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理解流通加工过程不创造新价值但创造价值
保持原有成本
② 怎样理解不创造使用价值增加价值
流通加工过程不创造新产品但创造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加工对象看,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以此来区别多环节生产加工中的一环。流通加工的对象是商品,而生产加工的对象不是最终产品,而是原材料、零配件或半成品。 2、从加工程度看,流通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而不是复杂加工,一般来讲,如果必须进行复杂加工才能形成人们所需的商品,那么,这种复杂加工应该专设生产加工过程。生产过程理应完成大部分加工活动,流通加工则是对生产加工的一种辅助及补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流通加工绝不是对生产加工的取消或代替。 3、从价值观点看,生产加工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及使用价值,而流通加工的目的则在于完善其使用价值,并在不做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价值。 4、从加工责任人看,流通加工的组织者是从事流通工作的人员,能密切结合流通的需要进行加工活动。从加工单位来看,流通加工由商业或物资流通企业完成,而生产加工则由生产企业完成。 5、从加工目的看,商品生产是为交换、为消费而进行的生产,而流通加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消费(或再生产)所进行的加工,这一点与商品生产有共同之处。但是流通加工有时候也是以自身流通为目的,纯粹是为流通创造条件,这种为流通所进行的加工与直接为消费进行的加工在目的上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流通加工不同于一般生产加工的特殊之处。
③ 如何理解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1)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现实的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了促进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并没有价值增殖.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试图把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说什么“当事人双方总是用较小的价值去换取较大的价值”,“物的价值只在于物和我们的需要的关系”,等等.其理论错误,主要是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混同了,不懂得商品交换的实际内容,把商品生产发达的社会的商品交换和自给自足经济时代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混为一谈.马克思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2)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时,从以下三层次进行阐述的.
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又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可见,重商主义者关于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英国庸俗经济学家托伦斯所鼓吹的实际上也是这种论调.
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不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不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已,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已,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况且,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
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产生时,暂时撇开了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的整个运动都是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G―W―G′的形式,在真正的商业资本中表现得最纯粹.既然商品流通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那么,只要是等价交换,商业资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古代的商业资本只是靠不等价交换,靠欺诈小生产者来获取利润的.从产业资本中派生出来的现代商业资本,要说明它的利润来源,需要一系列中间环节.至于高利贷资本,也是一样的.以货币交换更多的货币,这是与货币的性质相矛盾的,因此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现代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派生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对此进行专门分析.
二、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否则,剩余价值就无从产生,货币也无法转化为资本.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从他和他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价值,而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但是,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而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他的商品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就表现为多少价值,不会增加价值.
④ 怎样理解流通过程不创造新产品但创造价值
社会再生产过程就其整体而言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社会再生产时间回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答和。商品流通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在流通中消耗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保管不好还会造成损失。所以,节约流通时间,就会相应增加生产时间,腾出更多人力、财力、物力用于生产。
现实中,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节约流通时间。比如,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时间性需求,抓住最佳时机销售商品;提供消费需求信息,协助工农业生产部门改进产品结构;加强市场营销,使消费者了解并购买商品;加快商品运输速度,减少商品在途时间;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库存商品占压资金,实现零库存;等等。实践表明,流通越快,再生产的速度就越快。
事实上,物流是商品生产活动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本身就创造价值,其所创造的价值要加到商品价格中去。
商品流通不仅创造价值和利润,而且流通利润通常比工业利润还高。而且,社会化大生产越发达,商品流通环节的利润就越高。只有合理的流通费用才能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不合理的费用也就是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那部分劳动消耗,只能造成利润的减少。
⑤ 商品流通环节能创造利润吗
