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坦克是谁发明的
是英国的斯文顿,斯温顿中校是世界宣传史上传单宣传战术的发明者,同时也是坦克的发明者。
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但坦克的诞生,则是近代战争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军队在西线作战中伤亡惨重。英国一些有识之士惊叹地面战血流成河,开始思考突破地面战的新式武器装备。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似乎更有战斗力。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斯文顿的建议试制了坦克的样车。
从此各种系列的坦克陆续诞生,且功能杀伤力越来越强大,成为了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
(1)谁发明了战车扩展阅读: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技的进步往往会最先投入到战争当中,各个时期的先进武器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许多“灵光一现”的奇思妙想造就出伟大的武器。
英国的斯温顿中校发明坦克的初衷,不过是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压制敌方机枪的武器,却不想20多年后,坦克成为主宰二战的“战争之王”。
它外形酷似水柜,所以英文叫TANK,也称为“陆地战舰”。坦克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陆地武器中其重要性唯一高于轮式装甲车的存在,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陆上力量。
网络-斯温顿中校
② 战车是如何被发明的
来自欧亚大陆南部沙漠地带的闪米特人在大约公元前2300年的时候发明了战车,可谓军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战车真正被应用到战场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则是和人类的另外两项重大发明分不开的,那就是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发明和传播。正是这两项发明与战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战斗能力,使得他们成功地占据了欧亚大陆核心文明区。
据目前所知,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中东是最早驯养和乘骑动物的地方。但那时乘骑的主要对象是牛和野驴,而且速度太慢。后来这种驯养动物的做法向北方产有野马的地方传播开来,公元前2500年,马已在当地得到驯养,而且这种马个头大,体格壮,速度快,很快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偏爱。他们采取择优繁殖的方法,使马的个头越来越大,承载能力也越来越强。游牧民族还发明了驾驭马的马勒、马嚼子、角状马鞍和马镫等一系列用具。最初游牧民族利用马打仗时把马套到轻便的车上。这种车轮装有轮辐,因而比起美索不达米亚的笨重的实心车轮有了很大的改进。这样,这种令人生畏的武器——战车便诞生了。而冶铁技术的发明又为游牧民族提供了大量优良的兵器,从而使之得到了更高的战斗力。冶铁技术在公元前两千纪的中叶在小亚细亚东部发展起来。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国灭亡之后,随着当地铁匠的分散而得以广泛流传。最初的铁不易铸造,耗燃料多,且锋刃极易失去,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发明了淬火、与木炭接触使其变硬等工序,再加上铁矿分布较之铜和锡更为广泛而降低了成本,铁器这才流行开来,从而使游牧民族得到了大量更加优良也更为便宜的新武器。当游牧民族驾驶着战车掀起入侵浪潮之时,一人驭马,其他的人弯弓射箭,如雨的箭阵加上密集的战车,古老文明帝国的步兵根本无法抵御。
③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谁发明的
威廉·特里顿。
在斯文顿中校的倡议下,1915年2月,英国当时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
1915年7月,委托威廉·福特公司的威廉·特里顿利用美国拖拉机履带制造一种能越野行驶与战斗的陆地战车,由英国海军航空兵威尔逊中尉帮助他去完成这项计划,于1915年8月制成了试制样车,称为“特里顿”车。
样车进行试验后作了改进,在12月完成的机关报样车被命名为“小威廉”,它是设计者威廉·特里顿的爱称;按意译的名称,它就是“小游民”,是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现陈列在英国皇家装甲兵博物馆。
(3)谁发明了战车扩展阅读: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配置:
“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重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重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单位功率14.1千瓦/吨,最大速度55千米/时,最大行程500千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个新式武器命名。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④ 坦克是谁发明的
世界第一种配备发动机和武器的装甲战车是由澳大利亚工程师莫尔于1912年发明和设计的。1911年,31岁的莫尔设计了一种履带式装甲战车。1912年,信心十足的莫尔带着自己的发明到了英国。莫尔热情地向英国陆军推荐“能够行走的履带机器”——它可以很容易地运载重型载荷在崎岖道路上行驶并能够越过战壕。可是,英国陆军官员对他发明的“怪物”不感兴趣。1913年6月,英军正式通知他,他的发明被拒绝。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军队在西线作战中伤亡惨重。英国一些有识之士惊叹地面战血流成河,开始思考突破地面战的新式武器装备。1915年,仍不死心的莫尔希望战争能够改变英军对他的发明的看法,再次递交了发明。然而,英军官员称,他需要首先制造一个模型,英军才会考虑他的发明。 他还没来得及建造新的模型,一种新型装甲战车开始在英军中诞生。英国陆军工程师斯温顿中校不知莫尔早已设计了类似的新型装甲战车,自行设计了一种拖拉机式的作战装备——几乎与莫尔设计的一样,获得了陆军的首肯。它外形酷似水柜,所以英文叫TANK,也称为“陆地战舰”。 至于为什么英国陆军没有采取莫尔的设计,而是用了斯温顿的发明。我就不得而知了
