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力与教育的未来

创造力与教育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1-12-06 13:35:47

❶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激发个人潜能与开发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如果青少年时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发展,那么,牢固的保守的观念就会形成。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只能借助创造意识和欲望才能释放出来,而保守观念会把创造潜能磨光、扼杀掉。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驰骋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做某件事情而培养起对这件事的兴趣的,而语文教学法却相反,大多数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语文而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总是那样的无趣和乏味,走进语文课堂常常听到有学生说:不知怎么学习语文,不知学什么,不知学了干什么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思考,还要勇于创新。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是很悲惨的事。因为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无法想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2 激发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多种情景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揭开疑惑,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内涵都应该是广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侯,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赞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❷ 创造力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文 |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现在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

许多人挤破了头,也想在“创新”行业里分一杯羹

新能源也好,黑科技也罢

都警示着我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然而,许多人的“创造力”在小的时候就被磨灭了

赛车是许多男生的梦想,明明也不例外。

只有7岁的他,已经可以简单的组装一辆玩具车,给坏了的玩具车“治疗”。

解决旧车因为碰撞等所引发的问题,而且他通过视频学习,已经了解了“电阻”等中学生都在学习的知识。

然而梦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家长总是这差距里的主角。

就像明明和其他孩子都有些机车梦,明明的妈妈也和其他的家长一样,无一例外的认为这是无用功。

是一个耽误孩子成长、学习、考大学的爱好,痴迷于此只会一无所成。

由于妈妈的强烈反对,明明终究还是没能走向自己心中的机车梦。

为什么家长们都不喜欢孩子做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情?

因为父母们没有看到孩子在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当中,专注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掘。

拒绝了孩子在自我世界里的探索,是扼杀了他们在创造方面的乐趣。是家长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或许连生活了几十年的父母都未曾得知,创造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一、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创造能力”愈发下降?

“死读书”现象越来越严重。

现在的升学压力非常大,经济负担也让父母有些吃不消,随便一个中学一年就要花费几万块钱的费用,让孩子和家长都不得不“考满分”。

家长们出于对孩子学业的考量,很少让孩子去做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不论是篮球、跑步,还是吉他、舞蹈,在高考面前,都是一些无用的东西。

失去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孩子们也就降低了“战斗”的能力。

在各种兴趣爱好中,孩子们都会比平常更善于思考,这是因为他们乐意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因为他们能在擅长的领悟找到坚持下去的信心。

读书使人丰富内涵,但是只有对课本的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性。

缺乏父母的引导。

“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说是所有小孩的标签了,爱发问,是他们的最显著的特点,但是有时候,爸爸妈妈也会被孩子给问的哑口无言。

父母总是喜欢用“问那么多干什么”,“这有什么好问”的来回答孩子,无意间,打断了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有创造力的关键

因为只有善于思考,勇于发问,才能发现新的东西。

墨守成规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发现的。

因为规矩本身就是一种局限,而有了高度的天空,便没有了那份触碰不到的深邃。

二、创造力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电视剧《最好的我们》里,主角余淮因为父母给了自己比较自由的生活环境,从小就勤于思考,喜欢研究,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不仅篮球打的很棒,更是一名物理天才。

小小年纪就拿了竞赛冠军,更得到了出国学习的机会。

创造力给了一个孩子光明的未来

因为这样的孩子不会受眼前的局限控制。

好比爱迪生发明电灯,苹果砸醒了牛顿,创造力给人的未来空间拓宽了深度,让孩子自身就存在着非常多的可能。

研究发现,只有少数的天才儿童最后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人,绝大多最后都趋于平庸。
一些观点以为是这些天才儿童们缺乏在社会中发展的社交和感情技能所致。

其实不然,真正制约他们的,是原创能力的缺乏。

因此,拥有“创造力”的孩子,更能获得成功。

三、创造力对孩子的重要性?

马云: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

而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

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因为,大部分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所以创造力对孩子来说,就好比是一双鞋。

孩子究竟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全靠这双“鞋”。

而好的创造力,也带给孩子良好的思考能力。

思考与创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是能创造,但是没有思考力的,而缺乏了思考力的创造更是空谈。

练习可以产生完美,但产生不了新东西。孩子拥有创造力,未来才肯具备不一样的可能。

四、既然我们得知孩子的创造能力如此重要,家长应当如何培养呢?

