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艺谋电影风格,从主题、情感、人物、叙事、文化、艺术语言六个方面分析
张艺谋的每部片子都很好哦!里面的美女,和猛男我都喜欢,故事情节也比较引人深思,留有悬念,耐人寻味
『贰』 张艺谋和陈凯歌创作电影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总的来说张的特点就是很注重画面感、色彩感、精致、给人以视觉震撼、很容易从他的电影里看出来、陈凯歌的话有些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他注重的是人内心的一些细微但又很重要的东西、人性的触动、像《霸王别姬》特有感觉、如今的《梅兰芳》就超越不了它了、不过都是早期的了、现在他们都没什么好电影了、、
『叁』 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在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没有任何一位导演的电影艺术创作像张艺谋这般“漂浮不定”。作为摄影师参与创作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由于受到了导演的创作思路的限制,使得其溶解于摄影技巧之内的艺术创作才能还有限。但是当1987年《红高粱》横空出世之后,其电影的艺术创作始终走在了中国导演们的前沿。什么是风格?张艺谋的同班同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曾说:“影片分析手册”,那么电影风格除去蕴藏在其内部深刻的主题阐述之外,最能够为观众所观的就是视听语言的创作。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风格则主要是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与探索和主题阐释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变更的。
当然,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一般都会将人物放置于历史(古代和现代均有)和事件中去,去探讨人性和内心最纯粹的表现。陈凯歌醉心于历史的解析,黄建新醉心于都市的迷惘,田壮壮醉心于宗教的诠释,而张艺谋的电影主题,一直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精神家园的反观。《红高粱》所表现黄土高原上人们天然的“精神劲”;《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所反应的传统封建文化对新生女性思维的压制;《秋菊打官司》中表现农村法制思想的萌发;《我的父亲母亲》中对于纯真萌生的爱情的一种渲染;以至于张艺谋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钗》所呈现出的那种社会主义主流思潮“革命主义精神”,这些都深刻的反应着张艺谋本身对于个人和群众内在精神生活的写照。张艺谋的电影与陈凯歌电影关于电影主题性和内涵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陈凯歌更加注重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而张艺谋则更加注重于人物精神的反思,尤其是历史文化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从1987年《红高粱》到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可以呈现以下的几种大的宏观划分,但是划分之中也有小的区别。
『肆』 谁能详细介绍下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从《红高梁》、《菊豆》到《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十三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从主题回归和艺术叛逆,虚幻的理想家园和现实的本土回归,最终以理想与现实整合的审美走向,标志了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的逐步成熟。
1987年,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1999年,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从电影的文本世界出发,张艺谋的创作风格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浓郁,由最初的创作冲动生长晕染而成的一种氛围;二是朴拗,质朴而执拗的人物性格给影片带来的相应的表现形态。
他在的电影创作中运用了两种电影修辞艺术--象征和夸张,大大加强了电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赋于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以巨大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独创性。因此,张艺谋影片的象征、夸张两大艺术特点,是引导他的电影走向世界、创造电影神话的重……
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激情情结,这种情结使其影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其早期生活经历可见,激情一直是张艺谋导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艺术创作上更是不断地反叛传统和挑战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现在演员的选用到电影主题的选择、电影语言的创造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这种激情在成就张艺谋导演地同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
对于张艺谋摄导的喜剧片《有话好好说》,则一改张艺谋往昔创作风范,着力营构了一种散文化的市井生活景观,制造了一个散文型的银幕奇观。由于叙事视角的改变,该片的镜语系统也与张艺谋以往的影片大为不同。借助焕然一新的镜语形象和自觉的喜剧反讽手法,该片深切地表现出了张艺谋对现代都市灰色人生和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深度省思。
『伍』 张艺谋电影 风格是 什么
一、改编类电影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就是很典型的小说改编类。通过小说的手法讲述电影内容。同类的电影还有《红高粱》、《金陵十三钗》等。换了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肯定会带有导演的个人风格,有时会对原著造成极大地改动,例如《白鹿原》电影,就出现了大幅度地变动,个人认为仅仅是套用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改编类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长篇类小说有较为庞大和复杂的故事和内容,如何将内容局限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讲述完。例如《归来》,因为时长限制,便弱化了对陆焉识以前生活的情节。重点表达陆焉识归来之后的情节。 无论是《归来》、《红高粱》、还是《活着》,都高度还原的原著内容。虽然有删减,但不失真,剧情紧凑而不缺失,高度还原作品。
