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根据陶行知先生“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首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其次,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幼儿进行动手、动脑、动口综合训练,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主动操作学习。
一、动手操作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心灵手巧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心灵手巧是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必须借助于动作才能完成思维活动。为此,我在小班开展了“让鸡蛋站起来”的活动。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动手操作的愿望。教师准备的材料有: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橡皮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怎样使鸡蛋站起来。幼儿积极思考,动手动脑,最后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橡皮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的拍手大笑,拉着老师的手说:鸡蛋站起来了。这种动手操作后幼儿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很难得到的,从中发现,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它能促进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对提高幼儿心智,促进大脑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能直接影响幼儿的注意程度、认识水平、意志状态,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教育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例如:幼儿在小班时,由于年龄小,做纤巧动作和运用小物体不灵便,为了发展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开始组织幼儿开展拾豆子、串扣子、串线板等游戏,在游戏中发现幼儿对此类游戏不感兴趣,注意不集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喜欢摆弄自己的小手,在摆弄的同时,嘴里也在不停的说着。根据这些现象,尝试用手部游戏来锻炼他们。首先选了一首“手指歌”:(双手打开手心向上),大胖子睡着了(大拇指收拢),小弟弟睡着了(食指收拢),我睡着了(小拇指收拢),大家都睡着了(双手握拳随儿歌节奏左右摇动);你醒了(小拇指抻开),我醒了(无名指伸开),高个子醒了(中指伸开),小弟弟醒了(食指伸开),大胖子醒了(大拇指伸开),大家都醒了(双手拍出儿歌节奏)。当这首儿歌和动作教给他们时,幼儿兴趣浓厚,尽管有许多幼儿手指伸屈不灵活,但他们做得非常认真。当做到“大家都睡着了”,幼儿自动声音渐小,直到“大家都醒了”,他们才边拍手边大笑。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从小班到大班,与幼儿共同创造了许多手部游戏,如:“小猴爬竿”、“小鸟飞”、“手指转起来”、“老头乐”等,玩起这些手部游戏,幼儿兴趣高涨,手指越来越灵活,手部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的手脑协调性。从以上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主动求知时,情绪愉快、态度积极、精神集中、思维敏捷、学习效果好,可以说兴趣是幼儿获取知识获得技能的内驱动力。
三、动手操作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期,为幼儿创设随意、自然、无拘无束的表达氛围,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操作后讲一讲,说一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如:在教学中注意到幼儿对教师手中各种彩色粉笔感兴趣,非常羡慕教师用彩色粉笔画的图画,于是将剩余的短粉笔积攒起来,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粉笔,鼓励他们在操场上做画,幼儿边画边讲给老师和小伙伴听,表现得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另外,还搞了“折纸讲述”、“撕纸、粘贴讲述”,让幼儿用各种纸任意折、撕,再进行随意粘贴,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要表达自己意愿的愿望。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幼儿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达到最佳状态。如一个幼儿回家后继续折纸,爸爸妈妈几次催她睡觉,她仍折到晚上十点多钟。第二天,她将折好的纸带到班上,并用折好的小动物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全班小朋友听。幼儿以玩具做教具,边玩边讲,手、脑、口并用,从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促使幼儿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为发展幼儿创造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动手操作,可以成为融和各科教学的同一载体
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主动活动,自己创造、自已设计、自己操作。据此,我作了认真探索。如,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费旧物品,如纽扣、小石子、种子、树叶、果核、小图片等,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在操作中理解分类,讲出多角度分类的道理,提高分类技能。又如:当幼儿进入中班后,初次进行撕纸活动时,先让幼儿观察教师撕好的各种图案,然后鼓励幼儿自己拿不同的纸去撕。有的幼儿说我撕的是面条,有的说我撕的是手绢等。一会儿幼儿问:老师,我怎么撕不成你那样的?我启发说:“如果你将纸叠成不同的形状,撕一撕看会变成什么样”。幼儿不断尝试变化纸的折叠形状、大小、层次,幼儿操作后兴奋地喊起来,看我撕的多漂亮!到大班以后,他们就自然地从撕纸——发展到剪纸——用剪纸、撕纸粘贴成一幅画——布置活动室——装饰自己的图画本——创造性讲述……这样一种递进式的操作活动,发展了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也认识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多少,同时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审美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音乐活动中也做了初步尝试。如教歌曲《爬呀爬》,边教唱边让幼儿想一想:根据歌词内容,用什么来爬一爬?经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小手在自己的身体上爬一爬。幼儿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脚上。”幼儿用小手按音乐节拍一下一下的爬,很快学会了这首歌。后来,又启发他们创编歌词,这样一首一段的歌曲变成了许多段,幼儿一会爬到鼻子上,一会爬到屁股上、爬到肚皮上……幼儿边唱边笑,充满了天真和童趣,这样的活动,对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好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证明,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有效地把各学科知识融和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幼儿创造性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均高于平行班的其他幼儿。