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老师对学生平等创造机会

老师对学生平等创造机会

发布时间:2021-11-30 14:46:50

❶ 如何构建平等,公平,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学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鱼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精神现象,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师爱具有神圣的品质,非凡的魅力,它犹如夏日里的徐徐凉风,冬日里的缕缕阳光,沙漠里的悠悠清泉,给学生以温情和希望。热爱学生主要是爱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不受到摧残和伤害,教师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而学生的心灵又是极其娇嫩、脆弱和敏感的,尤其是自律性差的学生,我们更不能去伤害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天气变冷时提醒学生添加衣服,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外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及时给学生以关心、帮助、鼓励和启迪,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把爱公平地分给每个学生。这样学生就信任我,也就喜欢我所教的课程。正如魏书生所说:“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呼喊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们真诚地对待学生,用信心和关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不失时机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学生成功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成功了。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父母之爱与朋友之爱的结合,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留注:似春雨之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之播撒,均匀流布。师爱是“催化剂”,知识的传授借助它的力量会事半功倍,心灵的塑造借助它的感染会水到渠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在教育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以情意绵绵的爱,再加以各种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产生“神奇的教育力量”,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养护每个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和谐相处,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优秀的教师不会高高在上,不会威胁或惩罚学生,他尊重学生胜过学生尊重他。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必须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要知道他们能够自己思考和表达,要相信他们能够积极地去改善自己的行为。因此,我在平时也很重视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不压抑、束缚学生,而是唤醒和养护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时刻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经常与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感受和体验,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体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和泄气时的心情,及时给学生以关心、帮助、鼓励和启迪,去感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真正去体会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选择,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时刻注意师生交往的质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学生的诤友,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能发展好的人”。这样学生对我就比较尊重和信赖,就会用勤奋学习来回答我对他们的关心与期待,从而营造出一种“平等、宽松,富于和谐、真诚、温馨”的教育教学氛围。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平等的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与学生平等相处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学识、经验和抱负,但就人的价值和尊严而言,所有的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绝对权威的观念,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要知道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才,是要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切实当好学生的向导,做好学生的助手,成为学生真诚、无话不说的“朋友和知己”。
师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真诚地平等相待,知己知彼,相互尊重,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才能有效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和谐相处。
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在平时我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敞开交流。学生脑子里想什么,就让他讲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保证学生学习时充满乐趣。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别人接受。并给学生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尊重他的意见,而且相信他的能力。在这样热烈、愉快、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就会引发情感共鸣,师生的心理才能产生互动效应,呈现出师生的多向交往,师生交往的效率就会更高。
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教师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学生也会想方设法消除教师的尊严,这是师生关系中的黄金法则。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完整人格的交流,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乐,才会使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意义。
三、欣赏、激励学生
学生总是期望被教师欣赏,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应有一双慧眼,拨开云雾,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个学生的美,并不吝啬表扬。在教师的心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都应该是最好的,要让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
(1)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学生的不足与缺陷;教师不是警察,不能总是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档案中的阴影。教师应该是个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精神资源,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发掘出来,变为精神财富。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退步,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学生,去赞赏学生的观点,赞赏学生的感情,赞赏学生的个性。常以欣赏的语气、相信学生能学好的神态、热情真挚的微笑、信任关爱的眼神、鼓励和支持的手势等,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真诚的爱。学生由此获得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并感悟到我不但是他们的恩师,而且还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更是他们成功的支持者。如我班学生郑某学习不认真,酷爱打篮球,家长怕影响学习一直不答应。我知道后,与他父母交流了意见与看法并协调他与父母的关系,最终达成共识,他父母鼓励发展他的兴趣爱好。让他学习与兴趣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同时约法三章:学习时间与发展兴趣的时间成正比;学习与业余爱好成正比;成绩与爱好要双丰收。在全校篮球比赛中,他表现出众,从此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认为我就是他的知音,在他对我产生“亲附”感后,我对他平时重新反复的错误进行反反复复的科学引导教育和细致入微的帮助,不断地关注、提醒和鼓励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总之,我们应尊重学生,欣赏其亮点激励其进步,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这正所谓“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去关心他人。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表示尊重、关爱、热情的同时,应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成绩提出高标准的要求。
(2)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努力创设有利于他们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而成功的秘诀就是具备自信心。如果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会认为自己很笨,再努力也没用,于是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很可能会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创造条件激励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是多层次的,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层次。我在练习设计时,对同一目标设计出难易不同的几组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组练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再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学习结果,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管选择哪组题目,只要学生做正确,我就给予充分激励,满足学生学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目标。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这样就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情感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宽容学生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作为一名教师,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襟和巨大智慧,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宽容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宽容的核心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原则,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目的。在日常工作中,宽容表现为“三不”,即“不责学生之小过,不揭学生之隐私,不念学生之旧错。”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尝试前进和不断纠错的过程,他们是一个在错误中学习成长的人群。学生偶有违纪、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切忌与学生计较,当自己的情绪激动时一定要克制,不要冲动,待情绪稳定时再处理,千万不要跟学生“过不去”,一味地训斥、责怪学生,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充满怨恨,甚至明目张胆地与教师作对。不仅教育的目的难以达到,师生关系僵持,反而还容易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了责怪,对学生德行的养成也极为不利,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宽容应以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基础。教师宽容学生的过错,实际上是把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交给学生,而学生得到信任和责任,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过错,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如我班学生陈某,家在乡下,平时很少回家,星期天去他伯伯家,有一次他到伯母那里偷了200元钱,他要求我给他保密,我答应了他,让他保证这是最后一次,要求他以认真学习来回报我。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断地督促、鼓励他,他真的变了,经常会问我作业,成绩进步很大,我常在班上表扬他,任课老师也问我陈某变化怎么大。所以只要我们敞开宽容的胸怀,宽容的魅力就会显现,也就无须费太多的口舌和周折,只要以人格的魅力就可以达到教育目的,并创造一种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谅解和宽容的心理气氛。当然,宽容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忍耐,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以宽容的人和事。宽容的内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而是以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就能学会去宽恕别人,就会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就会懂得宽容原来是消除怨恨、责怪和愤怒的良药,就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融洽同学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一种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总之,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更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和过错,在批评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真挚之情,用教师那颗真诚的心去滋润学生千万颗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的永恒话题,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让我们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田,向学生的心灵播撒阳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心灵的呵护。让我们努力做一位学生信任、喜欢、尊敬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吧!

