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高三政治创造

高三政治创造

发布时间:2021-12-02 17:15:30

❶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高中《思想政治

首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认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相符合的思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因此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当前的时代背景相结合,面对人们的困惑,要先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根源来解决人们面临的困惑,加强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片面的照搬课本知识忽视人们的社会生活,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 其次,发挥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认识论的辩证发展过程,主张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必须要进行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远程课堂教学等。学校在加强传统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现代化教学,将其纳入教育工作中,不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课堂,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灵活多变,调动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达到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共同参与,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随时随地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❷ 高三政治

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分,是从商品的自然属性说起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商品的自然属性也就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各种效用的属性,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能满足人的效用也是不相同,首先效用的东西,不能精确的做出比较,其次不同的商品由于要满足人的不同的效用,因而也具有不同的自然的属性,或者说它们从自然物的本质上说是存在质的差别的。

❸ 高中政治如何区分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与“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 最好用案例来解释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是《经济生活》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涉及到“生产与消费”的相关内容,过去有很多学生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是一个稍有理解难度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学习了《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将其综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如果没有学习的话也没有关系,我们就从这几个基本点来理解。本人一般这样讲解:
1、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生产决定消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不是有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要靠生产创造出来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生产,消费就无从谈起。
了解完理论之后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液晶电视基本每个家庭一台,试想如果没有电视生产的发展,淘汰显像管,也就不会有液晶电视的普遍需求。这是一点。
2、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个同行政治老师的解读,本人无意间读到,解释地很巧妙,请你看看。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生产者才有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其中就包括买吃的,这对体力劳动者来说,已能增加他们的体力了,新的劳动力就产生了。另一部分就是去买生产资料和学习资料,让自己的劳动水平更加提高,也能创造新的劳动力。所以说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其实关于消费方面能讲的还有和多,我希望你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有些问题无意间就通了!

如果有不明白的话请继续追问,直到满意请采纳,我看到之后第一时间解答!
谢谢!祝你学习进步!

❹ 我要找高三政治(人教版)复习提纲!

