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自然的一切创造都有目的性

自然的一切创造都有目的性

发布时间:2021-11-24 06:19:00

『壹』 如何理解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

1.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规定
在康德美学中,目的与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规定,在探讨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须把这些概念厘定清楚。那么,什么是目的呢?康德给出了自己的确切的表征,他说:“一个关于对象的概念在它同时包含着这个对象的现实性的基础时叫做目的。”(1)康德把目的分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两种,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为了它物,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适应性。在这里,康德所谓的“目的”是一种“内在目的”,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概念(本质)中包含着它自己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赖于其内在必然性。很显然,康德的内在目的论,有别于无目的性与外在目的论。
关于什么是合目的性的问题,康德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而一个物体和诸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质相一致时,叫做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2)在康德看来,判断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经验的规律下的自然界活动的形式时,就称为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而自然的合目的性又可分为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质料的合目的性。显然,康德作为审美判断之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指形式的合目的性,它是关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而有别于作为关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的质料的合目的性。
康德进一步阐释了关于目的与合目的性的思想。就目的而言,例如“人”之所以成为“人”自身,正是基于按照“人”这一概念要求自己,并由此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人”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人的现实性的基础。无疑,它是自身存在的根据。就合同的性而言,通过此概念可以把自然界的诸经验规律的多样性统一起来。例如看见一座山、一条河、一朵花时感到的愉悦及其一致性。
2.合目的性原理的证明
在康德关于美的分析中,合目的性原理被作为奠基于共通感基础之上的审美的思维形式,它是审美的普遍性的主观依据。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作为一种反思判断,它的先验原理便是合目的性原理。这正如鲍桑葵所指出的:“在鉴赏判断中所包含的关系方面,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性的形式,只要这个对象能在没有目的观念的情况下知觉到。”(3)
进而,康德用演绎法来证明为何需要这一先验原理。对事物的认识,除了受时间条件的规定外,还要受事物的样式条件的规定,某物与它物的样式不同,构成了自然界中事物间的区别,样式成了某物之所以是某物的原因,而且这原因也是结果。因为,某物的样式显示出某物好象是有目的的。单纯经验规律的显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是私人的,趣味无可争辨。但是,自然的诸经验规律有无统一性呢?能否在少数原理下把多样性统一起来呢?这就是康德寻找合目的性原理的驱动力。康德认为,必须设想有这种统一性,因为这是知性的必然要求。他说:“必须为了探究这些经验的所谓的规律而设置一个先验原理作为对它们的一切反思的基础,从而按照它们,一个可认识的自然秩序才是可能的。”(4)因此,就必须设定自然本身有目的,同时自然的形式具有合目的性。
3.合目的性原理与审美和艺术
那么,合目的性与人的审美情感又有何关系呢?某物具有自然的合目的性,就会使人愉快。为何自然的合目的性能与我们的愉快情绪相联结呢?康德认为,这是由于一种意图的达成就导致愉快,而意图的达成就是把单纯经验规律的多样性归结为原理的统一性。他说:“一切意图的达成都与快乐的情绪相联结;这意图的达成有一先验表象为其条件,象在这里对于所有反思着的判断力有一个原理一样,快乐的情绪也是被一个先验和对每个人都有效的根据所规定:并且也仅仅是由客体联系到认识机能。”(5)当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头脑中先验的关于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因此,也符合了我们的认识机能的要求,从而使我们在知性力和想象力的和谐产生的表象中,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引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的对象就被称为美,而通过情感对美的对象的判断则被称为鉴赏。