❷ 怎样理解公平对待学生

平等是尊重,是伦理原则上的公正,但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平均。在教育实践生活中,落实平等意味着如何将“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进行结合。所以,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学生所得到的人格上的尊重,因材施教则是方法意义上的平等。教师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这样看来,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公正是一条十分必要的教育原则。一句话,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就要真爱学生。1、平等地对待学生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实际就是教育学所常说的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人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也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来自于教师与家长的尊重。对学生来说,教师是关系最大的人之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每个人。2、关爱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在学生眼里, “ 公正客观 ” 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簿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指的主要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也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理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就要像一座天平,不偏不移。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学生是从周围成人的反应——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赞许或批评中,逐步形成道德认识的。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行为,做出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存在。正确的做法,应是对事不对人。一个人犯错误,不管他是成绩优秀的还是较差的,该批评的都要批评;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管他平时是调皮的还是听话的,该表扬的都要表扬,一视同仁,不带偏见。4、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还表现在给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发展机会,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有些学生不善于发言,教师不能因此就不让他发言,相反,应鼓励他多发言,多锻炼表达能力,并加以耐心指导,帮他树立信心。5、 面向全体,点面结合面向全体,点面结合,就是要教师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做到教育公正。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后进的学生,教师适当的补课和一些特别的关照是应该的,这是为了他们的进步,特别聪慧的优秀生,给他们创造提高的条件,适度的“开小灶”也是公正的,这是因为只有因人制宜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爱无差等的实质上的公正。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渊博的知识,还来自于客观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公正对于教师有特殊意义,它可以告诉学生是与非,它可以引导学生走向高尚而远离卑鄙。教师应当记住,自己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❸ 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扮演好教师的什么角色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讲,我们评判课堂的好坏标准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听的认真,是否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以及孩子们看上去是否听懂了……所有的评判标准都是以孩子配合老师讲课作为基础的,但是恰恰相反的是,我认为一个有效课堂的基础条件,必须是老师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到即可以主持课堂又可以配合学生的境界。因为,老师作为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他首先必须很清楚得知道自己的目的,并通过一些教学的技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教师要达到的目的远远不只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脑子活动起来,学会思考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随时把控整个课堂的细节,只需要做到在合适的时候适当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当一个老师成功的学会了各种角色扮演之间的互换,那么这节课堂才有可能成为一次有效的课堂。
那么,如果来做这个角色扮演前的准备呢?备课是每个老师必备的工作,备课的时候,老师们一般都围绕着知识点首先进行一些现象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得出抽象的知识点,再通过一些具体的题目来强化这个知识点,最后呢,就留一些习题给孩子们来判断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这是一般教师讲课的套路,但是这也是我认为的没有合理的进行角色扮演的讲课,也就是一堂无效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像是一个接收的容器,教师把各种现象、分析、结果统统倒给了学生,让学生硬生生的把它装进去,由于缺乏孩子自己脑子的思维过程,知识点在刚装进去的时候,会记得一点。但是过一小时,就会漏掉一点,再过一会,再漏掉一点,到最后就所剩无几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我个人十分喜欢的话,那就是“教师在提供事实上经常是需要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需要吝啬的。”如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们勾股定律,在讲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前,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通过告诉孩子们这3条边的长度来寻找他们之间的规律,比如3,4,5的直角三角形,5,12,13的直角三角形,7,24,25的直角三角形,这时候老师的角色可以是假装“失忆”,忘记了要教什么,让孩子们自己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老师又可以假装似懂非懂,以提示孩子们思考的方向。我们可以给孩子举出大量的符合勾股定律的现象,让孩子们好奇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调动他们的大脑来思索联系。在孩子们思考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空出时间来细致的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神情,其中谁在认真计算谁在摸鱼,一目了然。在稍有眉目的时候,老师又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举出更多的现象来验证孩子们得出的结论,最终,通过教师的角色扮演,学生自己的脑力思维活动,得出的结论就会印象特别深刻。
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教师需要不断的变换角色,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发现者的角色,这样孩子们才会惊喜的发现,学习是那么的有意义,可以不断的发现真理,课堂也会变的更有效一些。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还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更快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要体现这一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提高素质、真心更新观念,不断转变角色,充分引领学生把课堂学习作为一种自身的内在需要,积极地、愉悦地、紧张地、努力地投入其中以认真地学,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究竟要扮演什么角色?经过教改实验,我们倡导教师角色要实现以下转向。
由控制者到促进者
控制者是传统教师角色的定位,其特点是:控制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和权力,培养会听话、会考试的学生。促进者是现代教师角色的定位,其特点是: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权利,培养能够自主发展的人。
