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发糕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啊
发糕是广东湛江市徐闻县民间的传统小吃,也是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传统食品。以糯米蒸煮制成,其味清香、柔嫩而爽口,是一种大众化的饼类食物。在县城或乡镇的菜市场都有摆卖,也有骑自行车载着发糕的小商贩穿街入村巡回叫卖。
发糕制做较为讲究,首先要选择精白的糯米除去沙石等杂质,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再放在清水中浸泡3-6小时,待米粒泡胀后,滤水把湿米磨成米浆。接下来,要将米浆过滤除去颗粒物,加上白糖(或赤糖)、发酵粉,搅匀后倒入特制的蒸笼内。待蒸锅里的水烧开后将蒸笼放入,盖上锅盖,保持火候蒸40分钟左右,就可取出放凉,切成小块便可食用。发糕还可用于人生各种礼仪的专用食品,如寿诞、进宅、婚嫁等,只要在发糕上面贴上红纸剪成的“喜”就可作为贺礼的吉祥物品。并且,它与“福高”同音,是对客人的良好祝福。
[编辑本段]来历
关于发糕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有一天,一位农家小媳妇在拌粉蒸糕时,不小心碰翻了搁在灶头上的一碗酒糟,眼看酒糟流进米粉中,小媳妇急得直想哭,可是她不敢声张,怕遭到公婆的责骂,只得把沾了酒糟的米粉依旧拌好放在蒸笼里蒸。谁知由于酒糟的发酵作用,这一笼糕蒸得特别松软可口,还有一股微微的酒香。于是,大名鼎鼎的发糕就流传开来,这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吧。
[编辑本段]发糕制作工序
发糕制做较为讲究,首先要选择精白的糯米除去沙石等杂质,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再放在清水中浸泡3-6小时,待米粒泡胀后,滤水把湿米磨成米浆。接下来,要将米浆过滤除去颗粒物,加上白糖(或红糖)、发酵粉,搅匀后倒入特制的蒸笼内。待蒸锅里的水烧开后将蒸笼放入,盖上锅盖,保持火候蒸40分钟左右,就可取出放凉,切成小块便可食用。发糕取其“发”字,普遍用于人生各种礼仪的专用食品,如寿诞、进宅、婚嫁等,只要在发糕上面贴上红纸剪成的“喜”就可作为贺礼的吉祥物品。 因其制作的成品往往混有花红粉且规模巨大,故又被称作大红发糕。大红发糕取其“发”字,普遍用于人生各种礼仪的喜事当中,可视作是喜事专用食品。在惠州,寿诞、出生、婚嫁诸俗中对之颇有讲究。一般是将大发糕切成小块、或作为贺客诸亲的回礼,或分发邻里乡亲,今城中居民在近郊农民仍甚讲究。 制作发糕一般使用纯粘米,加糖、发粉或糕种,用大盛器蒸成巨大规模,蒸好的糕点如发得很大,尤令主人欣慰。
② 切糕是谁发明的
大家都知道丝绸之路这段历史,在那个时候,新疆是国内外商队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很重要的食物补给站。由于商人们都是做的长途旅行,所携带的食物必须要能长久保存且便于携带,而且要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比如维生素C,否则人长途跋涉下来,就会像达伽玛和麦哲伦远洋船队上的水手那样,是会得坏血病而死的。
当然古人在那个时候不会分析得这么科学,他们完全是本着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制造长途携带食物的。
切糕由玉米和小麦面粉做成,里面加入了大量的干果和果脯。大家都知道玉米面和小麦面在北方是作主食的,而当时往来于丝绸之路的绝大部分都是北方人,所以用面粉做切糕就理所当然了。
而新疆自古盛产多种水果和干果,比如核桃,花生,葵花籽,葡萄干等等,它们都含有极其丰富的营养,古人们在长期食用的过程中已经明白了它们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所以把它们加到面粉做的切糕中也就不足为奇.