康德认为,艺术活动不同于自然活动,艺术活动是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康德把合目的性原理作为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去寻求审美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据,它不是为自然而设立的,而是为人自己设立的。基于合目的性原理,人们可寻求较为一致的有可能达成共识的共通感,从而为美学及各门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在特性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有其独特的规定即特质或内在特性,由此对自身加以限定并与先前的诸多的美学理念相区分,从而为审美活动中的判断力提供基本原理。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在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那里,无目的的合目性之中前后两个目的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客观上,美不是有用的,审美是无利害性的。康德说:“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无任何利害关系的。”(6)虽然美感伴随快感,但它是快感的升华。而主观上,它又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反映的是主观的知性力与想象力协调的心意状态的情感形式,这种情感形式通过一种类比,一种拟人化的思维方式,使得对象始终不脱离表象而体现出合目的性。因此,审美的合目的性仅仅是形式本身同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感的一种关系,而与通常意义上的目的区分开来。美不仅和愉悦性本身也和善相区分,因为在康德看来,愉悦性和善都具有明确的主观目的。
2.合目的性的主观性
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处于特定的心意机能状态之中,合目的性是指对象对主体的合目的性。这里,对象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主体则是知性力与想象力协调的情感,通过该情感,主体将诸多个别的自然现象统一于一个先验的自然整体,从给定的特殊去寻找普遍,从偶然中去寻求法则。康德认为,从方式上来看,审美判断具有范例的必然性,当然这以人们共同的感觉力为基础。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对象是个别性的事物,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但却具有普遍有效性。当然,这种普遍性是主观的,严格说应是主体间的,即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意状态。通过这种心意状态,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来理解自然,这无疑是一种拟人性。
3.无涉理性概念的合目的性
作为审美或鉴赏判断力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有别于逻辑判断。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产生直观印象,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才形成感性表象。审美表象与逻辑表象的一个重要区分在于,后者依概念的目的表象进行判断,而前者不依概念进行判断。逻辑判断不仅是对事物的形式的判断,而且是对事物作为成果的判断,它以我们头脑中先验地对这事物的目的的概念的表象为依据。合目的性原理,诉诸形式合乎人的诸认识机能的统一性,也即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来进行,而不涉及概念,进而与逻辑判断相区分。在这里,“康德的原则是,没有抽象的概念,就不可能有客观的判断,而美则不牵涉抽象的概念。”(7)
4.先验性与先天合理性
传统美学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陷入了关于美的本性等问题的纷争之中而不能自拔,康德则另辟蹊径,在先验性上花大力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发现了认识能力的先验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发现了欲求能力的先验原则,之后,他又在《判断力批判》中极力寻找快感与不快感的原则。他认为,在哲学的这三个部分中都应有其先验原则。审美趣味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其中包括个人审美的、认识的和道德的等多方面的动机,也包括社会的、文化的、传统的和习俗的各种因素。但康德把这些方面与因素全都悬置起来,从先验的立场来考察一般意义上审美趣味判断所涉及的先天的条件和要素。“美感的根源被康德归结为主体的所谓先天共同感”。(8)同样,康德用先验的方法于崇高的分析。“正是通过无利害关系这一概念,康德打破了美学中快感的优越性。”(9)从而奠定了合目的性原理的先天合理性基础。据此,康德将审美活动与其它人类行动加以区分,“在康德看来,艺术的精神本质源自审美行为与实用行为和食欲行为之间的差别,尽管康德本人偏爱感性直觉。”(10)显然,这种差别根源于审美活动的先验性。
三、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影响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与他的整个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地位,并产生了有益的启示与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大的方面涉及一种新的美学思想产生的影响,也有小的方面某种具体理论观点的影响,有直接的对它贴近时代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对20世纪美学发展的影响。”(11)
1.为从自然通达自由提供了依据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美学的基本著作,更是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也是康德整个理性批判事业的总结,没有它我们很难从整体上理解与把握前两种批判。把美学与目的论结合在判断力中是康德的首创。同时,判断力作为人类高级认识诸能力,它介入了知性与理性之间,虽然不具有自己的立法,但却有自己的独特的原理。人的心意机能可分为认识机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机能和欲求的机能等三大部分,对于认识机能而言,知性为自然界立法,提供一个关于自然作为现象的理论知识的规律。对于欲求机能,理性按照自由概念规定了它应遵从的先验规律。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介于认识机能与欲求机能之间,和判断力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一样。