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1)国家的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容。
(2)国家的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用来组织自己政权机关的形式。
(3)国家的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国家政权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国家的国体决定着政体。国体是政体的本质归宿,
国家的政体反映着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国家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家阶级性质的体现,是我国的国体。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2)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表现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内部实行高度的民主,因此,这种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另一方面,是对于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1)民主和专政,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在国体方面的具体体现。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专政,则是依靠国家政权的暴力对于被统治阶级实行的政治统治。
(2)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的。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两者的功能不同。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社会政治基础;同时,专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
我国的国家职能
(1)国家职能是国家性质在国家实际运行和作用方面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任何国家都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性质。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又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具有特定的对内和对外职能。具体说来,在对内职能方面主要是: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公共事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在外对职能方面主要是: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法规,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监督其他权力机关,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直接体现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同时,它又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因此,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们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地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他们完成行使国家权力的使命。
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方式。根据国家权力的集中程度不同,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单一制和复合制(联邦制)的特点;区分的标志:单一制国家中的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地方政府让予的。
(2)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内,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在这一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则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澳门及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主体,在“一国两制”下设立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了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以外,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下,它可以在经济文化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1)国家机构,是一国统治阶级为了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实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
(2)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在横向上,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司法、行政以及暴力等机关构成国家权力组织体系。在纵向上,国家机构一般由中央政权、地方各级政权构成国家权力组织体系。
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我国的国家机关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同时,按照层级体系,我国的国家机关又由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机关组成。
(2)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在国家机关的组织方面,民主集中制具体体现(略)
(3)我国国家机关的活动原则是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享有如下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政治自由权利,包括按照法律具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第三,监督权利,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实行。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它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国家不仅以宪法和法律确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种保护集中体现在: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制裁和惩罚一切侵害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二、维护国家安全,第三、维护国家荣誉,第四、维护国家的利益。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公民享有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原则,是公民同一切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斗争的基本依据。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的含义是: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不承认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国家在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集中体现在: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是同时产生又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中,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同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量上也是相互对应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又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我国公民应该认真享有和行使公民的权利,同时,应该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在具体问题上,也会发生一些矛盾。
我国的宪法、法律和法规,是调整和规范公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应该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我国的政党与政党制度
政党与政权
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基本特征是: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政党的政治纲领明确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政党与国家政权有密切的关系。夺取和维护特定的国家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活动中区别于其它政治组织的特点。
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纪律。政党的纪律,是政党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必要保证。
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是与其执政党的性质相一致的。政党是阶级力量中最重要的组织力量,在一个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过程中,政党是这一阶级夺取国家政权活动的领导力量。
在一个阶级夺取和建立了国家政权以后,政党就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这是因为,一方面,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条件。作为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作为有纲领、有纪律、有领导集团的组织,政党有能力承担领导国家政权的任务。
政党制度的类型
按照不同国家的阶级性质,通常可以把政党制度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不同的形式,这其中主要的形式有两党制和多党制。
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工人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领导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机构和政治途径。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首先体现在其阶级特性上,还体现在其利益代表性上,也体现在其指导思想上。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完成。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以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方式予以实施。
(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及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同时,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是以各种途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遵守和实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另一方面,是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党的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合格的干部,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任务。
(4)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其中,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保证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而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目前,加强党的建设主要任务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要地位。这其中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在全党形成优良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牢牢把握党的组织建设这一重要环节。这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深入持久地进行党的作风建设,这其中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继续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深人持久地进行下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这一基本路线具有总揽全局的指导性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稳定性。这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合乎国情,深得民心的正确路线。必须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还必须把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有效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权机关除了要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之外,还有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对于宗教实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略)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不得恢复已经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
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 在宗教的管理方面,必须依法加强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即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一般迷信思想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
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对外政策
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形式。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其对外活动的目的。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其中包括它们相互的共同利益,也包括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则是引起国家之间摩擦和冲突的根源。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正是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作用下,各国形成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而各主权国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则导致了国际关系和各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国际法确认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独立权,即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平等权,即一切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自卫权,即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
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负有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以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争端的义务。
联合国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包容范围最广泛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及会员国应遵循如下原则。各成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成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联合国设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机构。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是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联合国的筹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国际法
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特定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简言之,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关系的法律。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不是一个国家单独制定的,而是各个国家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的。国际法对于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国际法对于国际关系发展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它规定了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正常的国际秩序;它建立了国际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了国际责任。
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今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
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平是国际社会的主流。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战争是可能的。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今天,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互相影响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2、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❺ 高三政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如何建立

在一个竞争市场中,和谐与合作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为了减少竞争带来的冲突与摩擦,政府应提供公正的市场秩序和合理的游戏规则。要遏制不合理、不合法市场力掠夺社会财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有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提法既新颖,也科学与现实。说它新颖,因为这种提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新的要求。说它科学,就在于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人们经济交往,和谐与合作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因此社会的和谐必然会减少人们在种种交往中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活动的经济效率。而且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作环境、家庭及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也是个人成长与快乐好的条件。说它现实,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可为、可享、可触、可闻的东西,而不是人们观念中的理想。

透过市场扩张个人空间

那么,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如何才能构建呢?在市场体制中,市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分散化的决策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潜能,并促使经济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但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引起市场中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之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的资源也可能在这种冲突与摩擦中消散掉。为了减少这些冲突与摩擦,政府就得提供公正的市场秩序,就得提供合理的游戏规则。而这种市场秩序的公正性与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也就决定了个人潜能发挥与个人财富的分配状况。

目前的国内股市,为什么会低迷三年不见好转?为什么中小投资者不愿意进入股市?最大问题就在于国内股市游戏规则的不合理、不公正。让自由进入市场者(如二级市场的进入者)都亏损离场,而让政府准入下的进入市场者(如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及市场仲介等)都大获其利。或者说,在政府管制下,允许上市公司用劣质产品卖高价。

