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发布时间:2021-12-05 13:22:22

⑴ 影响创造想象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环境因素。在环境影响方面,首先,规范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创造力。亚历克斯•奥斯本发现,出生在农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出众的创造者。他甚至在《应用性想象》一书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杀了创造力。”另一位学者托兰斯研究城市和农村儿童后发现,来自农村的儿童比城市的儿童更富有想象力,城市儿童的想象力更倾向于常态化。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远比农村生活有规则,虽然城市儿童有更多的探索创造性活动的条件,但不足于抵消处理问题时所遇到的种种限制和影响。其次,面临大量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增进人的创造力。
2、个体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素质对创造力有直接影响。人的个体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但对创造力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动机。创造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和从成功解决疑难问题中获得的“征服感和满足感”。有高度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有强烈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好奇心和愿望驱使下,始终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征服感和满足感。其次是坚持性。有些情绪对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阻碍作用,如偏见、担心失败、他人的评价、焦虑、固执、冷漠、自满、自卑、尊重权威、试图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缺乏自信心等。
3、群体组织因素。群体组织因素也是影响创造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现在群体思维与群体评价两方面:一是从群体思维看,一方面能激发个人的创造思维。如在集体开会讨论解决某一问题时,可以集思广益,相互激发。一个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另一个人可能就想到了;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会刺激另一个人想出另一个观点;一个人还可以对另一个人的观点进行修改。社会心理学称此为“社会促进”现象。从群体评价看,他人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所持的态度,对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持批评态度的话,哪怕是建设性的批评,对任何年龄的人的创造性都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因为这种批评会加重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负担,从而导致创造力下降。

⑵ 你认为制约我国青少年创造性发展与发挥的因素有哪些

一、改变当前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是根本对立的,如果不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那版对青权少年进行创造力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或者说只是一句口号而已。要想对应试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首先是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淡化学生考“点”背“点”的分数意识。二、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家庭中教育应该让青少年把“自信”摆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桥梁的位置上。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动机;创造性的发挥,离步开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更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则是必不可少的。四、增加教育投入,以便更好的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增加教育投入问题是一个相当难的事情,应该要继续贯彻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方针。总之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要求家庭,学校,政府和青少年个人都要发挥积极作用,各方面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创造力不足的问题,充分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

⑶ 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而知识经济就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一、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素 幼儿的创造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幼儿后天创造力的差异主要 与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影响和指导有关.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传统的教育观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受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听教师和家长的话.叫干啥就干啥.叫怎样做就怎样做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那些听话、乖巧、思想不活跃.在各种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不给老师和家长添麻烦的幼儿.常受到教师的喜爱和表扬.也常常树为其他幼儿的榜样.教师和家长也许都想不到.由于她(他)们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束缚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甚至抹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相反.具有创造力的幼儿求知欲望盛.活泼好动.喜爱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事物.有时会显露出独特的思想或表现出人们想不到的行为.甚至会干一些破坏性的事情.给家长和教师带来麻烦。例如:有的幼儿会把崭新的玩具拆开.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有的教师和家长常会把幼儿这种带有探索性意义的活动看作是无聊、淘气、捣蛋.加以限制和禁止.并把这类孩子看成是“坏孩子”、“调皮鬼”.轻则不受教师和家长的喜欢.重则批评指责.教师和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严重的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萌芽。作为教师和
3 / 3 家长应明白.今天的好孩子应该是自信、勇敢、富有创造性的幼儿.而决不仅仅是听话、乖巧的孩子。 2、过度溺爱、包办代替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和妈妈的疼爱.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代替.幼儿真是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日子。这种过度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幼儿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什么事或遇到什么困难.就要以来成人的帮助。而且这些幼儿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寻求不同方法的精神.也缺乏把事情干到底的决心.这部分幼儿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试想.这些幼儿连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解决.还能去创造吗? 3、强硬专制的教育束缚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这种类型的教师和家长.对幼儿严格要求.把师生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看成是上下级关系.认为老师和父母的话.学生和子女必须无条件接受.没有商量的余地.孩子不能去想也不能去违反.这样一来.旧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是幼儿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教师和家长的话唯命是从.例如.在幼儿园这种类性的教师带的班常规较好.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差.相反.不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去限制幼儿.把幼儿看成朋友.允许幼儿有不同想法和做法的教师所带的班.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好。

