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我国研究人员最近几年创造的火箭

我国研究人员最近几年创造的火箭

发布时间:2021-11-26 22:13:10

Ⅰ 我国研发的航天火箭都有过哪些火箭发射失利了呢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我国火箭发射至今年9月份共失利28次。2020年截至目前为止失败4次。

总结:2020年中国一共进行了27次发射任务,失败了4次 。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火箭发射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我国航天事业正在发展之中,各项记录也在不断突破,比如说,我国的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就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的速度纪录,该火箭采用了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栅格舵控制技术,是中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的出现,使中国初步具备了空间快速响应能力。

Ⅱ 我国近年发射的火箭有哪些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附:
主要数据 长/m 芯级最大直径/m 起飞推力/N 运载能力/t 轨道/km
长征一号 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长征二号 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长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长征三号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轨道
长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轨道
长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轨道
风暴一号 32.6 3.35 2.8×106 4.8 200
长征四号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轨道

Ⅲ 我国卫星通讯和运载火箭成就

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35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35年,辉煌跨越、飞天梦圆。35年来,中国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国航天事业众多的“第一”,见证着华夏民族飞天梦圆的一个个足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所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走上世界的舞台。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进入太空后,毛泽东同志次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郑重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科研人员数年的艰辛探索,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的进展。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提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设计方案。5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这颗卫星不仅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至今,全世界也只有8个国家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可以想见,“东方红”1号的升空,在全世界引起了多么大的轰动,又是多么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东方红”1号只能在宇宙中播送无线电信号,还谈不上卫星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我国最早研制的应用卫星是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可以为其后的载人航天活动打下基础。从1966年立项起,返回式卫星研制人员先后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首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在轨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此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这项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道世界难题,美国曾为此付出了13颗卫星的“学费”。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
第一颗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出现,使现代通信产生了质的飞跃。不过,这种卫星一般需运行在高约3.6万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对火箭和卫星的要求很高,目前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技术。
1970年6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别组织队伍,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在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之后,1984年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由长征3号火箭发射升空,但由于火箭三子级二次点火未获成功,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同年4月8日,我国又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并于4月16日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这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2号。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颗气象卫星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研制气象卫星,至1988年9月7日,首次成功发射实验型气象卫星“风云”1A,准确地进入了太阳同步轨道。该星有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达3000千米,可在太空获得高质量云图照片,既能捕捉到锋面云系、次序涡云系、温带气旋、暴雨云团、赤道辐射带、热带云图和台风天气系统图像,还能指出地形地貌特征、海面温度、海雾、植被、洪水和积雪地面情况。“风云”1A的升空,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能自行研制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为了极大地改善区域性短期天气预报,我国还积极研制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并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A。
第一颗资源卫星
中国于1999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了同巴西合作研制的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又称“资源”1号),开创了我国航天遥感新的里程碑。“资源”1号为传输型遥感卫星,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为中巴两国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国土资源综合调查等重要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颗海洋卫星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然而,要想对占地球表面积70.8%的不断运动着的水体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靠一般方法是很难的。2002年5月15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运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上。与国外同类卫星相比,“海洋”1号谱段较全,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探测并存,对于提取海洋水色和海表温度等多种信息,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其投入产出比有望达到1∶5.9至1∶10.6。
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国成功地将三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自主建立起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一个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性导航系统,通过双星定位方式工作。根据需要,我国还将建立其它几个系统,使数据传送得更加连贯。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3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返回式卫星技术的成熟掌握以及通信、气象、资源、海洋、导航等实用技术卫星网络的搭建成功,使得发射载人飞船成为中国人可望又可即的目标。但是,载人航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七大系统,仅就飞船而言就有13个分系统。在实现飞天梦之前,对各系统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飞船载人环境进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国航天工作者先后研制发射了4艘无人试验飞船,以确保载人航天万无一失。
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飞船发射成功,考核了天地往返系统和发射系统以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此后,“神舟”2号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3号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并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和拟人生理信号设备(即“模拟人”),增加了逃逸与应急救生功能。“神舟”4号进行了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在充分继承前3艘无人试验飞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工控制和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等多项功能。
第一艘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
“神舟”5号在诸多关键技术方面又进了一步,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做到“平安上去,安全下来”,飞船上配备有多种安全飞行模式。在正常情况下,飞船是完全自动飞行的,当出现故障时,一般都可以自动切换到备份设备上工作,并能由地面通过遥控进行这种切换,或由航天员使用自动驾驶仪表上的控制功能做这些事。

