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我国特有的调味品
醋是中国特有的调味品。
醋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它应该是紧随着酒的出现就出现了,酒一个不下心就会变成了醋,所以就有《韩非子》比喻朝政的“狗猛则酒酸”之说。而酒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杜康的酿酒传说,每个中国人都愿意承认杜康是造酒的祖先,在曹孟德的诗中也有提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也是酒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广告,杜康的形象也是由这两首诗塑造的。
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记载,在夏朝的洛阳就出现了酒器。商代朝歌(现在河南省淇县)有一个“酒池肉林”的故事。周朝周公还颁布过劝告戒酒的《酒诰》。那么杜康应该不会晚于夏商时代。
所以是杜康的儿子发明了醋,他的儿子跟随父亲的脚步。传说杜康的儿子黑塔和他的父亲一起酿酒。他感到遗憾的是,酒糟就这样被扔掉了。于是他把酒糟密封在一个罐子里,等到21天以后的酉时,他打开罐子看一看。里面有一种带酸味的液体。他就以二十一加酉(醋)命名了这个液体。
《论语》、《楚辞》、《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醋。可以看出,醋在汉代销路很好,被广泛消费。北魏( 386 - 534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包含了制作醋的详细方法。
醋是谷物微生物发酵的产物。曲霉菌首先把谷物变成葡萄糖,酵母然后把糖变成酒精。如果此时酒没有密封,醋酸杆菌会将酒变成酸——变成醋。
B. 酱油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C. 黄豆酱的历史起源
民间传说:酱是范蠡在无意中创制而成。相传,范蠡十七岁时在财主家管理厨房。由于没有经验,饭菜常常做得不称心而剩下许多,时间一久,便成了酸馊食物。为防主人发现,范蠡将这些食物放在储藏室里。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最终被财主发现,财主骂了他一顿,还限定他十天之内把酸馊食物变成有用之物。聪明的范蠡先将长了绿毛白毛的食物用物处理,然后晒干再用锅炒熟,去异味杀细菌,加点温水搅拌成糊喂猪。财主看猪吃得欢也挺高兴。后来,有个小长工与范蠡开玩笑,将这食物放在面条里给范蠡吃,没想到,面条特别有味。此时,小长工才道出原委,得此启发,范蠡用这种酸馊发毛食物创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酱。然而,这仅仅是传说。其实,酱的酿造最早是在西汉。西汉元帝时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记载有:“芜荑盐豉醯酢酱”。唐·颜氏注:“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肉,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从古人的记载和注解中可以看出,豆酱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酿造而成。为何汉代人只用大豆混配面粉作豆酱,而不用其它植物作原料呢?这是因为,大豆含蛋白质为主,面粉含淀粉较多。蛋白和淀粉同时存在,更适宜多种有益霉菌的繁殖,菌体大量产生各种酶,使原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充分分解而生成了风味独特的豆酱。因此说,汉代人以大豆和面粉作豆酱之原料是有科学道理的。现原酱分黄豆酱和甜面酱两大类,以小麦粉做成的称甜面酱;以黄豆、蚕豆等制成的称黄豆酱。酱,又何以名“将”呢?据说,在古代各种调味品如盐、梅、醯、醢中,酱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如食脍,就得用芥酱,吃煮熊掌,就得有芍药酱。这就是《论语》中所记载的“不是其酱不食”的“酱”。古人还说:“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又据说:“酱,就像将军平暴除恶那样可制各种食物之毒”。“酱”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 。
D. 黄豆酱鼻祖是那家
黄豆酱最早发源于楚汉战争时期的徐州,由项羽的窦姓军医发明并传播开的,战争中军医和士兵们创造了盐豆的做法,战争结束后军医躲避追杀,隐藏在徐州的一个小山村,见山民们生活困顿,营养缺乏,体质差,遂将盐豆制作技术传授给当地乡民,盐豆是豆酱的一种,现在科学的叫法是水豆豉,日本的纳豆也是中国的盐豆传过去的。于是豆酱随在民间传播开了,最早的豆酱是徐州当地的盐豆。可以说是民众推动进步的典范。
E. 大酱是谁发明的
大酱是中国的契丹人发明的,后来被韩国人学去了,详见六必居博物馆
F. 大酱最早出现在哪个时代
东周时期,据文献记载是东周时期,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文物佐证。有回据可查的是隋代北答疆地区,今吉林、内蒙古西北、辽宁等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制作的豆酱,为大酱的雏形,在金代由女真人发展,在明代普及。现代大酱的祖先是女真人(满族人)。目前中国特产的酱类多达百余种,民间常见的有大酱、干酱、辣酱、豆瓣酱、豆瓣辣酱、芝麻酱等等。