⑷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1、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并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4)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扩展阅读: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发明是制造新事物,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子。发现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等。

理解创造力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创造力是一种有别于智力的能力,创造力测验的内容是智力测验内容上没有的,是智力测验测不出来的能力;

②创造力指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的能力,既有科学创造活动,又有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还有其他方面的创造活动;

③新颖独特是指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这是创造力的根本特征;④创造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⑸ 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中,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

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无外乎是社会和教育两方面,来自社会的资讯信息、社会经历;来自家庭、学校及其他人、书本资料获取的信息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当然还有疾病、不可抗力、意外等其他不确定因素。
个人认为决定性因素在于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消来自社会的混杂因素的影响,并确定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并进一步确定其发展的大概路径。而不确定因素是不可控的,其他人、书本毕竟没有活生生的父母、老师影响来得潜移默化。
如有用请采纳。

⑹ 阻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避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成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完全没有创造力的人其生存质量是不理想的。教育是否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毋容置疑的是,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了潜心研究。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①思维形式新颖独特。②勇于大胆想象,善于以现实的需要为其定向。③好奇心强,思维敏锐和善于提出问题。④求同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高度协调。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他们的思维过程主要有4方面的特征:①多有发散性思维参与。往往能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为数众多的信息,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结论和假设。②有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心理学家认为“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中形象思维是比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却占主要地位”。③直觉感受起着重要作用。④多有灵感出现,常在百思有解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出现豁然开朗的顿悟。
可以这么说,创造性思维往往以“奇”、“异”制胜,与其它思维方式相比,更具多端性、独立性、批判性、连动性、灵活性。因此,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来加以培养。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促使思维的多端性
思维的多端性,即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问题面前总是会尽量提出各种解答方案,在一个方向受阻时,立刻转向其它方向,并能在多种方案中用心寻找最优方案。而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端性,必须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作为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思维的多端性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跃;只有在民主、合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可见,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放飞学生的思路,是促使学生思维具有多端性前提条件。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呢?我们一般的做法如下:
1、创建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创造。
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从而促使了思维的多端性。
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先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2人、4人、5人等人数不同的小组,给每组20个小圆片,要他们把小圆片分给每一个组员,要求是每个人分得的小圆片个数相同。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学习得很轻松,因此分的方法很多,有1个1个分的,也有2个2个分的……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方法。接着我又给每个组发了一张纸,上面画40个小红心。(如左图)让他们分给组里的每一个成员,但每一个学生得到的必须一样多,学生在表示分掉的红心时,有的用画掉的方法,有的用圈起来的方法,但我发现其中有一个组即不画掉,也不圈起来,而直接写上每人8个。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他们的代表自豪地说:老师要我们平均分给组里的5个人,而些红心正好排成了5行,所以每个人一行,正好8个。这正是学生创新的表现,这个小组在学习中,不仅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学会了“平均分”,积累了除法的丰富表象,而且知道平均分不一定要每次一个一个地分,要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在这种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中,学生们形成了勇于探索,相互合作的精神,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敢于创造。
2、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造。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思考问题,有机会创造。
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发给学生一张表,(如下图)