强调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意味着要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自由是人精神成长的“空气”,学生在具体教学中的自由包括:一是时间的自由,即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方式的自由,即每个学生拥有按照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自由;三是思想的自由,表现在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不能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而受到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权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或僭越他们的权利。缺乏自由的教学是不道德的教学,这种教学无论多么“有效”,最终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自由健康发展。
由讲授者到引导者
讲授者是传统教师角色的定位,它表现为:直接教学,教知识,讲知识,把学生教会;引导者是现代教师角色的定位,它表现为:间接教学,教方法,讲方法,让学生学会。教师通过讲授,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取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讲授者到引导者的转向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性的认可和尊重。从客观上讲,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意向和独立的能力。独立的意向主要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啰唆;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叫别人提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干涉。独立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许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活动中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被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据此指出,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从主观上讲,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还有赖于教师的培养和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转化的过程,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独立。为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由主角到配角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节奏的驾驭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定夺者,学生理当成为顺着教师思路亦步亦趋的“仆从”,一切唯教师马首是瞻:课前按教师的要求预习,课上按教师的组织学习,课后按教师的布置复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全方位地“配合”教师。教师讲话时,学生不做小动作、不说话、不东张西望、认真听老师讲;教师提问时积极发言、踊跃回答,还要回答得正确流利;教师让学生讨论时要围绕主题热烈讨论,不要沉默冷场。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错误或者发言不积极,没有达到教师所预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抱怨是学生不配合引起的。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计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材与学生的矛盾,课堂教学是围绕这一对矛盾运动而展开的。其他矛盾都是从属并为解决这对主要矛盾而存在和发展的。在教材与学生这对主要矛盾中,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矛盾的主体力量,解决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主要靠学生自身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不能由别人代替。所以,课堂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和依据,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配角。
从“配合”的角度讲,应当是教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教师,因为课堂的任务和目标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成为方便学生学习的人,这也说明教学中教师应配合学生。值得强调的是,教师配合学生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是消极的,教师的配合是创造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保障。
教师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明白以下个道理:
1、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是所谓的“主导”,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安排、什么时候学生自学、什么时候提问学生、提问什么类型的学生、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等等,都是事先经过教师安排好了的,学生的鼻子一直由教师牵着走。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过程。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教师应该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让教室充满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气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撕掉“神圣不可侵犯”的师者面罩,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走下讲坛,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应努力构筑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和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与学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高见”,允许他们“参政”“议政”,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师生共享了现代知识的精彩与美妙。
2、课堂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快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产生快乐;二是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快乐。前者主要是通过坚持多发现学生哪怕微小的进步,坚持正面鼓励的手段,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办法,让学生从学习的进步中、从同学的掌声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自信心与快乐感。后者主要是通过教师坚持多微笑少生气、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坚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的原则,坚持课堂讨论问题口气平等、允许学生质疑老师、问倒老师,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用课前让学让听音乐、学生轮流表演、讲幽默笑话、介绍最新信息等活动调节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的青少年时代能够在健康快乐中度过。
3、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老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都不能忘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要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教师首先要还给学生“主人”的地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能代替,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主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问题,就会不自主地表现出认真、紧张、自觉、主动、顽强的心理状态,变老师教的“枯燥无味的东西”为“新奇有趣的东西”。也就是努力做到: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内容,就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学生完成一点点,真正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做中求知,想中探知。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拓宽思路,获取新知。
如教学例子:一辆客车里有乘客40人,开到车站时下去18人,上来8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学生在找出条件和问题后,纷纷动脑思考解题方法。
有的想:先求下去后剩几人,再加上车的人,列式:40-18=22(人) 22+8=30(人);
也有的想:先求上来8人后车上共有多少人,再减去下车的人。列式:40+8=48(人) 48-18=30(人);
