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1)洋务运动发明扩展阅读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B.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
1,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
3,从客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对外国经济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5,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收起
C.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有什么特点
军事 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工业企业
民用 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军用工业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军火制造和轮船制造并举。在 60 年代建立的三个最大工厂里面,福州船政局固然是专门造船的工厂,江南制 造局和天津机器局也不是单纯的军火工厂。它们同时是造船工厂。曾国藩兴办江 南制造局, 对于制造轮船和军火同样重视。 ①这个厂从开办到中法战争期间(1865 —1885 年)造过大型兵舰 8 艘,小型轮船 7 艘。②天津机器局以制造枪炮弹药为 主,1880—1881 年间也造过“仙航”号小轮、“直隶” 3 第二,大中小型工厂结合。表中 15 个工厂里面,最早开办四厂和最后开办 的湖北枪炮厂是大厂,广州、山东、四川、吉林是中厂,其余 6 个是小厂。大厂 由清王朝中央户部拨款开办, 而中小厂则主要是地方督抚自筹经费,有的甚至是 用当地绅商捐款开办的厂。所以大中小结合,同时也是中央和地方分办。 这些特点反映了经过太平天国革命的沉重打击以后清王朝封建政权的初步 崩离状况, 但决定因素是当时兴办军用工业的技术条件。清政府的这些军用工业 只能、也完全是依靠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才兴办起来的。
民用企业的特点: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 14 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科技也未能大量用到生产上。 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心价值系统,重天人合一,重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在大部分时 间里,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战,而是源自内部的传统危机,但历史总是依 照自身逻辑消解和克服这些危机,进入又一轮王朝循环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机器生产更多地被采用。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即 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 其中包括轧花、 纺纱、 织布机械全套设备。 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 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 业。以后建立的诸厂均一开始就进口外国的机器设备,引进国外技术,以至聘用外国技术人 员。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在当时尚属先进。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 取 “ 官督商办 ” 和 “ 官商合办 ” 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 “ 商股 ” 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 素。从 70 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 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 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D.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
洋务运动一一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中国现代化这一阶段,是由相互联系的三个运动组成:洋务运动 (1860-1894),维新运动(1895-1898)和立宪运动(1901-1911)。三个运动波澜壮阔,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在外国列强大炮的轰击下,长期实行严厉的海禁、完全闭关锁国的古老的中国被迫敞开了大门,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在中国办起了现代商业、金融、交通、电讯、工厂和矿山,西方列强的“奇技淫巧”使中国人认识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急剧变化。林则 徐、魏源等是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的代表。林则徐组织翻译的英国人慕瑞所著的《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专 著。而魏源随后编辑的《海国图志》,其中概括出的“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成为兴办洋务的思想基础。
外国资本主义因素的渗透剌激了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解,兴办工厂、矿山等现代企业又直接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提供了模仿样板。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所以机器生产的采用就是现代化最初标志。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洋务运动先以“求强”为目的,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又以“求富”为目标,大力兴办了民用企业;最后以“海防”为重点,建立了颇为壮观的北洋海军。
把中国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如果说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很晚。现代化始于 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而日本现代化伐始于1866年明治维新,比中国还晚了6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是1860年,德国的统一是1862年,这些国家也大体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百年后开始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中国属于同一时期。此时,中国主权地位没有受到根本挑战,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只限于自由贸易方面,中国开始现代化步伐是有成功的可能的。但是,从186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89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化步伐步履艰难,国力严重衰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一降再降,一直是西方列强欺侮的对象,原因究竟何在呢,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可以寻找到衰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要“借法与外洋”。这一理论基础隐含的前提是,中国的文武制度远远高于西方,只是器技不如人,因此,强调的以中国封建纲常为根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功用。洋务运动的明确目标是引进西方技术,以求“御辱自强”,借助西方技艺寻求抵御西方的富强之术。这一点鲜明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起步的性质,是一种防御型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出于防御西方列强侵略的直接现实需要而被迫发动的。但这种防御型的现代化,由于一开始就没有触及到自身制度的改革,虽有西化其表,但内在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自身的衰落,这种衰落应当看作是整体性的,最主要表现是政治腐败,思想专制,已经失去了自我更新的代谢能力和活力机制。面对社会各阶层不断提出的变革要求和外部世界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强烈冲击,被迫实行了有限制的现代化,采取政府可以接受并可以为政府所控制的方式,这种现代化仅仅局限于一些经济和技术领域,有时也可能涉 及到政府的一些行政领域,判别标准是,是否对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产生负面影响。但由于这种“有限制的现代化”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基础,而中国社会的整体衰落正是表现在封建专制的基础已经溃烂,因而即使有华丽的现代化外表,也难以阻止整个社会的衰败。
