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

发布时间:2021-12-05 07:43:05

A. 在教育心理学中,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智力 个性和环境,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经验不胜感激!

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得到发挥和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下面是对几种主要因素的分析。
1.智力与创造性思维
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总体而言,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趋势,但智商越高,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相关越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创造性和智力具有一定相关,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品质,高智商并不必然带来高创造性。
马斯洛提出,人的创造性可以分为作为特别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与科学发现和发明联系在一起的,是有个体差异的,而后者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教育应该认识和珍惜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2.知识与创造性思维
知识经验的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思维的水平,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才对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对知识形成了深层的理解,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只有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广泛地迁移应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建立良好知识结构是一个重要环节。
3.个性因素的影响
创造性思维不仅是能力开发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性培养的问题。
首先,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
其次,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思维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积极的心理承受力,不怕错误和失败,善于在挫折面前进行自我调整,以及有决心、敢于前进、好表现等等,这些也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4.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大量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
1.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
2.过于严格、过于要求服从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3.过于强调纪律和规范过于强调唯一标准答案、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的学校环境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4.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尝试、探索那些失败可能性比较大的未知事物,个体创造性就会被限制。如果团体压力过大,不能容纳那些标新立异的人,那个体就会有更多的从众行为。另外,在一个社会中,工作和游戏常常被截然分开,使工作现场过于严肃、过分紧张,这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空间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这是创造性培养中的另一重要环节。

B. 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有

影响因素有三方面
天时……比如公司大环境不好,肯定不爱干活
地利……比如工作环境恶劣,肯定不爱干活
人和……这个更简单明了了……人际关系差,总闹矛盾,肯定没干劲

C. 影响创造想象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环境因素。在环境影响方面,首先,规范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创造力。亚历克斯•奥斯本发现,出生在农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出众的创造者。他甚至在《应用性想象》一书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杀了创造力。”另一位学者托兰斯研究城市和农村儿童后发现,来自农村的儿童比城市的儿童更富有想象力,城市儿童的想象力更倾向于常态化。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远比农村生活有规则,虽然城市儿童有更多的探索创造性活动的条件,但不足于抵消处理问题时所遇到的种种限制和影响。其次,面临大量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增进人的创造力。
2、个体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素质对创造力有直接影响。人的个体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但对创造力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动机。创造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和从成功解决疑难问题中获得的“征服感和满足感”。有高度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有强烈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好奇心和愿望驱使下,始终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征服感和满足感。其次是坚持性。有些情绪对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阻碍作用,如偏见、担心失败、他人的评价、焦虑、固执、冷漠、自满、自卑、尊重权威、试图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缺乏自信心等。
3、群体组织因素。群体组织因素也是影响创造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现在群体思维与群体评价两方面:一是从群体思维看,一方面能激发个人的创造思维。如在集体开会讨论解决某一问题时,可以集思广益,相互激发。一个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另一个人可能就想到了;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会刺激另一个人想出另一个观点;一个人还可以对另一个人的观点进行修改。社会心理学称此为“社会促进”现象。从群体评价看,他人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所持的态度,对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持批评态度的话,哪怕是建设性的批评,对任何年龄的人的创造性都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因为这种批评会加重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负担,从而导致创造力下降。

D. 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创造性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1、 生理因素。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的丧失,一部分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大脑的成熟过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的幼儿,他们早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的脑生理机制决定了它是有别于其他各种能力的一种能力。

2、 心理因素。影响创造性思维有两大敌:畏惧和缺乏自信心,这两大障碍都是非智力的心理状态,可见创造性思维与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3、社会因素。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有相当大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和环境。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与语言活动有关的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条件,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物质保证,更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过分重视成绩,养成儿童不敢有超常或越规行为;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特点;教师不鼓励甚至阻止儿童发问书本之外的问题;社会过分强调两性角色的差异,忽视女生从事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把游戏与工作截然分开,使工作情境过分严肃。