还有,目前国内存在的‘三农’问题,尽管2004年有所改善。但是农民苦、农民穷、农村生活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农民为什么会这样穷、这样苦呢?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差、是他们不努力、是他们天赋不足吗?非也。最大的问题是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造成了农民现在这种状况。因此,要改变这些现象就得从改革这些现象的初始的权利结构入手,创造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制度规则下来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充分地创造个人的财富的环境与条件。

我曾多次文章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就是每一个人经济生活权利的空间不断地扩张,这就为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适得其所工作和获得相应的报酬。比如你能做企业家,你就能够获得企业家的报酬,你能当教授就获得教授的报酬,你只能做环卫工人就获这种工人的报酬。这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同时,在市场中,无论是国家、单位、家庭,还是个人,其初始条件、资源禀赋、能力与智力等条件是不同的,因此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就不一样,因此,通过市场机制必然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市场竞争力优势者集中。市场越是成熟,这种财富分配现象越是会严重。加上一些市场制度规则不合理、政府职能不明确,这种财富向少数人或少数地区集中的现象更是会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会通过税收、财政政策等方式来改变这种的状况,否则,社会冲突与摩擦不可避免。

透过政策平衡社会财富

特别是在中国,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是一个刚刚进入中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一种发展水平下,许多制度严重缺失、政府权力界定不足约束不严、社会财富匮乏,这必然造成个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义务与责任通过政策方式来开展扶贫开发、平衡地区发展,保证弱势民众的生存权。

比如,在最近的房地产泡沫的争论,有部门就指出,在中国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时,应该是每户一套(120平方米),每人一间。而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内房地产持续增长20年没有问题。可以说,对于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只要是按需所取,个人住房需求永远是一个无限大的量,按照目前建筑水平,再建筑100年也是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但是这种住房需求成本由谁来承担呢?是个人还是市场?如果个人来承担,以目前上海的房价,国内又有多少人可承担的呢?一方面豪宅高价狂炒,另一方面大多数民众望房兴叹。富者购楼多栋炒作,穷者无立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得通过税收、土地、信贷等多种政策来调整这种关系,以保证弱势民众基本生存权。如果任由房地产炒作,不仅伤害弱势民众,也容易导致社会冲突与风险。

总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机制不断地扩张个人经济生活权利的空间,让每一个潜力得到最好发挥,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种种政策来保证弱势者的生活权利,约束政府权力掠夺个人之财富,遏制不合理、不合法市场力掠夺社会之财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才能确立,我国经济发展才能走向繁荣之路

❻ 关于高三政治

呵呵,在高中阶段这个确实容易搞混,主要不怪学生,怪老师水平不到位,没有讲清楚。具体建议你看看考研的政治书,上面说的很清楚很详细,这方面西安交大一个姓韩的年轻老师是权威,号称中国哲学第一人。我凭着记忆给你解释解释,八九不离十吧。
1、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2、辩证法:就是用联系的、普遍的、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3、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最早是由唯心主义者创立的,她就像一个工具,唯心主义者握在手里使用就是唯心辩证法,唯物主义者握在手里使用就是唯物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当然是从唯心主义出发,就是从世界是意识的,意识决定物质出发;而唯物辩证法当然是从唯物主义出发,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出发。
5、认识论:就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例如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运动的。
6:价值观:就是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就是世界观;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就是人生观。

❼ 高三政治提纲

必修模块4 哲学生活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5、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它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如何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7、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9、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0、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1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2、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3、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14、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6、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作用)
(1)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17、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8、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9、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要内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主要内容:改革创新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
20、.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提高两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23、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1、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征
(1)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唯物论
原理1、规律具有普遍性、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原理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

认识论:
1、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原理1: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参见意识能动作用)

