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有哪些
(一)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环境创设时要目标明确,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相一致。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全面发展,那么在环境创设上对体、智、德、美几个方面,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就不能重此轻彼。凡是孩子发展、教育目标所设计的领域,就应有相应的环境布置。另外,要根据学期计划和月计划、周计划的不同,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形成系统的、系列的环境布置,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
(二)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原则。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环境创设必须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通过不同层次的环境和不同的材料来达到教育目的。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感觉、兴趣、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注意到这些差异,适应这种差异。好奇、探究是幼儿的天性,如果环境布置总是一成不变,不仅不能给孩子以新鲜感,久而久之也会使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随之下降。因此,创设新鲜的、动态的环境是幼儿教育的艺术之一。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原则。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之中。 陈鹤琴先生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了解,也更加爱护。”环境创设特别是室内环境创设,应充分让孩子参与,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设计、提供材料与作品、参与布置,然后利用环境进行幼儿的主动活动。虽然孩子参与环境创设比教师本人独立完成费时费力,但就其教育效果来说,更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性,增强其责任感和成就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四)园内外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既要重视园内环境的创设,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功能,在做好园内工作的同时,营造和谐的园外环境。通过多种形式主动与家长联合,对家长进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使之配合幼儿园教育,也可以请特殊岗位(如交警、记者等)和有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到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参观学习、接受教育。
(五)经济实用的原则。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不提倡大手大脚,要多使用废旧材料布置环境、制作玩教具。这一点不仅适合农村的经济条件,对城市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六)突出特色的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结合各自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切忌千篇一律,千园一面。可以充分发掘地方蕴藏的课程资源,发挥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突出地方特色和教师特色。地方特色尤其要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七)安全卫生的原则。幼儿园的园舍首先要做到安全,在新建和改建农村幼儿园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考虑园舍的安全问题,坚决不能有危房,包括围墙、厕所。地面要平坦,不能有坑坑洼洼、磕磕绊绊。所种花草既要漂亮,又要无毒、无危险,比如夹竹桃、仙人球之类就不宜在幼儿园种植。室内、寝室要安装紫外线灯或随时用消毒水消毒。电器、电线布置要合理,用电插销不能离孩子的床铺太近。吊扇使用前对其稳定性要进行检查。其次是玩具安全,室内外玩具都不能有危险性。室外大型玩具有相当一部分是铁制的,边角都要圆滑。孩子玩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看护好。室内玩具的购买也要注意,比如尖锐的、细小的、发射的等等,都有危险。一些“三无”塑料玩具也有安全上的问题。另外,玩具还要经常清洗,保持整洁。
(八)平等和谐的原则。这一点主要指的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建。精神环境创建的中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平等、健康的人际关系。《纲要》在讲到幼儿园教育原则的时候提出:“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这里提到了两个尊重,一个并重,一个关注。实际上,孩子很多心理问题是从幼儿时期形成的,如孤独感、自卑感、攻击行为等等。教师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团结、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形成幼儿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形成他们健康的人格。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就是把幼儿当成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而不要把他们当成孩子。幼儿的身体是相对脆弱的,幼儿的心理同样是脆弱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充分尊重。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能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轻易地批评孩子,不能过分地批评孩子。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就是说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教给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不能搞小学化的东西。关注个别差异,就是说在教育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比如少数民族、单亲家庭、弱智残疾、外来打工、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孩子。
⑵ 如何做好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一、“班级环境创设”应体现的原则
