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印刷术发明的过程

印刷术发明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1-11-30 14:43:11

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在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一直占领着印刷市场的主导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后在木板涂一层浆糊,再把写好的确文稿翻贴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个个刻出来。待到印刷时,将油墨涂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盖上白纸,用刷子轻轻刷平,文字就印在纸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写方便很多,对我国早期的文化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来越明显了,不仅笨拙费力,又浪费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错别字又极不易更改。据史料记载,在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经》的印刻,立时12年,雕版达13万块之多,可见工作之繁琐。
毕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印刷工作的人员,更是越发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进。他认真总结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反复琢磨,试图找到更先进的方法,但却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门口玩捏泥巴,才豁然开朗。孩子们用泥巴捏出了各种动物、树木、房子、椅子等东西,然后,就把这些东西随心所欲地进行排列,编出不同的故事来。毕舁看着看着,灵光一现,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个个的字,然后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吗?
想到这一方法后,毕舁立刻着手实践起来。他经过不断实验,反复摸索,最后还是决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里面加入了一些胶水。这样,即容易刻又刻不坏。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块,在上面刻上字,烧硬,冷却,再将刻好的单字按韵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时,按文章找出活字,将其排列在铁板上,四周用铁框固定。除此,他还在铁板上预先铺一层纸灰、松脂和蜡混合成的黏合剂。然后,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剂熔化时,就用平板将单字牢牢地压平,等冷却后,每一块活字版就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接下来,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纸,轻轻一压就可以了。等印完后,再用火将铁板烤热,黏合剂熔化后,就可以将活字取出来,保存,以备下次使用。为了提高效率,毕舁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为提高。
毕舁发明的这种胶泥活字印刷术概括起来有五大步骤,即制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归韵,比起雕版印刷,这种方法制版迅速,印刷质量高,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节约了材料又缩短了印刷周期,堪称印刷史上划时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全世界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主要阶段

一、活字印刷术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二、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2)印刷术发明的过程扩展阅读

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

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3.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

世界科技发展 印刷术介绍

隋唐五代印刷
隋唐五代历三百七十九年(公元581-960),是雕版印刷的早期阶段。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唐代的雕版印刷品主要是一些读物、日常和宗教用品,如佛经、佛像、历书、语言文字工具书以及票据等。除了纯文字的读物外,还有图文并茂的插图本。这些印刷品在当时的社会有很大需求量。

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代十国(10世纪)印刷,出现了新的突破。由政府刊刻的儒家《九经》是印刷业的一个创举。因为印刷的范围从此大大拓宽,更进一步被用于刊印圣贤之书。雕版印刷的普及,更为两宋的印刷黄金时代奠下了基础。

附:

玄奘取西经

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姓陈,名袆,洛州人(今河南),十三岁即受度为僧。玄奘有感当时的佛教典籍疑惑甚多,认为是佛教典籍翻译的差误引起,遂决定西行至天竺(印度)求法,用梵本经籍来释疑。

据文献记载,玄奘西行取经回来后,曾于公元658-663年间用回锋纸印刷菩萨像,发给僧尼以及在家的信众。印刷品每年要用五匹马来运载,而且每年所派发的数量都没有剩余。这不单表明唐初的印刷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而且大众对有关佛教的印刷品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九经》的印刷

《九经》指以下九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仪礼》、《礼记》、《周礼》,总共130卷。《九经》的刊刻是中国印刷史中的重大事件,它是由五代后唐(公元923-936年)的宰相冯道(公元882-954年)奏请国子监刊刻的。

《九经》要先经过文字校勘、注释,成为标准版本后,才能刊印。《九经》的刻印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起,直至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止,共享了二十一年的时间。冯道在目睹《九经》刻印本后的第二年(公元954年)便与世长辞,他多年的心愿总算在有生之年实现。

宋元印刷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北宋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元朝时王祯完善活字印刷,制造了转轮贮字盘,加快了捡字速度。除了有单色印刷外,更有复色印刷,在印刷品装订与装帧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宋朝印刷品内容扩及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举凡文史、哲学、地理、诗文、小说、戏剧、星象及音乐之类的刊本,应有尽有。特别是出版了更多的科技和医学著作。除了书籍和版画的印刷以外、还有纸币的印刷和发行。

