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激发创造力的活动

激发创造力的活动

发布时间:2021-12-06 08:34:36

㈠ 请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可以激发创造力的好方法

你可以使用爱乐音功能音乐,它的创造力功能音乐可以有效的激发你潜在的创造力,让你脱离刻板思想的束缚,用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更好的完成每一件事情,为你的工作和生活增添更多生动有趣的创意!

㈡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办法,你知道有哪些吗

1挑选一所“学习培训”每日任务不会那麼重的幼稚园

为孩子挑选不只是注重学知识的幼稚园。更好的幼稚园应当了解如何为孩子给予畅快玩乐的自然环境。这一点不必光听别人的介绍,只是亲自去调查一番。

最好是旁边听一节课,看一下老师核心了全部的游戏主题活动,或是给了孩子很多独立和挑选的时间?她是不是把培训的环节变成了很多有意思的游戏一瞬间?

㈢ 如何培养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阅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3)激发创造力的活动扩展阅读: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1,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参考资料:

创造力-网络

㈣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办法有什么

大自然是很多人灵感的来源,当一些人在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结果时,很多人会劝他出去走走,一旦出去大脑得到了放松,各种灵感就会出现。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大自然是精彩纷呈的。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散步、看花、观察花鸟鱼虫、让孩子多运动。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身体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孩子幼小时让孩子尽情运动,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



引导孩子自己问问题.比如,读过绘本之后,问孩子有没有问题要讨论?对于故事的结尾有没有更好的设想?并可以鼓励孩子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故事结尾。等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她尽情的去玩,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会让孩子有束缚感,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过度干涉孩子也会让孩子思想受到拘束,所以不妨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㈤ 在家庭中哪些活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举例说明

在儿童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有:
一、创设宽松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释放其巨大的学习潜能。
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运用丰富联想法,有利于活跃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利用文学作品,有利于触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五、进行合理的作品评价,有利于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㈥ 如何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形成新的思考或活动方法,但是创新是把思考成功的执行。创造力和创新通过增强组织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共同帮助促进组织效能。
要激发创造力,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这个人具备创造力的潜质,二是要有激发创造力的环境,这有点像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中国人的创造力低于美国人,是因为我们的潜质较低吗?我认为是在中国激发人的创造力的环境不如对方。大学里面也是,乔布斯没毕业就离开大学了,反而成就了苹果帝国的伟业,但是这种情况放在中国就很可能行不通,因为中国的大学没有激发创造力的那种环境。
假设我们做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拼图:一组是有金钱奖励的,一组是没有金钱奖励的,这两组的成员个体对这个游戏的感兴趣程度都不一样,然后比较他们完成拼图的结果和所用的时间。最后发现,完全凭钱干活而没有兴趣的人创造力最低,而完全凭兴趣干活的创造力其次,最有创造力的是那些被金钱和兴趣组合所激励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内因和外因合在一起会产生最高的创造力。
创造力有三样东西组成:专长、思维和内在兴趣。如果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那么就可以你有创造力了。但是光有这些还不行,还必须要有系统支持,比如工作环境。企业必须给员工足够、充分的时间,他才能把动漫设计做好。但是时间不能无限长,我们要提倡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到相对好,而不是在无限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到绝对好。
那么怎么做好创造力建设?组织要做好两件事:一个是招聘,从一开始就挑选那些有创造力思维的员工进来;二是营造有利于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工作环境。中国创造力思维的人并不少,但是激发创造力的外部环境比较差。比如东西方人同样看到蚂蚁会爬,西方人会研究它们为什么会爬,但是中国人就不会想它为什么会爬,他只会觉得蚂蚁会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最后西方人发展出了它们的科学,中国人发展出了他的审美——把蚂蚁画成了山水画。学习这些经验的管理者将招聘那些闪烁着工作热情的人,但是他们也可以通过营造一个培育创造力激励的工作环境来激发这种光芒。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经常创新。
不能期望简单地在工作环境中“装入”内在和外在激励因素,来建立一直高度适应的创造性劳动力,而忽略外在因素的类型和他们出现的情景。比如同样是给钱,你在什么情况下把钱给员工就会很重要,要注意你实践的情景因素。
工作情景有三个特征:工作复杂性、支持性和非控制性主管和同事激励。比如同事激励很重要。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哪怕那些人一句话不说只是个听众,你也会突然冒出很多新的点子,因为这种聚会讨论能够营造一种创造力氛围。
总之,好的工作环境对于创造型人才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㈦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要保护好奇心和激发求知欲望,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和正确的回答孩子的提问,并且鼓内励学生多提问。,容对于孩子的问题也是要积极的去解答的,而且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做手工,绘画等,尽量让孩子天马行空的去尝试,发散他的思维和创造力。也可以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比赛和活动。