E. 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1、 生理因素。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的丧失,一部分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大脑的成熟过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的幼儿,他们早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的脑生理机制决定了它是有别于其他各种能力的一种能力。

2、 心理因素。影响创造性思维有两大敌:畏惧和缺乏自信心,这两大障碍都是非智力的心理状态,可见创造性思维与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3、社会因素。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有相当大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和环境。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与语言活动有关的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条件,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物质保证,更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扩展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

1、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喜追究。对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家长应予以爱护、鼓励和引导,使之合理的发展。

2、发展幼儿的想像力

要允许幼儿自由地想像,允许他们产生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观念,鼓励并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想像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想像力,让幼儿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像的内容。

3、丰富幼儿的认知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就应不断增进孩子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可以向幼儿提供合适的读物和音像材料,创造多种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的机会;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

4、鼓励幼儿动手动脑

首先是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要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才能使创造思维的结果物化,同时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5、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宜过分限制他的活动。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

6、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要重视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制力,要求幼儿定时完成任务,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

F.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G.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可以参考“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比对其他方面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幼儿对声音和语言的听辨能力,离不开大脑的发展。而大脑的成熟过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的幼儿,他们早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的脑生理机制决定了它是有别于其他各种能力的一种能力,人脑的言语中枢如果受到损伤,或者错失了早期发展的关键期,人就无法获得语言。每一个幼儿学习语言都必须经过若干与其他幼儿相仿的发展阶段,但是每一个幼儿的脑生理机制未必是同时成熟。在其中,肯定有快慢的。例如:某位幼儿生理机制发育比一般幼儿迟,只能提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即答案明确的问题,而不能提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不明确的问题。这样就不能对该幼儿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所以,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的丧失,一部分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二、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天生的,我们可以从心理因素着手。专家的研究证明影响创造性思维有两大敌:畏惧和缺乏自信心。这两大障碍都是非智力的心理状态,可见创造性思维与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举两个实例。
例一“我们的房子”
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我不经心地说:“你们的房子不好看。”活动后,叶璐璐在和我单独接触时,吞吞吐吐地说:“我本来要装饰房子的,你说不好看,我不知道怎么做了。”老师红着脸高兴地肯定了她,并问她:“刚才活动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呢?”璐璐低下头说:“我不敢!”可以说这个孩子在我班比较活泼开朗的,在部分幼儿盲目听从老师的情况下,她还能委婉地表示异议。但这个例子也说明当时我班幼儿的心态是畏惧、消极、被动的,他们没想到怀疑,也不敢去怀疑,只是被动的记,完全把老师的话作为真理来看。这种心态对幼儿创造性表现是不利的。
例二“怎么造呢”
在建构活动时,几个孩子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这是我们的火车头,上面有窗还有门。可是上面没有冒烟的东西。”我顺着他们指点看去,只见火车头用一个箱子放着上面还贴了一张白纸,白纸上画了窗,我对孩子们说:“真奇怪,怎么火车没有冒烟的东西呢?”许多孩子们都围过去一起想办法,孩子们点点头说:“恩,火车应该要冒烟的。”说完马上开始搭建。从这个例子看,幼儿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与例一的幼儿的心态相比,更加积极、主动的,因此该班幼儿表现出好奇、好追究,敢于怀疑、敢于挑战,在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这种心态与前一种心态就截然不同。
那么哪一种心态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从以上两个实例说明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形成有利的心态,只有幼儿有了独立、自由、积极主动的心态,有了自信心,开展创造性活动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对那些自信心差的孩子,我们更要注意寻找机会向他们表示,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差,逐渐树立自信心。因此,要开展好幼儿创造性活动,必须优化幼儿所处的精神环境。除了精神环境,还有物质环境,也就是有关社会方面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有相当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和环境。社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普遍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物质环境因素