二、时政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一个和八个》都是直接反应在社会问题,通过媒体的方式,让大众直接参与到时政问题的讨论中。而且直接使用记录片的拍摄手法,与之前的构图意识强烈的电影截然不同。偷拍视角,停机再拍,静止机位,高度还原的场景,大幅度的使用。这在当时整个电影事业在进行多元探索的时候是难得可贵的。
三、反思类电影
无论是《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金陵十三钗》等,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较量。讨论着体制内人的挣扎和情欲的斗争,而这些斗争和挣扎带走明显的思想烙印,值得人们反思。
四、商业类电影
不能不说,张艺谋电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国电影发展史留下痕迹的就是商业电影类型。也是因为张艺谋,中国电影史上诞生了一个最为显著的商业片类型——“大片”;从《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创了中国式大片美学和传统武侠的结合,呈现了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张艺谋结合国际视野,使用大明星、大制作、大场面、高曝光、营销手段等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了经济的前沿。张艺谋电影创作的新变化给电影人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从这几个方面不难看出,虽然,做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但张艺谋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风格和主题。当陈凯歌沉浸于历史与人文的反思,当黄建新沉醉于对城市迷茫的反思,当田壮壮醉心于对宗教的诠释,张艺谋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文化批判”了。
其实张艺谋的创新突破更多的表现在拍摄手法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独特的语言,那么它的变换也就能直接反应导演的风格变换。
一开始的《红高粱》大面积地使用红色,相较与第四代导演大量使用自然光,这次变化是革命性的。为了表现出对生命的礼赞,大量使用红色。也正是这种类似于中国画的泼墨式的手段,成了大陆电影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紧接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摒弃了《红高粱》那种大写意的手笔,一切的故事锁定在四面封闭的深宅大院中。利用这个封闭的空间, 将电影中封建礼制对人的压制表现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使用的连续叠化中的“囚”字形结构,直接表明了主题。张艺谋的拍摄手法其实更多的是对第四代导演的纪实类拍摄手法的颠覆,更多地打开了人们对电影的探索。
之后,《秋菊打官司》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偷拍视角的引用,纪录片化的风格。彻底打开了人们对电影本质和内容的探索,不必拘泥于形式。也正是这种土的掉渣的表演直接反应中国农村的本质现象和对法制的思考。又一次引起了国际的注意。而后《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都采用了非演员的方式,拍摄手法也更简洁,直接用静止镜头。使得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加真实。
而后的《活着》,小说式的讲述方式,更加彰显的张艺谋的功力。相较与陈凯歌执着于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张艺谋更多地在探索电影的多元化。可以说,陈凯歌研究了电影的深度,张艺谋探索了电影的广度。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张艺谋电影中所承载的东西。
一、悲剧情节
这其实不算是张艺谋的个人风格,第五代导演都偏爱悲剧。可能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的。 张艺谋电影中,直面个人人生悲剧的影片是其电影艺术的代表,比如讲述个人英雄悲歌的《红高粱》;女性悲剧视角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讲述人生悲剧的史诗视角的《活着》等。
这些电影的内涵性和价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剧情节之上的,而其实第五代导演都喜好将人物放置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对其进行人性的拷问,去揭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还有人性的卑劣性。表达这些问题,悲剧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最恰当的了。
二、抗争的女性形象
历史上女性在社会中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和地位。 女性的定位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 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多为抗争的女性形象。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 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女性在社会地位中的真实写照,是按照不同时期男性的观赏愉悦不同而安排女性的命运,由此表现出中国两性关系虽具有隐蔽性,却又不乏可见性。
三、浓烈的色彩
无论是《红高粱》那种写意式的大红,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给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无不彰显这位导演表现手法的弹性与张力。可以说,张艺谋的色彩运用成为一种辨识度,一种标签。大量的、精准的使用色彩表达出导演对电影的掌控力。
其实总体来说,张艺谋一直在求变,不断在突破,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个人烙印。张艺谋无论是对中国电影本体的创新,还是对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发展都有着显著的贡献。
『陆』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张艺谋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
人物评价
在电影人才的提携上,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也是媒体和公众聚焦的对象,巩俐和章子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电影外,张艺谋“副业”很多。他执导过歌剧、芭蕾舞剧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
拍过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传片以及北京奥运会会徽和火炬的宣传片。另外,还拍摄过广告,出版过图书,设计国庆60周年纪念邮票,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等等。