摘要本文选择商品流通产业的电子商务问题进行研究。从流通创新的角度,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本质即对商品流通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同时参考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情况,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我国在商品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任务和对应措施。关键词电子商务、商品流通、流通革命、流通产业目录引言一、电子商务概述二、电子商务必将引发新的商品流通革命(一)电子商务创造了全新的商品流通模式(二)电子商务对流通功能的革命性影响(三)电子商务更新了市场的概念(四)电子商务崔发了零售业态的革命三、我国商品流通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与对策(一)我国商品流通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二)确立赶超性的发展目标(三)积极稳妥的推进商品流通业的电子商务结束语参考文献引言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发展浪潮。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广域范围内的应用技术革命。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都在大规模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力图利用在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的技术优势夺取经济增长制高点,并一次取代或改造传统化商务活动方式,重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流通过程,全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从目前全球的发展情况看,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商务和贸易活动 的重要形态以及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最终结果是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流通与流通产业的发展变化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着日益改善的循环条件。流通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革,从来都是与流通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紧密相关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往往会是流通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紧密相关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往往会使流通的效率提高,生产消费进入更高层次或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产物,为流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运作环境和强大的技术支持体系,将会在以往组织技术、营销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基础上引发全方位的创新,从而爆发更深层次的流通革命。
⑥ 简述流通方式的变革过程
第一次大变革是货币的发明。原因:因为最原始的流通方式是物物交换,是种偶然的交换行为,既不需要事先的预测与计划(营销),也不需要事后的记忆与备忘(会计),更不需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交易合同)。
变化:使商品流通有了买和卖的分离,从而使商品流通更加便利,商品流通的规模与范围也更加扩大,并产生了最原始的有形市场(集市),进一步提高了流通概率,也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商品流通规模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次大变革是专业化商人的出现,并进一步分化为批发商与零售商。原因:流通当事人不满足于与近距离的少数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化:开始与远距离的更多的交易者进行交易,不限于“见货付款交易”,出现了“看样付款交易”或“合同交易”。
第三次大变革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原因:不局限于现实空间的交易变化: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经营观念,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将对传统的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6)流通过程不创造新产品扩展阅读
发展阶段
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商品(W——W):物物交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从而很难保证等价交换的进行;其次,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这些局限性给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货币——商品(W——G——W),也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的时空限制,商品交换的双方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交换活动。
它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了,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但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也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G——W——G,即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人的出现,使原有的交换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空间范围,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⑦ 产品质量法 41条中 :未投入流通”中 “流通”的含义
能的 《产品质量法》条文解释 第二十九条有规定 “为投入流通”是指 产品未出厂销售 生产者是可以免责的
⑧ 运输的过程不产生新的产品,但可以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益对吗
1.运输不产生新的实物形态产品 物流运输业劳动对象可以是实体,只改变实体的空专间位移,属用货物吨千米计量。运输参与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创造,但却不增加社会产品的实物总量,不产生新的实体形态产品。 2.运输的服务性 物流运输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运输业对劳动对象只有生产权(运输权),只改变劳动对象的空间位置,对物资实体不具有所有权。 3.运输是社会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 产品在完成了生产过程后,必然要从生产领域进入到消费领域,这就需要运输。产品只有完成了这个运动过程,才能变成消费品,运输与流通是紧密相连的,是社会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 4.运输生产和运输消费是同一过程 5.运输具有“网络型产业”特征 6.运输的资本结构有其特殊性 运输的固定资本比重大,流动资本比重小,资本的周转速度相对较慢
⑨ 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因此产业资本的总循环同时又表现为各种职能资本的特殊循环,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
从理论上分别考察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在产业资本现实的连续循环中,每一种特殊的循环都是以其他的循环形式为前提,而且,一种循环形式的反复进行,也必然包含着其他循环形式的进行。
实际上,每一单个产业的现实循环都同时处于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资本循环的关键在于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9)流通过程不创造新产品扩展阅读:
产业资本运动的循环过程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资本的购买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使货币形式的资本(G)转化为商品(W)。
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完成生产过程(…P…),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商品(W′)。
第三阶段是资本的出卖阶段,资本家作为售卖者又回到市场上来,出卖生产出来的新商品,把它转化为货币(G′),即实现W′-G′。
⑩ 企业经营过程中新产品价格不知道到底怎么定,高了怕市场无法接受,低了又没利润
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会不断创新,去研发新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自己企业的利润,那么针对新产品的推进,我们就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定价,定价首先要看你的产品成本是多少,市场需求量是否够大。
如果你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客户群体又比较大并且可流通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让顾客来免费体验,体验后用打响的方式来获取利润,就如同一张唱片放到网上免费下载,顾客觉得好的可以打赏,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下载,去选择了解这个产品,相比刚开始就给产品定一个不高不低的价格来说,传播速度更快,更广。事实验证这样的方式比卖赚的要多得多。
如果你的产品无法做到免费,那就可以找到消费者心理的一个空缺,来定出同行业的高价吸引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