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突破创新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抑制着我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版高.要提高创权新和创造能力就应该突破思维障碍,而突破思维障碍的关键就是拓宽思维视角.具体方法如下:
1、改变思考顺序:我们思考问题时常常顺着想。顺着想能使我较为方便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并且顺着想也的确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凡事都顺着想未必能真实地反应事物的客观规律。
一个立志于创新的人,一定要深刻认识顺着想的局限性,改变成事顺着想的惰性。不妨从事物的对立面多考虑考虑。也就是我们说的逆向思维,很多时候逆向思维能将我们带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它站在问题的对立面,使问题解决得干净利索而充满智慧。
2、转化思维方式: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些相互联系的事物是可以转化的,在创新学里我们的转化更多指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化:将直接转化为间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2. 影响创新思维的障碍有哪些,结合你自身谈谈影响创新思维障碍的见解
创新思维就是不断的去打破旧有的事物,阻碍最大的就是有没有勇气敢于去创新后要承受的压力。
3. 如何突破常见的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抑制着我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提高创新和创造能力就应该突破思维障碍,而突破思维障碍的关键就是拓宽思维视角.具体方法如下:一改变思考顺序我们思考问题时常常顺着想.顺着想能使我较为方便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并且顺着想也的确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凡事都顺着想未必能真实地反应事物的客观规律.一个立志于创新的人,一定要深刻认识顺着想的局限性,改变成事顺着想的惰性.不妨从事物的对立面多考虑考虑.也就是我们说的逆向思维,很多时候逆向思维能将我们带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它站在问题的对立面,使问题解决得干净利索而充满智慧.二转化思维方式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些相互联系的事物是可以转化的,在创新学里我们的转化指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化:将直接转化为间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以上是我阅读过的资料从中我也总结了自己的关于突破思维障碍的观点主要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要改变自己的意识,如果自己不想创新,或不愿创新,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创新方法提供给你也于是无补,要想创新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意识,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努力.二是要肯动脑,创新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到的,即使你有创新的意识,然而却不积极动脑,那也是不行的.三是要态度要端正,不能盲从,要有较强的抑制力,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像动物那样做印随行为,我们可都进化为高级动物了啊.
4. 创新思维的障碍有哪些
思维是外界对大脑刺激时,大脑的反应。反应越快说明大脑越灵活。人对于熟悉的事专物会产生一种依赖,属也就是通常说的习惯。当思维总是处于一种惯性的情形下,就容易产生一种定式,就是惯性思维。为了打破这种思维的定势,就急需进行创新与创造性的训练,比如逆向思维等。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来进行。比如玩魔方,魔方的还原,每次还原的过程都不是一样的,每一次还原都是在进行一次创造性的训练。更多的方法,你网络“优尔教育”试试吧,相信你会找到更多你想要的答案。
5. 如何克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阻碍因素
(1)发展积极抄因素、克服袭消极因素德育教育原则的涵义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2)贯彻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求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他们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后来的变化和现在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转变。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发展。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剖析和正确评价自己,能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进行反思,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
6. 如何突破创新思维障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试试全脑开发巨人吧原理比较简单,
就是大脑的生理功能:记忆方面:右脑图像
记忆;快速阅读是眼睛的眼跳运动;思维导图是结合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
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像、颜色、空间、整体等;
潜能开发是心理作用
7. 阻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避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成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完全没有创造力的人其生存质量是不理想的。教育是否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毋容置疑的是,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了潜心研究。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①思维形式新颖独特。②勇于大胆想象,善于以现实的需要为其定向。③好奇心强,思维敏锐和善于提出问题。④求同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高度协调。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他们的思维过程主要有4方面的特征:①多有发散性思维参与。往往能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为数众多的信息,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结论和假设。②有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心理学家认为“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中形象思维是比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却占主要地位”。③直觉感受起着重要作用。④多有灵感出现,常在百思有解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出现豁然开朗的顿悟。
可以这么说,创造性思维往往以“奇”、“异”制胜,与其它思维方式相比,更具多端性、独立性、批判性、连动性、灵活性。因此,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来加以培养。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促使思维的多端性