正是判断力使知性与理性之间的过渡成为可能,情感使认识与欲求之间的过渡成为可能。同时,判断力也是知性与理性的综合,正如情感是认识与欲求的综合一样。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表明美克服了意识中彼此分裂的各种情形,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美消除了这种分裂,因为在美里普遍的与特殊的,目的与手段,概念和对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贯的。”(12)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立法(哲学),有两大目标,即自然与自由,因而不仅包含自然法则,而且包含道德法则,这两者开始被表现在两种不同的体系中,但最终则在唯一的哲学体系中得到表现。”(13)在康德的诸先验原理中,合目的性原理居于中介地位,起着桥梁作用,联结着规律性与最终目的。正如康德所说:“判断力以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概念在自然诸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提供媒介的概念,它使纯粹理论的过渡到纯粹实践的,使从按照前者的规律性过渡到按照后者的最终目的成为可能。因为通过它,最终目的的可能性才被认识,而只有它最终目的才能在自然里以及在它和自然诸规律的谐和里成为现实。”(14)他还说:“审美的合目的性是判断力在它的自由中的合规律性。”(15)这样,康德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而艺术包含有自由本性,艺术凭借合目的性原理,成为从自然通达自由的必由之路。
2.对后世美学的启迪
许多后世美学家都受过康德合目的性原理与他整个美学思想的影响。费希特受康德启发,把美的根源看成是导于主体,与康德一样,也持有天才艺术观。在谢林的天才艺术观中也可发现康德的痕迹。席勒把康德的游戏说改造后并提出了游戏冲动说,他认为,美是自由观赏的作品,这一点与康德很相近。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美只关涉主体的情感的思想,他同样把审美活动视为完全不计利害的观察、与利害无关的观照,他也认为,审美不包含欲望和概念,它既不是伦理,也不是认识,只是主体与表象的契合。康德合目的性原理中审美不涉利害的观点对浪漫主义美学、唯美主义产生了重要启示,并成为其理论依据。
作为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从康德那里吸收了许多思想,他同样认为,审美和艺术不同于道德,而具有非功利性特征,审美是无概念的,也是非逻辑的。以反黑格尔美学的面貌出现的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都从康德美学原理中吸取了不少养份。现象学美学家普遍受到康德的影响。杜夫海纳认为,美来源于主观的合目的性,他说:“通过美,自然表现了对我们的好意。正如康德提醒我们的,审美判断所涉及的目的性可能是一种无目的的、主观的、形式上的目的性,其现实性存在于我们的主观能力的关系的内在目的性之中。”(16)萨特也否定了审美的功利性。伽达默尔吸取了康德美学中的主体性思想,但差别在于,康德把鉴赏判断的根源归于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情感,而他把鉴赏视为一种解释。
3.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与他的整个美学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时,后世美学取得了新的发展。康德的无利害关系的思想,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其实,审美完全无功利也是不可能的,美的社会功利性在自然与社会中体现得突出一些,而在艺术中显得隐蔽一些。康德把理想美建立在依存美而不是自由美之上,本身就反应了康德在美有无功利性、涉否概念等问题上的矛盾。阿多诺认为:“然而,艺术不会停滞在无利害关系之中,而是在继续发展。这样,艺术便以不同的形式再生出内在于无利害关系中的利害关系。”(17)
赫尔德不同意《判断力批判》中的基本观点,他反对把美看成无利害的与无概念的。黑格尔不满足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主观性特征,他认为,在康德那里,普遍性与特殊性、概念与对象、目的与手段等的统一只能在思想中完成。黑格尔认为,这种统一不仅存在于思想中,也应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因而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
在康德那里,审美判断既被设定为一种关于情感的判断,同时又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但是,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所进行的这样一种阐述,却充满了无法解决的矛盾。”(18)同时,康德致力于用判断力去沟通感性与理性等多个二元世界,而到了海德格尔那里,二元世界得到了超越,他认为,艺术也是理性的,思想也是感性的。海德格尔认为,美是存在的显现,较之康德又进了一步。随着现象学与现象学美学等的产生与发展,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贰』 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分别是什么意思,区别是什么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就是说我们认识世界都有一定的目的,并通过计划去实现我们的认识.比如我想知道怎样才能使我的博客更加受欢迎,(这是目的)我就会去了解受欢迎的博客有哪些成功的要素。(这就是计划)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为了弄好我的博客,我有空就会在头脑里面设计我的博客,让我的博客看起来更好看,更方便读者阅读(这就是主动创造性),虽然网上能美化博客的元素有很多,但我在设计时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用在我的博客上,这样会很杂乱,我只能选择最需要的元素放在博客上。(这就是自觉选择性)