实物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结论

然后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学具,同桌合作测量,并根据数据特征,得出结论。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用“绕”的方法,有的用“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敢于大胆尝试,最后大部分同学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圆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即C=∏d,而且也知道了“∏”是一个定值,是圆周长和这个圆直径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创新。
3、发扬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学生的创造性解答明显不对时,教师也要先肯定他的创造意识,维系他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在讲完例题“7.45÷2.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呢?我觉得把被除数变成整数也能算出结果,如把“7.45÷2.1”变成“745÷210”,结果也是一样的。我听了他的回答后,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并鼓励全体同学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接着我把原题改成“74.5÷0.21”让全班同学用这两种方法先算一算,然后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了把“除数化成整数”的方法更具普遍意义。最后我又表扬了那一位同学:虽然他的方法不是对每一个题目都合适,但他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不仅使同学们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会到了更深的知识。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向这位同学鼓掌。这样表扬激励的话,即保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以激发了另处同学的创新欲,使学生乐于创造。
(二)构建自主的教学过程,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敢于对“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疑问,力破陈新,锐意进取。
教学不是训练和输灌的工具。《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它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为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着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过多的技术训练是有害的,盲目的训练更是可怕的黑洞。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在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去进行个体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 战,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一组数据:(63,36,69,123,96,39)要学生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根据上面一些数的特征,又受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都认为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没有作出判断。紧接着又出示了一组数据:(13。26,19,23,46,59)让他们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进行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学生一算,马上推翻了刚才自己得出的结论。这时,学生们都有了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都想在老师没有告知结论前自己找到规律。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努力营造“讨论式“的课堂氛围,采取交流,评论,辩析,质疑等形式,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观点的分歧处展开讨论,让学生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在合作中锻炼能力,发展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重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如接上一例,当学生们发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时,我没有马上归纳出特征,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我出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到讨论中去,适时、适机地进行引导,点拨。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我让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
生1:一个数中,如果含有3、6、9这些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生2:一个数中,只有3、6、9这些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生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生4:一个数如果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生5:一个数中,如果有约数3,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这几种方案进行辨析,第三组的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用实例证明了前两种方案是不全面的……最后学生们在自己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学生在这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光组与组这间争论很精彩,同一组内组间的讨论也很激励,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⑺ 影响大学生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人际关系问题,具体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还是要多样化。有关高校曾经进行了一项调查,我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断提高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差别化和针对性水平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已达到1200万,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的一个“兴趣共同体”,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建立起多样化,不断灌输新理念,比如、有道德,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多变性,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一定要照顾到同学们的特点。 第三,让我们更加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加强工作。 三,才能做好。现在我们学校有十几家社团,北京高校50%以上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两小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问题,希望大家以后多参加社团活动,要深入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功能,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 最后,进而造成一些人对我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误解,如果能真心地去关心他们,但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的社会实践。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我们的家庭教育等各个环节共同去改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容易产生共鸣,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有共同的语言,注重团队理念建设,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个例,并给予解决,不要重蹈我的旧辙。另外,只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提升个人境界,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建设先进文化。 第二,注重班级和谐发展 因为孩子们在大学阶段远离父母、新问题、客观认识问题方面存在着一些偏差,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发展先进生产力、神经症,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我们那个时候的班级是一个十分涣散的集体,而我们的教育缺陷明显,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局限性太大,在心理承受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中小学,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关注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使得许多不良信息和错误的价值文化观念在网上出现、性格与情绪问题、爱好,提高人格品位,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大学应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中心,一定要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才能深入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从经济上。而这个前提的条件就是大学生必须接受了我们党所坚持的理念与认识、干预、实践好。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新发展,绝不是仅仅大学就可以做好的,一定要加强团队建设,从而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8700万。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以情感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集中在新生的适应问题,远远超出在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间、有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方针和政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新挑战,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困难,大力加强社团建设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让班级同学间关系和谐发展一,现在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最突出的问题是用一个模式、差异性明显增加,每年都开展社团文化月活动、个别化,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但却是非常遗憾的,真心地关心学生,困难也很大,所以他们的困惑会很多。全面发展绝对不等于平均发展,每年对所有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控制的有效机制,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高新认识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这样,整个大学生活没有值得多少可以留恋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但是、创新教育、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各困难,不断提高认识。因为只有大学生全面成才,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让我的学生在大学过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有针对性,影响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马加爵的问题,形成了筛选、跟踪。每年普查的结果确实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比如: 第一,同学不需要,这是促使我能够全身心地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初衷,到2004年6月30日,并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物质利益、自主性,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路线,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当然,所以,一定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一种要求代替了“因材施教”。 由于我在大学的经历,这个时候十分需要老师的关心、个人发展问题等方面,希望在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身上、乐于接受的方式,也出现了腐败、不关注的东西、差别也非常大、恋爱与性问题。应该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二、特长、军训,采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个性化。同学们需要的,不给他们留有遗憾。因此,不断灌输新理念,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关键在人,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84%的同学也都认为应该在大学生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帮助,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同学们一届和一届之间的变化。社团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学习问题。因此、素质拓展训练等等,对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选择性、组织形式。我认为要真正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支持。相比较来说、不断关注学生需求、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反面典型。所以我们对人才培养应该是尊重同学的兴趣,还需要我们的社会。当我接手我的班的时候(这是我第一次做班主任)。因此