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对世界级音乐家、艺术家、运动员、科学界的早期成长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人的父母并没有梦想着把自己的孩子抚养称为超级巨星。

他们遵从自己孩子内在的动机。

当他们的孩子在某种技能上展现出兴趣或激情的时候,这些父母支持他们。
父母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主力军

家长做好这4点,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让孩子“走出去”。井底之蛙是看不见井口之外的景色的,不走向世界的孩子也是一样。比如带孩子观看一出展览会,提高孩子的眼界,给他的创造力提供素材。

引导、鼓励孩子思考。良好的创造能力都源于一次次的思考

设立目标。有方向也是一个创造力的孩子需要拥有的,否则,他会很容易放弃哦。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人们探索的源泉,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好奇心是关键。

孩子的思维教育不可忽视,创造力、思考能力更是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爸爸妈妈们不仅要重视,更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导帮助孩子。

倡导创新的社会背景之下,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习惯,才不会让思维固化。

❸ 听话教育与创造力有矛盾吗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多家长都是比较矛盾的,不知道是不是要继续进行听话教育,还是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能很多家长会认为听话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想要孩子听话,那么就意味着需要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则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变得独立自主一些。实际上这两种教育方式并不矛盾,听话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以同时存在。

三、可以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家长在平时也可以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参加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时也能让自己的孩子养成一定的集体意识。而且家长也不能过多的干预自己孩子的生活,在一些小的方面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独立自主的去解决,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的人格。这些事情都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听话教育和创造力并不矛盾。

❹ 中国的教育和培养创造力是不是没有关系

中国的教育确实有需要改进的东西,但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国外所无法比拟和完全了解的。甚至包括很多的中国人。包括我。

❺ 创造力对孩子的重要性

创造力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话能够表现他独立自主的能力。不然的话,他没有自己的想法,就没有什么意思。

❻ 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未来有什么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一个孩子十分重要,思维分发散性思维和定向思维,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变化是一个曲线变化的过程,首要不能抹杀的孩子的天性创造力是一个一生当决定他的生命意义和人生高度、幸福、成就等一系列总和所不能缺乏的一种核心能力!创造有逆向思维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更有利于孩子在逆境中的成长。首先是情绪管理。资源不够,困难很多,好像无路可走时,孩子能沉着冷静,观察当下的境况,找到突破口。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引导孩子的方向。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创造力都是无限的。

❼ 关于创造力教育你想到了什么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些调查,问O是什么?大学生说是;中学生说是零、偶、氧、圆内圈。。。。。调查结果表明:大容学生创造力不如中学生,中学生创造力不如小学生,小学生不如幼儿园小朋友。于是我想,我们的应试教育答案都是唯一的,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实际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来就不是一个;我国留学生论考试成绩都是第一,但是一动手搞实验,个个傻脸。几乎80%的大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这岂不是人才浪费、时间浪费?

