软弱和妥协本性及作剥削阶级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难尤其第二部浮士德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倾向给般读者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困难
㈦ 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
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1、“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出自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卡尔·荣格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2、《浮士德》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的代表作
①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②《浮士德》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它是资产阶级整个上升时期的历史的艺术概括。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读书》中一篇题为《乐观的悲剧》的文章,似乎又持一种见解,冒昧揣测,文章要意为:《浮士德》的确是一出莫大的悲剧,这毋容置疑。然而,它表现了一种引人向上的,昂奋的“乐观的精神” ,因此,它算不上是一出“道地的悲剧”。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浮士德》,是它的时代的史诗,就如《伊利亚特》是古希猎社会的史诗,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纪史诗一样。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 ,“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㈧ 怎样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个人认为,因为《浮士德》是一部对人的心灵具有巨大抨击影响力的著作,因此作者歌德的灵魂地位提升了档次,因为《浮士德》的创作给歌德的心理造成了改变。所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㈨ 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因为《浮士德》是一部对人的心灵具有巨大抨击影响力的著作,因此作者歌德的灵魂地位提升了档次;
而又因为《浮士德》的创作给歌德的心理造成了改变.所以说,《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㈩ 歌德创作《浮士德》的故事
长篇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60年之久。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1831年完成。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后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歌德运用浮士德这个16世纪传说中的人物,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浮士德老博士独自在中世纪的书斋里研究学问,穷年累月,一无所获。他为此非常烦闷。魔鬼靡非斯特在天上和上帝打赌,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一大,靡非斯特来到浮士德面前,同他订立契约:他甘愿作浮士德的仆人,使浮士德摆脱烦恼,感到满足,但就在感到满足的一瞬间,靡非斯特不再是奴仆,而浮士德将反为靡非斯特所用。靡非斯特用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一同出去游历世界。历经种种磨难和考验,在浮士德 100岁双目失明时,终于让他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满足,喊出了一句“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死去了。按照契约,浮士德感到满足时即应归靡非斯特所用,但天使们却把他抢救到天上去了。
歌德借用浮士德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理想世界的信心。靡非斯特代表腐朽落后的势力,它是罪恶和黑暗的化身,他施展种种伎俩,阻止浮士德向上的要求,斗争的结果,新兴的进步力量走向胜利,腐朽落后的东西归于灭亡。
人们高度评价了这部巨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将它列入世界伟大名著之列,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悲剧相媲美,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
1831年8月83岁高龄的歌德,终于完成了《浮士德》一书的第二卷。第二年3月28日,这位文学匠在安乐椅上安然离去。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 16 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那时,德国就出版了名为《约翰·浮士德的一生》的故事书,讲述了浮士德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享尽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于魔鬼之手的故事。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利用这一传说来进行创作。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家马洛写过《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8 世纪德国作家莱辛、克林格尔也都写过有关浮士德的作品。在德国还演出过由浮士德故事改编而成的木偶戏和其他戏剧。
歌德少时即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 戏和故事书, 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 1773 年,他开始了构思; 1775 年,写作了一些片断,后因魏玛之行而中断。从意大利回国后歌德促和鼓励下,《浮士德》第一部于 1806 年完成。而席勒已于一年前逝世。此后,歌德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酝酿和构思第二部,并从 1825 年起集中精力写作, 到 1831 年, 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第二部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剧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 " 泰初有道 " 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是香烟缭绕之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官场黑暗令浮士德对政治大失所望, 使他转而追求古典美的宁静与和谐。 魔鬼将他带回书斋。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到希腊寻找海伦。二人结合,生下一子名欧福良。欧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将浮士德接至天上,见到了圣母和已为赎罪女子的玛甘泪。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 19 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 18 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 " 理性王国 " 的影子,并依稀可闻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 " 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 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