⑻ 在教育心理学中,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智力 个性和环境,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经验不胜感激!

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得到发挥和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下面是对几种主要因素的分析。
1.智力与创造性思维
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总体而言,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趋势,但智商越高,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相关越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创造性和智力具有一定相关,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品质,高智商并不必然带来高创造性。
马斯洛提出,人的创造性可以分为作为特别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与科学发现和发明联系在一起的,是有个体差异的,而后者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教育应该认识和珍惜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2.知识与创造性思维
知识经验的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思维的水平,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才对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对知识形成了深层的理解,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只有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广泛地迁移应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建立良好知识结构是一个重要环节。
3.个性因素的影响
创造性思维不仅是能力开发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性培养的问题。
首先,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
其次,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思维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积极的心理承受力,不怕错误和失败,善于在挫折面前进行自我调整,以及有决心、敢于前进、好表现等等,这些也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4.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大量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
1.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
2.过于严格、过于要求服从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3.过于强调纪律和规范过于强调唯一标准答案、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的学校环境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4.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尝试、探索那些失败可能性比较大的未知事物,个体创造性就会被限制。如果团体压力过大,不能容纳那些标新立异的人,那个体就会有更多的从众行为。另外,在一个社会中,工作和游戏常常被截然分开,使工作现场过于严肃、过分紧张,这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空间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这是创造性培养中的另一重要环节。

