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是谁发明的
戈特利布·戴姆勒。
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年3月17日出生于德国符滕堡雷姆斯河畔舍恩多夫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位面包店老板。
1872年,戴姆勒设计出四冲程发动机。1883年,他与好友-著名的发明家威尔赫姆·迈巴赫合作,成功研制出使用汽油的发动机,并于1885年将此发动机安装于木制双轮车上,从而发明了摩托车。
(1)化油器的发明扩展阅读:
1885年8月30日,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摩托车。他通常还被认为参与制造了世界第一台成功的内燃机。在造出摩托车前一年,戴姆勒就主张优先发展这种两轮装置。
但是,由发动机驱动的两轮车的创意最早并非来自于戴姆勒,也并不是戴姆勒第一个将这种装置变成现实。曾参加过美国内战的西尔维斯特·罗佩尔(Sylvester Roper)早在1867年就造出了“摩托车”原型。罗佩尔的支持者认为,他应该享受“摩托车之父”的殊荣。
但之所以将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摩托车的头衔授予戴姆勒,是因为这辆车将汽油作为燃料。而罗佩尔在美国内战后发明的摩托车原型采用小型两缸发动机,由蒸气驱动。
戴姆勒制造的摩托车基本上采用木制自行车结构(脚踏板被拆除),由一台奥托循环发动机驱动,还有一个喷雾器类型的化油器。
⑵ 最早的发动机
汽车整体技术日新月异,而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显得更受关注。如今介绍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双顶置凸轮轴技术,缸内直喷技术,VCM汽缸管理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等都已经运用的相当广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全铝发动机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汽车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于是新能源技术,包括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但回顾一下发动机的历史或许更能理解这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我国的汽车教材也能看出端倪: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汽车教材难以跟上步伐!如今大部分汽车教材还是以东风汽车的发动机来作为范例,而东风发动机还是带化油器的老式发动机,与如今全电子化的发动机简直就隔了几个世纪。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回到汽车的起步阶段,那时的汽车被马车嘲笑,污染严重,但起步的意义却非同寻常。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法国的居纽(N.J.Cugnot)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子上的人。1770年,居纽制作了一辆三轮蒸汽机车。这辆车全长7.23米,时速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1771年古诺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千米,牵引4-5吨的货物。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奥托提出了内燃机的四冲程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根据奥托发动机的原理,各自研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汽油发动机,为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奔驰1号配的是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
1886年被视为汽车的诞生日,那辆奔驰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但是其动力单元却实在“寒酸”:第一辆“三轮奔驰”搭载的卧式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16KM每小时。这就是第一辆汽车的发动机,那时勇敢卡尔奔驰的夫人驾驶这辆奔驰1号上坡还需要儿子推车,当然沿途不停的熄火,转向也不灵,回娘家100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一整天。四冲程发动机的应用四冲程发动机其实早就由德国人奥托研制出来了。但应用的汽车上不得不提戴姆勒,他由于协助奥托研制四冲程发动机的原因而成为了第一个将四冲程发动机装上汽车的人。显然,从四冲程到二冲程是个巨大的进步。四冲程发动机的平衡性与燃烧效率都更加好。如今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已经基本全部用的是四冲程技术。而在发动机的基本运行方式确定后,却有人又向传统发出了挑战。转子式发动机
马自达专用的转子发动机