宋元以来出版中心散及全国四面八方,印刷用纸质量和品种超过以往历代,形成官刻、坊刻及私刻的印刷网络。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和进步,使这一时期的印刷品趋于完美,成为后世典范,为明清两代的发展奠下了基础。

附:

王祯转轮贮字盘

宋代用带有许多抽屉的大木柜贮存活字,检字工取字,放在检字盘中,再排版。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王祯在安徽旌德县时,亲自设计制造木活字三万个,排印了《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出一百多部,速度快,质量又好。

王祯在排字技术上,又创造了可以转动的贮字盘,或称转轮字盘。其状似圆桌面转盘,盘的直径七呎,轴高三呎多。盘内用竹条划分成许多的格子,格子按照各字音韵的顺序编号,按韵归入格中。

排版时,由两人合作,一人看文章、喊号,另一人坐在两个贮字盘的中间,转动左右轮盘,按照报出的号把字模选出。排字工人由是不用走来走去的选字,从而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这是排版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代由于工商业的发达和印刷业的繁荣,开始出现纸币,以代替古代沿用的金属货币。纸币最初由四川商人使用,后由地方政府接管。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先由四川印发"交子"作为纸币,效果良好,及后推广于其它地区。

宋代虽然曾印发大量纸币,但实物遗存甚少,只有北宋所印"交子"的印版拓片及南宋“行在会子库”印版实物能够保存下来,其版材为金属(铜)。钞面可能是以朱墨间错的多色印刷,印文或用屋木人物。

十二世纪时北宋发明的金属活字,在印刷纸币时,得到应用。在印刷纸币前,需要将铜活字放在版上,表示票面字号和官员花押。宋、金、元、明的印钞均利用铜活字进行。

辽代印刷(公元907-1125年)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于公元十世纪达到鼎 盛。他们重视佛教,大量吸收中原文化,除大 量印刷佛经外,也印刷儒家经典、各类史书、 诗集及各种工具书。

辽代印刷业最发达的是燕京(北京)、范阳 (涿洲)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当时的燕 京,已有多间民间作坊,说明当时北京的印刷 已经十分兴盛。辽代的大型印刷品为《契丹藏》 (《辽藏》)卷轴装,约五千余卷。

在山西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印刷敷彩 佛画,为印刷黑白底纹后,再用手工涂彩而成。

金代印刷(公元1115-1234年)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金世祖完颜旻称帝,正式成立大金国,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灭辽,天会四年占领开封,形成南宋和金朝长期对峙的局面,并且设北京为中都,成为当时的政冶中心。

金代对印刷十分重视,设国子监,主管书籍的印刷。据载,金国子监所印的书有六经、《十七史》等书三十余种。

金民间印刷业,遍及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广泛地区,尤以平阳一带最为兴盛。

平阳(今山西临汾)及其附近分布了较多的印刷作坊,数量及质量可与建阳相比。黑水城出土的《四美人图》即来自平阳著名印刷作坊姬家。平阳民间印刷的《金藏》,工程巨大,历三十多年才刻印完成,现存约四千多卷。这证明当时平阳一带集中了一批精良的刻版工匠。

《大藏经》

女真族与汉族、契丹族一样信奉佛教,各地寺院藏有印本佛经图,有的寺院自行筹资印经。最著名的是公元1148至1173年在河东天宁寺(今山西运城西南)所刻印的金版《大藏经》,收佛典6900余卷,作卷轴装。公元1933年此金版藏经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被发现,又称《赵城藏》。

西夏印刷(公元1032-1227年)

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居今宁夏一带。他们信奉佛教,除使用自己的文字外,也使用汉字。

西夏建国以后,开始刻印书藉,而且印量很大。政府机构中,设有纸工院和刻印司等,可见西夏政府很重视印刷。

西夏印刷品中佛经数量最大,非宗教著作中有字书、儒家典藉、历史书、政治书、兵书和历书等,有西夏文,也有汉文。既有木刻本,还有十二至十三世纪的木活字本和泥活字本,如1991年宁夏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和198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本《维摩诘所说经》。

明清印刷

明清两代的印刷,不但在数量、题材及产地分布上超过前代,而且印刷品的艺术性也非前代可比,在技术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明清期间的木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插图本着作骤增,由于多色套印的发展,使整幅美术作品能用印刷形式表现出来。历史上的泥活字和金属活字得到全面复兴,出现了用木活字和铜活字大规模印刷的高潮。