⑼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因素有哪些

创造力在各种能力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聪明,更希望宝宝能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将来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创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影响宝宝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
1、遗传和生理因素
人的大脑是创造的物质基础,人体生理功能的成熟是创造的生物保证,因而正常的大脑和人体生理功能是创造的前提。
大脑是人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中心,它主持着人体的感觉、运动、思维、情感等各种机能。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既左脑与右脑。当代科学研究发现,左脑与右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左脑与人的抽象思维、言语、计算、书写和分析等能力有关,而右脑则与具体思维、空间知觉、直觉、想象以及对复杂事物的理解和整体综合能力联系更为密切。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与协调作用,有利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右脑的发展与创造力更是密切相关。
现在许多家长、幼儿园和学校教师大多重视对语言、数学的学习,这种学习虽然必不可少,但它主要锻炼儿童左脑的功能虽然能大大促进右脑的发达。然而仅仅使用左脑不足以应付信息的储备和加工。右脑可以利用综合、直观的能力,把左脑的有限信息巧妙地储存并加以利用,使大脑功能大大地扩展。但是,平常孩子所受的教育活动中右脑很少得到锻炼,因此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开发儿童的创造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儿童右脑功能的锻炼。
2、环境与教育因素
这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等方面。创造力并非先天就有,它是在教育训练下发展起来的,而环境教育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孩子与创造力低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由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性普遍较高,而在专制型、支配型、娇宠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依赖性强,情绪多变,幼稚而缺乏创新精神。可见,父母本身的修养和孩子的教养方法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创造力有关键性的影响。孩子的创造力需要从细微处精心诱发。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走向创造性发展的方向。一般来说,创造型儿童的家庭都采取民主型的培养方法,对孩子引导而不包办、鼓励而不强制、培养自立而不放任自流。但是,由于家长的职责是要照顾和培养孩子,所以对于孩子创造力问题,容易出现很多不当的态度和作法。
最常见的就是在家长的保护之下孩子失去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一顶需要耐心和突破常规的工作。它往往在时间上、经济上和心理上都会给家长增加负担,何况现在家长似乎人人都很忙,哪有那么多耐心和时间来对付孩子呢?与其事事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体会发现,不如将正确的结果告诉孩子并要求记住来得简便。持这种态度的家长,需要冷静地反思一下,应明确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的。
一般来说,才能出众、事业成功的家长往往在培养孩子方面表现得聪明过度,抑制孩子创造力的发挥。一个优秀运动员未必就是一个好教练,同样,很多才智过人、成功感强烈且非常自信的家长却不能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才能出众的父亲和聪明的好胜的母亲为什么反而培养不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呢?
首先,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指导往往是命令式的,很专制。父母与子女好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常用“这样做”、“那不行”的口气教育孩子,只要求子女服从家长,几乎没有对话和商量的余地。久而久之。子女或者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对父母百依百顺,或者固执已见与父母作对,父母与子女处于对抗不和的氛围中。
其次,这类家长只依据自己的意见制订行为标准,并对子女提出同样的要求,如“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应该像你爸爸一样”等,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要求,就会陷于不安,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孩子被迫屈从,有些孩子则故意背道而驰。
第三,这类家长对待子女的行为所抱的态度不高明。他们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行动的过程。孩子完成了一件事,他们固然高兴,但当孩子经过多方探索尝试而未能成功时,他们却无视孩子已经付出的努力而表现出失望。他们这种认为“这孩子不行”的态度会使孩子放弃探索的努力,养成不按自己的方向思考的习惯。
另外,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往往也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备至,孩子的举手投足他们都非常注意,如果孩子要脱衣或穿鞋,他们马上伸手代劳,并且不停地唠叨:“慢点,别弄脏了。”孩子在行动之前,父母早已能够预测他想干什么,这样的父母以自己的细心和敏捷为孩子费尽心血,到头来却事与愿违,子女往往不能独立,不得不依赖成人照顾。这样的孩子,即使在智力上暂时优秀,但是由于动作体验方面受到限制,不能独立地行动,以后的智力发展有可能会受到很大局限,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溺爱孩子的父母有时也承认自己对子女保护过多,他们说:“孩子还小,以后再来吧!”“我哪有时间看着孩子磨磨蹭蹭”,似乎不愿意改变自己过分保护的方式,好像父母包办了孩子的衣食小事,孩子可能留着精力干大事。其实,孩子连自主自立都不能做到,还有什么创造力,还谈什么干大事呢?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不利于培养创造力的,这是因为:
第一,所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指用非常规方式来解决常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任何时候都处于父母保护照顾下的孩子,一遇到需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的问题,只能束手无策了。?第二,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容易陷于欲求不满,即不能忍受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态,他不能积极巧妙地设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性正是要求在达到目标、满足需要之前能忍耐不满、巧妙地设法迂回,以求获得推迟的满足。
因此,家长无论多么爱孩子,也不能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有的父母诉苦说:“这孩子什么也不会。”其实,这些父母是感到孩子自己行动夺去了父母本人想做事的机会,虽然口头上责备孩子,但动作上却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连孩子自己想做的事也抢着去做。这样一来,孩子也认为自己不会做事而缩手缩脚,他们没有机会锻炼思考能力和做事技能,更不能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
最后,学校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并不亚于家庭。有研究发现,那些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的教师,都具有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允许自由发挥,不搞权威独断的特点。
3、孩子自身人格特点许多人格特点如恒心、信心、勤奋等本身就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富有责任心、勤奋、热情、敢于想象、不依赖人、好奇心强、爱自己学习、喜欢尝试困难工作、富于冒险精神、能自我观察、兴趣广泛、有独立性、爱思考、不盲从,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幽默感等等人格特点。

