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人文创造力

人文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1-11-26 00:02:49

『壹』 人文艺术的重要性

在人的素质中,艺术修养不可缺少。艺术不像语言和知识那样,需要经过翻译和说教才能为人们接受和感悟,它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精神和生命状态。提高审美素质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学习和修养,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增强文化艺术素养,开拓创新思维、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更好的用自己眼睛看待对象、直接做出判断,通过对个别事物的了解,从而洞察、了解事物的本质,尤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即时地做出决断和处理。
人文和艺术有很好的包容性,融合与交流是艺术文化形成之基石,我是一名教师,我们要传承文化艺术的优点,对各种知识兼容并蓄,融会升华,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人是有资质区别的,也各有优秀的潜质,而文化艺术修养是最能激发人的潜质的。我需要艺术资养、精神也需要艺术丰富,我只有不断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自己审美、言谈能力,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才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贰』 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创造力不发达,为什么我们社会缺乏人文科学的人才,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丰富的色彩。

因为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没有从小树立,还有就是教育体制待改善!中国父母的思想也待提高.总之,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叁』 如何培养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阅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3)人文创造力扩展阅读: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1,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参考资料:

创造力-网络

『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应怎样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文化,是一个很神圣的名词,它包含着太多太多。从古至今,包括未来,文
化在历史的源远流长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
引领前进的旗
帜;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文明进步的标识;
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
美好生
活的保障;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11

8
日,胡
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
教育
人民、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吹响了号角、
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不断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
向着建
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总书记报告提出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
共识,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这是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对人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位要求,
时时刻刻都要作为文化建设
的标准和追求目标。
报告明确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方向、
创作、
重点工程、
文艺工
作者的要求,
强调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高文化产品质量,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坚持面向基层、
服务群众,

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建设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开展全民
阅读活动,
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
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

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文化建设之所以在当前显示出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是因为自改革开
放以来,
我国逐渐积累起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力量。
而当物质财富和物质力量
得到极大发展和扩充时,
也必须要有精神文化的相应发展,
从而使物质财富成为
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
使日益增长的物质力量得到合理的运用、
有益的调节并获
得自由的表现。

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任务的关
键。所谓“关键”,就是任务的核心、总纲。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事实上,
对于任何一种真正有作
为的和积极的文化建设来说,
文化创造的活力及其增强始终是关键。
具有这种文
化创造活力,
即便原先落后的民族也会创造出伟大的文明成果;
如果这种活力丧
失殆尽,
则再昌盛的文明也会日落西山。
界衰亡之际,
就是“野蛮对于当今中国
的文化建设来说,只要全民族真正具有文化创造活力,并使这种活力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会有生命的源泉,有保障的力量。

那么,
文化创造活力从何而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不是被主观设想
或假定出来的东西,
它是具有现实基础的,
这一基础就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
性实践。
正是在这一历史性实践的基础上,
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面临严峻挑战的过
程中重获生机;
也正是在这一实践的基础上,
积极生成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发展
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我们也应从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中去寻找
文化创造活力的现实源头,
以及增强这种创造活力的基本方法。
我认为增强民族
文化创造力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八个字:认知,创新,人才,为民。

认知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必须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对自身的文化历史、
文化现象、
文化成果进行充分的考察和分析,
总结经验,
评估价值,努力挖掘、
提升历史文
明成果,
从容坚守优秀文化传统,
鼓起勇气奋发进取,
以实现对文化的自我认知、
自我反思、
自我创建。
中华民族文明悠久的历史功业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造就了
文化的丰富色调与多元品格。
应当凸显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注重对历史、
地域
文化的重新审视、
定位和传承,
将保护、
传承本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造
艺术精品有机结合起来,
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与根性,
重塑并提升当地的文化形
象,
打造出能够充分展现地域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的优秀作品,
使之成为具有独
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

创新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坚持艺术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
展的灵魂,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生生不息、
永续发展;
只有将蕴含在人民大众
中的创新能力普遍激发,
13
亿人的文化创造才会使中国文化迎来更加辉煌的未
来。
艺术精品的创作是基于文化自觉自信的前提下的创作状态,
它要求我们必须
充分认识那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这是
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文化源头和深厚土壤,
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现代意识的艺
术创新和精品生产,
不仅是我们让传统文化与当下人们的精神情感血脉相通,

得弘扬与提升的重要举措,
而且是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建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通
过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
影响力。

人才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立足和把握当地人文资源。文化发展,人才为本。

学术民主、
艺术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作风,
才能营造百
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
这样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十八
大报告强调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
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其次,
我认为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完善
的教育机制,这样自然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来。

为民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
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文化的享受者。
只有人民群
众与文化的接触日益广泛深刻,
文化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为此,
应该贴近
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
不断创作出让
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应当遵守这八个字:认知,
创新,
人才,
为民。
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
想不到的挫折。
因而,
文化创造的活力源泉也必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为人
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文化才会蒸蒸日上,
才会进一步走向一个文化强国迈进,

会一步步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终极目标。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共同创造中国
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总书记的讲话一次次激起了全国人民
的热血,
一次次坚定了我们必胜的信念。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伍』 是什么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

搂主,要回答“是什么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 先要弄明白是什么激发了人们(以企业员工为例)的创造力!!