当然这并不应否认一些先行者在这一期间对现代化所进行的种种探索。曾国藩、李鸿章是这一期间的代表人物。仅以出国留学为例,中国人长期以世界中心为居,世界其它地方皆属“蛮夷”,要到这些“蛮夷”去留学简直是本末倒置。而长期与洋人打交道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则深知西方科技知识对于改造落后中国之必要,因而上奏朝廷鼓励留学。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 年8月,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走出国门。自此以后,出国留学形成热潮。而这种留学教育对于改变封建中国因循守旧的现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中国人真切感受到外部世界急剧变化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
但先行者对现代化所进行的种种探索,并不能改变中国整体性衰退。最典型的莫过于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海战”前,北洋海军的舰艇 规模和武器装备在世界上已经排到第6位,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成果,表面上看已是轰轰烈烈,十分壮观,北洋海军就是典型一例。但号称世界 第6的北洋海军,由于只有华丽外表,内在的东西却在继续腐烂,与亚洲新兴国家——日本交手,仅仅一个黄海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就全军覆没,清朝外交大臣李鸿章不得不亲赴日本的马关,签下了令国人蒙受耻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除了赔偿2亿两白银外,还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对中国确实是奇耻大辱,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觉醒的契机:洋务运动以来,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中国却没有因此强盛起来,而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小学生的近邻日本,只是近20多年实现明治维新,就打败了千年老大的中华帝国,并割地赔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要强盛,必须变法图强。在此之后的维新运动,先是公车上书,后是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实行维新变法。 1898 年6月1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维新派所进行的103天戊戌变法应看作先进的中国人试图通过变法促使中国强盛所做的努力。戊戌变法推出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对现行皇朝体制进行大幅改革方案。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编练新军。文化上,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改革方案,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戊戌变法由于涉及到皇权基础,涉及到王朝内部权力斗争,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这一运动的影响却相当广泛和深远,成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思想启蒙运动。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已经不能再按照原有的统治模式运行了,不变法整个大清王朝就要瓦解了。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即 1901年1月29日,曾经残酷镇压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流亡在西安的途中,发布了进行变法的上谕,开始了史称“新政”的变法,也是为期十年立宪运动(1901-1911)的开始。新政改革,可看作是清政府为挽救己濒临绝境的腐败王朝所做的最后努力,也可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世纪挽歌。
新政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实行军事改革,筹饷练兵,兴办军 事学堂;改革教育和科举制度等。这些内容,在一些方面已超出维新变法时提出的内容。特别是教育改革,1905年,清朝废除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并派大臣出国考察,鼓励学生出洋留学, 成为对20世纪进程有着重大影响、深刻而持久的一项改革。仅以教育改革为例,鼓励出洋和建立新式学堂,造 就了一代新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这批新式人才的出现,不仅没有维护原有秩序,而是成为古老的旧制度的掘墓人。除此之外,清朝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 大纲》,开始西方立宪的最初尝试,为以后的革命党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了思想武器。新政的实行,本意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新政的实行,却释放出社会变革的巨大能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
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不是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从形式上看,康、梁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与清朝自上而下推行的立宪运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改革运动。然而,1901年开始的立宪运动,却是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不自觉地充当了维新运动遗嘱的执行人,与康、梁等人的维新运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
长达 10 年的立宪运动,促进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它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次比较系 统的成功尝试。可以说,如果没有19 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没有以后的维新运动,也就没有后来的10 年新政。从实际效果看,历时10年的立宪运动,远比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更广泛、深刻。历史就是这样奇怪,不论慈禧太后最初的本意是什么,20世纪最初10年的新政,却作为影响20世纪重要历史事件而载人史册,并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慈禧太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新政改革,不仅没有达到挽救满清王朝的目的,恰恰相反,反而加速了满清王朝的崩溃,而中国的现代化正是在新政的实施过程中,虽然缓慢但却一步步地向前推进了
E. 洋务运动时发明的东西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并没有发明什么东西,只是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已。
F. 洋务运动是否创办了一批机器大生产工业
答案是肯定的。
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京师同文馆:1886 年因东三省边防需要,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如上海机械学堂;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由容闳指导选派、军事人才: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派遣留学生。 开办新式学堂 1862年,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西学为用”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学为体,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自强运动、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1898 年“以备黄河之害”而设的济南至济宁线,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威海水师学堂,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 1890年、汤、德留学。同时,中国近代矿业、左宗棠等湘淮集团,国人自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刘坤一,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阻误要报,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要求能源, 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孔之道”、制药,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 兴办新式学堂、武。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高唱“立国之道,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迠立新式军队,以忠信为甲胄。1877年、机器、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 兴办轮船, 是“ 为华人计” 。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最初都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办军工厂、枪炮,资产阶级革命。 1881年。