明清时形成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方形标准印刷字体,是印刷术进步的标志。书籍装订方面,包背装和线装成为主流。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像明清时那样出版题材广泛的通俗读物,尢其是插图本戏曲、小说、画册。此外,经史子集、释道、科学技术、地方志、谱牒、丛书、类书、西洋著作及各种用少数民族文字

编成的作品,甚至天主教读物,都无所不包地出版。

附:

西式印刷东渐

清代末年,西方印刷技术和设备输入中国,遂渐取代雕版技艺。一些图像著作都改用石印。但木刻雕版的技艺依然延续到现在。

从一些清代宫廷刻印的版画中,可以看出这时的印刷技艺已受到西方技法和内容的影响。

印刷术在西方

十五世纪后期及十六世纪早期,印刷术的传播对西方的思想和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它激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而这两个运动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印刷术的发展。西方学者曾指出,"西方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几乎每一项成就、都以不同的方式与印刷术的引进和发展有联系。"首先,印刷术能使书籍广泛发行,这意味教会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从而为发展新学问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民族文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民族主义兴起。由于当时的书籍多以不同的欧洲民族语言出版,不同民族的语言词汇、语法、结构、拼法和发音等可透过印刷品得以固定,这不单促进通俗文学的发展,还促使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确认。

宗教改革与印刷

欧洲印刷术的发展与宗教改革有密切的联系。1517年马丁.路德发出宗教改革声明之前,一定数量的通俗版圣经己经出版。宗教改革其中一个导火线是要反抗教会滥用职权,特别是出卖"赎罪卷"以获利。另一方面,印刷术也使宗教改革的思想能以小册子和传单等印刷形式而广泛流行。 所以,欧洲宗教改革者

马丁.路德在提到印刷时认为"它是上帝无上而终极的恩典,使福音得以传播"。

4.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随着纸和墨的出现,印章亦流行起来。

4世纪时,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制文字稍多的符咒。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盖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与此同时,石碑拓印也在发展,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纸铺到版印刷,即为雕版印刷术。

考虑到雕版印刷术从发明到完善应用,从在民间流行到引起统治阶层和知识阶层的重视和记载,其间必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因此,专家们认为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年代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前期的唐朝初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套版彩色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术,它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高精度的印刷技术。

它采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张纸上套印出多种颜色。其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颜色的多少,分别刻成相同规格的版,然后,再按颜色的先后次序逐块印刷。套版的规格尺寸都要求准确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证在印刷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移动。

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况下,必须依靠熟练的技艺来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称为套印本。套版印刷术发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两种颜色的套印本,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后来,技术日臻完善,继而发展成用四色、五色来套印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术诞生于我国,但到底发明于何时至今仍无明确结论。根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960—1127年)已出现了铜版印刷的青、蓝、红三色 “交子”,但未发现实物。看来,套版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不晚于此,确切年代还有待于考古发现和研究。

今天能见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套版彩色印刷术的发展时期,很多印刷品极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种颜色套印的技术已经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术:在活字印刷中,活字的制作技术是关键。我国古人曾用粘土、木材、铜、锡、铅等原料,进行了许多尝试,也曾成功。毕升所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近代的铅字的排版印刷。

他用胶泥制成一粒粒活字,经火烧硬,排置于一块带框并铺有松香、蜡和纸灰混合土的铁板内,用火加热,待混合土熔化全,即用一平板将其压平。类似铁板可备多套,一版印刷,一版排字,以提高印刷的速度。

活字一般都要烧制多套,常用字往往多数十个,以保证不缺字。而生、冷、僻字,则随用随烧,极为方便。毕升不仅发明了胶泥活字,并且还用这种方法印过书。

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还出现过不少其它材质的活字,有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传了下来。至于近代西方铅活字印刷的引入。

(4)印刷术发明的过程扩展阅读:

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宣传中国印刷术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中国印刷博物馆代表团应邀参加了韩国举办的直指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

在10月2日举办的印刷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研讨会上,包括中国印刷博物馆在内的全球40多个印刷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围绕印刷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研讨会上共有来自6个国家的8名代表作了主题演讲。