幼儿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语言的,特别是外部的影响对幼儿创造性表现是十分重要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与语言活动有关的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条件,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物质保证,更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我们布置故事表演游戏角落时,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来装饰墙面,然后布置一个和内容相符合的环境。如:中班故事《乌龟与房子》,小松鼠错把乌龟当作大石头,把房子造在乌龟的背上,当出现险情时,才发现自己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幼儿见过许多造房子的情景,但从未看到过会动的房子,更没有看过乌龟背上造的房子。对于这堂语言课,如果我单单出示图片,会使幼儿不理解松鼠错把乌龟背当大石头这回事,不能对故事的有关情节运用创造性语言进行编构。如果用上幼儿表演,给全体幼儿一个良好的故事情境,就能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因此,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是激发幼儿创造想象的有利条件。有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幼儿可通过多看,多感受来获得刺激,激发其思维活动,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了表达的内容就产生用语言创造性的表达的愿望及兴趣。如:小班欣赏儿歌《云》(全文:云儿云儿真美丽,我把云儿摘下来地,云儿云儿真听话,我把云儿变小鸡。)对于这首儿歌,我可以用自己画的云挂在教室中间,当我念最后一句时,出示自己做的小鸡。我还可以进行创造示范,像“我把云儿变小山”,“我把云儿变飞机”。这样,幼儿能直观的为儿歌创编不同的句子,激发起幼儿的创造新思维。有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还需要语言的帮助。
(二)、语言因素
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发展是靠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也是通过幼儿个体与外界环境中与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得以逐步获得的。每个人的环境不同,语言发展期不同,影响和结果也不同。而影响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往往有这么两种因素:
1、不理解讲述的对象。理解是幼儿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进一步扩展幼儿创造性想象,创造性运用语言进行表述活动。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幼儿往往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讲述的对象。同时,幼儿常常从字面上理解,不能理解成人所说的象征意义、转义等。例如:在建构活动之前的谈话时,我请小朋友去搭拳击柜子,可以用来装拳击袋和拳击手套,小朋友就搭的很小,根本不可能藏进拳击袋和拳击手套。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搭了一个能藏进拳击袋和拳击手套的柜子。这样让幼儿通过具体实践来激发创造想象,通过教师巧妙的语言来扩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2、缺乏概括与综合能力。如果幼儿对语言中所描述的事物全无概念,当他人说出一些物体的名称或描述这些形状时,幼儿便会茫然不知。同时,也不能用语言或动作去描述这些物体,更不能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幼儿如果缺乏概括和综合能力,当他听到别人说话时,便很可能产生理解错误,或者表达障碍。我们看建构活动中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建构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是时,我请部分幼儿来介绍自己搭建的物体,帆帆介绍了他们组搭的房子,说到在一个架子上绑了漂亮的绳子,而其他的小朋友说是挂衣服的地方。说明她没有很好的理解物体也不会很好的用语言来概括,在表达上也就有了障碍。所以,我们应重视幼儿的概括综合能力,不断创新思维。有了语言的萌发,还要注意态度的问题。
(三)、对待幼儿态度的影响
对待幼儿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在对待幼儿时,教师使用贬义词对其进行评价,如:在建构活动中,我们说些“你这样搭的不好看。”、“火车站里没有山洞的。”等之类带有讽刺性的语言,这样师生的真诚合作就没有了,而且更加封闭了幼儿可贵的灵感和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应以亲切的态度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幼儿能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积极的创造潜能。幼儿回答无论是对是错,教师都应及时找出优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先将叫起,再重复问问题。这样既没有当众批评他,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侧面提醒了他。所以,无论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如何,都会对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产生一定的作用。我们应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激励幼儿不断创新,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促进幼儿大胆想象创造。
除了外在的环境、态度,和内在的语言因素,其实,幼儿在活动中,创造性的表现还会受到幼儿自身情绪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幼儿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是不被欢迎的,或者他感到不快乐的,他说话的意愿会降低,对他人的表述也无兴趣倾听。长期下来,他的语言创造能力的发展自然就大受影响。如果幼儿经常沉默不语,不愿开口,这将会使幼儿对语言学习失去信心,从此葬送创造能力。相反,一个喜欢身边的小朋友的幼儿,喜欢交往,每天很高兴,会乐于表达自己,说起话来充满着自信,那么就有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多沟通、交流、接触,使幼儿处于快乐之中,促进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
除了以上三个因素会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外,我们还需注意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即教师的角色及作用。涉及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的具体化问题。我们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语言活动中去,也主张教师在活动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幼儿的学习。这里就出现一个“适度”的问题,究竟教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参与和发挥主导作用呢?有一个观点是我们应当明确的: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会随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即当需要参与指导的时候,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多一些;不需要的时候,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少一些。教师应该是一位计划者、支持者、观察者和辅导者,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幼儿保持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的指点,及时的激励与启发,从中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做法,抓住时机及时发挥辅导的作用。