3、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启智游戏,比如桌游,乐高等,能激起孩子的游戏欲望,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玩法和规则。

㈧ 如何以挫折激发创造力

多想关于数学和哲学的问题,不一定要想明白,要注意想的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廿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我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香港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博士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也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的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为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这里的环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简称硬环境);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以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简称软环境)。我觉得,首先让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有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小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地进行预防性、发展性的积极辅导,今天看似健康者可能成为明天的不健康者。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不动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因为它既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任务、内容、规律和方法。要认识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认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相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同属于整个心理大系统,它们都服从心理形成、心理发展的规律。
1、它们都是由人脑器官产生的。列宁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物质的高级产物。”
2、它们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结合在一起的,是受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3、它们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需要和动机的支配下,主动从事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学生参与的所有一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4、它们都属于个体意识范畴。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心理等都不是一般的社会意识,而是物化了的东西在个体头脑中的精神现象。
(二)不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是心理的特殊表现,因而与心理又有区别的。
1、发展层次不同。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水平的素质,才能成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人才。这里的素质,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第一层次为生理素质——它主要指人们与生惧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及其机能等,这是先天的;第二层次为心理素质——它主要是由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心理状态和个性组成的,这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合金”;第三层次为社会文化素质——它包括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内容性质不同。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具有社会性,有是非、好坏、善恶、真假、荣辱之分;但心理品质则可以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这好比人的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一样,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不存在哪种气质好,哪种气质不好。
3、表现形式不同。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为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诚实、谦虚、坦率、正直、敬老、爱幼等;知识技能的表现形式为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定律,以及阅读、写作、实验、绘画技能等;美感则是对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表现形式为美、丑、崇高、滑稽、刚性、柔和、喜、悲剧等。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它的表现形式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
(三)两者的联系:心理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形成与发展的中介和基础。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
以德育和智育为例。
1、德育与心理教育。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道德规范,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与心理教育两者的结合点,最集中体现在人的性格上。性格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具体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和品德。良好的性格,其表现为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以及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讲文明、守法纪等等;而不良的性格,其表现为狂妄自大、残忍暴虐、居功倭过、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怯儒自卑、狭隘猜疑、缺乏乐趣、畏惧困难、悲观厌世等等。所以人的性格特征与人的思想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对学生不进行良好性格的教育与培养,就谈不上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
2、智育与心理教育。智育是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活动。它不单是单纯的知识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智能教育,而是一项以学习知识技能为中介,以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都要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在我校进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测试——华东师大AAT测试。不管是学生个体的测试结果,还是班级整体的水平情况,都可以明显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可信度达到90%以上,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适应性较好,心理健康的比率也高;凡学生成绩“差”的,学习适应性较差,心理健康的比率相应也低。所以,通过测试、分析、研究,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学校教育和教师来讲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既是智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是: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各育之间是互相交叉重叠的,是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与各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等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具意义在于: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相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
我们可以把上述目标归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调节”指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学生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正确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和谐。“适应”指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适应就是矫治错误的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称为“调适性辅导”。