❽ 为什么教育扼杀了创造力

❾ 教育能培养创造力吗

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下面是我以前写的关于这方面的博客文章,请参考.
教育改革的心理学依据
据报道,三年一次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12月7日公布,首次参加PISA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全部三项素养评价中,均排首位.这个结果引起国内外教育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欧美多国惊呼“意外”,并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检讨自己国家基础教育的落后,呼吁改革教育.在我国,却引起争论.(《南方日报》12月21日)
在我国,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它的特点是培养善于死记硬背的应用型人才,扼杀了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欧美的教育,则相对来说更加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死记硬背型人才的成长.他们要改革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改革难度不大,可供的选择很多.比如,象我国的奥运会战略一样,重点培养几个勤奋的、记忆力特强的学生,和我们比赛的差距马上可以缩短.而我国的教育改革难度很大,所以十几年来一直是争论不休、进展不大.我个人认为,欠缺心理学知识指导是主要原因.下面我从人脑“知识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从哲学的角度看,它应该是:培养个体掌握适应其所在社会生存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如果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第一,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就有了知识内容的差别.例如,在清朝,女孩子想挤身上流社会,不扎小脚是没什么希望的;但贫苦农民的女儿扎小脚后无法干粗活,想活命,不会干女孩子的活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在我国,谁不懂汉语?在英国,有多少人懂汉语?这就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基础教育内容的差别.第二,不论什么时代,不分地区和国家,也不分人种,人类社会个体“适者生存”的基础知识都可以归纳为:1、语言知识.2、劳动技能.3、健康的身体.4、健康的人格.5、社交活动的能力.6、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在人脑的“知识结构”上,除了身体素质一项(身体是否健康的一切信息时刻都在向我们的“知识结构”反映)外,其他知识确实是分成一个个系统独立存在的.例如,英语知识、数学知识、游泳技能、厨艺技术、地理知识、社交礼仪等等,它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或大或小的系统独立存在,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如果它们不存在(没有建立起来)就无法发挥作用.如没学过法语,怎么能说?没学过炒菜,怎么能做?没学游泳,怎敢下海游泳?如果它们的存在是不适合个体当时的社会规范的,那么,它将损害这个个体的利益.例如,不懂礼貌的“小霸王”长大了,他的人缘不会好;不懂互助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少;心胸狭隘的人经常心情郁闷等等.显然,片面追求科学知识的教育是错误的!尤其是牺牲其它能力去追求书本知识的做法大错特错——这很难培养出上述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却很容易培养出可以熟练运用某些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其实,现行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出“书本知识的全才”,如果要培养熟练运用某些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并不需要这样的教育方法),如钢琴家、工程师、画家、翻译等等.这对于许多家庭,许多个体而言,他们已经相当满足了.我国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与大量应用型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几乎所有尖端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都在别人手上,就连国人引以为荣的航天科技,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仍然只是“已有成功先例,可以放心追赶”的非独创性的发展.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现行的教育确实不适合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国家的教育不能只培养应用型人才,它必须培养大量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我们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去接受新技术.
具有创造性的人从人脑的“知识结构”上看,就是具备“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具有习惯性“独立思考”系统的人.此外,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宽阔的胸襟,合适的社会环境或机遇等等都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不过,它们都没有具备习惯性“独立思考”系统重要,这是不可缺少的系统,是创造型人才必有的基本素质.这个系统是怎样建成的呢?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等?请听我下面的分析:
一、系统建立的基础
1、永久性神经联系通路的建立:临时性神经联系是大脑神经细胞的基本功能.简单来说,当两个神经细胞同时兴奋,即它们同时获得强大的兴奋能量,这两个神经细胞就接通了,这就是临时性的神经联系,也可称为建立起临时性的神经通道.之所以称为临时性的,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牢固的,很容易“消退”,表现出“消退”、“忘记”、很难“回忆”等常见现象.但是,两个细胞之间的同时兴奋多次发生,它们之间的临时性神经通道就会越来越牢固,成为永久性的神经通道.例如看见一个字,同时听见它的读音,它们之间就建立了联系,但是,你很容易将它们忘记掉,怎么也无法想出来.可是,重复多遍后,你就可以永久地记住它们了.这就是临时性的联系通路与永久性的联系通路的区别.