H. 影响创造性的个性因素有哪些

(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三个方面。
(2)人格因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

I. 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因素有:
1、环境因素。在环境影响方面,首先,规范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创造力。亚历克斯•奥斯本发现,出生在农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出众的创造者。他甚至在《应用性想象》一书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杀了创造力。”另一位学者托兰斯研究城市和农村儿童后发现,来自农村的儿童比城市的儿童更富有想象力,城市儿童的想象力更倾向于常态化。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远比农村生活有规则,虽然城市儿童有更多的探索创造性活动的条件,但不足于抵消处理问题时所遇到的种种限制和影响。其次,面临大量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增进人的创造力。
2、个体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素质对创造力有直接影响。人的个体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但对创造力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动机。创造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和从成功解决疑难问题中获得的“征服感和满足感”。有高度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有强烈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好奇心和愿望驱使下,始终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征服感和满足感。其次是坚持性。有些情绪对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阻碍作用,如偏见、担心失败、他人的评价、焦虑、固执、冷漠、自满、自卑、尊重权威、试图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缺乏自信心等。
3、群体组织因素。群体组织因素也是影响创造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现在群体思维与群体评价两方面:一是从群体思维看,一方面能激发个人的创造思维。如在集体开会讨论解决某一问题时,可以集思广益,相互激发。一个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另一个人可能就想到了;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会刺激另一个人想出另一个观点;一个人还可以对另一个人的观点进行修改。社会心理学称此为“社会促进”现象。从群体评价看,他人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所持的态度,对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持批评态度的话,哪怕是建设性的批评,对任何年龄的人的创造性都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因为这种批评会加重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负担,从而导致创造力下降。

J. 影响艺术家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艺术,fine arts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人对世界进行精神掌握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类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概念一般有
3种涵义:①泛指人类活动的技艺,包括一切非自然的人工制品;②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各种创作,既包括各种具有审美因素的实用品的制作,也包括各种艺术创作:③专指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专供观赏的各种艺术作品.任何艺术作品,都以某种人工的物质媒介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诉诸人们的感性经验,交流人们的思想情感,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艺术的本质特征 关于艺术的美学本质特征,在美学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理论.
三种主要学说
在各种对美学本质特征的理论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①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或对现实的再现.亚里士多德最早系统地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艺术家“借姿态和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给人以“认识的愉快”.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运动时期D.狄德罗、G.E.莱辛的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艺术观,到19世纪俄国的В.Г.别林斯基、Н.г.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美是生活”、“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生活”,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基本观点.这一理论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了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强调艺术具有通过感性形象揭示生活本质的认识作用.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者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他们的艺术观基本上以感性直观为基础,因而不能真正科学地揭示艺术反映现实的能动的辩证关系,不能充分阐明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美学特征.②艺术精神本源说.这派理论认为艺术来源于精神世界,是“绝对理念的显现”.柏拉图沿袭古希腊的模仿说,但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德国古典美学进一步从“精神王国”中探求艺术的本源,他们虽然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了唯心主义的曲解,但却发展了艺术作为人类自由创造活动的能动方面,深入探讨和揭示了艺术中主体与客体、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近代资产阶级美学则大都抛弃了G.W.F.黑格尔的辩证法,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把艺术说成是“天才”人物特殊智力的产物、“抒情的直觉”、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等等.这样就把艺术这种精神活动和人的客观实践活动割裂和截然对立起来,歪曲和否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和思想教育作用.③形式主义的艺术观.这派理论认为艺术的美学价值在于形式本身,与任何理性认识或情感表现的内容因素无关.现代的形式派美学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关于纯粹的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线条、颜色或体积等的有机组合及其比例、对称、和谐等关系.形式派美学虽然强调了形式美、形式感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把形式与内容割裂和对立起来,就割断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之所以产生如此分歧的不同看法,一方面是由于各派理论家采取的哲学立场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在界定艺术的本质特征时着眼于不同的艺术种类和创作方法,如着眼于再现性的绘画、雕塑或表现性的音乐、诗歌,偏重于古典主义艺术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等.由于艺术本身的结构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性,强调或突出其中任何一个侧面或功能,以偏概全,都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艺术的本质.因此,科学的美学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吸取古典美学遗产和现代美学各派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对艺术复杂的完整结构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和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
决定本质特征的依据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与科学、伦理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并积极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反作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但是,艺术为一种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审美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其特殊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掌握方式,而人对世界的理论掌握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