思维的多端性,即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问题面前总是会尽量提出各种解答方案,在一个方向受阻时,立刻转向其它方向,并能在多种方案中用心寻找最优方案。而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端性,必须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作为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思维的多端性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跃;只有在民主、合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可见,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放飞学生的思路,是促使学生思维具有多端性前提条件。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呢?我们一般的做法如下:
1、创建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创造。
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从而促使了思维的多端性。
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先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2人、4人、5人等人数不同的小组,给每组20个小圆片,要他们把小圆片分给每一个组员,要求是每个人分得的小圆片个数相同。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学习得很轻松,因此分的方法很多,有1个1个分的,也有2个2个分的……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方法。接着我又给每个组发了一张纸,上面画40个小红心。(如左图)让他们分给组里的每一个成员,但每一个学生得到的必须一样多,学生在表示分掉的红心时,有的用画掉的方法,有的用圈起来的方法,但我发现其中有一个组即不画掉,也不圈起来,而直接写上每人8个。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他们的代表自豪地说:老师要我们平均分给组里的5个人,而些红心正好排成了5行,所以每个人一行,正好8个。这正是学生创新的表现,这个小组在学习中,不仅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学会了“平均分”,积累了除法的丰富表象,而且知道平均分不一定要每次一个一个地分,要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在这种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中,学生们形成了勇于探索,相互合作的精神,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敢于创造。
2、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造。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思考问题,有机会创造。
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发给学生一张表,(如下图)
实物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结论
然后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学具,同桌合作测量,并根据数据特征,得出结论。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用“绕”的方法,有的用“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敢于大胆尝试,最后大部分同学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圆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即C=∏d,而且也知道了“∏”是一个定值,是圆周长和这个圆直径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创新。
3、发扬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学生的创造性解答明显不对时,教师也要先肯定他的创造意识,维系他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在讲完例题“7.45÷2.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呢?我觉得把被除数变成整数也能算出结果,如把“7.45÷2.1”变成“745÷210”,结果也是一样的。我听了他的回答后,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并鼓励全体同学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接着我把原题改成“74.5÷0.21”让全班同学用这两种方法先算一算,然后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了把“除数化成整数”的方法更具普遍意义。最后我又表扬了那一位同学:虽然他的方法不是对每一个题目都合适,但他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不仅使同学们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会到了更深的知识。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向这位同学鼓掌。这样表扬激励的话,即保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以激发了另处同学的创新欲,使学生乐于创造。
(二)构建自主的教学过程,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敢于对“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疑问,力破陈新,锐意进取。
教学不是训练和输灌的工具。《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它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为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着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过多的技术训练是有害的,盲目的训练更是可怕的黑洞。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在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去进行个体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 战,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一组数据:(63,36,69,123,96,39)要学生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根据上面一些数的特征,又受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都认为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没有作出判断。紧接着又出示了一组数据:(13。26,19,23,46,59)让他们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进行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学生一算,马上推翻了刚才自己得出的结论。这时,学生们都有了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都想在老师没有告知结论前自己找到规律。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努力营造“讨论式“的课堂氛围,采取交流,评论,辩析,质疑等形式,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观点的分歧处展开讨论,让学生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在合作中锻炼能力,发展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重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如接上一例,当学生们发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时,我没有马上归纳出特征,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我出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到讨论中去,适时、适机地进行引导,点拨。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我让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
