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抽象、综合、判断、概括、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师在“懂”字上下功夫多,而在“创”字上动脑筋少,结果是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习惯于思考问题,只会读死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在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开始就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方法。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求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四、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正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正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正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正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正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简单,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必须维持这种积极性,不拘泥于课本上的解题方法,以及对定理或公式的补充和推广等�凡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东西都是创造和创新�只要学生养成了创新的思维习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作者单位:遵义县金鸡中学)
2.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教育是研究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门新兴科学。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内涵丰富、外延较宽的概念,国内外专家进行了研究,至今未能定论。本文依据心理学原理和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创设氛围,鼓励质疑,激发想象与联想,打破定势等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造性 思维
一、 引论
传统的教学思想所重视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以储存现有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虽然也能使学生饱读诗书,但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载体。
二、 本论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思考、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而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新课改下,老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处于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意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才可能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在这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要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两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两个苹果,两种思想互相交流却能激发新思想。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多向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进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满堂灌、传授式、讲解式代替思考,死记代替质疑,一切为了考试,不需要、不允许学生质疑,提出不同的问题,这种应试教育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计要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学生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训练,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其次,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成为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才能的不竭动力。再次,在教学中要肯定多于否定,鼓励多于批评。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使课堂真正地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探讨的场所。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生活实际,不着边际的滥问。教师指导学生可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并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焦急”与“耐心”是一对反义词,是不是矛盾了。这些问题,无不体现了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三)激发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想象和联想是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培养目标,想象和联想作一种能力,只能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特别的关注以下2点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如图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鸟鱼花虫、人物风俗……并要善于把观察到的东西用于课文的理解和写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表象积累,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的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麽、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个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学生入景入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如教学《军神》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军神”含义时,教师向学生说说这个词的表面意思后,又进一步问:“如果你是沃克先生,面对刘伯承你会怎么说?”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你意志坚强如钢,没人能及得上。”有的说:“你不是一个凡人而是来自天上的军神。”有的说:“你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人。”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在教师启发下他们展开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它在教学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的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而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形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多样性。
1、 同一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写一篇《我的老师》一文。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老师如何带病工作和冒雨摸黑为生病的同学补课之类的材料,而造成内容的雷同,殊不知,教师除了工作之外还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和业余生活,选择这些材料,同样能反映老师的品格和形象。为此,作文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在校园里采访教过自己的老师,向他们详细询问有关生活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内容。经过引导,同学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的好作文。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求异思维的发展。
2、 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的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固定的答案的习题,使学生的思日趋狭窄、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训练。如在教学中有一道习题,把“我们降下国旗”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愿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国旗被我们降下来了。”(被字句)“我们把国旗降下来了”(把字句)……
三、 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合理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3.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专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属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4.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激发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连动性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5.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教给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6,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7,培养创造性人格。
6.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保证
⒈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
事实上,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沟通,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民主,学生才会有参与意识,敢于质疑,主动探索,从而使才智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新意识的儿童,大多感情强烈,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独立思考,勤学好问,不依赖、不盲从,不怕困难。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
2.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除良好的师生关系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也是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有创造力的人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出众的人,他们往往有一定独立的态度和自己的兴趣,在于他们对待世界万物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个性的特征。所以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平时关心、信任和爱护学生外,教师还要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包括学习目的性在内的精神追求,渊博的知识、姻熟的教学艺术,去揭示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奥秘和展示数学知识内部那种紧密而和谐美妙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与思维创新是密切相连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典故或趣题,比如:德国心理学家费西纳的心理测试、小高斯10岁时巧算“1+2+3+…+99+100”、“用16根同样的小棒能摆出多少种长方形”等等。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分析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二、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学生听,不能过分严肃,过多地批评。因为这样做使学生思想紧张、心理压抑、思路不畅,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会引起学生畏惧数学,厌倦学习。
⒈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学贵有疑,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通过情境、故事、疑问和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于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动辄训斥,以免挫伤其积极性,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⒉ 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实施再创造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一定在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之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再复制一遍知识。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也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主动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促进思维,尤其是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或与众不同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一课,首先,学生用猜、剪、拼、量和算等方法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学生以与前人的推理验证相同的方式在进行学习,已经是在进行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了,但此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提出了“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于是,学生又一次进入了紧张的思维活跃状态,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逐一地发现了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进而学生讨论总结出了 n边形的内角和:n个180中减去360,或(n一2)×180这一正确结论。在这里,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掌握了多边形内角和的结论,而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他们的创新精神。
再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认识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6+6+6+6+4=?学生的反应是情绪化的,快嘴的学生已经在嚷嚷“不能写出乘法算式”了。在这个变异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思维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结果孩子们得出的答案是:6×4+4(一般思维)、7×4(4个7创新思维)、4×7(7个4创新思维)6×5-2(创新思维)。“7+4+5+2+3+6这个算式能改写乘法吗?”学生不再急于脱口而出,但片刻就写出了9+9+9和9×3。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深化,这些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就必须积极地去开发。一次次的思维创新成果才会激励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
教师特别要尊重他们的思考和劳动。对差生应采取亲近、鼓励和信任的态度,让他们与优生一块合作,一块探索,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学困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我也能行”、“我也能发现”、“创新并不神秘”,从而切实体验到创新的魅力 。
三、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
《国家课程标准》数学目标中在解决问题方面指出:“(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所以,通过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思想所重视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回。这种以储存答现有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虽然也能使学生饱读诗书,但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