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体字是何时何人发明的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表一直沿用至今。参考资料: http://www.hkbbs.us/redirect.php?tid=16970&goto=newpost
『贰』 简体字谁发明的
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 、“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 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
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 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 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 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 ”、“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 ”、“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 ”、“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 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 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 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 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 》,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
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
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 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
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
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 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
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 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 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 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
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 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
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 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
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 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 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 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
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
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
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
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
,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 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 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 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台湾和香港不使用简化字,除了对简化汉文字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政治上的对立局面,没有可能接受这种形式的大陆的变革
『叁』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简 甲骨文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肆』 简体汉字是谁发明的
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4)简体是谁发明扩展阅读:
简化字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一种延续。那个时代的文人饱受国家积贫积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时候往往矫枉过正。将儒学批的一无是处,将中医看做巫术,将传统武术看做装神弄鬼,将传统建筑推倒重建,将文物古迹肆意毁坏、甚至想汉语拉丁化。
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时髦的、是“先进”的、是“科学”的、是顺从民意的。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中国的不断富强,民族的自信与文化在不断恢复。第一批简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过,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在施行后不被大家认可而草草收场,这就是民族自信与文化的复兴。
『伍』 简体文是谁发明的,是从什么朝代开始普遍使用的简体文
不是那个人发明的
现在大陆通行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宣布废除了。'
『陆』 简体字谁发明的,为什么要用简体字
问题一: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问题二:为了提升识字率。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
(6)简体是谁发明扩展阅读:
一、支持
1、从历史地位来看: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大部分的简体字历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体字历史更为悠久,古往今来不管是创造、使用与改进汉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众。由此可见,简体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赋予的,而不是长着四只眼睛的神话人物仓颉。
2、从实用方便来看:简体字添加了大量的形声字与会意字,使人更方便书写与记忆,能在更小的字体下清晰的显示,人的眼睛也看起来更舒适,而密密麻麻的繁体字无论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辞海的缩印本。
二、反对
1、对简体字最大的诟病之处莫过于合并字,比如:人才与刚纔、茶几与几个,郁葱与忧郁,原本是两个字,简体字把它们合并为一个读音相同、笔画较少的那个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体书法的人士常常用错字以至于出洋相。
2、简体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来,楷书书写后美观程度受到极大影响。
3、字形复杂对印刷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我国已经基本克服了这一问题。辞海缩印本中“编纂”的纂,“饕餮”等字复杂程度不逊于大多数繁体字,但都实现了比较完美的印刷。
『柒』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
『捌』 汉字是谁发明的简体汉字又是谁发明的
仓颉 古汉语创作者代表人物
简化字在20世纪产生,很多人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