如韩国韩语博物馆学者的《李氏朝鲜早期的书信、印刷及纸张》,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学者的《十九、二十世纪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印刷术与知识发展》,德国克林斯博尔博物馆学者的《对印刷术的一些思考:谁印刷?什么是印刷?为什么印刷》。

韩国国立科学博物馆学者的《韩国为印刷文化传播与保护所做的努力》等。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员李英发表了英文演讲《印刷术启迪世界文明》。李英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历程,“以纸墨、雕版、活字为主的技术发明,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中华印刷术的发明,引领和启发了世界其他地区印刷术的发展,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李英对古老文明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思考。李英说:“在印刷术的故乡,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代表的机构和个人正在为推动印刷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努力。”

据了解,在“专业化+大众化”“知识性+趣味性”的指导思想下,中国印刷博物馆将优秀印刷文化带进了校园、军营和社区,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反响。由该馆主办的“中华印刷之光”巡展已在美国、德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展出。

此外,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在筹划创办《世界印刷文化》杂志,成立印刷术相关课题小组,建设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今年6月,由中国印刷博物馆牵头,国内16家印刷博物馆相关单位联合成立了“全国印刷博物馆展示联盟”。

5.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是什么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

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

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6. 印刷术的过程

中国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对中国古代活字版印刷术,有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为当代印刷方法之一。
谷登堡创建活字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虽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各国学者公认,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谷登堡。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铅、锡、锑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这样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在铸字的工艺上,谷登堡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的生产。谷登堡还首创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发明的印书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的操作,是后世印刷机的张本。以上这些都是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升活字版印刷术没能广泛流传的技术原因。谷登堡的创造,使印刷术跃进了一大步。
谷登保首创的活字印刷术,先从德国传到意大利,再传到法国,到1477年传至英国时,已经传遍欧洲了。一个世纪以后传到亚洲各国,1589年传到日本,翌年,传到中国。谷登堡的铸字、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首创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机,在世界各国沿用了400余年。这一时期,印刷工业的规模都不大,印刷厂多为手工业性质。
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这以后才开始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过程。
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以后德国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造了6色轮转机。从1845年起,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迈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发展的途径。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整页拼版系统的应用,使彩色图像的复制达到了数据化、规范化,而汉字信息处理睡激光照排工艺的不断完善,使文字排版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推出,表明计算机全面进入印刷领域。总之,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的改变着面貌。

7. 活字印刷术发展过程有哪些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 ,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中国宋代的一介布衣升升发明了泥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代化,风靡全世界。

8. 怎么做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当今时代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3D打印技术的成熟,标志着传统印刷技术已经达到了巅峰,对印刷术的革新发明空间已相当狭窄,其发明过程只有在原有基础上做深入探索,“压缩”程序,简化过程,做到更简洁方便印刷是发明方向。重点是怎么使成本降低、耗材环保节能、普及程度更加广泛、链接到手机、U盘、相机等方面。努力吧,祝你成功!

9. 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是什么简写。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 ,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且唐朝中后期已经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宋朝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朝没有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宋朝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中国宋代的一介布衣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代化,风靡全世界。

10.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

印刷术最早可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人民使用滚筒印章制造印刷品,主要用作装饰品和巫术。
雕版印刷最早是出现在中国,是拓石和印章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合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存最早文献和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600年,即唐朝初期。
7世纪,唐朝初期出现雕版印刷。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1241年至1250年杨古为忽必烈的谋士姚枢用活字版印刷朱熹《小学》、《近思录》和吕祖谦的《经史论集》等书散布四方。
宋代就有木活字本。其中常被人们提到的是被称为宋本活字本的《毛诗》。由于该书的《唐风·山有枢》篇内的一版中“自”字横排著,完全可以证明是活字版。
中国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于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中谈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双色红、黑套印之书籍。
明朝时期,出现了双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层次的彩色印刷品。
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1397-1468)发明铅活字版。
19世纪初期,改良铅活字制作技术并传播至世界各地。
1804年,英国人查尔斯·斯坦厄普(Charles Stanhope)针对活字版弊,发明泥型铅版印刷术。
1829年,法国人谢罗发明纸型铅版印刷术。
1855年,法国人M.Cillot发明照相铜锌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凸版印刷术。
1871年,美国人B.B.Blackwell改良纸型铅版印刷术,创用薄铅版,垫以木底印刷。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发明照相网版印刷术,将照相制版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阅读全文

与印刷术发明的过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