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竹鼎壶创造者

竹鼎壶创造者

发布时间:2021-11-30 01:25:23

A. 李美玲的作品创作感言

紫砂壶之所以能由一般的日用器皿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工艺品,并进而登上艺术殿堂,首先得益于众多文人雅士的参与,使其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而具有浓郁的书卷气:其次还在于紫砂壶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善于借鉴、综合其他的器物制造艺术。与七千年宜兴制陶史相比。源于北宋仅仅有五、六百年的紫砂不过是后起之秀.正因为有漫长的制陶文明作基础,紫砂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平台上。加之善于借鉴其他艺术的精髓。大大地丰富了紫砂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紫砂壶是造型艺术。所谓“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但千姿百态的紫砂壶造型并非艺人凭空构想,而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徐秀棠在《宜兴紫砂工艺陶》一文中,把紫砂传统造型的来源归纳为六类。即仿青铜器、仿古代陶器、仿古代器物、仿瓜果花木等自然形象、实用器物借形改装以及各种几何图案等。而在这六类中,列于首位的即是“仿三代、周、春秋战国、秦青铜器造型、彝、鼎、尊、爵造型”,即借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物文化.从中汲取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是紫砂壶创作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
青铜器源于生活,融合了实用性和观赏性,充分表现了商周时代人们崇神尚力的审美趋向。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充分表现了古代匠师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和独特个性。青铜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紫砂艺人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对于此,我们从历代紫砂名匠的传世作品中不难得到印证。时大彬的“如意纹盖壶”即是三足鼎形;徐友泉有一款“仿古益形壶”直接表明是仿盛行于商、周时的古酒器“盂”;曼生壶中的“乳鼎壶”、“钟式壶”、“镜瓦壶”分别汲取了青铜器的鼎、神、镜的造型;清末民国初,仿古之风日炽,不但出现了诸如“大传炉壶”(俞国良)、“三足鼎壶”(裴石民)、“四方竹鼎壶”(范大生)等仿青铜器造型的壶。艺人还直接制作紫砂“鼎”。最有名的是朱可心制作的紫砂“云龙鼎”、“竹节鼎”,参加193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获特级优奖.这些充分说明紫砂壶造型深受青铜器文化的影响。
2008年.一位壶友带来了有关春秋时期黄国国君夫妇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的图片、资料。1983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潢川、黄山出土了一些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尤其是黄国国君夫妇墓中所出土的鼎、豆、壶、鬲、盘、厘、盂、罐、方座、刀、削等很多青铜器,铸工精细,纹饰华美,在不少器物上还铸有铭文。黄国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且从公元前704年至公元的前648年,存世时间也不长,但其工匠的工艺水平和文化涵养并不逊于其它大国。在黄国青铜器中,最让人欣赏的是一件名为“光山黄君孟壶”的青铜器.表面以窍曲花纹和圈带纹装饰.让人觉得高雅而不浮华.高贵中透着大气。使人眼前一亮。令人十分震撼。并有了借鉴与创作紫砂壶的冲动。从功用上说.青铜壶是用来盛酒或盛水的器物。造型有圆、方、扁和瓠形等多种;而紫砂壶则是茶具。青铜器有着王胄贵族的威严华丽之美。而紫砂茶具更受文人雅士、普通百姓的青睐,具有浓郁的书卷之气,两者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创作紫砂壶时.考虑到可以借鉴这个青铜壶的造型,但不能照搬其纹饰,需要创作者化古为今,根据紫砂工艺的特点重新设计进行再创作。
基于以上理念创作了“斟古酌今”壶,在造型设计上.以黄国国君青铜器“光山黄君孟壶”为原型设计出圆形、高颈、鼓腹的壶身,借鉴汉代一把青铜壶的壶把款式设计了壶望,壶嘴则做成平口喙形,几者的结合使得此壶拥有了圆润、秀丽、和谐的造型。选用上等清水紫砂泥,色泽紫红纯正,在细节处理上,壶口采用一圈回文形纹线条装饰.用全手工精工细琢使之更加典雅古朴。这件作品既有青铜器的高贵气韵,又有紫砂壶的朴雅之美。较好地结合了青铜器和紫砂壶两种不同器物文化的艺术风格,于大气中透出端庄、古朴中显现凝重。因为在创作中鉴古铸 今,功能上既可盛酒,又能品茗,故取名为“斟古酌今”壶。这是借鉴青铜器创新紫砂造型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通过这次创作实践,对借鉴传统器物文化用于 紫砂艺术创新有如下体会:
一是紫砂艺人必须不断学习汲取知识。努力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一方面要学习紫砂的传世经典作品,继承前辈大师的优秀艺术;另一方面要做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时外出参观博物馆时,要多观摩古代的玉器、青铜器、陶瓷器,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用于紫砂的创作创新。二是借鉴其他的文化艺术时,必须取其精髓,用心感受,化古为今。为我所用,并要与紫砂艺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紫砂材质的优越性,还要突出自己的个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丢掉紫砂的特点,变成“四不像”。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东西.只要用心去观察、思考就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具有文化艺术美的紫砂作品。

B. 紫砂壶创始人

紫砂壶的起源
| [<<] [>>]
--------------------------------------------------------------------------------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字。