总之,幼儿动手操作不仅能满足幼儿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剌激幼儿的思维发展,唤起幼儿的创造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不断去探索、去操作,将为幼儿一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❷ 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下,对于教育的要求逐渐提高,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向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看齐。因此在幼儿时期,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初始时期,应当更好地针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很多能力都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并且其想象力较之更大岁数的孩子更加丰富。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在四岁的时候具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因为美术课程的独特性,对于孩子的创造力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当前为了更好地让孩子实现自身的发展,应该开展美术教育,引导孩子不断将自身内心的情感展现出来,保持其心理上的平衡。教师在其中应当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引导孩子不断通过艺术的创造来展现内心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既培养了孩子对美术知识的兴趣,也在新时期下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对于其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❸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鉴于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造活动。根据这些特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设置提问的。多用“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这些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上课和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的渠道。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
幼儿自发的个别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例:在教学中鼓励幼儿改编和续编故事结局。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把握教育时机,提出讨论问题,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寻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语言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首先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要想让幼儿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使幼儿有话可说。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日常活动中尽量采取小组活动,幼儿三三两两活动、幼儿一对一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氛围中讨论、协商、延续共同关注的话题,自由的交流、学习语言的运用。
再有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视听文化,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多利用众多视听手段,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听、看、讲、做、想充分地积累语言经验,以提高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让幼儿创编广告词:根据某一电视话题进行谈话讨论。
总之,我们在语言教学的活动中应激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形式,促使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❹ 支持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艺术活动需要哪些条件
支持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艺术活动需要如下条件: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其中创造力发展主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第一,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第三,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环境。
简介: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区分人才的重要标志。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❺ 美术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中想要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就不要局限于幼儿的画风和绘画的格式,只要他画出自己心中所想。
❻ 如何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况了世界的一切。”目前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目标均定在强化知识和“会回答问题”的层面上,幼儿想象的嫩芽一点一点地被我们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给吃掉了。我们重视知识,更要强调“知识活用”,让知识借助想象力得到超凡能力的升华。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设置实践角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好奇心是一种探究反射,婴幼儿来到世界,对一切都想探究”。假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联想、好奇的广阔天地,他们探究、发现的动机和欲望就能得到满足。我利用教室四角,设置了有图片和事物相结合的“益智角”“科学试验角”“工艺制作角”等等,“角”的设置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我经常在“工艺制作角”放一些新产品,向孩子们简单介绍世界上的新技术,使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叔叔阿姨认真学习、专心研究的成果,激起孩子们的创作欲。张梦达设计了一辆折叠式自行车,他说: “我家住在六楼,我的这辆车能折叠,你们喜欢吗?”……
试验角的设置,为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为鼓励孩子,我班还先后举办“新产品”“变形金刚”等专题展览会,并给孩子的作品发“成果奖”,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鼓励幼儿“异想天开”。
二、在游戏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游戏是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玩具容易再现过去的经验,使幼儿触景生情,从而展开各种联想,启发幼儿去创造,如拼图玩具、拆装玩具等,凡幼儿自己动手玩的,幼儿都可以想出多种玩法。例如给孩子一个火箭玩具,孩子就会回忆起他看到的电影和动画片,参观科技馆见过的模型火箭、画书中的火箭形象,想象自己坐飞船、上月球的图像。