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4页).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本质特征,首先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殊性和掌握方式的特殊性二者的统一.艺术反映的对象虽是统一的客观世界,但却是客观世界的特殊方面,即在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具有各种审美特征的具体生活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有其特殊的反映对象,即作为人的社会本质与其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相统一的生动、完整的社会生活.所以,社会的人及其内心世界总是艺术反映的中心对象.即使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其反映角度和意义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研究对象.这种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是自然本身的一些自然属性、特征的直接再现,同时也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间接表现.它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特殊审美要求,使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审美对象的这种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艺术必然要从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中去把握现实生活.
以形象揭示生活本质
艺术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基本特征在于,它不是象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而是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形象体系的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质.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是从本质与现象、个别与一般的有机统一中完整地把握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把握,虽然必须从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但这一思维过程始终不脱离对事物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其结果不是概括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对生活素材的选择、提炼和集中,概括出显示生活本质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典型形象或意境.因此,艺术的形象思维以情感体验为中介,是本质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的过程.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转化为艺术形象时,也就具有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普遍性的特征.在美学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强调“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到黑格尔的艺术美论,都强调了这一点.
再现因素与表现因素的统一
艺术能动地反映现实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审美特性的概括,又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情感的呈现,它的内容是客观与主观,再现因素与表现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态,产生于创作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当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时,不能不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理想.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活动,首先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突出地选择和再现对象的形象特征,而这种知觉因素又是同想象紧密结合,并受其制约的.这种创造性的想象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艺术思维中的想象区别于科学思维中的想象,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并推动情感活动自由地扩展和抒发.中国古代诗论和画论中称之为“情景交融”的境界.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理性认识在作品中不是以抽象的概念、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而是蕴含、渗透在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之中,所以恩格斯说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54页).艺术形象既是对生活现象本质特征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又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而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又往往反映和凝集着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的普遍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在人类艺术史上,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既再现客观现实,又表现主观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艺术在本质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实践掌握与精神掌握的统一
由于在艺术家头脑中所构成的艺术形象需要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体现出来,才能成为供人们观赏的实际存在的审美对象,因而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实践性的创造活动.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是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化过程.也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活动.但是,艺术活动既不同于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为直接目的的物质生产活动,又不同于以理论形态把握客观真理或探索有效实践活动方式为目的的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劳动和科学创造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一定的审美因素,但这种因素并不构成这些活动的基本目的及其产品的主要价值.而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反映形态,都是艺术家为了满足社会的审美精神需要而进行创造活动的产物.艺术创作活动是艺术家一方面通过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在观念中形成艺术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一定物质材料的运用、加工和制作,把观念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可以具体感知的实际存在的艺术品的统一过程.因此,艺术的创造活动既是审美创造,又是审美反映,结合了人对世界的实践掌握和精神掌握.艺术美虽是这种实践性活动的产物,但其本质都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艺术作品和社会功能