1957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活塞发动机,这是汽油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转子发动机的特点是利用内转子圆外旋轮线和外转子圆内旋轮线相结合的机构,无曲轴连杆和配气机构,可将三角活塞运动直接转换为旋转运动。它的零件数比往复活塞式汽油少40%,质量轻、体积小、转速高、功率大。1958年汪克尔将外转子改为固定转子为行星运动,制成功率为22.79千瓦、转速为5500转/分的新型旋转活塞发动机。该机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因而引起各国的重视。日本东洋公司(马自达公司)买下了转子发动机的样机,并把转子发动机装在汽车上,可以说,转子发动机生在德国长在日本。如今转子发动机依然只是马自达一家公司在用,不知道马自达这门独门技术何时能全面开花。 发动机的工作形式确定后,就是发动机技术的完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发动机的经典设计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化油器式发动机化油器最早诞生于1892年,由美国人杜里埃发明。随着技术的演进,化油器功能愈加完备,直到上个世纪中后期,化油器已经分为五部分:主供油系统、起动系统、怠速系统、大负荷加浓系统(省油器)和加速系统。五部分的作用在于:根据发动机在不同情况下的需要,将汽油气化,并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可燃混合气,及时适量进入气缸。
“古老”的化油器化油器的优点有:能够将内燃机的油气比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上,不论天候、温度,永远进行着一成不变的工作。而且化油器的成本低、可靠度高,维修、保养容易。当然化油器也存在许多弱点:比如,在冷车启动、怠速运转、急加速或低气压环境等,这样固定的供油方式实际上并无法全面满足引擎的运转需求,甚至可能因而产生黑烟、燃烧不全与马力不足等状况。因此,2002年起,中国已经明令禁止销售化油器轿车,此后所有车型都改用电喷发动机。当然目前在马路上跑的还有化油器式的发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化油器式发动机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电喷发动机电喷提供最早出现于1967年,由德国保时捷公司研制的D型电子喷射装置,随后被用在大众等德系轿车上。这种装置是以进气管里面的压力做参数,但是它与化油器相比,仍然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不稳定的缺点。针对这些缺点,波许公司又开发了一种称为L型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它以进气管内的空气流量做参数,可以直接按照进气流量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确定进气量,据此喷射出相应的汽油。这种装置由于设计合理,工作可靠,广泛为欧洲和日本等汽车制造公司所采用,并奠定了今天电子控制燃油喷射装置的雏形。
电喷发动机目前已经全面普及 目前为止,电喷系统的行车电脑会随时侦测引擎温度、进气流量、转速变化、震动状况,并依照实际需求调整供油量与点火时间,因此在动力输出、燃油经济与排污表现上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平衡。同时为了增加发动机进气量,提高燃油效率,发动机从早期的单点喷射,演化至多点喷射,气门数量从两个增加至五个。目前最先进的当属搭载VVT可变气门技术的电喷发动机。总体而言,电喷供油系统的最大优点就是燃油供给之控制十分精确,让引擎在任何状态下都能有正确的空燃比,不仅让引擎保持运转顺畅,其废气也能合乎环保法规的规范。然而,电喷供油系统并不是最科学的。由于内燃机构造的先天限制,电喷喷嘴安装在气门旁,只有在气门打开时才能完成油气喷射,因此喷射会受到开合周期的影响,产生延迟,因而影响电脑对喷射时间的控制。不过好在这一问题已经被缸内直喷技术解决了。缸内直喷发动机近两年,当欧美厂商意识到电喷技术的研发已经进入瓶颈期,于是缸内直喷技术成为了各大厂商的主攻方向。目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包括:奥迪FSI缸内直喷发动机、凯迪拉克SIDI双模直喷发动机。与电喷发动机相比,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喷油嘴被移到了汽缸内部,因此缸内油气的量不会受气门开合的影响,而是直接由电脑自动决定喷油时机与份量,至于气门则仅掌管空气的进入时程,两者则是在进入到汽缸内才进行混合的动作。由于油、气的混合空间、时间都相当短暂,因此缸内直喷系统必须依靠高压将燃油从喷油嘴压入汽缸,以达到高度雾化的效果,从而更好的进行油气混合。其中混合油气的压缩比越高的发动机,它的动力表现越强大,相应的节能效果越明显。奥迪3.2升FSI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压缩比达到了10.3:1;凯迪拉克3.6升SIDI 双模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压缩比达到了11.3:1。此外,缸内直喷系统的燃烧室、活塞也大多具有特殊的导流槽,以供油气在进入燃烧室后能够产生气旋涡流,来提高混合油气的雾化效果与燃烧效率。一般而言,应用了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动机要比同排量的多点喷射发动机的峰值功率提升10%至15%,而峰值扭矩能提升5%至10%。这样的提升,可谓是一种质变,而单靠增加气门数量是难以达到这一效果的。发动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发动机的工作方式和喷油方式确定后,发动机的进化之路并没有终止,在发动机技术的完善上一代一代的汽车人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有些完善甚至都没办法记录。很显然现在的发动机运转更加平顺了,抖动也不是那么激烈了。燃油经济性也更好了,马力更足了。而这些都是依赖于新技术的运用。为了改善进气就有了:本田的ECVT,丰田的VVT-I,现代的CVVT,通用的DVVT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为了获得更好的空燃比,就有了大众的TFSI分层喷射技术,VIS可变进气道技术,涡轮增压中冷技术等等;为了使环境污染最小在排气管里又增加了氧传感器,三元催化转化器,以及废弃在循环技术。目前,由于环境污染的恶劣影响,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气的发动机技术淘汰已经成了必然,更多充分利用能源的技术也在不停的研发当中。同时由于全球能源危机的巨大影响,更加节能的新能源技术必将在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上书写重重的一笔。汽车发动机最终走向死亡再去看中国汽车政策的鼓励方向,纯电动汽车成了国际政策扶持的焦点,而且配套设施已经在试点城市开始运行,没有发动机的汽车正在改变我们的百年汽车历史。中国之外,其他重要汽车厂家也在研制自己的新能源技术,氢动力的研发和纯电动车的研发同样取得了不少突破。21世纪的汽车发展走向是:让发动机的咆哮退出历史的舞台。