Ⅳ 我国航天发射有望突破40次今年,这是不是要归功于研究人员

我国航天发射有望突破40次,这些成就要归功于我们的科学研究人员,因为没有这些科技研究人员,我们就无法制作出火箭。而且这些火箭和航空机械的研究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我们国家都要为这些人员研究拨款。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是建党以来最幸福的一代人,因为我们不仅享受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还享受了这些科技人员们创造出的各种大国重器。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国家而感到骄傲。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成为能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我们不要浪费时光,浪费精力,我们要多读。读书多研究来提升自己。

Ⅳ 几几年我国发射第一枚火箭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枚运载火箭在高空中顺利完成了火箭级间的分离、发动机关机和火箭头体分离等一系列程序,精确地沿着预定轨道飞完全程,最后在预定区域准确入海。这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是继我国进行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研究和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后,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就。

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逐步实现了系列化、通用化和商业化,还开始为国外用户提供服务。“七五”期间,我国共成功地发射了14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2颗是通过运载火箭发射完成的。1990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送上天,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正式进入国际发射市场。1992年,长征火箭又成功发射了“澳星”和“瑞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航天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Ⅵ 哪一年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从此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

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T—7M”火箭是院计划研制的“T—7”探空火箭的模型火箭。研制的目的在于掌握火箭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创造技术保障条件和培养火箭技术队伍,主要用以研究液体燃料火箭的各项技术和摸索火箭发射场的建设经验等。

这枚火箭的起飞总重量190公斤,总长度5345毫米,箭体直径250毫米。火箭飞行高度8—10公里。为了保证主火箭发动机启动安全和工作可靠,确定采用爆破薄膜作为启动阀。要求薄膜的铣削深度公差应保证在0.005毫米以内。因机械加工无法实现这一要求,就选用化学腐蚀法加工。研究人员自己动手把针头磨成微型刻刀,在印刷纸上刻出所需图案,再印刷到丝绢上,随后又进行了大量的加工试验才使爆破压力精度达到设计要求。当时发射场设施非常简陋。发电站是用芦席围成的,顶上只盖了一张油布篷。发射场没有通讯设备,总指挥下达命令只能靠呼叫和手势;没有专用的加注设备,加注推进剂是用自行车打气筒作为压力源;没有自动遥测定向天线,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来跟踪火箭。创业之初,就是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因陋就简,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Ⅶ 我国卫星通讯和运载火箭成就,谢谢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所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走上世界的舞台。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进入太空后,毛泽东同志次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郑重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科研人员数年的艰辛探索,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的进展。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提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设计方案。5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这颗卫星不仅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至今,全世界也只有8个国家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可以想见,“东方红”1号的升空,在全世界引起了多么大的轰动,又是多么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东方红”1号只能在宇宙中播送无线电信号,还谈不上卫星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我国最早研制的应用卫星是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可以为其后的载人航天活动打下基础。从1966年立项起,返回式卫星研制人员先后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首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在轨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此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这项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道世界难题,美国曾为此付出了13颗卫星的“学费”。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
第一颗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出现,使现代通信产生了质的飞跃。不过,这种卫星一般需运行在高约3.6万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对火箭和卫星的要求很高,目前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技术。
1970年6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别组织队伍,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在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之后,1984年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由长征3号火箭发射升空,但由于火箭三子级二次点火未获成功,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同年4月8日,我国又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并于4月16日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这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2号。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颗气象卫星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研制气象卫星,至1988年9月7日,首次成功发射实验型气象卫星“风云”1A,准确地进入了太阳同步轨道。该星有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达3000千米,可在太空获得高质量云图照片,既能捕捉到锋面云系、次序涡云系、温带气旋、暴雨云团、赤道辐射带、热带云图和台风天气系统图像,还能指出地形地貌特征、海面温度、海雾、植被、洪水和积雪地面情况。“风云”1A的升空,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能自行研制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为了极大地改善区域性短期天气预报,我国还积极研制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并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A。
第一颗资源卫星
中国于1999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了同巴西合作研制的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又称“资源”1号),开创了我国航天遥感新的里程碑。“资源”1号为传输型遥感卫星,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为中巴两国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国土资源综合调查等重要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颗海洋卫星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然而,要想对占地球表面积70.8%的不断运动着的水体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靠一般方法是很难的。2002年5月15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运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上。与国外同类卫星相比,“海洋”1号谱段较全,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探测并存,对于提取海洋水色和海表温度等多种信息,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其投入产出比有望达到1∶5.9至1∶10.6。
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国成功地将三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自主建立起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一个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性导航系统,通过双星定位方式工作。根据需要,我国还将建立其它几个系统,使数据传送得更加连贯。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3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返回式卫星技术的成熟掌握以及通信、气象、资源、海洋、导航等实用技术卫星网络的搭建成功,使得发射载人飞船成为中国人可望又可即的目标。但是,载人航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七大系统,仅就飞船而言就有13个分系统。在实现飞天梦之前,对各系统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飞船载人环境进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国航天工作者先后研制发射了4艘无人试验飞船,以确保载人航天万无一失。
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飞船发射成功,考核了天地往返系统和发射系统以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此后,“神舟”2号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3号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并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和拟人生理信号设备(即“模拟人”),增加了逃逸与应急救生功能。“神舟”4号进行了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在充分继承前3艘无人试验飞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工控制和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等多项功能。
第一艘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
“神舟”5号在诸多关键技术方面又进了一步,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做到“平安上去,安全下来”,飞船上配备有多种安全飞行模式。在正常情况下,飞船是完全自动飞行的,当出现故障时,一般都可以自动切换到备份设备上工作,并能由地面通过遥控进行这种切换,或由航天员使用自动驾驶仪表上的控制功能做这些事。