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切糕还必须满足便于携带和保存这一要求。
于是人们在做切糕的时候,在面粉中加入大量的糖,有人要问了,加糖能有什么用?哼哼,糖的用处可大了!首先,它能给切糕调味,其次,大量的高饱和度的糖有很好的防腐作用,再者,蔗糖也是很有营养的食物,特别是在长途旅行中消耗大量能量的情况下,糖份能很好很快的补充体力!
大家要知道,在科学很不发达的那个时代,人们只能凭借日常生活经验去了解各种事物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比如神农尝百草这样的故事。很多流传至今的传统知识,或许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可在当时,说不定是经过许多血和泪的教训才被人们所掌握的呢!
恩,营养丰富,能长期保存不变质,这两个条件已经满足了,那么怎么样才能便于携带呢?这就涉及到制作方法了。
北方人吃面食,都有蒸的习惯,比如馒头包子窝窝头,所以我们也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蒸切糕这种方法,和面的时候,在面团中加入适量的干果和果脯,以及大量的蔗糖和红糖,面粉和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可以上蒸锅蒸了,大概的流程和发糕,馒头这些差不多,关键之处在于切糕蒸熟以后,接下来的处理方法。
切糕蒸熟以后,趁热将它放进一个很结实的木槽之中(木槽由几块单独的厚木板围成,用粗麻绳和两头弯的大铁钉固定在一起),再用一块厚木板盖在切糕上面,木板上面再压上一些重物,比如石块或铁块,总之要够重够分量,当让你要找几个小胖站在上面也无可厚非。就这样切糕慢慢得被压到很紧实,里面很多水分也随着木槽底部的缝隙慢慢流出。
两天之后,移开重物或者小胖们,再撬起铁钉,解开麻绳,取下木板,一块结结实实,香气四溢的切糕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这样制作而成的切糕,密度高,好像压缩饼干,一小块就足以填饱肚子,且营养丰富,不易变质,深受往来客商的欢迎。
有人说里面加了水银才会很重,其实根本就是胡说,大家买个热馒头回去试着自己把它压缩到很小,就知道压缩后的小小的一块面粉分量其实是很重的
可是,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新疆同胞还是很不厚道的,他们被金钱所引诱,抛弃我们良好的传统道德,用粗制滥造的手段做出切糕拿到内地来买。
这些切糕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看很诱人,但实际上都是用糖精和劣质面粉以及变质的干果做成,而且卖的时候使用一些龌龊的伎俩来欺骗顾客成交(比如顾客问多少钱一斤,他们说的价格却是多少钱一两,比如2块钱,顾客以为是2块钱一斤,毫不犹豫就买),顾客购买后发现被骗,他们再伙同一些无耻之徒用威胁手段强迫顾客购买,很多顾客也不想因为十多二十块钱搞到很麻烦,往往也就算了
③ 黄冈许师傅发糕培训真的坑
一点都不坑的 ,很实用 ,创业都很有帮助的,望大家不要坑别人
没有没有 可能是许师傅太忙了把,我在那边就不会 是手把手交的
④ 龙游发糕的历史
龙游发糕起始年代已很久远,因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又是“福高”的谐音,象征吉利,因而成为节日礼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蒸制作糕,用作点心或馈赠亲友。花色品种多样,有白糖糕、桂花糕、核桃糕、红枣糕、大栗糕等。发糕配料上乘,加工精细,选用上白糯米搭配粳籼米,浸数十天后,用水漂清,磨成细粉,按比例加猪油、白糖、酒酵调制,经发酵后蒸熟。色泽晶莹如玉,孔细如针,色香味美,食之糯而不粘,甜而不腻。
⑤ 鬼节的烧钱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谁发明的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汉语中用“鬼”组成的词如“鬼雄、鬼魅、鬼才”之类举不胜举,民间关于鬼的传说更无法搜集穷尽。我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达到几近完美的程度。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6�1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 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当然,鬼节这一天,从山野到街路,到处火光闪耀,烟气缭绕,纸灰飞扬,造成环境的污染,有时还会酿成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什么办法呢?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人那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传说中阴历7月15日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那天它们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称之为鬼节.
