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辨析题: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并非社会意识都是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在历史观上根本对立的两种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社会意识与社会精神文明都属于思想意识方面,虽然二者有所不同: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了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既有反映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存在前进的社会意识,又有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的社会意识;
而社会精神文明则只是社会意识中积极的、精华的部分,不包括消极的、糟粕的部分。但二者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都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精神文明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它对社会存在必然起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Ⅱ 社会意识是什么
社会意识
概念
特点
结构
形式
构成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概念
4特点
5结构
6形式
特征
关系
7构成
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反过来也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影响。其诸多形态经常反映在个体与群体意识之中。一旦被把握,群体与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就迅速提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社会意识
外文名
social consciousness
定义
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
出处
哲学
类型
社会心理学
展开全部
概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在历史观上根本对立的两种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特点
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⒈社会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从内涵上看,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动物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⒉社会意识与意识的区别。
意识可以只在个体的头脑中发生和存在着,而社会意识必须是意识借助个体之间的精神交往之后才能形成。也就是说,意识范畴在外延上大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包括经过精神交往之后的意识和精神交往之前的意识,社会意识只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不要混淆意识的社会性和社会意识,意识的社会性是说意识的产生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的意识,精神交往只是意识产生的目的之一;而社会意识必须以精神交往为前提。
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之一。这一依赖性具体表现为: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动物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其次,在阶级社会中,反映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再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更替,其原因归根到底要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去寻找。
相对独立性
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含义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又一一般特点,它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和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也往往会超越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一是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特殊方式是:通过思想斗争使先进的意识战胜落后的意识。
⒉社会意识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通过思想斗争、说理方法来解决矛盾,是社会意识独特的发展规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自觉运用这一规律的体现,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斗争、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正确方针。
⒊社会意识与社会精神文明。
社会意识与社会精神文明都属于思想意识方面,虽然二者有所不同: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了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既有反映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存在前进的社会意识,又有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的社会意识;而社会精神文明则只是社会意识中积极的、精华的部分,不包括消极的、糟粕的部分。但二者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都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精神文明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它对社会存在必然起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⒈文化的本质。
狭义的文化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的观念体系,是社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广义的文化即本物种化,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本物种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文化有三大特点:第一,属本物种性,即不同于自然又以自然为基础的本物种化形式;第二,社会性或群体性,即它是孕育、生成于一定群体之中又适应这一群体需要的本物种化形式;第三,多样性,即独特的、相对隔离的群体在独特的环境中,会形成式样各异的文化形态。广义的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式。
⒉文化的功能。
作为社会意识的狭义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功能和作用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调节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传承和发扬本物种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构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含义及构成。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主体为个体的社会意识,它是个体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体特有的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体与环境关系意识等内容。群体意识是主体为群体的社会意识,它是一定的群体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维持群体的一定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包括:家庭意识、部族部落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行业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等。
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首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是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其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⒈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含义及构成。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倾向和信念、愿望、审美情趣等等。其主要构成是:阶级心理、民族心理、行业心理、时代心理等。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人们自觉地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具有明确分工、相对稳定形式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
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虽有低级高级之别、直接间接之分、感性理性之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首先,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素材和营养。其次,社会意识形式影响和引导社会心理。再次,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只有通过社会心理才能实现。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是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主要是生产力)的社会意识形式,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
形式
特征
⒈艺术。
艺术为人类特有,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把握世界、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式。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语言的形象性。
⒉道德。
道德为人类特有,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依靠非强制的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维持,是道德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⒊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思想是动物
Ⅲ 社会意识使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怎么理解
应该是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而人的意识只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没有实践的作用,是不会形成意识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猪孩,狼孩),而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不知我的解释你是否满意!