三、有时利用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起到规定、限制的作用,还可以为幼儿创造想象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展开想象。如:大班游戏“小猴运西瓜”,西瓜用皮球来代替,游戏规则是把西瓜从起点运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不能碰西瓜。幼儿根据规则,大胆想象,最后想出了许多办法,如用双腿夹住皮球,像小兔跳一样将西瓜运到终点;把球胸贴胸或背靠背夹着,像小螃蟹横着走将西瓜运到终点……
在游戏中,我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引导幼儿设想、体验一物多玩、一物多变,激发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如在玩绳游戏中,我问:我们应该怎么玩绳,多数幼儿马上说出“跳绳”“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等,我继续问:“除了这些,还可以怎么玩?”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幼儿的兴趣逐渐增强,很快提出了其他玩法,如“马拉车”“过河”“跳圈”等,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想,游戏在给幼儿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拓展了幼儿的眼界,发展了智力,拓宽了思路,以想象代替现实,以模仿创造了“社会生活”,孩子的想象力在游戏中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四、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想象思维的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伯顿提出:要鼓励和称赞儿童的新奇念头、想象能力和别出心裁的合理行为。根据这一理论,在美术教学中,我画一条曲线问幼儿:“老师画的是什么”?他们有的说是抖动的绳子、有的说是游动的蚯蚓、有的说是弯曲的树枝、有的说是妈妈烫过抖动的头发、有的说是荡动的水波……有时连我也叹为观止。再比如,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圆圈,让幼儿任意添画,小女孩、电扇、钟表、小白兔、向日葵、桌布、脸盆、太阳、皮球……都成了孩子的作品。有时我还找来碎布条、树叶、彩纸板、精美糖纸等材料,让幼儿自由创作。幼儿天生喜欢动手做做玩玩,有一次在剥花生时,突然来了灵感,花生多像一个小人,我就在花生身上穿两对小孔,让幼儿用烟花棒从小孔里穿过去做小人的胳膊和腿,因为烟花棒可以随意折捏,并且样色鲜艳,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他们折出了各种形态的运动小人,跳舞的、举重的、走钢丝的、射箭的、打球的、游泳的……一个个可爱逼真,百折不厌。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教学中的讲述练习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想象、创编讲述、排图讲述和剪贴讲述等形式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组织安排一些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游戏。如我准备很多图片放到“阅读区”,让幼儿随意抽出几张,幼儿根据抽出的图片编故事,如一幼儿抽出的图片有“小河”“小鸭”“小鸡”“水桶”“土坑”,这个幼儿就讲:有一天,天气很好……孩子在讲述中,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有时候,我让幼儿想象编故事,幼儿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自由发挥,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不断给幼儿创造有利于幼儿开动脑筋积极进行想象、选择、判断,提高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氛围。
(三)利用几何图形进行拼图、想象,培养幼儿的综合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提出:“要注意提高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因此,我让幼儿用不同颜色、不同规格的各种几何图形卡片拼图,如用红色的圆作花朵,绿色的长方形作花茎,三角形作叶子。也可以让幼儿为各种几何图形添画,如把三角形添画成一棵松树,把圆形画成镜子,把正方形、三角形添画成电冰箱、收录机、火箭等。我还让幼儿用几何图形拼画成各种图像,自编成小故事,幼儿用语言把各种形象联系起来,概括成自己喜爱的小故事,促进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聪明才智来源于成人的教育和有目的的引导培养,只有改变陈腐的教育思想,才能改变过去教师示范、幼儿临摹、时时处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局面,才能真正体现以幼儿为学习主体,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全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❼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发展儿童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各领域相互渗透的教育扩大儿童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从而达到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能够诱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语言教学内容以新颖的语言表达形式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学习兴趣。有趣的内容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孩子的讲述欲望。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课堂材料,用新颖的语言表现形式传达出来。
我们深入挖掘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提倡探究式学习不直接提问。而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和空间,提倡创设一定的情境,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采用让孩子多观察,多思考的教学方法来获取知识,从而营造创造氛围,激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做创新发散型教师,引导孩子创造性思维,提高自我教学能力,敢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思路。
❽ 培养幼创造力的幼儿游戏活动有哪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3-6岁的孩子喜欢玩具 ,在玩中增长见识,促进发展。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直觉行动思维也在发展。幼儿们正是通过观察、摆弄物体来研究物体的构造,获得对物体的深刻认识,解除心中的疑惑。其实,象伟伟那样拆开玩具、重新组装玩具的行为正说明了他头脑聪明,喜欢发现问题, 一、帮助幼儿树立创造意识 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述一些大发明家、大科学家的儿时趣事,讲述他们小时候的爱动脑筋的“破坏性”行为,说明要善于动脑动手,敢于发现问题,力图解决问题。拆开物品不是为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创造,获得新知识。家长要鼓励幼儿树立创造意识。 二、帮助幼儿丰富感性经验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物品,了解它们的颜色、形状、结构与功能,不断地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的认识更深刻。 三、鼓励幼儿动手动脑行为 当幼儿出现了拆开玩具的破坏性行为时,家长要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动脑动手,自己研究琢磨,必要时可以提醒、启发,但是不要一味地指责批评。 只要家长帮助幼儿树立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幼儿动手动脑行为,就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