⑥ 发糕和馒头哪个好消化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特别喜欢吃发糕,我们都知道发糕的甜味要比馒头甜,那发糕热量比馒头大吗?下面我们来看看发糕和馒头制做的区别。
发糕热量比馒头大吗
应该是发糕吧,感觉发糕吃着比馒头甜。
面粉面食更容易发胖,因为里面含有更多的淀粉,会被分解成麦芽糖面食更容易发胖,因为里面含有更多的淀粉,会被分解成麦芽糖都是一样的。
发糕和馒头制作做的区别
发糕是以糯米蒸煮制成的一种食品,主要原料是纯粘米,加糖、发粉或糕种,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糯米酒发酵而成,营养丰富,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食用。
发糕是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发糕是以面粉经发酵制成,主要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更容易消化吸收。胃酸过多、胀肚、消化不良而致腹泻的人吃烤发糕,会感到舒服并减轻症状。
发糕怎么做好吃
玉米面发糕
材料:玉米面(黄)50克、面粉50克、调料白糖20克、蜜豆20克、泡打粉3克、水100克 。
玉米面发糕的做法:
1、所有粉类过筛子再加入其他材料放入容器中。
2、搅拌开来,加入水,搅拌成面。
3、用刷子把容器刷油,这样是为了防沾,然后将面糊倒入。
4、盖上盖子,不用封死。也可以用保鲜膜包上
5、冷水上锅,中火,蒸30分钟
小贴士:
1、粉类过筛一下,第一不会有颗粒,第二,会让泡打粉充分发挥作用
2、你可以放蜜红豆,也可以放其他果干
3、此款发糕食用普通面粉即可,不必像做蛋糕一样使用低粉。
4、面粉中加入少许细砂糖,不仅使口味更佳,也有助于发酵。
小米面发糕
主料:面粉900克、小米面300克、牛奶250毫升、发酵粉5克、葡萄干适量、玉米适量、枣(干)适量。
做法:
1、用900克白面、小米面300克、酵母粉5克、牛奶250毫升和面,发酵1小时左右;
2、在发好的面团内加入葡萄干、玉米粒、将面团揉匀,做成圆型。净置10分钟左右,使其再发酵;
3、将发好的面团上锅蒸30分钟,开锅在面团上插上大枣,出锅后切成大块。
玉米南瓜发糕
食材:
200g玉米粉、200g面粉、100g南瓜、适量红豆馅、适量葡萄干、适量白糖、适量发酵粉、适量红枣。
做法:
1)备好小麦面粉和玉米粉;
2)红枣用水浸泡半小时;
3)红豆馅里加糖,这次没有把红豆捣碎,粗粗地吃吧;
4)发酵粉用温水化开,因为南瓜水份多,所以要少用点温水;
5)把玉米粉和面粉放入发酵水中;
6)加入蒸熟的南瓜;
7)和成光滑的面团静置发酵;
8)发酵后加入点点碱面揉匀中和酸性;
9)再次发酵;
10)发酵好之后取其一半面团擀成个大厚饼;
11)铺上一层红豆馅;
12)撒上一层葡萄干;
13)剩下的面团也擀成一个大厚面饼盖在放了馅的面饼上;
14)放一层红枣;
15)可以上锅蒸啦,大火半小时,即熟;
16)很松软,自然甜,很好吃哦!