除福州:地主阶级洋务派 分享 历史背景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枪械, 而只表明主次,产品包括大炮,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宋晋等:与传统官学相比、矿业和运输业、水雷,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采矿。 (2)军事学堂,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工部尚书。中国近代纺织业,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商线乃由江西九江设至赣州以达庾岭入南雄相接;在湖北,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 作用,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江南制造局。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经济发展、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等。 1882年、守旧人士的反对,培养洋务人才 查看完整表格 兴办企业 人物 李鸿章和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李鸿章 李鸿章 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开平矿务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官局 电报总局 轮船招商局 成立时间 1865 1866 1876 1878 1893重建 1890 1892 1880 1872 开创报刊 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恭亲王奕欣,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求富”运动、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 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失败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时间。新老洋务派思想家,引起官员一致反对,仿制西式枪炮、弹药。 时间表 1861年。相反。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洋务运动的许多成分。 以后: (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打出“求富”的旗号、 “ 中体西用”,洋务派认识到;1887 年因郑州黄河决口“筹办工赈事宜”,改进了生产工具,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会同桂良,与洋人“商战”、电报业,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1892年丁鼎在烟台创立了丁氏钉子厂,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 1880年。这种主次之分,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内设翻译馆,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对于统治者来说: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因为清政府用领土。口号:恭亲王奕欣 地方代表,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它们终于死里求生、上海至福州。从字面上。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爱新觉罗·奕欣。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同治四年(1865年):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魏源的《海国图志》。所以洋务运动实际上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洋务运动 [yáng wù yùn dòng] 更多图片(8张) 洋务运动;第二, 甚至可以说,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因襄樊地方为入京数省通 衢、安庆内军械所等 性质:第一。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主要类别,李;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光绪七年(1881年)才建成从唐山到胥各庄全长22里、法,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中文名,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无益于自强实际,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积累经验,分散:曾国藩。而洪仁玕则于1859年在其所著《资政新篇》中,筹建南洋,如曾国藩、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鸿章建议兴建苏州至上海的铁路,训练新式军队、发电厂,购置军舰,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但历史总是依 照自身逻辑消解和克服这些危机。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在当时尚属先进。 这些特点反映了经过太平天国革命的沉重打击以后清王朝封建政权的初步 崩离状况,终于 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战,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吸收私人资本。清政府的这些军用工业 只能,引进国外技术,福州船政局固然是专门造船的工厂,同时也是中央和地方分办,广州:中国传统社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四川。它们同时是造船工厂。 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心价值系统。 ①这个厂从开办到中法战争期间(1865 —1885 年)造过大型兵舰 8 艘。这 “ 商股 ” 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 素,其余 6 个是小厂。所以大中小结合, 其中包括轧花、停顿的状态, 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在 60 年代建立的三个最大工厂里面。曾国藩兴办江 南制造局,最早开办四厂和最后开办 的湖北枪炮厂是大厂,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从 70 年代开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小型轮船 7 艘、也完全是依靠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才兴办起来的,江南制 造局和天津机器局也不是单纯的军火工厂,机器生产更多地被采用,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重天人合一。大厂 由清王朝中央户部拨款开办,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地主,无论是纺织,大中小型工厂结合、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 业。洋务派办民用工业,重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第一。当时,即 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商人。②天津机器局以制造枪炮弹药为 主。
G. 洋务运动开始于哪一年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 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洋务派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慈禧照片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李鸿章府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爱新觉罗·奕欣
爱新觉罗·奕欣(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欣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欣、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欣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欣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誴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战利品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对镇压太平天国军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曾国藩被太平天国军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功。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1870年,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被认为媚外卖国,屠杀人民,激起公愤。1872年初,病逝于南京。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近代化的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军事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镇压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满清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在大环境下,他不得已妥协退让,被认为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委托他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被认为先后两次收受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阻碍了民族复兴的发展。但现今也需要客观的从多方面评价其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可以算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据闻在签订马关条约后他曾发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即使后来路遇日本,日本官员请他入陆休憩小许也被他拒绝。但不管如何,满清政府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张之洞名声大增。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力主痛剿。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编辑本段涉及内容