还有的想: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0人,车上原有的40人减去多下去的10人,就能求出问题。列式:18-8=10(人) 40-10=30(人)。
同一道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推理,在解题过程中把原有的知识进行组合,找到新的联系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自始至终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动脑探究解题方法与措施,学生才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牢固。
三、教师课堂教学角色实现的对策
1、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先创设情境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老师应紧扣教材,设之以奇,激之以欲;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应该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
2、老师的微笑是学生互动的动力
面带微笑,这是教师最迷人的职业形象。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要进行情绪调整,避免带着个人的不良情绪进课堂。经常保持满面春风的教师,会教出豁达开朗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亮点,激励学生。课堂中,教师面带甜美的微笑、真诚的赞美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恰当协调老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本职是以育人为天职,如何教好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重任。例如,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讲解、引导,实践和运用,而又由于数学知识贯穿着社会方方面面,因此,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运用尤其重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更加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注,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反对以往老师只顾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看待和处理课堂上的“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还是再现教科书的内容,或者参与探究,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以唤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节奏和谐、相互适应。
和谐课堂教学还要协调好老师教学与学生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老师良好的教学能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合作学习能够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促进个体反思、分享各自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个体的更好发展。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整合两种学习方式,并善于在两种学习方式之间进行自然的转换与交替,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4、处理好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系统的课堂教学观察表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配合定期的纸笔测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课堂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进程的调整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互评创造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的互相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是生生交往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借助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也可以制订相应的评价表格规范学生互评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增进彼此的了解,实现共同的进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段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让评价语在大融合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以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心灵的放飞。
我们知道,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都有所触动或提升。自主的课堂是一种具有灵动的课堂,就是学生必须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教师要努力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启迪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把潜在的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和正面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体味到受到表扬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努力的后劲,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因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法中的角色应该是:
一、课堂如战场
教师应是指挥官——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探究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战场上,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体验情感。学生在课堂上,应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地位,学到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一定的思想熏陶。这就如同打仗,指挥官一般是不会亲临第一•线去打仗的,打仗的主体应是战士,但作战的胜负与否,却与指挥官的指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指挥官指挥失误,战士作战再勇敢,也只能充当炮灰,整场战争就会毁于一旦。我们说,一场战役的胜利,主要是指挥的胜利。为使作战胜利,指挥官要有明确的打仗目的,要认真决策攻打方向,即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打仗方法,即用什么方法去打才有力而有效取得胜利,也就是要有一个准确无误的作战方案。’如此,战士们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战争的胜利而不懈奋斗。同样,在课堂上,学生应是“作战”的主体,教师只是“指挥官”,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要采用什么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如此,学生学习才能有目的,有方法,有效果。我们说,“学习目标”(注意: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这体现了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这一提法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的)是一堂课的纲,是一堂课上学生共同追求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所以,作为教师,课前要充分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明确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这实际上就是作战中的“主攻方向”或“主攻目标”,“学习指导”是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尽快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其中明确了学习什么内容,用哪些方法,给多长时间,学后如何检测等等,“学习方法”是给了学生学习的拐棍,给了学生学习的提示,使学生能够由此迅速进入“快车道”,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达成学习目标——这实际上就是作战过程中的“作战方案”,就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学习训练”是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地巩固所学,能进——步地得到提升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其训练题要紧扣“学习目标”,体现“学习指导”的思想,这实际上就是作战中品尝作战的“成果”。因此,为了使新课程思想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好作战中的指挥官的角色,充分准备好、指导好“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学习训练”,使学生在“作战”中奋力作战,不断走向成功。