一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考证不清楚了。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
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如下: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
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二 、紫砂壶的兴起与中华民族的饮茶风气紧密相连,交相促进,传为千古佳话。
中国人喝茶的习惯,据说从神农氏便开始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到了唐代,陆羽总结饮茶的理论,撰写了一部《茶经》,被后人尊为“
茶圣”。实践是理论的先导,《茶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对茶叶有了相当高度的理性认识。唐代茶道兴盛,日本人的“茶道”,就是学习、接受了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与明清以来的沏茶方法不同,唐、宋饮茶的方法是煮茶、烹茶,或称之为煎茶。从宋代大画家钱选的《卢仝烹茶图》,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唐人的烹茶器具与饮茶方法。卢仝是一代名宰相,曾隐居洞山,种茶阴岭,终其一生,一直讲究品茶。从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把长把执壶,正在炉中前煮,地上的提梁壶,当为取水之用。而烹茶者以扇煽火。显然是想让炉火更旺一些。可惜钱选没有描绘火苗因风鼓舞的场景,否则这幅画更加精彩生动了。
大诗人皮日休曾有诗一首咏其事: “丞相当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 吴郡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诗人把卢仝嗜茶与杨贵妃喜爱吃荔枝相提并论,真是诙谐、微妙! 唐、宋的茶为什么要煮、要烹,而不是沏,这里还真有点儿学问。
据历史记载,唐、宋人饮的茶,称为茶饼、茶团,类似今天的坨茶,而不是散茶。因茶饼、茶团经焙干制成,饮茶时必须将其研碎,故需放在火炉上用一定时间烹煮,有点像今天的煮咖啡。
宋代饮茶的风气更为普及,吴自牧的《梦梁录》记叙杭州百姓生活时说:“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酒酱醋茶也。谓之起来八件事。”茶已经成为家家户户不能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不过文人们的饮茶则更为讲究了。欧阳修,米芾、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
到了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张源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
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没有什么不同。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叶味道就愈好。
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三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2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于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其余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徐秀棠、李昌鸿、沈蘧华、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徐汉棠、蒋蓉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C. 解放后有谁使用潜陶名刻紫砂壶

邵宏俊(1882-1942年),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兴潜洛人。

邵宏俊出身贫寒,15岁师从紫砂名师陈伯亭,学习陶刻,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1911年之后,邵宏俊技艺日趋成熟,他开始以“潜陶”名号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潜洛陶人”之意。后邵又被铁画轩及利用公司聘为技师。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上就有“潜陶”的铭文。他一生中在铁画轩工作的时间最长,铁画轩款的传器也最多。

抗战后,邵宏俊不愿做亡国奴,更不愿为日伪镌刻壶具,因此遭到伪军的毒打,但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1942年病逝,享年60岁。其传器有柿子提梁壶、帽筒、笔筒及笔者所藏六方竹鼎壶等。

D. 家传的紫砂壶上的诗句作者落款是僣陶,他是何年代名家

应该是潜陶,他是清末明初的紫砂陶刻名家。

邵宏俊(1882-1942年),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兴潜洛人。
邵宏俊出身贫寒,15岁师从紫砂名师陈伯亭,学习陶刻,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1911年之后,邵宏俊技艺日趋成熟,他开始以“潜陶”名号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潜洛陶人”之意。后邵又被铁画轩及利用公司聘为技师。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上就有“潜陶”的铭文。他一生中在铁画轩工作的时间最长,铁画轩款的传器也最多。
抗战后,邵宏俊不愿做亡国奴,更不愿为日伪镌刻壶具,因此遭到伪军的毒打,但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1942年病逝,享年60岁。其传器有柿子提梁壶、帽筒、笔筒及笔者所藏六方竹鼎壶等。

E. 请教紫砂壶年代,满月圆落款是缘由

应该是潜陶,他是清末明初的紫砂陶刻名家。邵宏俊(1882-1942年),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兴潜洛人。邵宏俊出身贫寒,15岁师从紫砂名师陈伯亭,学习陶刻,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1911年之后,邵宏俊技艺日趋成熟,他开始以“潜陶”名号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潜洛陶人”之意。后邵又被铁画轩及利用公司聘为技师。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上就有“潜陶”的铭文。他一生中在铁画轩工作的时间最长,铁画轩款的传器也最多。抗战后,邵宏俊不愿做亡国奴,更不愿为日伪镌刻壶具,因此遭到伪军的毒打,但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1942年病逝,享年60岁。其传器有柿子提梁壶、帽筒、笔筒及笔者所藏六方竹鼎壶等。

F. 新四方竹鼎紫砂壶内部有裂纹是怎么回事

就是在做壶的时候,拼接的地方没弄好,在烧制的时候,就裂开了。
如果裂纹细小,不漏水,还是可以喝茶的。

G. 如何从审美角度去看懂一把紫砂壶

紫砂壶的造型源于点、线、面、几何图形及空间的合理而巧妙的组合。不同的组合造就出千变万化的造型,但基础原理却是不尽相同。

到此,您是不是对紫砂壶的造型原则有了新的理解?

阅读全文

与竹鼎壶创造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