⑶ 世界上第一台汽油机是谁发明的
20世纪初,文件图纸的复印主要用蓝图法和重氮法。重氮法较蓝图法方便版、迅速权,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来又出现了染料转印、银盐扩散转印和热敏复印等多种复印方式。
1938年,美国的卡尔森将一块涂有硫磺的锌板用棉布在暗室中摩擦,使之带电,然后在上面覆盖以带有图像的透明原稿,曝光之后撒上石松粉末即显示出原稿图像。这是静电复印的原始方式。
1950年,以硒作为光导体,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纸静电复印机问世;1959年又出现了性能更为完善的914型复印机。自此以后,复印机的研究和生产发展很快。静电复印已成为应用最广的复印方法。
60年代开始了彩色复印的研究,所用方法基本上为三基色分解,另加黑色后成为四色复印。70年代后期,在第三次国际静电摄影会议上发表了用光电泳方法一次彩色成像的研究报告,这比以前所采用的方法又前进了一步。到了九十年代又出现了激光彩色复印机。
⑷ 电喷车和化油器的车有什么区别
化油器(carburetor)是在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真空作用下,将一定比例的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机械装置。化油器作为一种精密的机械装置,它利用吸入空气流的动能实现汽油的雾化的。
电喷供油系统比传统化油器供油系统更加省油。
⑸ 世界上第一台汽油机是谁发明的
戴姆勒 。1872年,戴姆勒设计出四冲程发动机。1883年,他与好友——著名的发明家威尔赫姆·迈巴赫(Wilhelm Maybach)合作,成功研制出使用汽油的发动机
⑹ 第一个化油器是谁发明的
1892年 美国人杜里埃发明喉管型喷雾化油器
⑺ 最早的汽油机是谁发明的
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在1876年制造出第一台四部冲程内燃机,那就是至今已生产出数以亿计的四部冲程内燃机的样机。
德国曾于1952年和1964年两次发行有关奥托与奥托循环的邮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者。在美国人编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他被排在61位。
在奥托发明出四部冲程引擎还不到十五年的时间里,有两位发明家卡尔·本兹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各自都制造出实用而畅销的汽车。从那时以来许多其它类型的引擎也用来驱动汽车。用蒸汽、电磁或其它手段来驱动汽车将来终究会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这是无可非议的。
(7)化油器的发明扩展阅读:
汽油机结构
机体
发动机各部机件的装配基体。它包括气缸盖、气缸体、下曲轴箱(油底壳)。气缸盖和气缸体的内壁共同组成燃烧室的一部分。机体的许多部分又分别是其它系统的组成部分。
曲柄连杆机构
发动机借以产生并传递动力的机构,通过它把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而输出动力。它包括活塞、活塞销、连杆、带有飞轮的曲轴和气缸体等。
配气机构
包括进气门、排气门、气门挺杆和凸轮轴及凸轮轴正时齿轮(由曲轴正时齿轮驱动)等。它的作用是使可燃混合气及时充入气缸并及时从气缸排出废气。
燃料供给系统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包括汽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排气管、排气消音器等。其作用是把汽油和空气混合成合适的可燃混合气供入气缸,以备燃烧,并将燃烧生成的废气排出发动机。
冷却系统
主要包括水泵、散热器、凤扇、分水管和气缸体以及气缸盖里的水套。其功用是把高热机件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润滑系统
包括机油泵、限压阀、润滑油道、集滤器、机油滤清器和机油散热器等。其功用是将润滑油供给摩擦件,以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部分地冷却摩擦零件,清洗摩擦表面。
起动系统
包括使发动机的起动机构及其附属装置。
⑻ 汽车电打火什么时候发明的
“电喷车”一词现在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你可了解电喷的原理?从化油器到汽油喷射,当中经历的研发曲折,俨如汽车技术发展的艰辛缩影。本期我们为各位详细讲述汽油喷射系统的技术发展历史。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汽车用燃油输送系统绝大多数仍采用构造简单的化油器。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世界汽车的保有量在60年代有了急剧的增长,由于传统化油器混合气调节不精确,汽车尾气排放废气含量过高(CO、HC、NO化合物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在60年代提出了《马斯基法案》,日本也在1968、1973、1976年分别提出了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
同时随着电子电装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晶体管(二极管、三极管等)、集成电子技术(IC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汽车电子燃油喷射技术在汽车上的充分应用奠定了基础。