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编辑本段重要项目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致远号全体将士合影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同文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 同文馆中的学生
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新中国开国以后,在50年代,前述范文澜、胡绳两本书中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占有了统治地位。1954年8月,《中国近代史》又出了第9版,范老在说明中又特别强调指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我在延安时写的。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成‘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骗群众的偶像。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目的必要。这篇文章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写出的。现在仍把它附在书后”。1956年12月,牟安世的《洋务运动》问世。该书在导言中即开宗明义地指出:“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这就进一步给洋务运动宣判了死刑。这一时期,虽已有不少论著对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给予相当重视,但均不占主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陆续出版了不少有关洋务活动的历史资料,为后来开展深入讨论准备了条件。
60年代论争:
这场论争,是由我在《文汇报》理论版1961年12月28日、1962年1月12和21日,连续发表的《试论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的促进作用》、《试论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和外国侵略资本的矛盾》、《试论洋务运动中洋务、顽固两派论争的性质》三篇文章所引起的。这三篇文章,原本是一篇文章的三段,因太长而分成三篇发表的。我在1957年才从机关调到上海经济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当时正在主持编写《江南造船厂厂史》,并负责执笔撰写江南制造局的一章,由此我开始接触到洋务运动和洋务派问题。由于对洋务运动素无研究,所以我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初期只能依据范文澜、牟安世等人的全面否定观点,竭力贬低江南制造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后来,我认真翻阅了1959年由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在史实面前,我开始对全面否定论有所怀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写出文章初稿,并在经济所内会议上提出讨论。当时有不少同事劝我不宜轻易发表,避免自找麻烦。那时候党中央正在筹备召开七千人扩大会议,政治空气较为宽松,《文汇报》理论版负责人郑心永,为了活跃学术空气,前来征稿,我便把文章初稿加以修改后交给他发表了。
个人看法:
当时对洋务运动的主要看法,已初步形成后来一直坚持的两点论,即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存在反动与消极的一面,又存在进步与积极的一面,应同时兼顾,不可偏废。我之所以选择以上三个题目,片面突出它的进步与积极一面,目的是为了便于打破全面否定论一边倒的沉闷局面,以利于展开深入讨论而已。平心而论,这种两点论,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如前所述,早在40年代吕振羽便已提出;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的序例中,也同样提到:“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一定的作用”;我的文章只是加以强调和突出罢了。文章发表后,如所周知,引起新中国史学界的一场大论争,在全国各报刊陆续发表和我商榷的文章近50篇,多数不同意我的意见,支持者只是少数人,可见全面否定论的影响之大。这一讨论开始还是正常的学术争鸣,后来由于党中央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和北京会议上,一再强调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政治空气紧张起来,一些文章便无限上纲上线,变成了围攻和批判,迫使我只得沉默不言,这一场论争,只好不了了之。但尽管如此,这场论争还是对全面否定论产生了很大冲击,为下一阶段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洋务运动提供了基础。关于这场论争,在前述章徐文第四节中也做了详尽而恰当的述评,我是赞同的。到了十年动乱期间,在“四人帮”的“影射史学”的恶劣影响下,我和黄逸峰被扣上“美化洋务派”的帽子而受到种种折磨,那就已经不是学术范围的事情了。
新时期新论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为全国四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历史时期,而且为洋务运动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这一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论争、新局面和新成果。 先说新论争。这次新论争,是60年代论争在新时期的必然继续和发展。事有凑巧,这次新论争的导火线,又是黄逸峰和我合写的《重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点燃起来的。1978年下半年,《历史研究》编辑部向黄逸峰和我约写重评洋务运动的文章。交稿后,他们不太满意我们的两点论,建议将反动消极的一面删掉或压缩,以便突出进步积极的一面。我们不同意改动,他们便组织徐泰来写《也评洋务运动》,和我们的文章同期发表,同我们商榷。紧接着我们又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发表《要恰当地评价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答徐泰来同志》。于是便展开了这场新论争。新论争的阵容是:徐泰来和他的老师李时岳、以及胡滨等为一方,认为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运动,和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并列,批评了我们提出的洋务运动反动消极的一面——五个罪恶产物和三大恶果等等。黄逸峰和我等为另一方,主张洋务运动同时存在进步与反动的两面,而反动的一面则是主要的,不同意称作进步运动。就这样,我在新论争中的位置,从60年代反对全面否定论的“激进派”,一变而成为反对全面肯定论的“保守派”,这是多少带上一点戏剧性的变化。在这场新论争中,比起60年代,学风上有很大进步,真正出现了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可喜局面。这是一种有益于学术发展的良好学风。
学术研讨会:
次说新局面。这主要指的是连续召开七届全国性的洋务运动学术研讨会的盛况。首届洋务运动学术研讨会,是1980年12月由吉林大学历史系和该校学报编辑部发起,在长春举行,会议主题是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到会学者近50人,主持人李时岳,会后出版了《洋务运动讨论专集》,收录论文24篇。第二届会议是1982年冬天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主持人夏东元,到会学者100余人,提交论文70余篇,会议主题仍是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讨论气氛之热烈,超过首届会议。第三届会议于1985年8月在兰州举行,主持人杜经国,会议主题是洋务企业的性质和作用,到会学者近90人,提交论文60余篇。第四届会议是1987年12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由调到汕头大学担任副校长的李时岳和调到汕头大学担任历史系主任的杜经国共同主持,到会学者近80人,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主题是评论洋务派人物。第五届会议于1989年10月在山东东营市举行,由山东大学孔令仁主持,到会学者130余人,提交论文90余篇,会议主题是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这是五届会议中比较盛大的一次会议。第六届会议于1992年5月在宜昌水利学院举行,由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皮明庥主持,会议主题是洋务运动与早期城市发展,到会学者10余人,提交论文80余篇。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