学习其实就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了,学习是有目的的,而且我们的学习一般都是有步骤的。

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主动创造出很多东西(比如举一反三),而且还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习。

(2)自然的一切创造都有目的性扩展阅读

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叁』 自然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大自然就像是一个忙碌的母亲。〔英〕哈代:《远离尘嚣》
我……将把元素的组合的一个现实的一般结果或许多一个接一个的一般结果称为自然。〔法〕狄德罗:《论解释自然》
自然是我们的一切观念所生出的源头。〔英〕越诺尔兹:《读杜弗列诺瓦的〈论画艺〉》
自然是亲切的向导———贤明、公正,而且善体人意。〔法〕蒙田:《随笔集》
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自然是万物的总汇。〔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总和。〔德〕费尔巴哈:《哲学笔记》
大自然是一位难以接近的女神。〔德〕爱因斯坦:《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古罗马〕朗吉弩普斯:《论崇高》
大地获得母亲这个称号,是完全恰当的。因为一切东西都从大地产生出来。〔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
自然这个卷轴,简直是一本知识之书。〔英〕哥尔斯密:《世界的国民》
自然是陶冶心胸的伟大学校!〔德〕贝多芬:《贝多芬语录》
对我来说,大自然一直是万书之本——知识的源泉。〔法〕罗曼?罗兰:《罗曼?罗兰回忆录》
动物自然界是植物自然界的真理,植物自然界是矿物自然界的真理,地球是太阳系的真理。〔德〕黑格尔:《自然哲学》
自然在它的物质创造中为我们规划了我们在道德创造中所必须走的路。〔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大自然充满了一种使人心平气和的美与力。〔俄〕列夫?托尔斯泰:《一个地主的早晨》
大自然蕴藏着尚未被我们所利用的丰富的能量,没有比大自然和人们的意志与智慧所创造的现实更大更全的大学了。〔苏〕高尔基:《苏联记游》
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会影响人的性情、思想和神经。〔苏〕安德列耶夫:《青春激荡》
最伟大的药方就是大自然。自然界里蕴藏着治疗一切疾病的秘诀。〔美〕欧文?斯通:《心灵的激情》
自然喜欢躲藏起来。〔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和谐,而不是用相同的东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世界》
从自然这个造物者手里出去的任何事物,本是善良无比,一旦进入人类手中,全部变坏了。〔法〕卢梭:《爱弥儿》
在人们面前,我见到的全是敌意,但大自然却随时都在向我微笑。〔法〕卢梭:《孤独的散步者之梦想》
大自然待人,如同待动物一样:弱者毁灭,留下来的只有强者。〔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选》
大自然是无情的。〔法〕雨果:《九三年》
自然里并不包含有永恒不变的形态。〔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自然界心目中没有固定的目的,一切终极原因都是人们的虚构。〔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她(指自然——引者注)本身就完满无缺,可是她还在追求那永无止境的完满。〔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创造个性好像是她(指自然——引者注)唯一的目的,可是她对个人又毫不爱惜。〔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只有大自然自己知道她的现在和过去。〔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大自然以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充满了一切空间。〔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在大自然中,没有嫉妒,没有尔虞我诈,也没有不诚实。〔德〕贝多芬:《处在世纪交替的贝多芬》
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德〕恩格斯:《反杜林论》
对于人类,大自然既是母亲,又是凶狠的后娘。〔苏〕普利什文:《大地的眼睛》
大自然本身就在人与人之间安置了够多的栅栏。〔印度〕泰戈尔:《摩诃摩耶》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中〕荀况:《荀子?天论》
大自然是不会怜悯弱者的。〔中〕郑彦英:《少妇》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中〕韩愈:《送孟东野序》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古希腊罗马哲学》
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意〕塔索:《论英雄体诗》
我们似乎偏向于观赏自然,绝少与自然一起生活。〔英〕王尔德:《狱中记》
自然总是美的。〔法〕罗丹:《罗丹艺术论》
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而且,“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法〕罗丹:《罗丹艺术论》
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现实形式呈现出来。〔法〕库尔贝:《给学生的公开信》
大自然的秩序,证明了宇宙确有它的建筑家。〔德〕康德:《语丝》
一切光辉灿烂的东西总令人想起太阳,而且沾得太阳一部分的美。〔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
自然的巨大力量不是以丑恶而是以美来显现它的真相的。〔印度〕泰戈尔:《民族主义》
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中〕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一切艺术与教育,只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而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断片》
艺术或有谬误,自然却从不犯错。〔英〕德莱顿:《寓言》
“自然”以造物者的神工,与我的灵魂紧紧结合。〔英〕华兹华斯:《早春之歌》
自然永远灵光焕发,毫不差错,它是唯一的、永恒普遍的光辉,万物从它得到力量、生命和美,她是艺术的源泉、目的和检验的标准。〔英〕蒲柏:《批评论》
没有一种传授给人类的艺术技巧不是以大自然的作品为其主要对象的。〔英〕锡德尼:《为诗一辩》
人们说:艺术家,研究自然吧!可是从平凡中创造出奇伟,或者从单调中创造出瑰丽都不是小事。〔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人类自身的存在也是舞蹈的一个来源。舞蹈运用不同于自然界的独特语言来表现人体美,反过来,舞蹈又使人体变得更美。〔美〕邓肯:《邓肯论舞蹈艺术》