首先,树立环境创设适合教育教学的意识,体现动态性原则。利用班级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有目的与班级环境互动,使环境尽可能地转化为适合幼儿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其次,重视优化布置班级主题环境的过程,体现主体性原则。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幼儿的需要,是他们切身关心的事。环境的布置只有通过孩子的大脑和双手,才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认识,也更加爱护。
再次,倡导家园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理念,体现合作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可使幼儿、教师、家长三方得益。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幼儿的参与,另一方面在参与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可以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上都达到一致,取得“合力”的教育效果,在一起创设的过程中还能加强了亲子关系,还通过墙面环境与别的家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水平。
二、如何创设有助于幼儿和谐发展的班级环境
1.幼儿树立小主人意识,自主创设班级环境。树立“幼儿是环境的主人”的观念,将环境创设视作“和幼儿一起创造充实的生活”。我发现:凡是幼儿自主创设的环境,就是幼儿最感兴趣,最乐意参加活动的地方。
2.以兴趣为出发点,洞悉幼儿生活,努力生成、创设幼儿关注、喜爱的班级环境。环境创设应蕴含在幼儿的发现、关注点上。在班级区域的设置上,我们留有幼儿自发形成的观察区,即幼儿觉得有趣、奇怪的物品都可以放置这个区中进行观察。
3.班级环境创设的主题、内容、形式来自幼儿,并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透过班级环境创设可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发展情况,看到幼儿学习过程,看到不同幼儿在同一个活动中的个体反映,环境创设中幼儿们的学习热点。同时,由幼儿的“关注点”、“发展情况”、“个体反映”、“学习热点”等再一次引发新的班级环境创设主题、内容及形式。
三、教师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应充当的角色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应以这“三者”为指导,同时注重自己的教养态度和管理方式。
1.聆听幼儿的心声,与幼儿共同布置班级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班级环境的主人,教师首先要观察、了解、聆听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追寻他们的兴趣点。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渗透物化教育目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孩子们在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刺激,获得各种情景体验,知识启迪,满足了幼儿对动态环境的好奇和求知欲,促进身心和谐地发展。
2.注重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主体性发展。陈鹤琴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是班级的主人,在我们班的环境创设过程中,总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起指导和辅助的作用。
总之,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创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真正做到环境为幼儿服务,让环境追随幼儿,使幼儿的身心更全面、和谐地发展。
⑶ 什么样的环境的创设才是最适宜幼儿的发展
什么样的环境的创设才是最适宜幼儿的发展? 答:(一)为幼儿创设一个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 。 其次,要学会蹲下来和幼儿说话。 第三,教师与幼儿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幼儿安全、自由的形成身体接触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密的身体接触可以强化语言的作用。 第四,幼儿对成人语调的变化很敏感。要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 第五,在创设“多支持”的积极气氛中,教师应认真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话。
⑷ 环境创设怎么写
创设安全、和谐的家庭化环境,努力营造另一个“家”。
2—3岁的幼儿情绪发展的明显特征是易感性和易变性。他们的情绪外露,易受环境的影响,有强烈的情感依靠,动作发展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为了给幼儿营造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信赖感。我们在教室这一有限的空间里,利用书架、操作台等划分出一个个既独立又方便,又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区域。如舒适休闲的阅读区,里面的地板上铺上了色彩鲜艳的垫子;幼儿随手能拿到书的小书架和挂在墙上的小书袋里装满了适合他们看的各种图书,软软的玩具靠垫让幼儿看书时更舒服,同时这些大小不同的绒布玩具靠垫也可以满足幼儿搂抱的需要。又如娃娃家和电话亭,总能吸引很多刚入园的幼儿,他们一边玩一边还自言自语,留有眼泪的小脸上又露出了甜甜的笑容。还有孩子们自带玩具布置成的玩具角,里面有男孩们喜欢的奥特曼、天线宝宝、汽车、枪、也有女孩子们喜欢的洋娃娃、长毛绒小动物……这些区角把教室划分成了一个个自由的游戏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游戏。
⑸ 如何进行有效的环境创设
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班级中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会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在没有幼儿主体地位的物质环境创设中,孩子就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又怎能谈得上尊重幼儿?所以我们应该让幼儿能接触到的班级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不仅大墙,更应重视小墙饰,因为能根据目标灵活多变,利于引发幼儿参与,都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通过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广义环境观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将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幼儿园中,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班级中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会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对工作在幼教第一线的我来说,面对班级的环境创设问题还有很多的困惑,根据自己多年的创设经验,我发现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特别是墙面装饰和区角布置,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班级环境创设失去了影响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只注重形式美,不注意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师本身在班级环境布置和投放材料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少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对环境材料的设置和投放要实观什么教育目标和内容也很少研究。