❹ 老师对学生平等的例子

本因坊道悦下十番棋,连输两局,于是放下身段,和弟子道策研究棋局。终于把对手打到降格

❺ 义务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如何对待学生

1、了解学生。只要真正的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所以想要教好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是基础。

2、走近学生的心里。一个真正能走进学生心里的才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如果喜欢你尊重你,那么你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而学生也因为喜欢你既而喜欢你的课,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我们了解了每一个学生以后就要懂理扬长避短,让学生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学生可以在相互学习别人的长处中取得进步。

4、对学生要有耐心。做为一个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耐力,把教育当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的事业。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用心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每一个学生,时间长了你就会发觉,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5、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沟通是心与心建立的桥梁,每个教师有必要隔一段时间就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解决后会不会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可以让教学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教师作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2、再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3、在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4、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❻ 老师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

怎样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不懂爱,就不会爱。了解每一个学生,懂得每一个学生,是更好的爱每一个学生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有一则材料是这样说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老师,不可能平等、均匀地把精力和关爱分给每一位学生,我们往往不自觉的偏爱自己心目中的‘优等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认为老师不是以一颗公平心对待自己,而是‘偏心’。这种‘偏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身的教育工作都是不利的。比如成绩不好,会找个借口说是因为老师偏心……”材料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
正如材料所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均匀的把精力分给每一个学生,但我想,时间、精力不能平均,爱的质量却可以平等可以均匀。
要想真正关爱学生,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最真实最细致的了解,包括他的家庭生活,学生本身性格,目前的心理状态,对待生活和班级的认知,对待自己的认知,对理想的思考,以及最重要的那就是学生目前最需要什么:是家庭的温暖?是老师的关爱?是学习的困境?是友谊的缺失?等等。再者,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学生本身他喜欢和需要什么样的对他的帮助方式。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帮助方式是他可以接受的最有效的和对他最有益的……等等,这一切我们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正如那句老话:磨镰不误工——做好这些必要的了解,是实施正确的教育和真正的关爱的开始。
确实,我们都是凡人,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如材料所说的情形不知不觉间的“偏爱”……我们也还可能对工作有所忽略有所倦怠……但每当如此,我们都要随时警醒,我们要具备随时警醒的能力,我们必须具备随时警醒的能力,不为别的,只为我们身为教育者。
教育,这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其他职业的职业,这是一个面对心灵的职业,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必须慎言慎行——每当我们在面对一颗颗正在需要接受知识、素质、和关爱的心灵的时候,我们都需谨慎。
以上是观念上的认知,而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实践,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实施正确的教育和不断的探索能够实施正确教育的方法。
比如,就一个班级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调查、走访方式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花费心思、时间和思考去给学生分组,按不同的需要分组,并给自己的日常工作做好计划,在哪些时间段内关心哪些类型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给予哪些学生关爱,等等,从而用不同的方式达到最终的效果,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并能恰当认知自己,成长自己,从而逐渐形成相应的符合主流认知的恰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这样去做,去努力。那么即便我们还不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做到了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我们却可以这样说:我们正努力走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大道上。这是一个浩大而艰苦的工程,这需要所有教育者的最踏实的努力。