大自然无疑是一切艺术的泉源,舞蹈无疑需要运用自然界和谐的、有节奏的动力,但舞蹈家的动作又永远有别于自然界的任何运动。〔美〕邓肯:《邓肯论舞蹈艺术》
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所以他是自然的奴隶,也是自然的主人。〔印度〕泰戈尔:《榕树》
怎样才能看得出自然之美,最要紧是观察自然之真。能观察自然之真,不惟美术出来,连科学也出来了。〔中〕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美术与科学》
意大利文艺复兴一个杰出成就便是自然美的发现。〔中〕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大自然把人带到宇宙这个生命大会场里,让他不仅来观赏这全部宇宙壮观,而且还热烈地参加其中的竞赛。〔古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
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英〕弗?培根:《新工具》
自然既不会因为我曾经是一个聪明人而给我报偿,也不会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傻子而给我惩罚。甚至也不会因为你曾是一个坏人而惩罚你。〔法〕狄德罗:《哲学思想录增补》
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就是在思维中也不能走出自然。〔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所有的人都在她之中,而她(指自然——引者注〕又在所有的人之中。〔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自然!她环绕着我们,把我们拥抱在她的怀里;我们既离不开她,又无力更接近她。〔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自然从来不开玩笑,她总是严肃的,认真的,她总是正确的,而缺点和错误总是属于人的。〔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共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德〕恩格斯:《反杜林论》
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巨人必须与自然多少有一点同型(这就是说近似于自然),以便能够在自然中存活。自然使人演化发展。〔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韵律关系。〔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评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中〕《尚书?泰誓上》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中〕《礼记?孔子闲居》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中〕庄周:《庄子?齐物论》
自然对有生血气之伦,无不一视同仁地善意看待。〔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人们普遍认为,大自然施恩于每个人最公正的部分是那样一种感觉:没有人不满意自己分得的份额。〔法〕蒙田:《随笔集》
自然在创造物种时,犹如钻进了一条死胡同;她无法穿过去,可又不愿退回来。由此就产生了民族性格的执著性。〔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大自然里一切都是为了正常而安排的,一切都是为了神圣和无罪而安排的。〔苏〕普利什文:《大地的眼睛》
爱的能力看来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实际上,正是这种爱情使我们接近自然界。〔苏〕扎采宾:《夫妻生活论》
大地永远是公正无私的裁判,你付出多少,他就会报偿你多少。谁流的汗多,谁的蕃薯就多,用不着争执,用不着埋怨。〔中〕席慕蓉:《芊芊芳草》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古希腊〕埃斯库罗斯:《断片》
无论什么,若逆自然的航线而动,都终究是令人讨厌的;但只要顺应自然之道而行,就将始终令人愉快。〔古罗马〕西塞罗:《人生随笔》
我们的口号是:顺应自然而活。〔古罗马〕辛尼加:《书简集》
你若顺从自然,你就最易于征服自然。〔英〕弗?培根:《新工具》
让我们顺从自然吧!它给人类以羞耻之心,使从羞耻受到鞭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法〕卢梭:《爱弥儿》
人类的智慧是不可能战胜的,可是自然也是难于攻破的。〔法〕雨果:《海上劳工》
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日〕长冈半太郎:《随笔》
人类文明就是在与自然力量保持一致的过程中利用自然力量,而决不是针锋相对地抗拒自然。〔美〕邓肯:《邓肯论舞蹈艺术》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中〕孟轲:《孟子?离娄上》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中〕刘禹锡:《天论上》
万物有自然之理,圣人只是顺之,不曾增加得一毫。〔中〕胡居仁:《居业录?圣贤》
人类对大自然的最后“征服”,不在于力的征服,而在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钱钢:《唐山大地震》
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法〕卢梭:《爱弥儿》
人工为了模仿自然而作出的种种探索,使人们判定自然也在探索。〔法〕拉美特利:《各派体系的提要》
人只因为对自然缺乏认识才成为不幸者。〔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可对她又一无所知。〔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自然对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的、真实的、纯粹的人才屈服,才泄露她的秘密。〔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由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谁要认识自然的最大秘密,那就请他去研究和观察矛盾和对立面的最大和最小吧。〔意〕布鲁诺:《论原因?本原和一》
失去观察未来的先见力,忘净了现实之外的一切——这样的人,到头来只会破坏自然。〔德〕史怀哲:《随感》
你,大自然啊,你是我的女神,我对你的规律所作的贡献毕竟是有限的。〔德〕高斯:《哲学与当代世界》
我们不是爱人之心太薄,而是爱自然之心太深。〔英〕拜伦:《随笔》
在价值世界里,自然本身是中立的,无善亦无恶,既不该受赞美亦不该受贬谴。〔英〕罗素:《罗素文选》
自然已经存在于人工之前,人工是在自然的足迹上形成的;人工来自自然,犹如子生于母。〔法〕拉美特利:《各派体系的提要》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很多人欣赏大自然,但关心它的只有少数人,就连那些关心它的人,也往往做不到和大自然这样息息相关,能在大自然里感觉到自己的心。〔苏〕普利什文:《大地的眼睛》
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中〕班固:《汉书?贡禹传》
善用自然,必能为众生带来莫大的幸福。〔古罗马〕柯鲁认亚奴斯:《短诗》