汽油喷射系统作为汽油发动机的燃油输送系统,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喷射控制发展来看,经历了两次阶段性的发展历程:从机械式燃油喷射向电子燃油喷射的变革。机械式存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故障率及维修成本高、油耗大、混合气控制精度低等缺陷,汽车工程师们在80年代开发了新型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
⑼ 柱塞式化油器和真空膜化油器得区别在哪里谁更占优势
一、柱塞式化油器和真空膜化油器的区别
1、柱塞式化油器:
柱塞节气阀化油器,通常简称为柱塞式化油器;其柱塞作为节气阀上下运动,控制化油器内的过气截面=控制着发动机的进气量。柱塞上有根主油针,随同柱塞同步运动,控制着柱塞下面主油泡沫管出口的截面,实际上就是控制着主油的出油量。
主油针的形状与高度很有讲究,决定该化油器的输出特性。
柱塞的上下运动,由钢丝油门线控制,而油门线的运动,则由油门把手控制;所以加大油门的动作,实际上就是通过拧动油门把手=提高柱塞位置来实现的。通过油门线改变柱塞与主油针的高度,可以同步控制可燃混合气的流量与浓度,从而控制发动机的力矩与转速。
2、真空膜片式化油器:
等真空膜片式化油器是老款碟阀式化油器与柱塞式化油器的组合结构,怠速部分与老款碟阀式化油器雷同。柱塞部分与常规柱塞式化油器不同的地方是:其柱塞气阀固定在橡胶膜片上,膜片下方空腔与进气口相通,其气压接近大气压力。
当喉管处出现真空负压时,橡胶膜片上方空腔内的气压低于下方空腔内气压,膜片被负压所吸,向上带动柱塞阀上升,直到柱塞上升至喉管负压与弹簧压力平衡位置时为止。
当喉管处真空度减小时,弹簧推动膜片与柱塞下降回到底部。因此,当喉管腔真空度不同时,柱塞能自动改变化油器喉口(柱塞下面)流通截面积的大小。
二、柱塞式化油器和真空膜化油器的优缺点
1、柱塞化油器的优点:结构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比较容易调节,怠速比较稳定。比较节油环保,工况稳定性与可靠性较好,适于长期使用。油门控制转速比较直接,油门反应比较灵敏。当特性、规格与发动机不匹配,输出油气浓度严重失调时,化油器比较容易修改。
柱塞式化油器的缺点:当摩托车起步或是需要从低速状态加速时,如果突然间加大油门,会引起喉管内负压降低很多,导致化油器出油量减少,发动机处于贫油状态,车速往往不能迅速增加。对于四冲程发动机而言,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发动机贫油熄火现象。
2、真空膜化油器优点: 理论上能改善摩托车突然加速的性能;即当摩托车从低速状态突然加速时,可以保障化油器的输出不贫油。由于化油器进气通道中碟阀节气门的特性,使用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的发动机比使用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的发动机的起步稍微柔和些。
由于这种设计的思路是针对皮带无级自动变速传动系统的,所以目前国内的踏板车几乎都使用这类结构比较复杂化的等真空膜片式化油器。
真空膜化油器缺点: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稳定性差,调节困难。设计有缺陷,容易出毛病。气孔与油路不够精简,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虽然理论上是以喉管负压来自动控制柱塞开度的,但在实际中却少有符合这种理论状态的工况。
(9)化油器的发明扩展阅读
两种化油器在配套、价格、使用、性能上的比较:
1、配套: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通常配套链条传动的挂档车,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通常配套皮带传动的踏板车。
2、价格: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通常是40-80元,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通常是80-180元。
3、使用: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不宜急拧油门,需要缓加。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可以随意急加油门,适于新手。
4、性能: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通常比较节油,比较容易好调节。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通常比较耗油,比较难以调整。
5、可靠性: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耐用。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
6、改进方面: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的改进主要是改变出油浓度。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的改进则包含很多方面。
⑽ 汽车化油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wiki上说是1876年发明的,The Carburetor was invented by an Italian, Luigi De Cristoforis in 1876.
10年后卡尔奔驰用上了这东西做了第一台汽车,实际上是在1886年他的车成功路试了,之前也做出过车但是路试撞坏了。
虽然现在大学里一般不讲化油器,但是还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的,算是汽车中很独到精妙的一个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