Ⅳ 请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通俗的解释下
通俗的说社会存在:地球上的一切东西社会意识:脑子里想的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看到东西脑子里才对这个东西有个想法”
Ⅳ 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Ⅵ 社会意识是指
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
Ⅶ 求一份马哲试卷与答案
全国2008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C)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区分(C)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D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标准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原著 B积极参加实践 C深入调查研究 D理论联系实际
4.有的哲学家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种观点属于(D)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本质的是(B)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的主观创造 D意识是人脑在外部刺激下产生的生理变化
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
A物质性 B变化性 C规律性 D包容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B)
A物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人们头脑中自生的观念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
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蔬菜同白菜、韭菜、菠菜、油菜等的关系是(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1.下列选项中,体现适度原则的是(A)
A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13.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B)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C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根本目的是(D)
A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B揭示各种事物的本质
C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进程 D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5.感觉、知觉、表象是(B)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政治制度
18.“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属于(C)
A自然进化论 B历史宿命论 C历史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9.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B)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商品的交换方式
2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C)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21.错误的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D)
A它是纯粹的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
B它落后于社会现实,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标准是(B)
A人的发展状况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的技术条件
2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B)
A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4.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D)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5.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B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革命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D革命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唯一形式
26.科学的生命力在于(D)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引进国外的先进知识
C科学家勤奋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D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7.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C)
A思想标准 B政治标准 C经济标准 D法律标准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D)
A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 B社会制度的先进程度
C社会生活的和谐程度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主要决定于(D)
A先天禀赋 B地理环境 C家庭环境 D社会实践
30.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个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A)
A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B一般价值和特殊价值
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除了形而上学性外,还有(BC)
A主观性 B不彻底性 C机械性 D朴素性 E思辨性
32.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一切规律都是(ABCDE)
A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不因人的好恶而改变的
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E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的
33.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就在于(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DE)
A森林面积的减少引起生物物种的减少 B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
C彗星的出现引起局部战争的爆发 D台风的侵袭引起暴雨成灾
E用水浪费引起水资源短缺
3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BE)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3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ABC)
A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资源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7.下列各项属于五种社会形态系列的有(ACDE)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E资本主义社会
38.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有(ACE)
A按地区划分居民 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C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社会管理机关
39.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内容的有(BCDE)
A群众的要求具有天然合理性的观点 B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E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BCD)
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 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D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E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7分)
答: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可以被人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能靠思维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1)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没有不通过现象表现的本质。(2)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4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7分)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变化。(2)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低的社会阶段,社会意识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阶段,社会意识可能处于较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思想意识水平可能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思想意识水平可能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每一种思想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它们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
4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6分)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的主要是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它们证明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克服了其唯心主义世界观,批判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克服了其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
44.简述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6分)
答: 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有:首先,主观条件,包括个人具有的知识、技术水平及才能。其次,机遇,遇到机遇时能够抓住。再次,归根到底决定于实践,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参加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表现出所做贡献的大小并被社会承认。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2分)
答: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通过研究客观事物,获得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
二者关系:其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不解放思想就做不到实事求是,要想达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其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使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特有规律,不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如果思想保守僵化,就不能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需要,就会落后于时代,并将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但解放思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而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如果脱离实际,只从主观意志出发,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那就会有害于社会主义建设。
46.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12分)
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所以,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也必须对那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生产关系中的那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就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47.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答: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思想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违背规律最终要受规律的惩罚。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通过探索才能了解,所以就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时,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忽视现有条件,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大干快上,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能造成严重损失,欲速则不达。同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运用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认真研究、努力创造,不能坐享其成。
Ⅷ 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网络有 不复制了 自己看看哦
Ⅸ 社会意识是()
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在阶级社会里一般具有阶级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封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⒈社会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从内涵上看,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⒉社会意识与意识的区别。 意识可以只在个人的头脑中发生和存在着,而社会意识必须是意识借助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之后才能形成。也就是说,意识范畴在外延上大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包括经过精神交往之后的意识和精神交往之前的意识,社会意识只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不要混淆意识的社会性和社会意识,意识的社会性是说意识的产生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的人的意识,精神交往只是意识产生的目的之一;而社会意识必须以精神交往为前提。 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之一。这一依赖性具体表现为: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其次,在阶级社会中,反映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再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更替,其原因归根到底要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去寻找。
相对独立性
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含义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又一一般特点,它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和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也往往会超越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一是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特殊方式是:通过思想斗争使先进的意识战胜落后的意识。 ⒉社会意识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通过思想斗争、说理方法来解决矛盾,是社会意识独特的发展规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自觉运用这一规律的体现,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斗争、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正确方针。 ⒊社会意识与社会精神文明。 社会意识与社会精神文明都属于思想意识方面,虽然二者有所不同: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了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既有反映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存在前进的社会意识,又有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的社会意识;而社会精神文明则只是社会意识中积极的、精华的部分,不包括消极的、糟粕的部分。但二者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都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精神文明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它对社会存在必然起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Ⅹ 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是正确还是错误
错误,意识是由长期的物质发展而产生的,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