G. 黄豆酱的发明祖宗是谁
传统手艺。农村的都会。黄豆酱有添加剂。我们农村做的能放个三四年还能吃。
H. 谁能告诉我北方大酱的制作方法
纯豆香味东北大酱的制作方法
1.选择大粒黄豆,豆粒越大味道越浓越香。(大粒黄豆不存在转基因的问题)。
2. 时间选择在立春前后,也就是2月份上旬和中旬烀豆做酱块。
3. 把黄豆挑洗干净,用水泡18-24小时,然后用高压锅(最好是26cm高压锅,每锅5斤半豆)烧开,保持15-20分 钟再烧开一次,即可将黄豆烀烂。
4. 待高压锅降压后,打开锅盖,把里面的水倒出控干,把烀烂的黄豆揉成块,一锅(5斤多黄豆)做成一块。酱块 越大,发酵效果越好。
5. 酱块在有光的室内放3-4天,外表干燥,整体结实,即可装入纸箱保存发酵。纸箱底用苞米秸秆铺垫,根据酱块的干湿程度确定纸箱的通风。保持水分,防止风干,可以用苞米窝叶子封在纸箱里的酱块周围,存放酱块的温度在16-22度,缓慢发酵豆香味纯正;正常的发酵酱块上会长出黑灰色的毛。
6. 下酱的时间是谷雨季节根据天气确定,最好是连续的晴天,气温在18-25度。吉林、辽宁(北部)在公历4月份下旬的谷雨季节,寒冷地区在5月上旬。
7. 酱缸的大小视酱块的多少确定,酱缸里的酱越多发酵效果越好;酱缸位置一定要朝阳和通 风, 阳光越多越好。把发酵好的酱块弄碎,放入酱缸里,按每斤黄豆加4两盐的比例加盐。加水凭经验,开始不 要加过多的水,可逐步添加。
8. 两天后,开始打杷,把杂物漂出扔掉,连续打5天,把漂浮出来的杂物除净;然后每2天打杷 一次,直到发酵完毕,约45天。下酱60天香味浓厚,此方法做的东北大酱再经过一个冬天 味道更好,连续存放4年可以保持香味不变。
【以上主要介绍的是做纯豆香味的东北大酱, 根据不同口味要求也可以做带有臭豆腐味的“东北臭大酱”,有以下区别:
1. 如果做“东北臭大酱”,烀黄豆时间需要比做豆香味大酱晚25-30天,也就是许多人说的“二月二烀酱”,在农历二月二到二月十二这 段时间,即惊蛰到春分节气。
2. 做“东北臭大酱”,发酵温度就要在25-30度快速发酵。
3. 做“东北臭大酱”,下酱时间要在5月下旬,民间常选择农历四月十八和二十八这天。
4. 做“东北臭味大酱”,存放年头越多,臭味越浓,适合当年食用,不宜多年存放。】
I. 大酱的由来
将大豆黄豆精选,剔除坏的、变质的豆粒和其它杂质,清水洗净,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待汤焅净,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极酥烂,熄火焖至次日上午,豆焖成呈红色。然后用搅肉机绞成均匀豆泥。酱泥干湿适宜,过干则难以团聚成坯,影响正常发酵;水分过多则酱坯过软难以成形,坯芯易伤热、生虫、臭败。酱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为宜,约为30公分长的横截面积20平方公分柱体,易于发酵酶变。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坯外干(约三、五日),然后在酱坯外裹以一层牛皮纸(防止蝇虫腐蚀、灰尘玷污等),放在阴凉的地方通风处,坯件间距约一寸,酱坯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坯调换位置继续贮放如前。发到一定的程度,里面都长白毛了才好。待之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去掉外包装纸后将酱坯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洁物;然后将酱坯切成尽可能细小的碎块,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之处,为避免地气过于阴凉,一般要将酱缸安置于砖石之上。随即将大粒海盐按二斤豆料、一斤盐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后用洁净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后开始打耙。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打耙,大约坚持打耙一个月时间,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来丢掉,直到将发劲儿(酱液表面生出的沫状物)彻底打除为止,每天打耙酱会变的很细,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此间,要特别注意避免“捂了酱头”——酱液发酵过劲儿而产生异味。为了通风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顶“酱缸帽子”。农村酱帽的传统制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苇子秸编成大草帽形状,既透气又防雨水。
J. 大酱是中国人发明的吧
大酱,是来以黄豆主要原料,经蒸煮源、制曲、发酵等工艺酿造而成的咸鲜口味的东北传统酱料。
大豆加工制成大酱,加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钙、铁等物质被释放出来,提高了人对豆中矿物质的吸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