如果管理者能很好地实现了与员工的沟通。管理者信任员工,愿意将企业的情况和处境通报给员工,让员工参与管理。这使员工们充分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一部分,与企业兴衰与共,所以想事情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以一个主人的身份为企业添砖加瓦,并能使企业的各项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企业领导者,仅仅依靠一些物质手段激励员工,而不着眼于员工的感情生活是不够的,与下属进行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大潮中,一个企业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的创造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管理者的创造力可能是有限的,而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却是无穷的。因为员工来自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所以他们的创造力也就全面体现在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个员工都前进一步,整个企业将会前进一大步。但关键是,如何才能激发员工们的创造力呢?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们做任何事,都习惯问一个“为什么”?想不通或者是不明白,就不会做的起劲,而且也不会主动去做,更不要说开动脑筋去想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发展的如何,面临怎样的机遇或挑战,他就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企业去设想出路和寻找发展良机。也许当企业大步向前的时候,员工自己还在自满自足停滞不前,而当事后得知“原来如此”时,却早已时过境迁了。所以,企业在不停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员工们以发展的

眼光认识企业,并让员工在认识企业的同时,认识自己,想一想自己是否跟得上企业发展的脚步,从而配合企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即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这一角度来说,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及时沟通,就是员工创造力的源泉,不仅是员工自身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现在国内许多企业似乎并不怎么重视现有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是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企业的领导宁可花高价聘一个“外来的和尚”,也不愿意花一点钱去培训自己的员工。烟草企业也不例外。其实,上进之学,人人有之,企业内现有员工更加熟悉企业发展状况,并对自己做了很大贡献的企业有更浓厚的热爱之情,所以工作起来会更加投入。例如,士光敏担任日本东芝会社社长时,就坚持内部聘才的原则,即企业不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一般都从内部选拔,使员工得到锻炼的机会。这对那些暂时未获提升的员工也有一种激励作用。正是这种管理方法,东芝会社才得以快速发展。所以说,只要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做好沟通理解工作,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注意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不难从中发现人才。并且,这些从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人才会比“外来的和尚”做得更好。

『陆』 什么是人文性

人文性是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

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

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

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6)人文创造力扩展阅读

人文的分类,是一个简单而又繁琐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人文的核心是“人”,只要这个事物的出现跟“人”的活动有关,就可以作为一类罗列出来。说它复杂,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不仅有区域的限制,还有时间上的不同 。这就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不同。因此,其产生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求同存异,是我使用的分类方法。具体概括为,寻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上的人们活动的共同点,保留有争议的地方。因此,我把人文分为以下几大类:

服饰文化:跟“衣”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跟穿着、打扮有关的物品,比如服装、首饰、鞋帽等。

饮食文化:跟“食”有关的,包含了人们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关的所有的物品,比如蔬菜、水果、调味料、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品等。

建筑文化:跟“住”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关的物品,比如洞穴、房屋、阁楼、庭院等。

交通文化:跟“行”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关的物品,比如,马匹、车辆、飞机、轮船等。

文学或者教育文化:用以帮助人们掌握相应技能,交流、知识的普及、进行大范围活动等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化。

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比如,商业、管理、宗教信仰、书画、音乐、节日庆典、军事、政治、武术、手工业等。这些文化的产生,是跟人的职业分工有关,跟人的爱好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文