第二是寻求发展。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合理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不断发展。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称为“发展性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校心理辅导,根据小学生特点,具体辅导内容一般有五个方面:1、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2、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欠佳、读书不专心、厌恶学习、逃学旷课等);3、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过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与人不能相处、情绪不稳定等);4、家庭与家属关系问题(父母独裁,对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与学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常提绰号、打架、欺负女生等)。下面以学习辅导和生活辅导为例。
1、学习辅导的内容。
a、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与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近期、中期和长期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
b、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培养探索、求知的欲望,发展学科兴趣,使学生建立认真的、自觉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态度。
c、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成功机会就会增多,学习动机随之会增强,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成功的机会也多,达到不断成功、不断再努力、再成功的目的。
d、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预习、复习的方法等。学习掌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理解与记忆策略、思维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等,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e、学习计划的辅导。让学生学会独立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初步具有执行计划和调整计划的能力。
2、生活辅导的内容。
a、生活目标与态度的辅导。指导学生形成自己认同的有社会价值的生活目标,追求人生意义,确立具有责任感、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生活态度。
b、日常生活辅导。指导学生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不厌食、不偏食、不乱吃零食等,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c、交往辅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建立正常的师与生、生与生等人际关系。养成社交活动的兴趣,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术,在众人面前敢于表达自己正当要求和不同意见。
d、情绪辅导。使学生认识人的情绪情感的丰富多样性,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变消极情感、冲突情感为积极、健康的情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能使人充满活力。
此外,生活辅导还有安全辅导、合作辅导、家庭生活辅导、节假日辅导等等。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具体指导思想。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我们对全体学生的辅导工作做得有成效时,学生的问题便少发生,或容易解决。因此我们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少先队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分为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矫治,是矫治学生不适应的行为,帮助学生排除或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或各种情感冲突。预防,则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学习效率。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这三个层次,就整体而言,应该是预防、发展重于矫治,预防、发展比矫治更具有积极意义。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发展也是积极的预防),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行为符合规范,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
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注意三点:
a、学校心理辅导要早开展,趁儿童心理未定型,可塑性强,只要给予短期的关怀和辅导,便会有显著的改善。
b、学校心理辅导应取主动态势。注意防微杜渐。平时针对正常学生开展一些适合年龄特点的认知性的、情感性的、行为训练性的辅导活动,给学生一些有益经验,增强其应变能力。
c、对于有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的学生,应及早发现,重点实施早期干预。这要求辅导老师有极大的爱心,极大的耐心和觉察学生心理与行为变化的高度的敏感性。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师生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辅导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如果被教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教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辅导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贯彻这一原则注意以下三点:
a、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训斥学生,不能羞辱、挖苦、讽刺学生,不能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身上的问题。不论学生在谈话中反映出怎样的消极、不正常、不好听的话,教师都要尊重他、接纳他,认真倾听他的诉说,设想他的内心感受,要蹲下身来看学生。
b、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不能强迫学生选择什么,只是向学生提供资料和建议,提供认知前提,使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c、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在辅导中教师要“透过受辅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即要求我们在心理辅导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a、心理辅导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b、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目标是发展学生自我理解与自我指导的能力。c、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时期,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此时,他们对外界的压力和成人的过度保护往往表示反感。在辅导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独立个性的需要而得到满足。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三个方面。
a、心理辅导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b、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心理辅导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活动,教师的作用是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的口吻,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原来如此”、“请继续讲”、“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我同情你的处境”等。
c、开展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因为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5、个别化对待原则。
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a、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来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b、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心理辅导是一种颇具弹性的助人活动方式。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个性特征,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通用原理,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处置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c、认真做好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一种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辅导方法。对象是单个学生,通常是特殊学生。开展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有利于深入探索个别化教育的经验,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
d、制订个别化对待的特殊目标。
个别化对待的特殊目标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根据心理辅导过程中特定的要求所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

阅读全文

与激发创造力的活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