辩证法:
联系部分:
原理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2: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部分:
原理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原理2: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1)要重视量的积累。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原理3: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矛盾部分:
原理1:矛盾——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的分析方法.
原理2: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原理3: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纵向)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内部)
(2)方法论: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理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②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原理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抓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方法论: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既要全面地看问题,又要抓住重点,抓住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就是“扬弃” 。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原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生价值观
原理1: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
①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②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或回报)
③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途径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原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1)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的价值标准

其余的你可以去下我的网络文档。

❽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享受着文化,而社会生活中必然有社会实践,在长期的实践中就有可能创造出文化

❾ 求高三政治时事 要新 要全 在线等

例如:材料一:据初步证实,导致三鹿原奶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收奶贩子在原奶收上来后,为了牟取暴利、增加重量和质量,而在原奶中增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启动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对患儿诊断治疗、问题奶粉封存回收、相关企业停产整顿、事故责任查处、所有奶制品检验和相关行业整顿等问题做了重大部署,同时对地方政府以及负有监管职责的主要部门领导依法实行了严肃的责任追究。
企业为什么不能忽视产品的质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必须保证商品的质量,才能顺利让渡出使用价值,实现价值。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出现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事件,表明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出现问题,这不利于三鹿集团的生存和发展。
(二)有关“如何做”、“启示”的答案一般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形手”)
3、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无形手”)[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利用税收、财政、价格、利率等政策)、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的某些决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做到等)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5、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6、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7、依靠科技、自主创新
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9、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0、构建和谐社会
11、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等。
例如: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应对和防范金融风暴。
①办好自己的事,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实施“降率免税”货币财政组合拳,稳定资本市场健康运行。
③进一步完善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点推进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④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⑤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
(三)有关“经济意义”的答案一般有(有利于)
1、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 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6、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7、 构建和谐社会等。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第一,遵循“大”到“小”的原则,即从“国家与社会”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进行全面地答点组织,否则可能造成要点缺漏。
第二,掌握常用的关键词,根据材料有选择地套用。具体来看,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国家/社会”即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
A.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B.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C.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D.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E.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
F.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G.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繁荣经济。
H.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泛指企业、经营者、产业、农村、城镇、某地区等。答案的关键词有:
A.企业、经营者——加强快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并提高经济效益等;
B.产业——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或工业的现代化等;
C.农村、城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等
D.某地区——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发挥其辐射与拉动作用,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等等。
E、.国内区域合作意义:(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
▲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泛指居民、家庭、农民、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等。答案的关键词有:①有利于方便、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②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③有利于维护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积极性等等。
例如:近日,财政部发布公告指出,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请从经济学角度,简要分析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的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负担;②有利于实现市场经营主体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④也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增加就业机会。
☆、涉外类的经济意义题——[注:这里的“外”包括其它国家、地区、经济体,如欧盟、东盟、港澳台地区等]
解题思路与方法:
(1)角度要全面。分析此类现象的积极意义时,思路上既要考虑对我国有利,也要考虑对外方有利,还要考虑对双方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
(2)掌握常用的关键词,根据材料有选择地套用。具体来看,
▲对我国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改善我国外贸环境/稳定环境/周边环境,为现代化/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当中的积极作用,昭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等。
▲对外方的意义:
有利于外方的外汇收入、外方的产业发展、外方的经济增长等
▲对双方和地区、世界的意义:
①.有利于互通有余、节约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双方国家/贸易区内(世界)各国的贸易与合作交流,求同存异,提高贸易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③.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④(有利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世界人民利益;(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例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完善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国经济整体上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当然,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有利于优化区域分工,开发西部市场,使东、西部互为市场,最大限度地拓展国内市场空间。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较落后的地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而且其辽阔的地域和约占全国60%的人口还可以为全国(包括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东部沿海地区领先发展的经济则有望成为带动全国(包括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这种情况使我国完全有可能建立起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完整的国内产业体系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此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循环应以内循环为主,发展经济也只能走国内市场为主、以对外贸易为辅的道路。中西部的资源产业优势如果不和东部结合,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离开中西部地区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这个后盾,东部的高速发展也难以为继。
问题: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
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我国的各种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共同富裕。
2、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按照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相均衡的原则,统筹区域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3、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有利于优化区域分工,开发西部市场,使东、西部互为市场,最大限度地拓展国内市场空间,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优势互补。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较落后的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东部沿海地区领先发展的经济则有望成为带动全国(包括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产业优势和东部相结合,则会促进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有关解决“三农”“新农村建设”问题答案一般要点有
1、党的政策-----前提 2、增加投入------基础
3、依靠科技------关键 4、发展产业化经营------重要措施
5、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6、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各项社会事业
7、工业反脯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8、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9、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
10、增加农民收入
11、保护生态环境等。
(五)有关“国家应该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点
1. 制定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2. 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并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使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3. 国家政策:(联系社会热点的答案要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⑦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等),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
⑨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⑩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
(12)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等。