生1:一个数中,如果含有3、6、9这些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生2:一个数中,只有3、6、9这些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生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生4:一个数如果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生5:一个数中,如果有约数3,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这几种方案进行辨析,第三组的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用实例证明了前两种方案是不全面的……最后学生们在自己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学生在这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光组与组这间争论很精彩,同一组内组间的讨论也很激励,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8. 创新思维的障碍是什么
1从众心理
从众,就是跟从大众、跟随大众、随大流,它是心里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别人如何,我也如何;看到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从众心理严重的人,往往在认知和是非判断上面,附和别人比较多,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动物世界中,特别是群居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安定和谐,必须要分工合作,并且保持对某些个体的高度一致性。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在一定得群体中生活和工作,个人有强烈的安全感,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来维护群体的稳定性。而那些不从众的人便被认为是“不合群”、“性情古怪”等,受到其他人的攻击。
例如,在电梯门口,有位同学站着等电梯,一会儿,电梯下来了,门一打开,只见电梯内的每个人都脸朝内、背朝外地站立,那位同学起初感到有些奇怪,想不出大家都这样做的理由。但是,他自己走进电梯之后,同样也是脸朝内。这就像我们在还没得知发生什么事,也会跟着别人一块围观的道理一样。
当初“101章光毛发再生剂”问世时,有人曾听一位老中医说起,其实这配方古来有之,他也一直在给病人用,可是他就没想到把配方转变为一种“商品”。也许,这也正是企业家与手工艺人的区别所在。
从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从众不利于个人的独立思考。如果一味地“从众”,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也就不可能大胆去创造。从众心理严重的人对新观念有着一种强烈的抗拒心理。对创新而言,从众心理是最大的障碍。除了从众心理,如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事物的不敏感,思维不活跃;认识片面,过于自信;好钻牛角尖等思维障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某些人群。
2权威心理
权威,就是人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权威人士的服从,以其言行作为判断正误的标准。权威心理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威和知识权威。政治权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物,通过法律和权力体现出来,并通过信念及道德使人自觉或被迫服从;知识权威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和专家。
知识权威心理的形成归为两条途径:一是幼时到成年的过程中所接收的教育,特别是在学校对老师权威的认定。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绝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或者是书本学习而来的。从尊师重道来讲,知识权威心理被强化,从而在遇到具体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是老师说的,就很少会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二是由于所学专业不同、所处领域不同,所导致的专业方面的权威,特别表现在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由于所学知识的差异,对自己不了解的行业的专家所提出的内容深信不疑。“隔行如隔山”,更能够表现出对别人专业知识的深信不疑。
3偏见
偏见定义为: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偏见性往往产生刻板性。刻板性,是对外力或一种变化的反抗,表现在知觉与思想上则为一种保守的倾向,这种人的知觉与思想往往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影响他对一件事物的正确判断。
例如我们看到笔,对笔的功能性偏见就会认为笔只有写字的功能,但我们保持客观就会发现笔还有当发簪盘头发、作为游戏转笔、作为筷子吃饭、作为杠杆撬东西、作为夹子夹纸张,甚至可以将笔的结构独立出来用作其他产品的创新等。
4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将平时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观念以及方法等进行提取,固化起来,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它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为解决问题或认识问题而采取特定的一次思路后,下一次采取同样思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传统观念是思维定势的典型表现。传统观念是固化于人的大脑中或潜意识中的认识。当社会向前发展了,这种传统观念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克服思维定势的主要方法是不断接受新的信息,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我们看到电脑开机慢,思维定势(传统观念)就会告知我们要重启电脑、卸载软件、优化开机程序等,这会很快地让我们解决开机慢的问题。但有一次当一位同学使用了这些方法也没有解决问题时,思维定势就成为阻碍他判断的因素。最后经过检查是因为灰尘堵塞散热器造成的。
5信息障碍
我们在进行创新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最容易解决的就是信息障碍。它是对信息资料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有了一点儿想法就急于求成,干了再说。它是指没有利用有关的情报资料来考察自己想法的新颖性,没有查阅与项目或题目相关的资料。而面对这样的障碍,我们可以在确定项目或者有了想法后,在图书馆、专利网和相关网站搜索关键字进行查找,看是否有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产品,这样就可以避免搞重复创造,或者因为不掌握同类的技术信息而导致搞不出最好的创造。
9.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认知障碍有哪些
(1)思维定势(一种认知状态)
习惯于已有的固定模式,机械地再现或套用回过去“正确思路”或“成答功经验”去解决新问题;
(2)功能固着
指个人在直觉上受到问题情境中经验功能的局限,而不能发现其可能潜在的功能,或创造性地思考事物的功能;
(3)结构僵化
是指个人在认知上收到结构形态的局限,而不能发现其可以变化的形态的一种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