⑦ 大发糕蕴含着浓浓的年味和美好的祝愿!这有什么寓意和祝福
大发糕也叫步步登高大发糕,寓意新的一年每个人都要步步登高、吉祥如意! 大发糕有很多美好寓意:象征着新的一年,步步登高,吉祥如意,一帆风顺。
发糕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是浙江省龙游县,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及四川省、重庆市等地的汉族传统美食。以糯米蒸煮制成,成品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是一种大众化的饼类食物。
发糕制做较为讲究,首先要选择精白的糯米除去沙石等杂质,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再放在清水中浸泡3-6小时,待米粒泡胀后,滤水把湿米磨成米浆。
再将米浆过滤除去颗粒物,加上白糖(或红糖)、发酵粉,搅匀后倒入特制的蒸笼内。
待蒸锅里的水烧开后将蒸笼放入,盖上锅盖,保持火候蒸40分钟左右,就可取出放凉,切成小块便可食用。
⑧ 蒸笼可以蒸发糕吗
可以的。跟蒸馒头是一样的道理的。
首先要发好面哦。
⑨ 为什么发好的白糖糕,米发糕,泡耙蒸熟后却发不起来
给朋友点建议吧成都风味独特、品类繁多的小吃,与其肴馔一样脍炙人口。从各色小面到抄手、饺子,从腌卤到凉拌冷食,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元,从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琅满目,各味俱全,种类不下200种。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小吃店。这些名小吃,多半是早年由小商小贩肩挑手提,沿街摆摊设铺经营起家的。成都小吃往往由小商贩的姓氏和设店开业的街道为名,招牌丰富多彩,且扣着行业特点和店址风光,如总府街的赖汤元,荔枝巷的钟水饺,长顺街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耗子洞张鸭子,洞子口张老五凉粉,铜井巷素面等等,今天,有的名小吃已迁新址,但依然沿用旧名。小吃中的面食有担担面、枕头嫂面、钟水饺、龙抄手。担担面用红油、花椒、咸酱油、芽菜末、葱花、味精、醋等作调米,加上碎肉,十分可口,常常是吃一碗担担面,引出许多孩时的梦。宋嫂面是一种鲜美鱼羹面,以鱼肉、芽菜、香菌制成鱼羹,以其入面,鲜美无比,因是[南宋]东京人宋五嫂所发明,故有此温馨的名字。钟水饺皮薄馅嫩,红油水饺以甜红酱油作佐料,突出甜咸鲜味和红油蒜泥香味;清汤水饺清鲜味美,细嫩化渣。成都的著名小吃餐厅当属“龙抄手”。以抄手为龙头,聚成都所有名小吃于一店。龙抄手制作精美,皮薄馅嫩,滋润化渣,汤味浑香,名不虚传。如果再来一份白蜂糕、叶儿粑、玻璃烧麦、蛋烘糕、牛肉焦饼、川北凉粉、珍珠元子,会感到很惬意。不过请您记住,它可不是龙姓开设。创办人是“浓花茶社”的几个伙计,取其谐音及龙凤成祥之意。成都的汤元远近闻名。赖汤元有近百年的历史,皮薄心香,有三不沾的特点:不沾碗,不沾筷子,不沾牙齿。黑芝麻鸡油酥洗沙心子最为有名,吃时加上小碟白糖芝麻酱更是有滋有味,好香甜哦!许多年青的朋友是否从中尝到了生活的甜蜜!郭汤元的心子加进各种蜜饯,一碗四个汤元,个个味道不同。嗯,还有香甜可口、油而不腻的“古月胡”三合泥,肉馅饱满、鲜香无比的韩包子,酥脆香甜的鲜花饼,色白晶莹的珍珠圆子,油茶、馓子、蒸蒸糕、麻花,发糕、马蹄糕、糖油果子、“三大炮”、酸辣粉、凉粉、凉面、碗豆糕、肥肠粉、小笼包子……,还有成都的怪味鸡块、怪味兔丁、凉拦肚条,夫妻肺片。腌卤制品有成都的“王胖鸭”、耗子洞的挂炉鸡,……如今,成都的美食节名扬国内外,成都人爱吃,会吃,吃的精美,成都人与成都小吃一起,可为誉满天下啦!
⑩ 鬼节的烧钱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谁发明的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汉语中用“鬼”组成的词如“鬼雄、鬼魅、鬼才”之类举不胜举,民间关于鬼的传说更无法搜集穷尽。我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达到几近完美的程度。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 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当然,鬼节这一天,从山野到街路,到处火光闪耀,烟气缭绕,纸灰飞扬,造成环境的污染,有时还会酿成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什么办法呢?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人那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传说中阴历7月15日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那天它们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称之为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