因此,也就无法判断幼儿当前的水平,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教师还是将墙面布置作为教育教学以外的任务来完成。从选题到制作一切由教师设计安排。其实深入到孩子中间去,不难了解,孩子们喜欢的不是那些教师费心费力制作的,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欣赏价值的作品。而是那些在成人看来不像、不美、不起眼,但出自孩子之手的作品。孩子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喜好、表达方式和欣赏标准,有强烈的被接纳及成功的需要。幼儿想像是最丰富的,幼儿参与设计的环境才是最有意义的。教师不应过多的担心幼儿参与的效果不好,停留在形式上面,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善于灵活应变。
其次,幼儿不同年龄层次之间差异明显,对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就会使一部分幼儿不能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发展需要的有利条件,几年下来,固定的环境多、变化的较少。还有很多教师为了省事,一次性完成创设,不考虑幼儿的实际及教学联系性,这样固定的环境必然失去环境的价值。
有感于此,我认为:准备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来创设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的全面发展,是创设幼儿园班级环境必须考虑的问题。应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孩子的探索活动往往由问题引起,而这些问题常常与环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关。孩子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有不少是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自发产生的,这种产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孩子年幼、知识经验的贫乏,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引导有时可能在孩子问题出现之初,也有可能在孩子提出疑问的过程中,甚至在孩子解决问题的结束时。但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与探索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及操作材料。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
实例一:区域材料放大镜的提供
投放该材料的原因是源于孩子看不清“叶子的叶脉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了观察的工具,幼儿经过观察,进行了想和比较,又用“画”的形式把观察到的细节记录下来,为科学发现区提供了记录表,期间,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产生的用叶子制作、绘画等想法,教师为幼儿自由生成的活动提供各种工具及辅助材料,最后总结出叶子还可以有很多用途,教师把幼儿制作的叶子作品张贴到墙上交流,又成为了有意义的墙饰。
实例二:
教师进行晨检点名活动,孩子们发现今天某个伙伴没到,纷纷议论:“他怎么了?”“他是不是生病了?”“可能去旅游了。”缺勤的小问题引起了幼儿关心的情感,并讨论产生了一个建议:“我们应该有一个我们自己的,而不是给家长用的接送卡。”接下来,孩子们自己设计了自己的“出勤卡”,教师作为参与者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最后我们班的“今天谁没来”的小墙饰就产生,每天都吸引着孩子们的关心,最后还养成了习惯。
以上实例带给我们许多的思索:孩子的主体性,教师的善于发现和引导及支持,创设环境和材料范围的扩展等问题。从物质环境的创设中可看到,狭义的空间范围的创设限制了幼儿更广泛的探索活动: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的范围应包括幼儿园内幼儿所要到的各个地方,即使具体体现到班上,也应该是包括本班幼儿经常活动的场所。但很多教师却存在着理解及实践的误区,各班以主活动室、主墙面为主,认为主要的做好了,其他就不那么重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全方位地考虑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
(1)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发现和挖掘原有环境的特点,令其发挥有效的作用;
(2)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
(3)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
因此,应扩展和延伸环境创设的区域,由“大墙饰”向“小墙饰”扩展。由活动室扩展延伸到盥洗室和卧室,将创设内容同各室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例如,盥洗室中“节约用水”的标志;楼梯过道间的安全标志等。由室内向室外扩展延伸,园内的绿化地带、小沟、水池、土堆、围墙、栏杆、楼梯等都是应考虑的区域。
2.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能以包办代替制约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班级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这种参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的过程。
3.不能盲目追求“精美”的、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班级环境创设,这样会降低环境创设的教育性,也减少了幼儿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心的机会。
(1)避免较多地从色彩、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考虑,例成人视平线的高度、精美的“镜框式”等,应当透过表面形式去发现孩子创意的美、感受的美。
(2)不应对幼儿的作品、操作材料等看不上眼,更不应该采取选“优”方式展示少数幼儿作品,可与孩子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修饰。加工修饰的方法有多种:边框修饰法、背景衬托法、删减增添法、创意组合法(师生合作的各自一部分)、空间位置(门、窗、角落、阳台、栏杆等)选择法、放置方式变化法(吊、贴、摆等)等。
4.不应长期固定不变环境创设的内容,那种单一的创设手段,影响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减少孩子动手操作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机会。
(1)长期固定不变:墙饰内容、区角位置、摆设;投放材料数量、种类。