永久性的联系通路随着兴奋次数或得到兴奋能量的多少,会表现出通路有宽有窄的差别,我认为神经联系通路是越重复越宽阔.我在书里将这种神经联系通路之间的微观的差别形象的描述为临时性的小道、羊肠小道、小道、大路、宽阔的大路、自动化的高速公路等.当然,永久性神经联系通路的建立还有其他机制,这里不再叙述了.
2、系统建立:多个神经细胞同时兴奋,它们之间同样相互接通了,形成一个多点的网络系统,例如看图识字时,图书、小狗、字、几种不同的颜色同时出现,作用于眼睛,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同时兴奋,多个兴奋点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到的才会是一个统一的事物.多点的网络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路同样有临时性的和永久性的联系通路的区别,这里不再重述.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多点的网络系统可以不断发生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机制是:已经形成较为牢固的神经通路的小系统,当它与新的神经细胞(或者新的多点的网络系统)发生同时兴奋,或者它的某个部分与新的神经细胞(或者新的多点的网络系统)发生同时兴奋,就会与这个新的神经细胞(或者新的多点的网络系统)产生临时性的联系,同样,这种联系又可以成为永久性的联系.于是,它们可以变得越来越庞大,成为一个巨大的系统.
二、 “独立思考”系统与其他知识系统的区别
1、 “独立思考”系统的前提条件: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是独立思考的前提条件,否则,还需要思考什么?其次,个体需要思考的时候,往往没有办法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别人的帮助就是已有的答案,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只能独立思考.因此,儿童要建立这个系统,前提条件就是对他“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的习惯性的教育,而且,这个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学科、多系统的.
2、“独立思考”系统的内涵:“独立思考”系统不象其他知识系统,它只有“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的习惯.其他知识系统都有自己具体的知识对象,而它是依附于其他知识系统中的系统.也就是说,它可以只依附在1、2个系统中,也可以依附于所有知识系统中.例如,某人下象棋时,每下一步,都会思考多步走法.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他是个“老实人”,谁说什么他都相信.这就是说,他只有在象棋这个知识系统中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系统应该是全方位、多学科、多系统的.
三、“独立思考”系统的重要作用
“独立思考”系统具有其他系统没有的重要作用:
1、知识之间的桥梁作用:有时候,在单个知识系统中的独立思考可以不超越本系统的范围,如前述下象棋的例子就没有超出本身知识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已有知识(或答案)无法满足需要,于是,“意识流”就会在“吸引力”或“推动力”的作用下离开这个系统,到达其他系统, 这就是思维.“意识流”携带的强大兴奋能量就将这些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超巨型的新系统.只是由于人类社会习惯的分类方法,我只能将原来的系统仍然称为系统,将新的超巨型系统描述为“系统与系统之间建立了许多宽广的联络通路”.这样,他在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从知识系统外吸取启发性的知识,做出关联和想象,表现出点子多,办法多,成为善于思考,思维敏捷,触类旁通的人.相反,应用型人才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熟练地解决问题,却无法解决超出原有知识范畴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他们知识结构中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多少往来的通道,不容易寻找到启发性的知识,表现出思维迟钝,“无从下手”、“无计可施”.
2、新思维的发动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善于独立思考的培养,多次重复,就会形成牢固的思维反应模式;如果在众多不同系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中,都坚持独立思考的培养,那么,这种思维反应模式就象其他知识系统的扩张一样,变得越来越庞大,(只不过它的扩张依附在其他知识之中)越来越习惯性,直至最后形成条件反射.在我的学说中,条件反射是最宽敞的康庄大道,兴奋能量在上面运行,没有什么阻力,可以用最快的惯性速度运行,是自动化的联络通道.于是,这个个体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什么答案和问题,兴奋能量都会迅速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回到“多问一个为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真相?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或者方法?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的系统的核心.这样子,新任务来了,他的新思维开始了,所以说“独立思考”系统具有新思维发动机的功能.
3、信息重组:架设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桥梁作用,实质上就是将那些本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知识重组,组成个体独特的、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新的信息体系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和作用.
4、均衡的联络通路:个体在独立思考时,“意识流”往往是首先从“问题”出发,向四面八方扩散,然后再集中回原来的出发点.这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发点获得了比原有知识多出许多倍、甚至千百倍的四通八达的联络通道.这些通道由于使用的兴奋能量基本相同(意识流携带的兴奋能量基本相同),思维往返的次数差别不大,所以它们有一个特点,就是路宽大致相同,比较均衡.这点十分重要,它与思维的灵活还是僵化有关,现在暂不讨论,后面再做介绍.