『肆』 为什么说自然是创造的源泉

答案:D;A;D 解析: 1 . D 2 . A 3 . D 人们利用万有引力理解自然现象,创造奇迹正说明内了正确的规律性、容本质性、理性认识的巨大指导作用。 A , B , C 的说法有误。

『伍』 大自然创造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以哲学的角度看,生命的出现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魔创造的。
以生物学的角度看,生物的出现是基因变异和不断重组的结果。
以地理的角度看,生物的出现是因为地球有适宜的热,水与氧气。有相对安全的地球外部环境,地球被重重大气层包围,有助于减少宇宙间有害射线。如平流层上臭氧吸收紫外线。
以物理学的角度看,地球拥有适宜的重力,不至于把人抛入太空。人有适宜的抗压能力,否则就会给大气的压强压扁。
。。。。。。。
终上所述,生物在地球上出现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当然你的思想也有可取之处。至少你的思想坚持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片面性。孟德斯鸠很早就发现了以科学和理性为基本价值的人类文明的缺陷。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决裂。
人们习惯于用理性与实用性看待自然,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既然大自然创造了生命,那么我们就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人毕竟只是自然的产物,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欲望的尺度,应当适可而止:是生命的尺度,应该尊重生命;是自然的尺度,要敬畏自然。
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要求环境对我们友好,而是要求我们对环境友好。
有时,唯心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
如果人类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就是自然本身,我们信仰上帝,不就更好地有利于我们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吗?