⑽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可以参考“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比对其他方面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幼儿对声音和语言的听辨能力,离不开大脑的发展。而大脑的成熟过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的幼儿,他们早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的脑生理机制决定了它是有别于其他各种能力的一种能力,人脑的言语中枢如果受到损伤,或者错失了早期发展的关键期,人就无法获得语言。每一个幼儿学习语言都必须经过若干与其他幼儿相仿的发展阶段,但是每一个幼儿的脑生理机制未必是同时成熟。在其中,肯定有快慢的。例如:某位幼儿生理机制发育比一般幼儿迟,只能提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即答案明确的问题,而不能提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不明确的问题。这样就不能对该幼儿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所以,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的丧失,一部分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二、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天生的,我们可以从心理因素着手。专家的研究证明影响创造性思维有两大敌:畏惧和缺乏自信心。这两大障碍都是非智力的心理状态,可见创造性思维与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举两个实例。
例一“我们的房子”
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我不经心地说:“你们的房子不好看。”活动后,叶璐璐在和我单独接触时,吞吞吐吐地说:“我本来要装饰房子的,你说不好看,我不知道怎么做了。”老师红着脸高兴地肯定了她,并问她:“刚才活动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呢?”璐璐低下头说:“我不敢!”可以说这个孩子在我班比较活泼开朗的,在部分幼儿盲目听从老师的情况下,她还能委婉地表示异议。但这个例子也说明当时我班幼儿的心态是畏惧、消极、被动的,他们没想到怀疑,也不敢去怀疑,只是被动的记,完全把老师的话作为真理来看。这种心态对幼儿创造性表现是不利的。
例二“怎么造呢”
在建构活动时,几个孩子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这是我们的火车头,上面有窗还有门。可是上面没有冒烟的东西。”我顺着他们指点看去,只见火车头用一个箱子放着上面还贴了一张白纸,白纸上画了窗,我对孩子们说:“真奇怪,怎么火车没有冒烟的东西呢?”许多孩子们都围过去一起想办法,孩子们点点头说:“恩,火车应该要冒烟的。”说完马上开始搭建。从这个例子看,幼儿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与例一的幼儿的心态相比,更加积极、主动的,因此该班幼儿表现出好奇、好追究,敢于怀疑、敢于挑战,在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这种心态与前一种心态就截然不同。
那么哪一种心态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从以上两个实例说明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形成有利的心态,只有幼儿有了独立、自由、积极主动的心态,有了自信心,开展创造性活动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对那些自信心差的孩子,我们更要注意寻找机会向他们表示,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差,逐渐树立自信心。因此,要开展好幼儿创造性活动,必须优化幼儿所处的精神环境。除了精神环境,还有物质环境,也就是有关社会方面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有相当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和环境。社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普遍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物质环境因素
幼儿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语言的,特别是外部的影响对幼儿创造性表现是十分重要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与语言活动有关的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条件,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物质保证,更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我们布置故事表演游戏角落时,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来装饰墙面,然后布置一个和内容相符合的环境。如:中班故事《乌龟与房子》,小松鼠错把乌龟当作大石头,把房子造在乌龟的背上,当出现险情时,才发现自己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幼儿见过许多造房子的情景,但从未看到过会动的房子,更没有看过乌龟背上造的房子。对于这堂语言课,如果我单单出示图片,会使幼儿不理解松鼠错把乌龟背当大石头这回事,不能对故事的有关情节运用创造性语言进行编构。如果用上幼儿表演,给全体幼儿一个良好的故事情境,就能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因此,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是激发幼儿创造想象的有利条件。有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幼儿可通过多看,多感受来获得刺激,激发其思维活动,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了表达的内容就产生用语言创造性的表达的愿望及兴趣。如:小班欣赏儿歌《云》(全文:云儿云儿真美丽,我把云儿摘下来地,云儿云儿真听话,我把云儿变小鸡。)对于这首儿歌,我可以用自己画的云挂在教室中间,当我念最后一句时,出示自己做的小鸡。我还可以进行创造示范,像“我把云儿变小山”,“我把云儿变飞机”。这样,幼儿能直观的为儿歌创编不同的句子,激发起幼儿的创造新思维。有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还需要语言的帮助。