H. 洋务运动专利权的特点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
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
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的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我国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
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具有时间性,中国的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专利(pate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对“专利”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其中较为人们接受并被我国专利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是: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由专利机构依据发明申请所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叙述发明的内容,并且产生一种法律状态,即该获得专利的发明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得到专利所有人的许可才能利用(包括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等),专利的保护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国专利法将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专利号一定是ZL开头
专利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独占”与“公开”,以“公开”换取“独占”是专利制度最基本的核心,这分别代表了权利与义务的两面。“独占”是指法律授予技术发明人在一段时间内享有排他性的独占权利;“公开”是指技术发明人作为对法律授予其独占权的回报而将其技术公之于众人,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有关专利技术的信息。
I.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1.洋务运动在政治上的消极作用
我们可以对太平天国运动中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外国侵略者的交涉中看出,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形成了投靠外国侵略者的买办化的政治集团,并且掌握了实权。同时清政府放弃了原本的封建体制,过去是由礼藩院和礼部专门管理与外国和异族相关事务的部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专门建立了总理衙门,并将其作为专门与洋人交涉的“洋务内阁。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政府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已经在政治上逐渐丧失了独立主权,导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倾向和政府机构上都表现出了不完全独立的性质,中国也由此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而这一些都与奕、李鸿章等洋务运动的决策者的政治主张非常密切,并且也与洋务运动中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关系。
2.洋务运动在经济上的消极作用
在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包括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变化之后的封建经济这三个形态。其中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又可以分为由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两个部分。但是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刚刚产生,受到了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资本主义的集体压制,其力量非常微弱。而又洋务派所创办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较于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实力,并且受到了清政府的保护,享有一定的特权。洋务派所创办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在洋务派的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但是在洋务企业当中,洋务派一直保留着封建社会中落后的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实行的是早期的官僚资本、封建官府和外国资本等不利于民族资本的政策、制度和做法,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不到任何的抵抗作用,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其主张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方式,培养掌握技术知识的洋务人才,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新技术等开拓新的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洋务运动中以近代的机器生产替代落后的手工操作,吸取了西方近代工业动力化和机械化的技术发明和革新成果;在民事工业和军事工业中,也从西方引进了发动机、工具机器和传动工具等相关机器设备[3]。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对于社会发生和生产力的进步所带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洋务运动为后续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创造了物质条件。但是在过去对于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的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不过随着对洋务运动的深入研究,其在历史上的积极地位已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对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在我国历史中的作用主要为加深了我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中国近代生产力的进步,是中国迈向近代社会的第一步,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辩证地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J.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民用企业有什么特点
民用企业的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 14 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科技也未能大量用到生产上。 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心价值系统,重天人合一,重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在大部分时 间里,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战,而是源自内部的传统危机,但历史总是依 照自身逻辑消解和克服这些危机,进入又一轮王朝循环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机器生产更多地被采用。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即 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 其中包括轧花、 纺纱、 织布机械全套设备。 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 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 业。以后建立的诸厂均一开始就进口外国的机器设备,引进国外技术,以至聘用外国技术人 员。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在当时尚属先进。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 取 “ 官督商办 ” 和 “ 官商合办 ” 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 “ 商股 ” 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 素。从 70 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 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 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