(六)有关“企业应该如何做”的一般要点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正确的市场定位。
2、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或者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升降价空间,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诚信经营,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创立名牌产品。
5、企业要实行兼并、规范破产、实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6、股份制改造,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
7、企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
8、遵守市场交易原则。
9、加强对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
10、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经营。
11、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等。
1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14、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要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七)有关“公民(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人等)应该如何做”的一般要点
1、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
2、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具体地说:
▲劳动者角度:
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律程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途径)。
②参加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劳动者素质。
③遵守职业道德。
④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消费者角度:
①增强权利意识,增强法制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途径)。
②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和社会公德。
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理性消费。
▲投资者角度:
①注意投资的多元化,规避风险。
②注意依据经济实力,选择投资方式。
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又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科学、理性投资。
▲纳税人角度:
①树立法律意识和义务意识。
②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③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❿ 高三政治必背观点

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知识总结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政党
1、政党的产生: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产生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政党产生的经济条件(政党产生的根源); (2)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政党的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 ; (3)资本主义民主制是政党产生的思想条件; (4)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是政党产生的政治条件。
2、政党的含义: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3、 政党的特征
第一, 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根据政党的阶级性可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主要看它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第二, 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结合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第三,政党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4、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现代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一般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
原因:第一,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必要性)。第二,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条件(可能性)。
当然,并不是任何政党都可以掌握国家掌权,它必须是执政党。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性质与其执政党的性质是一致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理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或:建设中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2) 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3) 由坚持党的领导作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1)政治领导:指政治方向和重大决策的领导。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
(2)思想领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全党和人民群众
(3)组织领导:指从组织保证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选拔、考核、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组织建设。
三者的关系: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三者不可偏废。
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1) 科学执政:就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三者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4、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意义)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1)它有利于党集中精力抓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2)有利于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关系,使执政党、参政党、各机关、各团体都发挥其职能作用,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共创伟业。(3)依法执政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5、 怎样坚持党的领导?(即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党的建设主线。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先进性是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话题。)
第二、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坚持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为重点)。
第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重点是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第五, 党还要强调必须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和党的制度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创立: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
**(黑体字部分)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检验中,这一理论还会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黑体字部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党的这条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解放思想,实事求事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用: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它创造性地建设什么样的和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A、关键在坚持与进俱进。它是我们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它是“三个代表思想的真谛和精髓。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3)(参考)为什么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1、我国政党我制度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 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2、多党合作的机构
(1)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形式。
(3)职能:
A、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和重要问题,以及政协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协商。是党和国家民主决策的必要环节。
B、民主监督:是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方式所进行的监督。
C、参政议政: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它包括选择人民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政协有条件做课题,组织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党政领导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多种方式,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策等。
4、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合作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5、为什么说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
(1)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需要靠轮流执政,权力转移来调节利益关系。
(2)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性质的明显标志,国家政权只能由共产党领导,而不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3)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是要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阅读全文

与高三政治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