『陆』 大自然,规则,法则,秩序,弱肉强食,物种,都是人造的,创造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形成了一个环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毫无公正可言的竞争体制不能够被改变,在狼群内部,也正因如此,看上去会更为残忍激烈。生命之间即互相食取。这种优先权在狼群内部是没有争议的!反观人类社会。(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公正,应该是智力发达,其天敌正是是看似最弱小的生命(如病毒),假冒伪劣等等,就可以随时公开地向狼王发起挑战,这无可厚非,他们在人为制造的优先权中张牙舞爪。在自然界中,正是靠那些腐烂了的狼与羊的尸体,甚至已经严重亵渎了大自然赋于生命公平竞争的权力,所以大多数人不会愿意在这种竞争体制下参与竞争。所以同种生物之间的争斗!只有改变,而绝不能去适应。就这种论调,草凭什么就该被羊吃。更不会因为某匹狼生在山林,不会因为某匹狼的爸爸很软弱,其思想又能够对种群繁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那些人,不会流出鲜红的血来.当我们对社会的丑恶现象发出批评时,即身体强壮。如果畸形的,生物学上称之为食物链,还要保证种群的繁衍,因为它毫无公正可言,无非是出于两个目地,儿子就因此失去了竞争的资格,只要认为自已足够强大,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论调,这种权力的享有,不可一世。这种你死我活的生存游戏,正是因为没有遵守以公正为纲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只能去适应这个社会,狼凭什么就该吃羊,因为它被羊吃的时候,这是大自然赋予的使命,所谓公正也只是以人类的眼光看问题!公正,最后又会形成一个环,弱肉强食的确是大自然的法则之一,而土地之所以肥沃,那些优先享有温饱权和生育权的人?羊凭什么就不能吃狼,弱肉强食,大自然不允许没有天敌的生命存在:温饱和繁衍,而某匹狼长在平原,因此放在括号里说,因为每一匹狼,让自已成为社会中的强者,排到最后就会发现,这属于哲学思辨。人类社会的竞争体制与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大相径庭,智力未必发达,由与智力的高度发达,没有什么对错可言,思想也未必积极,又互相依存:自然法则本来就是弱肉强食,才能称之为法则,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在此基础之上,而应该去争取改变,草的生长要靠肥沃的土地,但这种争斗也同样无可指责。以狼为例,只要你强过狼王,小鱼吃虾米。在这个食物链中,身体健康,可羊同时也吃草,但本文不是在讨论哲学问题,那么人类中优先享有温饱权和生育权的,他们参与竞争的权力就会有所不同,适者生存!也许有人会问,大鱼吃小鱼!那么我也要问,依然没有任何生命能够跳出这个环而独立存在。这种竞争不受身份与环境所限,将不同的生命形式由强到弱地排列下去,必须建立在一个公正的基础上,它优先享有温饱权和生育权。所谓优秀,人类必将自食其果。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应该遵从自然法则,说说我的看法,你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取而代之,尽管看上去残忍激烈,并且能够带领其种群更好地去生存繁衍,身体未必健康,智力发达?这就是不公正,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最佳途径!我不反对弱肉强食!上面说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关系,如贪污腐败,他们不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去争取什么。没错,这就是公正,虾米吃土泥!它也绝不能成为漠视丑恶甚至助纣为虐的借口,看似最强大的生命(如狮虎),是为了保证优秀的基因能够得到延续,才能得以滋生和繁衍,当之无愧地优先享有温饱权与生育权,生命总是要以互相杀戮为代价换取自身的温饱?也许没有人会在乎草的感受,没有哪个生命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内部竞争也就倍显严酷。问题在于,他们只需要通过卑劣的手段保住这样无耻的竞争体制。)我们知道。他们或者有幸生在了一个好的环境里,由于争斗双方战斗力的接近!人类不能去适应这种畸形的竞争体制,现在说说动物种群内部的生存法则,却无可指责。而事实上。如果以人类的眼光。“最强”与“最弱”最终被连接在了一起,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比如狼要吃羊,大自然才会在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下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或者因为一人得志而鸡犬升天。如果以这种方式无休止地诘问下去,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羊凭什么就该吃草!人类社会中诸多特别的丑恶,因为它公正,因为它公正,但弱肉强食必须是一个建立在公平,是包括自然法则在内的一切游戏规则的总纲。这样的“自然法则”该被消灭,公正的基础之上的自然法则。生命先要保证自身的生存,最强壮者必定是狼王。种群内部之间的争斗

『柒』 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什么改造自然顺应自然详细阐述一下!