(2)创设手段及表现形式单调:幼儿作品排排贴(装);墙饰主要是平面的粘贴,对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贴死、贴牢,根本说不上活动、可供幼儿操作的;评比栏中的乖娃娃标记表现在班班都是小红花,少有想过问问孩子,你想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好孩子”,且小红花都是被教师亲自贴死的。
5.不能让活动操作材料的贫乏和单调去控制、剥夺幼儿在游戏及各种活动中的探索意识和行为。
(1)不应只重视设施设备的购置,轻视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
(2)不应只重视教师的教具制作,轻视幼儿学具,操作材料的提供。
(3)操作材料数量少,种类少,让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的机会少,即使有让幼儿的选择,也是在教师根据自己需要而提出的条件的前提下的有限选择。教师应开放幼儿操作材料,支持与提高幼儿求异表现的能力。
(4)应避免提供成品类的、定型类的、变化单一材料,让幼儿不能进行多种组合,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可供孩子进行多种组合的材料除了现在玩具市场上较多的建构材料外,更多的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去发现和创制新的幼儿喜欢的材料,同时,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丰富的物质资源。例如毛线、麻绳、纸、布、树叶等。除了单独使用外,更可以与其它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材料取自身边的资源(大多是废旧材料)。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勤俭,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的或仅有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总之,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
2.材料要有一定的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教师对所投放的材料都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使其暗含着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宜的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而这些事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是由低到高渐进性展开的。这样,孩子们在与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有结构的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3.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4.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5.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做法和得出的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我们不应简单化地批评指责幼儿,而应设法搞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6.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讲,幼儿听”转变为“幼儿主动探究,自己找答案”,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7.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我们可引导幼儿讨论问题“汽车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并鼓励幼儿说出各自的答案。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我们可以发动幼儿找来各种高低、形状不同的积木、纸板、易拉罐等,启发幼儿运用这些材料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并提供橡胶、木板、玻璃等不同质地的斜坡面。我们可让幼儿在搭好的斜坡上进行赛车,并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汽车速度和路面的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通过多次操作,幼儿可发现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路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体验到速度与倾斜度、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环境创设,就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等。创造创造性的环境,造就创造性的孩子,愿我们以惊人的探索和研究热情、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使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的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
综上所述,如果在没有幼儿主体地位的物质环境创设中,孩子就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又怎能谈得上尊重幼儿?所以我们应该让幼儿能接触到的班级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不仅大墙,更应重视小墙饰,因为能根据目标灵活多变,利于引发幼儿参与,都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通过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
⑹ 简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
1.环境创设可开发幼儿智力: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墙面、活动区等是都是幼儿园具体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它们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和材料记录下已经和正在实施的课程,同时也是课程内容的不断延伸。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旧问题的解决产生出新问题,因此不断的创设和完善环境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的拓展、延伸课程。
2.环境创设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提供大量的废旧物品,供幼儿操作,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和动手的欲望。教师在科学探索区配置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材料和工具,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主动参与到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去。 总之,在环境创设时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增强了孩子的探索欲。