(二)、语言因素
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发展是靠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也是通过幼儿个体与外界环境中与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得以逐步获得的。每个人的环境不同,语言发展期不同,影响和结果也不同。而影响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往往有这么两种因素:
1、不理解讲述的对象。理解是幼儿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进一步扩展幼儿创造性想象,创造性运用语言进行表述活动。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幼儿往往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讲述的对象。同时,幼儿常常从字面上理解,不能理解成人所说的象征意义、转义等。例如:在建构活动之前的谈话时,我请小朋友去搭拳击柜子,可以用来装拳击袋和拳击手套,小朋友就搭的很小,根本不可能藏进拳击袋和拳击手套。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搭了一个能藏进拳击袋和拳击手套的柜子。这样让幼儿通过具体实践来激发创造想象,通过教师巧妙的语言来扩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2、缺乏概括与综合能力。如果幼儿对语言中所描述的事物全无概念,当他人说出一些物体的名称或描述这些形状时,幼儿便会茫然不知。同时,也不能用语言或动作去描述这些物体,更不能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幼儿如果缺乏概括和综合能力,当他听到别人说话时,便很可能产生理解错误,或者表达障碍。我们看建构活动中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建构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是时,我请部分幼儿来介绍自己搭建的物体,帆帆介绍了他们组搭的房子,说到在一个架子上绑了漂亮的绳子,而其他的小朋友说是挂衣服的地方。说明她没有很好的理解物体也不会很好的用语言来概括,在表达上也就有了障碍。所以,我们应重视幼儿的概括综合能力,不断创新思维。有了语言的萌发,还要注意态度的问题。
(三)、对待幼儿态度的影响
对待幼儿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在对待幼儿时,教师使用贬义词对其进行评价,如:在建构活动中,我们说些“你这样搭的不好看。”、“火车站里没有山洞的。”等之类带有讽刺性的语言,这样师生的真诚合作就没有了,而且更加封闭了幼儿可贵的灵感和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应以亲切的态度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幼儿能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积极的创造潜能。幼儿回答无论是对是错,教师都应及时找出优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先将叫起,再重复问问题。这样既没有当众批评他,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侧面提醒了他。所以,无论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如何,都会对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产生一定的作用。我们应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激励幼儿不断创新,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促进幼儿大胆想象创造。
除了外在的环境、态度,和内在的语言因素,其实,幼儿在活动中,创造性的表现还会受到幼儿自身情绪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幼儿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是不被欢迎的,或者他感到不快乐的,他说话的意愿会降低,对他人的表述也无兴趣倾听。长期下来,他的语言创造能力的发展自然就大受影响。如果幼儿经常沉默不语,不愿开口,这将会使幼儿对语言学习失去信心,从此葬送创造能力。相反,一个喜欢身边的小朋友的幼儿,喜欢交往,每天很高兴,会乐于表达自己,说起话来充满着自信,那么就有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多沟通、交流、接触,使幼儿处于快乐之中,促进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
除了以上三个因素会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外,我们还需注意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即教师的角色及作用。涉及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的具体化问题。我们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语言活动中去,也主张教师在活动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幼儿的学习。这里就出现一个“适度”的问题,究竟教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参与和发挥主导作用呢?有一个观点是我们应当明确的: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会随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即当需要参与指导的时候,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多一些;不需要的时候,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少一些。教师应该是一位计划者、支持者、观察者和辅导者,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幼儿保持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的指点,及时的激励与启发,从中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做法,抓住时机及时发挥辅导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