『柒』 简述人文艺术素养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系

精锐教育杭州庆春路校区数学柴老师为你解答 美术课和艺术课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为它们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与创造性的培养。这两门课修订后的课标有哪些变化?在落实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针对广大教师关心的一些问题,本期专版刊发了修订组专家的解读。——编者
培养综合素养 提升创造力
——访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滕守尧教授
■本报记者 杜悦
实验稿艺术课标在各地实验区已试验10年,实施过程中显示出哪些问题?课标修订过程中主要关注了哪些方面?修订后的课标有哪些变化?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滕守尧教授。
记者:10年来艺术课标在各地的实验情况是怎么样的?试验区师生有哪些反馈意见?
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发布,根据实验稿课标同时开发了若干套教材,全国22个地区参与实验,涉及中小学生人数达65万。实验3年后,国家曾组织过专门调查组到实验区作了大规模调查,当时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教师认为综合艺术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与其他课程比较,艺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尤其是创造力和人文素养具有天然优势。95%的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态度是“很喜欢”和“比较喜欢”。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是理解、支持、喜欢艺术课程的。
在调查组与教师的讨论中,一些教师提出了师资培养和培训、评价和奖励等问题,还有相关标准和教材对某些问题解释有些模糊的问题。但在回答“你是赞成分科还是赞成继续推进艺术综合课程”时,80%的教师赞成继续推行艺术课程。
我们认为,试验区师生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其认识亦相当深刻、到位,并且在长达10年的试验中得到了证实。国家根据教育改革的进程和实验的情况,组成了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吸收更多的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参与修订。
记者:实验稿艺术课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滕守尧:课标修订组在充分调查和研讨后,认为,虽然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综合艺术课程的设立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适合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但它没有指出,综合艺术教育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珍宝,致使许多师生在研究和实践中脱离了中华传统之源。实验稿确定了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也确立了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标准;但没有对“艺术能力”进行清晰的和具体的界定,没有指出它与艺术的知识技能有何区别,致使师生对艺术的总体目标认识模糊。实验稿指出了综合艺术课程涵盖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习领域,却没有清晰说明各门类艺术之间如何联系和综合,容易使人理解为综合艺术课程就是各门类艺术课程的捆绑或相加。这些缺陷在艺术课程的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艺术教师读了实验稿课标后,虽然对“综合”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却不知如何去综合;知道了必须通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结而产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却不知道由此发展出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究竟是什么。这是艺术教师开展艺术教学时普遍感到困难和模糊的重要原因。另外,它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建议,但未能对各级行政领导如何支持艺术课程提出具体的规定,致使实施艺术课程的所有地区都没有专门的艺术教研员,艺术课的课程得不到任何评价和支持,所有的奖励都给予了音乐和美术教师,与艺术教师无关,严重损害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
记者:修订后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有哪几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些变化?
滕守尧:修订稿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很明显,这一提法使综合艺术之“水"有了源,使综合艺术教育这棵“树"有了本,从而增加了从事综合艺术教育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底气。在“课程设计思路”的图示中,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五者连环相套,构成了综合艺术的总体框架,并以更具体和明晰的案例说明如何综合,使人对各类艺术的综合一目了然。
修订稿明确指出,综合不仅包含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技,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联系,还包含了艺术课程三大环节之间的联系,即在感知与体验基础上的创造与表现,在创造与表现基础上的反思与评价。这三大环节的教学又分别形成与之相应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修订稿对以上三大能力作出十分具体和清晰的界定,并放入内容标准,提出各不同学段应达到的三大能力水平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水平的教学建议。
修订稿对学生应获得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所作的清晰界定,不仅解答了师生的许多困惑,而且使师生对下述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虽然中小学生学习的艺术课程包含艺术的知识技能,但它们绝不是技术娴熟的演员、音乐家、画家演示的技术,其作品也不应是专业艺术家创作的东西。把学生当成专业艺术家来培养,已经超出了基础教育的能力和范围。中小学学生学习的艺术课程,应该是有限的知识和技术与其熟悉的生活、情感、文化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当有限的艺术知识技能与学生个人生活和情感感受融为一体,并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时,其表达也许从技术的层面看并不成熟,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它就是艺术。反过来,如果让中小学生仅仅学习和展示艺术技能,即使其技术纯熟,因为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感情、文化和科技背景,这样的作品也只能是虚假的东西,这样的学生极容易受制于功利,成为既无精神自由、也无创造精神的“小艺匠”。

『捌』 民族创造力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创新的能力,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人文情怀知识的创新。

『玖』 如何理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包容中外优长,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标。传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以文献档案的方式作用于当下;二是有选择地汲取阐发,与当代文化相融以传续发展。中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其在今天的繁荣发展,正如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所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选编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其中,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发展并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丰富的智慧和优秀的精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操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时代精神,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经验成果,发展现代科技,创造现代文化形式,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竞争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快速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国走出了一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在国际上树立起全新的大国形象,这正是得益于中国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的勇气和底气,努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转化”是在已有基础上做出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创造性”则是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创新建;“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向前开发拓展延伸,而“创新性”是在旧有基础上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理论,创新价值观念,并通过理论成果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教化国人,进而确立并形成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理念。
中华民族在历尽百年屈辱之后痛彻意识到:只有国力强,文化才能强;文化强,国力则更强的深刻道理。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转变发展模式,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物质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强国人文化需求的意识和文化消费能力是基础;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服务体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统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行为养成、艺术鉴赏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国粹、研究阐释新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是要务;不懈努力,不断推出和积累真正具有世界水准的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和文艺作品,鼓励艺术大胆创新实验是核心;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对话的参与和发声意识是重要的举措。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为中国的伟大变革与复兴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

阅读全文

与人文创造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