发散思维以后,总会集中回到原来“问题”的点,于是,原有知识点(问题出发点)内部的联络通路总比周围四通八达的联络通道宽广很多——说明“多疑、多思、独立思考教育”不会动摇儿童对正确知识的掌握.
5、建设“后天思维灵活性舞台”的方法之一: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有遗传的作用,例如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记得快,忘记也快;有的人记得慢,但记住后不容易忘记等,这导致各人建设“思维的舞台——知识结构的庞大网络”的速度、时间、通道宽窄等等有诸多微小的差别.但是,“天才”的人不努力,最终还是庸人一个;勤奋的人、有抱负的人往往“坚毅志竟成”! “后天思维灵活性的舞台”就是人脑中庞大无比的知识结构网络,发散思维训练、集中思维训练、独立思考训练是建设这个大舞台的最好方法.
6、埋下兴趣的“温床”,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最佳手段:教师都知道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点不做讨论.这里要讲述的是:独立思考教育是怎样在幼儿、儿童知识结构上留下兴趣的“温床”,激发出内在学习动机的.以学习“小蜜蜂采蜜忙”这句儿歌为例,如果幼师以记忆为目标进行教育,幼儿背诵几次就记住了,成绩是100分.但是,他们懂得多少?就只有小蜜蜂在采集花蜜的知识——甚至连采蜜是什么意思?是在“进餐”还是在劳动都分不清!如果采用启发独立思考的方法,可以将他们的思维引向几十个,甚至几千个方向.(当然,要因材施教,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拔苗助长)他们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疑问,得到许多新知识.如为什么苍蝇不能吸取花蜜?是基因不同,是条件反射等等……有的知识成年人也回答不了,可以勉励他们日后要认真学习,探索真理.这样,就在他们内心留下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出内在需要学习的动机,甚至为科学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
四、思维灵活还是僵化的发生机制:当需要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也就是思维不能按照习惯通路运行的时候,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解决问题重要的因素之一.神经联系通路是越重复越宽阔的,狭小的通路容易被抑制,宽阔的通路是很难抑制的,到了条件反射自动化程度的康庄大道,兴奋能量一旦到达,马上大部分或全部都进入了条件反射的通道,做出丝毫不变的反应.如听见“酸梅”就会分泌津液,是无法制止的条件反射;有些人一旦没事干就要抽烟,也是形成了条件反射;有的人过桥都要数桥梁的栏杆、上楼都要数梯级数目,他明知道这毫无必要,智力和身体一切正常,就是很难克服,这也是形成了条件反射的缘故.有利必有害,条件反射以高速反应来应付不变的世界,是“生命世界节省能量法则”的体现,是“用进废退”的结果,它有利于动物保存能量和快速高效的对外界做出反应.它的缺点也和它的优点一样鲜明: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反应模式是不会正确的.总之,神经联系通路越宽阔,夺取兴奋能量的能力就越强.思维就越僵化.如果众多神经联系通路的宽度差别不大,那么,兴奋能量就能够同时进入各条通道,奔向各自的前方,这样就表现出知识面广,“参考系”多.表现出思维灵活,产生新“点子”、新办法的机会多,表现出独立思考能力强.一旦新办法符合客观规律,难题就解决了,新发明新创造就出现了.
有必要指出,独立思考也可以成为习惯,最后成为条件反射.于是,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什么事件、什么结论或者答案,都会条件反射地回到问一个为什么?问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改变方案会有什么新结果?从另外的角度出发,能否有新发现等等.这个条件反射不但不会形成思维僵化,反而是唯一能促进思维灵活性的特殊的条件反射,是适应人类社会复杂性的进化的产物.
五、应试教育与独立思考教育背道而驰:应试教育是追求记忆能力的教育,是追求“标准答案”、不容置疑的教育.因此,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多练习,多背诵,即对人脑“知识结构”中相应知识区域多次重复“标准答案”,形成宽阔的神经联系通路的过程.这与独立思考教育恰恰背道而驰.于是,我们只能培养出思维僵化的、可以熟练运用现成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无法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六、应用型人才的改造:人是可以改变的,生理学已经证明,无论多么顽固的条件反射,都是可以被抑制或者消退的.应用型人才的改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譬如,增加他工作任务的压力,老是不满意他提出的方案,要他不断改进等等,都可以强迫他去进行思维,从而扩展他的思路.从主动改变自己的角度看,学习世界上众多创造发明的方法是捷径.它们起到指导和启发人去进行思维的作用.重新开始发散思维的训练,也是改变自己思维结构的方法.不过,正如初学游泳时不注意姿势,学会以后再来改变一样,困难很大.最佳的方法还是从小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到中学、大学,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就可以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可以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精英.
还有什么问题直接到厚学网问问吧!

❿ 在教育阶段,创造力和基本技能哪个更重要

我认为是创造抄力.创造力袭并不神秘,它是人性的重要特质,是人的巨大潜在力,并不是为天才所独有。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造力培养,它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如意识、精神、思维、个性、技能、道德、美感等。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力培养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每篇课文学习中都有独到做法和产生“专利”,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富有启发诱导性的训练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从一定意义上实现人的创造性价值,达到创造力培养的目的。

阅读全文

与创造力与教育的未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