让我们对自己表示敬意!让我们对每一位怀有并懂得实施和努力实施这样的正确的教育的教育者表示敬意!用艾菲尔.科恩的话与大家共勉——“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❼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的能力呢?这固然可以 从塑造其创造性的人格、训练其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入手,但更简便、直接、 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解决课堂学业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的理解问题和 选择方法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创造性加以解决的学业问题和 允许学生大胆思维的课堂情境。下面就是几种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 方法。 1.为学生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1)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提问 比如在解决一道课堂常见问题时,不要求学生按书上固有程式给出答案,而 是要“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方法”、“列出你所想到的所有事物”、“最大 限度说出你能联想到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情况适合于这种办法”…… 这种提问方式常可以结合“头脑风暴法”来使用,即鼓励两个或更多的人尽 可能多地提出许许多多不同的主意,而教师当时不对任何主意做出评价性反 应。这就大大增加了产生有价值的思想的机会。 (2)提出要求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仅靠现在所学内容解决不了、而必须结合以往知 识或经验进行整体思考的“思考题”,而且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新颖、有趣 的课外活动,如制作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帮妈妈管理家庭财政、用自己所学 知识解决农业技术难题等等,使学生突破书本的限制。 (3)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 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教师已讲了几十年,但突然间就有个学 生提出了一个很荒唐的问题或答案,这时教师不要轻视、忽略或是讥讽,而 应该给予倾听和考虑,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或验证这一想法。因为 教师也往往会因定势等影响而忽略进一步观察事物间的关系,而他们所忽略 的又恰恰可能被没有固有观念束缚的学生所看到。 (4)允许课程安排和时间的灵活性 过分注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内容,将会妨碍教师利用学生们自然 而然的想法。因此这一堂课中学生讨论如果意犹未尽,不妨告诉学生下一堂 课将拿出部分时间继续讨论,希望他们在两堂课之间的这段时间把自己的想 法再理顺一下或提出更多的想法。另外,为了打破思维定势和允许灵感的产 生,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或没有解决的课堂问题也最好搁置一段时间再重新 拿出来。 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尽管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各式各样、涉及各个领域,但若加以分析比较,还是 可以找到一些共同之处的。比如很多东西是经过对现有事物“反一反”、 “缩一缩”“加一加”形成的:照相机加灯就成了闪光灯照相机、钟缩小就成 了手表、“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反过来就使人发现了“磁场能转变为 电”。因此用“加一加”、“反一反”等方法思考问题,就可以成为创造性 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当然也就可以对人进行训练。 (1)检查单法 检查单法又称提示法或检查提问法,有“创造技法之母”之称,就是由一个 个固定的思维角度模式组成一个检查单,每遇到新事物就按照检查单上所列 进行逐项思考,以期得到创造性的结果。上面所说的“加一加”、“反一 反” “缩一缩”都属于检查单上的项目。此外它还包括:“能否扩大”、 “能否替代”、“能否改变”、“能否综合”、“能否有其它用场”、“适合 与否”等等。 (2)类比模拟法 也称原型启发法或对偶法,就是把眼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某类事物相对照, 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如哈维(harvey)通过观察鱼的心脏,并且把它和水 泵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血液循环现象。具体地说,它可以包括:①拟人类 比:如制造机器人;②直接类比:如由硬甲虫钻橡树而启发产生的将空心钢 柱打入岩层后再在其中挖掘的“构盾施工法”;③因果类比:如加泡剂后可 使面包省料且体积增大从而创造出泡沫塑料、空心砖等;④对称类比:如狄 拉克从自由电子运动中得到正负对称两个能量解,从而大胆提出存在正电子 并最终被验证为正确;⑤象征类比:如用风帆簇拥的造型设计建成了悉尼歌 剧院,以象征这一港口城市的自由和开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做类比,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学业问题。 (3)移植综合法 就是将某一学科的理论、概念,或者某一领域的技术发明和方法应用于其它 学科和领域,以产生新的结果。比如现代医学中的内脏移植手术、克隆技术 等,都是根据了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理。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事 例:现代信息加工的理论和术语被移植到对人心理过程的分析中,就形成了 新兴心理学分支——现代认知心理学。