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有没有共识? 应该说也有也没有。 基本共识是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需要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但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找不出原因就无从治理。 有人说,环境保护是富人的口号,穷人要开发,富人要环保; 穷国要开发,富国要环保。实际上,最富的美国消耗着世界25% 的能源,却不愿意签署京都议定书。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要雪耻,社会主义国家要证明自己的制度优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都在高速度发展经济方面做文章。在目前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框架下,这就意味着过度竞争,重复投资, 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
人类的贪婪远远不止于此。 把巨大的财富用于制造杀人武器,战争连年不断,造成最大的环境破坏。 可见,环境保护之所以不乐观,是因为存在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自己利益的社会集团,甚至每个利益集团都有此类倾向。 当我们发现无论穷人富人,穷国富国,都在破坏环境的时候,应该可以悟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是超越国界,不分种族与社会阶层的,真正的“全人类”问题。 当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一一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时候,苏联帝国就注定瓦解。 今天的问题则相反,如果人类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超越一切利益的最高总体利益,那么,人类社会连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都难逃瓦解的命运。

利益追求压倒 “善”的追求,科学压倒人文,是人性深处贪婪的表现。 贪婪使人类自相残杀并且毁灭自然界。 由此所形成的技术路线和经济机制,也都是人类贪婪本性的外化。所谓工业化,现代化,高消费,需求拉动, 自由贸易,其性质就是如此,都是以高耗能源和资源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就是资源无限。 中国人对粮食的态度就很说明问题。 从“捡起每一粒米”,到“吃一半倒一半”,这就是25以来的巨大变化。那些吃得脑满肠肥的人们一边竭尽奢侈豪华,一边用经济学为自己找根据:如果城里人不浪费,农产品价格岂不是更低了吗? 农民收入岂不是更少了吗?
市场经济机制自身就需要高消费,高消耗, 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学家却在鼓吹效率第一,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天大的矛盾,天大的讽刺。 按照人类贪婪本性所设计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经济, 及其一套经济理论,都是以浪费资源为前提的。

要想真正保护环境,就需要彻底改造人类自身的贪婪本性, 反思已经形成的一整套价值取向, 技术路线, 市场经济及其相关制度。 有必要重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观念和制度, 这是一套节省能源的制度,而不仅仅是什么封建制度。 我的朋友张祥平正在注释《论语》,他10年以前就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的科举竞争与西方的商业竞争是等价竞争,但是中国式竞争更有优势, 它是家族性的而不是个体的, 是可持续的而不是中断的, 关键是比西方商业竞争节省能源。 可惜,在迷信西方价值观念的中国精英中间, 对此类观点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要真正把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运动, 从经济利益的诱导,法律的强制控制,变成人类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 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种观念的改变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告诉大家应该保护生态环境等等, 而且需要否定和改变统治人们的许多深层次价值观念,改变现存的技术路线,市场经济及其一整套浪费能源的制度,改变现存世界的经济贸易格局和方式。 而我们目前的环境保护运动,距离这个目标实在是太遥远了。要真正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彻底改造人类自身,这就是我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们曾经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实际上,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和谐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之所以不能自动调整是因为产生了既得利益集团。 因此必须在必要的发展阶段到来的时候, 提出新的口号进行调整。 目前中央提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观, 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主动进行调整的方针。 所谓不和谐, 包括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和谐。 人类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必然损害精神生活,进一步损害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因此,克服过分物质欲望是根本。 自古以来无数信仰系统,其实都是教育人类要注重精神追求的。是近代资本主义造成了物质欲望的泛滥。 中国28年以来也有这方面问题,因此需要反思旧的发展观,和改革开放观,树立新的发展观与改革开放观, 其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必须大大发扬。

『捌』 孟德斯鸠创造自然法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自然法的理论目的,在于用来证明封建制度的法律和国家制度不合乎人类理性,而必须用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律取代之。他指出,人类理性之伟大崇高,就在于它能够很好地认识到法律所要规定的事物,应该和那一个主要体系发生关系,而不致搅乱那些应该支配人类的原则,归根到底要用理性来判断一切。

阅读全文

与自然的一切创造都有目的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