艺术作品是联结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中心环节,也是艺术文化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是由生动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形象体系构成的.它的内容由艺术家所选择、提炼、加工过的一定生活方面、生活现象所组成,并为艺术家对这些生活现象的理解、评价和情感态度所统摄.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构成艺术形象体系的诸因素的内部联系和组织;二是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一定物质手段的组成方式.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在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发现和概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和技巧所塑造的一个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世界”.在美学史上,从F.W.J.谢林、黑格尔到别林斯基,都强调艺术作品作为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完整性.
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综合地体现了人类审美活动中多方面功能的相互作用.从审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构思的一定生活模型-形象体系,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如音响、线条、色彩、形体、语言等所创造的一定物质结构.它既是现实的模拟,也是现实的变形,因而艺术的真实往往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有机统一.艺术既有反映-信息方面的因素,又有创造-生产方面的因素.从艺术活动中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看,艺术不仅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而且表现个体的主观心理,这种创作心理、创作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作品中,不仅表现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情感态度,而且体现出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作品的接受过程,是欣赏者对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种再创造和再评价的过程,也是欣赏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从而有效地发挥艺术作品的社会审美、教育职能的过程.因此,艺术有个人心理方面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联系.以上诸方面的交互作用,分别形成了艺术在功能意义上的不同层次,如评价、教育、信息传递、娱乐等功能.作品的艺术价值正是在上述诸层次的多种功能的交互作用、彼此渗透中形成的.艺术的特殊社会职能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作用来实现它的认识的、评价的、思想教育的诸功能.艺术是以真、善、美相统一的完整的生活经验,全面地影响和教育人的一种方式.
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对艺术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在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方面有重要意义,历来为各派美学家所重视.在德国古典美学中,J.C.F.von席勒把艺术和美的起源同人的游戏冲动联系起来,并从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相互关系的角度,对欧洲文化艺术思潮的发展作了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概括.黑格尔对于艺术史研究不但肯定艺术是发展的历史现象,而且首次看出这种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他的《美学》中,到处贯穿着这种宏伟的历史观.然而,历史发展的真正因果关系却由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而被颠倒了,艺术的发展被解释为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黑格尔以后的实证主义美学强调从经验出发研究艺术.在现代西方美学中,兴起了依据社会学、民俗学、人种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具体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对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经验主义的、发生学的和历史比较的各种研究.如在艺术起源的研究方面,有的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有的用人类学方法从原始民族的文化习俗去寻求艺术的起源,有的从原始人的劳动中探求艺术的起源,等等.社会学的美学则强调用社会环境来说明一切艺术现象,认为人种、环境和时代是决定某种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上述这些研究虽然开拓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和途径,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但由于其哲学方法论局限于历史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因而不可能对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作出科学的阐释.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艺术史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它要求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解释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认为物质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的根源与本质也只能从生产活动这一人类基本实践中探求.人类学、考古学提供的大量有关原始艺术的材料证明,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活动是直接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产生,并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的.原始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在劳动工具、狩猎对象以及周围生活环境上,直观到自己的力量和生活,体验到萌芽状态的审美愉快.与模仿劳动活动有关的原始舞蹈,与劳动节奏和语言发展有关的原始音乐,与制造劳动工具有关的造型艺术的陆续出现,以一种物化形态集中体现着原始人们的萌芽状态的审美意识.原始艺术还保持着对对象的直接的实用功利关系,后来才获得某种独立的审美价值.原始民族的艺术活动还往往同图腾、神话、宗教、巫术等观念或活动混杂在一起,并在其影响下产生出来.