因此教师不妨允许学生借用其它学科 的已有知识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 (4)克弱转换法 这种方法是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潜心寻觅有关事物的弱点,从而得出创造 性的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有一次听别人演讲中提到非线性方程 中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就找来了几乎所有关于孤子的文献,花了一星期时 间来挑剔别人的弱点,果然发现所有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的,而在 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空间。他从这一弱点入手,很快找到一种新 的孤子理论,并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过程,得到了许多新的科研成 果。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置疑,找出现有 方法的漏洞,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非逻辑联想法 据说一个日本人在控藕时放了响屁而受到嘲笑:“嗨,这样的响屁若对着池 底多来几个,莲藕不都会翻出来吗?”旁听者由此受到启发,先用压缩空 气、后改用水加压喷入池底,藕终于完整而清洁地被冲刷上来。非逻辑联想 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新颖性,它可以把人的思维从死胡同、牛角尖中拽出来。 一些始料不及的方案正是在不符合逻辑的奇特的联想中产生的。非逻辑联想 的一个变式是“卡片乱配法”,就是把事物的每一性质、特点、需要、操 作、要求等分别写在一张张卡片上,然后把卡片混合在一起并随意搭配。这 种盲目的排列组合当然时常会驴唇不对马嘴,但有时就会独辟蹊径,带来意 外的惊喜。 (6)侧向思维法 在检查单法里我们介绍过“反一反”的思维方式,它又称“反向思维”,是 把已有原理或解题方法颠倒过来以求得新出路。它包括上下、左右、前后、 大小、动静、有无、是否、正负、内外、长短、好坏、主次等等的颠倒。而 侧向思维类似于反向思维,但又因不能说它是反过来的思考,所以称侧向思 维。也有人称它为“边缘思考”,就是说把人们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扭转一 下,换个角度,采用易被人忽视的方法解决问题。 (7)转熟为生法 前面讲过影响人理解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定势”,人们对于熟悉的 事物最容易产生心理定势,从而固着于此而想不到其它方面,这就是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很多儿童会发表一些成人料想不到的奇谈怪论。 避免这种习惯化的心理定势的一个途径,就是把熟悉的事物再“变成”陌生 的,用天真的眼光如看待新事物般看待旧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能这样 而不能那样?”或者这样要求自己:“如果我从未经历过类似问题,我应该 体验到什么?”这种思考方式就可能导致问题的解决脱出平淡、峰回路转。 (8)延迟判断 生活中常会发现,人们花好长时间解决不了一个问题时,把它搁在一边几小 时、几天或几星期,再来看时却立刻发现了解决途径。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 为“酝酿效应”或顿悟。它可能也是由于打破定势而产生的,也可能与灵感 思维有关。灵感思维是指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思维质变, 在潜意识中将现象与创造物间进行了信息接通。不管是打破定势也好,还是 灵感思维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人们需要离开具体情境一段时间, 才能解放思想、打破定势;而灵感思维所依赖的潜意识活动也需要在紧张思 考后,有意识地转换环境和情绪状态,从而得到思想松驰、大脑感受能力的 提高,才能使其活跃起来,易于接受各类信息的诱导。因此当学生面临难题 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让他们先搁置一段时间再重新审视,也许就会得到意 想不到的效果。 训练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不只上面的几条,其解决常规问题的策 略也可能导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为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本 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创造就来源于日常的普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与日常教学完全割裂开,而应在课堂上把训练学 生掌握常规的解题策略与创造性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❽ 老师对学生说毕竟有时候机会只有一次是说明什么

说明老师想告诉你面对机会要好好把握,不是每一次都有去学习或是争取的机会,要好好珍惜这种难得学习的机会

❾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但是作为职业的属性,教师又最该做到一碗水端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是同样特别的存在。

如何处理人的基本喜好和职业操守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有几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依照具体标准,于大事上做到不偏不倚。比如优秀干部三好学生的荣誉,那么它一定拥有一定的标准,用标准来筛选,让孩子们服气,也让孩子们可以看到可以努力达到的一种可能。

教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还是很多的,正课照顾不到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在自习课上不上来;今天课上没和老师互动的学生尽量在明后两天课堂时间内互动起来。

数学教学有个特点,就是老师要讲题多,学生要做题多。一个知识点,没有两三道题去训练,学生是很难掌握的。这就给老师和学生创造了很多互动机会。为公平、不歧视、课堂为大多数学生设计,所以首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管怎样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

阅读全文

与老师对学生平等创造机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