『柒』 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激情情结,这种情结使其影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其早期生活经历可见,激情一直是张艺谋导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艺术创作上更是不断地反叛传统和挑战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现在演员的选用到电影主题的选择、电影语言的创造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这种激情在成就张艺谋导演地同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
『捌』 张艺谋作品创作特点和风格体现
可以说老谋子的电影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
他比较注重画面美和色彩的搭配。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写实风格是他作品中的主流。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说,他初期的电影比较关注民生。都是小市民或农村题材。他比较善于用自然的事物来渲染气氛(如《秋菊打官司》中曲折的乡间小路,象征着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
他对电影的创新,个人理解,更加追求画面的色彩对比以追求画面美的升华。比如《红高粱》中姜文黝黑的肌肤和枯黄的稻草及高粱的对比,《英雄》中张、章穿的大红喜袍和金色稻谷的对比。整个画面非常唯美,毕竟他是学摄影的出身。
另外,近几年他的作品走上了商业大片的道路。使得影片的现实价值大打折扣,影片本身的故事性的缺陷也成了众多影评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如果你是写论文,更应该注重他前期的作品。多是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他的几部代表作和获奖作应该尤为注意。论文毕竟是自己写,一定要写出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玖』 论张艺谋的电影艺术风格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这在其他艺术家中是很少有的,这是一个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当然,张艺谋的电影始终处于被关注、被争论的漩涡之中,其主要根源就是他的电影始终处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碰撞与对话之中,显示了多元与开放的艺术追求,在执著与困惑之间思索着人、民族与艺术的命运。但无论怎样,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对我们理解他的电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追求,思考他的电影对当代中国电影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
美作为张艺谋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电影的音乐听起来耐人寻味,特别是由于他电影所特有的民间气息,使任何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音乐修养的人也会被他音乐的魅力所深深打动,如粗犷豪放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祝酒歌》,韵味隽永,撩人心弦,具有民间音乐特色的《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音乐等。当然最显著的还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这当然与张艺谋最初所从事的摄影专业的影响有关。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张艺谋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
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张艺谋电影中的“犟”
张艺谋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犟”的主题,主人公的执著、倔、犟,对信念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的理解和渴望。
《我的父亲母亲》表达了执著的爱情,特别是母亲对爱的执著。《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表达对信念的执著。电影不仅仅表达对教育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表达一个普通人对信念的追求。如果说此电影仅仅是对教育的关注,我们无法在张艺谋其他的电影中得到印证。而对执著的叙述确是他电影反复出现的主题。电影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教育的重要性:破败不堪的校舍,生活无着的学生,毫无着落的教师。张慧科到城里去打工,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他的归来对整个山村的教育也不会有任何影响,至少在电影里没有讲清张慧科的归来对整个山村教育的影响。但是电影里唯一讲清的就是魏敏芝为“一个都不能少”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当然,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穷山沟里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近乎原始状态的教育状况在观众视觉上造成的强烈冲击淡化了人们对魏敏芝“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的敬意。从这个角度,我们在理解《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并不仅是对一个在普通教育岗位上坚持到底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歌颂,更重要的是对两位普通人对爱的执著的歌颂。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中表达了对公平的追求。秋菊对“说法”的执著使很多人都感到不可理解,虽然电影真实的镜头被一种理想的信念所组织着,其实,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就能常常看到秋菊的形象
对城乡差别的真诚关注
在张艺谋的电影主题中,对城乡差别的真诚关注则是他对中国现实关注的一个最为令人赞赏的主题。中国是一个城乡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巨大差异的国度。有些艺术家关注城市,有些艺术家关注农村,而张艺谋却用他不朽的艺术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城乡的巨大差别。至于他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赞美就更是艺术家中所绝无仅有的了。
《一个都不能少》强烈地表现了城乡差别,因此对农村并不了解的城里学生认为电影太夸张,不真实。任何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感受到它无比强烈的真实性。它使我们关注城乡的巨大差异,关注农民的命运,思考农村的发展对中国民族前途的巨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