原始艺术所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也正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状态和原始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社会分工、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基础上,艺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活动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成了专门满足人们审美精神需要的活动和对象.艺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内容、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归根结柢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并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影响,从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制约和推动着各种文艺思潮、流派的演变和更替.艺术的变化归根结柢受社会变化的制约,但又有其本身的特殊规律.艺术的历程主要表现为对以往人类文化艺术发展成果的继承和革新,表现为对世界艺术掌握的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也表现为各种艺术思潮、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的相互影响、因袭和更替,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但是,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往往形成不平衡关系.古希腊艺术随着神话的消失而永不复返,但它作为人类童年时代发展的最完美的一种艺术表现,至今保持着其永久性的魅力.
艺术的进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它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深刻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扩大和加强了各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又是同艺术诗歌等精神生产相敌对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普遍商品化,作家、艺术家成了雇佣劳动者,物质文明的发达伴随着精神文明的衰颓.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的艺术发展之间,巨大的科学文化潜力同实际的精神贫困之间的矛盾,到帝国主义阶段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这一矛盾只有在无产阶级为解放自己和全人类而斗争的革命实践中,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指出:只有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并逐步地消灭阶级和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得到全面的自由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和人类艺术由必然的王国进入自由的王国.
艺术分类和部门艺术的研究
艺术的共同规律和内在结构在其历史进程中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这种形态的演变一方面历史地形成了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诸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等;另一方面又形成艺术的各种具体历史类型,如各种艺术思潮、流派、风格等.这两种形态演变之间有其内在联系.一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思潮、风格流派往往要求与其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传达手段,从而把各种不同的艺术种类和体裁分别提到首位,如古希腊艺术中的史诗,古典主义艺术中的戏剧,浪漫主义艺术中的诗歌和音乐,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小说等.不同的艺术种类,各有其美学特点和规律性,同时又都遵循着共同规律,具体展现出艺术总体的内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联系,彼此渗透.
在中国美学史上,历代学者对于艺术分类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如汉代的《毛诗序》,从人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段的有机统一,论述了诗、歌、舞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进一步揭示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艺术思维形象化特点,并据此对文体的历史演变作了相当全面的概括和分析.唐代以后,随着诗、文、书、画、歌、舞的不断发展,艺术理论批评也在发展,相继对各门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如对诗与画、书法与舞蹈等各门艺术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渗透的关系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艺术的分类问题.莱辛在《拉奥孔》中,从艺术媒介、题材和作品的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出和论证了诗和画的界限、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区别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第一次用系统的哲学观点来考察艺术的分类问题,力求从总体上把握各门艺术的美学特征,并探讨其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如谢林根据理想和现实的相互关系,把艺术分为现实的(如音乐、绘画、雕塑)和理想的(如抒情诗、史诗、剧诗)两大系列.黑格尔进一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根据艺术的理念内容与感性形式在历史发展中达到统一的不同形态和阶段,提出了象征艺术(物质压倒精神)、古典艺术(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浪漫艺术(精神超越物质)三大艺术类型的著名论断.黑格尔以后的近现代美学由于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从主观经验和效用出发,或依据艺术的审美外观的不同特征,或把艺术分成空间的(造型艺术)、时间的(音乐)、时空并列的(诗)三类;或依据主体感受的不同官能,把艺术分成知觉的(造型艺术、音乐、模拟的动作和舞蹈)和想象的(史诗、抒情诗和剧诗)两类;或分为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听觉艺术(音乐)、想象艺术(文学)等等.而意大利的B.克罗齐等则把美和艺术归结为内心的直觉,否定物质媒介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从而根本否认对艺术进行分类的必要性.
艺术的分类问题只有从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结构出发,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表现方式的整体上去考察,才能作出比较科学的判断.艺术之所以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取决于现实美存在形态的丰富多样、艺术家反映现实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物质传达手段各不相同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因此,各种不同的艺术种类、体裁的美学特征和特殊规律,都需要从艺术形象存在的特定形态(空间与时间、动与静),审美主体的特定感受、反映途径(视觉、听觉、想象等)和特定的物质传达手段(形体、色彩、线条、声音、语言等)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去把握.

阅读全文

与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