3.环境创设可培养幼儿小主人的精神: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一般都是由成人为幼儿提供,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到环境布置中去,结果影响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的发挥。所以,现今幼儿园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绝好机会,让幼儿自己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既可使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同时让幼儿更加爱护珍惜环境,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4.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
遵循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活动的部分可由幼儿参与布置,引导幼儿根据教育和自己的意愿创造出不同的形象。这些设计和创造不仅有美感,还蕴藏着美学知识,引导幼儿从色彩、形态美进行欣赏,也让家长能够更直接的了解到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5.让幼儿感受到快乐:
孩子们在自己动手创造优美环境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更自觉地关心周围事物,产生新的期待。这些围绕教育目标创设的环境,不仅使孩子获得了有关知识,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增强了幼儿间的交往,增进了情感的交流。
⑺ 如何创设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也特别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明确强调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在这方面,国内外幼教专家都作过重要而深刻的论述,同时幼儿园环境也能展示出一个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和办园理念,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幼儿园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环境创设也是课程实施及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括室外教育环境及室内教育环境。室外教育环境包括整个教育氛围、大型设施等;室内环境,包括室内墙壁布置、班级中的常规要求、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和发生在师幼间、幼儿同伴间、教师间、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间的行为活动等的布置。特别是感悟到“人”也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人在环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环境与幼儿发展三者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活动,是幼儿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明确了适宜的教育环境应是全方位的、是变化的、是幼儿自己的、是生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处处体现和突出教育目标,而且对幼儿的发展应具有应答性。要求拓宽教师对“参与”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要求
幼儿园进行环境创设应从主题氛围、教育价值、适宜性、 幼儿主体性、对话互动、材料投放、美感布局、经济实用、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
1、环境创设要突出主题,有针对性。
环境创设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创设与学期主题或单元主题相关的环境。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
2.环境创设要具有适宜性。
环境创设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适合本园本班的特色,充满着童真童趣,使环境中的点点滴滴点缀都洋溢着幼儿教育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
3、环境创设要体现主体性。环境的设计、布置、利用,都应从幼儿实际出发,要生动、直观、真实,都应有幼儿参与,体现高度的开放性。 让幼儿成为环境中的主人,体现师幼之间对话,让环境成为幼儿寄托心愿,宣泄情感,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平台。
4、环境创设要体现丰富性和启发性。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能引起幼儿探究欲望的
丰富的物质材料,并能诱发幼儿利用环境中的信息和材料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5、环境创设要体现动态性。要随幼儿的兴趣、能力的变化而变化,随课程内容、季节、节日的变化而变化,让环境始终对幼儿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使孩子经常能从环境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发展。
6、环境创设要体现美观性。应力求结构的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独特、情趣高雅,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7.环境创设应体现经济性。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一物多用,不浪费资源,不盲目攀比。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环境的创设上缺乏幼儿的参与。
环境创设多数是教师的作品及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缺乏幼儿自主性活动内容。这种环境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在这方面,教师应准备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让幼儿参与创设或把部分环境交给孩子布置。将环境与课程相匹配、联系,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2、环境创设缺乏层次性。
室内环境创设没有做到让每一面墙能和幼儿对话。幼儿的作品过高或不在幼儿的视线内,空间利用不够充分。
3、环境创设缺乏目的性。
墙饰的内容不能体现教育目标、主题教育内容、季节、节日的变化等。画面长时间不变,或者固定的多、变化的少。
4、活动区安排不够合理。
活动区材料投放不充足。材料品种单一,材料单调且数量不足,造成幼儿之间出现为争夺玩具、材料而发生冲突的现象。
安静的活动区与活动的区域安排不合理。如图书区与音乐区相隔太近,互相影响干扰太大。
投放材料的成品太多,而半成品和幼儿用以活动的原材料、废旧物品太缺乏,不能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借鉴主题教育活动网络形式,在大主题的引领下,确立墙饰、活动区、楼道、过道等具体的小专题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