Ⅷ 我知道我国研究人员最近几年创造的神话故事有什么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长征卫星,发生成功率、有效载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飞船发射到月球。
天舟货运飞船,为太空站提供补给。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
两弹一星,国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号计算机,曾经的第一,现在的第二
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独一无二
探索一号深海科考探测器船,探寻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机(C919),世界第三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1次赴南极,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战略预警雷达,世界仅有中美俄三国可造,探测距离5000公里
辽宁航母,大国霸权
东风21D,专打航母的弹道导弹
中华神盾,数量占世界第二
预警飞机,从进口到出口
四代重歼,世界第二个能造四代重型歼击机的国家
大型运输机,战略运输
自造航母,百年梦想终成真
欧洲野牛,落户中国变中国野牛
双体穿浪导弹艇,世界上第一种双体穿浪军用船只
万吨大驱,世界只有2个国家能独自建造万吨神盾舰
战略核潜艇,和平捍卫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专用医院舰
东风41,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才有的陆上机动式洲际导弹
机动登陆平台舰,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有的半潜式运输舰。
蛟龙600,世界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
巨浪导弹,世界上只有五个国家能水下发射战略导弹
航天测量,航天测量船远望1-7号,海军天眼。

Ⅸ 中国航天2021开门红,你知道我国在航天方向创造过哪些成就吗

中国在近些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大发展,这不仅仅是中国从落后衰败的闭封锁国之后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华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华民族一直是非常优秀而努力的民族,在过去的年代里面我们也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败,但是在最近的一次衰败也是让我们落后了其他国家100年的闭关锁国。在这100年里面我们落后人家科技还有生活方面的经济,我们需要后期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弥补我们的过失。而近几年来中国得到最大发展也离不开中华人民努力拼搏的精神。我国在航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说从一开始的长征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的把我国带领带入了航天科技的领域,而在这之后的神舟一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还有天宫一号到如今2021年的首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乙火箭也预示着我国在航空领域获得的新发展

阅读全文

与我国研究人员最近几年创造的火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