⑤ 战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来自欧亚大陆南部沙漠地带的闪米特人在大约公元前2300年的时候发明了战车,可谓军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战车真正被应用到战场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则是和人类的另外两项重大发明分不开的,那就是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的发明和传播。正是这两项发明与战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战斗能力,使得他们成功地占据了欧亚大陆核心文明区。
⑥ 装甲车是由谁发明的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尽管历史上有许多人曾萌发过制造一种类似于现代坦克的装甲车的想法,但人们最终还是将发明坦克的功劳归于英国人厄内斯特·斯温顿。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 据报道,斯温顿的灵感源自一位朋友的来信。这位朋友在信中把美国的“霍尔特”农用拖拉机描述为“能够像魔鬼一样爬行的美国机器”,斯温顿由此建议制造一种装有大炮和机枪的重型履带式拖拉机,他的这一建议于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国陆军部。实际上,斯温顿当时只是想把现有的机器零部件拼在一起,从而组装成一辆类似拖拉机的新式装甲车。 但是,对坦克的发明还有另一种说法:一名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小镇的拖拉机制造商在斯温顿之前就已提出了制造类似坦克装置的设想,据说是他向英国人提供了详细的构想甚至蓝图,英国人是在其构想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辆坦克。这位美国制造商就是埃德温·惠洛克,当时是明尼苏达州威诺纳城先锋拖拉机公司的总经理。他声称自已一直在致力于这种装甲车的发明研究,并早在斯温顿提议的两个月前就已将构想形成了文字。他还声称,因为希望向英国人出售这种装甲车,所以他向英国人提供了他的计划,但却被英国人偷偷地利用了。 据惠洛克的说法,1914年8月他正在加拿大城镇卡尔加里为他的拖拉机公司争取一份商业合同。这份合同能否签订取决于英国是否向德国宣战,如果宣战,他的商业谈判即告终止。在返回威诺纳城的途中,他极力寻求可以替代拖拉机销往欧洲的产品,这时他萌发了制造装甲战车的念头。两天后回到威诺纳城时,他对这种装甲战车的构想已是成竹在胸。当他试图在加拿大为其设计的装甲战车寻找客户而遭到失败后,惠洛克派出销售代表弗朗西斯·洛威到英国推销他们的拖拉机,同时希望能引起英国陆军对其履带式装甲车设计的兴趣。 1925年,洛威详细描述了他那次行程的经历:1915年4月,他到欧洲销售履带式装甲车时,随身带去了由惠洛克先生绘制的造价约60000英镑的装甲车的一些蓝图。他在伦敦陆军部见到了机械运输处处长洛弗特·霍尔登上校,当霍尔登上校得知根据这些设计可以生产出重量只有25吨多一点的装甲车时,急不可待说,“快说!快说!这又是一种可以赢得战争的美国发明。它可以摧毁比利时的任何桥梁。另外,你们美国人不知道我们是在左侧行驶而不是右侧,这样它还可以很好地阻断交通。”最后,霍尔登上校把他介绍给了威尔逊少校。威尔逊拿走了计划,并留下话,有没有定单会通知他的。可是直到索姆河之战,他们再也没得到任何消息。据报道,就在索姆河战役中,一种外观滑稽可笑的“奶酪盒子”出现在战场上,追赶并不断碾过德国兵的躯体。 至于惠洛克的这些说法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因为美国历史上对此事的记载只能说明当时的一些报纸倾向于支持惠洛克的说法。但是,惠洛克后来为美国陆军制造了独一无二的骨骼坦克,至少使他的说法赢得了一定的可信度。 惠洛克成全了英国人? 事实上,在洛威去英国之前,英国人一直在努力,试图使斯温顿的建议变成现实。但是他们一直未能解决装甲战车越野和翻越壕沟的问题。而在洛威英国之行以后,形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有关人士回忆说,当时英国战车的设计工作还在“登陆舰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着,而没过多久,就听说从美国搞到了实验用的履带式装甲车。同时,关于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他们与福斯特有限公司(该公司制造了英国首批坦克)的威廉·特里顿先生进行了研究,而当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威尔逊少校也作为特邀顾问参与了这项工作。设计最终完成,第一批坦克就这样面世了。难道真的是惠洛克的计划成就了威尔逊和威廉·特里顿吗? 洛威对事情过程的生动描述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真实的,那么洛威就有可能真的向威尔逊少校提供过计划和蓝图,而又是这些计划和蓝图后来帮助英国人解决了装甲车的灵活性问题,从而使英国造出了第一辆坦克。由于当时的拖拉机都是体型庞大的铁制装置,还不具备越野能力,那么作为一名拖拉机的设计者,系统地阐述将坦克设想变成现实的设计确实是可信的。而后来威尔逊少校和特里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最初的设计说明才获得了殊荣。当然了,在索姆河之战的新闻报道出现在美国之前,惠洛克并不知道斯温顿的提议和英国发展坦克的秘密,因为此举受到英国政府的严格保密。 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并且想得到英国政府对坦克发明者的奖金,惠洛克再次派出了他的销售代表——洛威前往英国。他想搞清楚为什么在英国坦克与他所设计的机械装置毫无二致的情况下,他的公司却没有得到任何定单。结果,此行无功而返。在他的努力下,洛威最终见到了特里顿。洛威回忆说,“一开始,特里顿以为我是一名记者,所以谈话很随便。但当我问及他是否知道霍尔登和威尔逊时,他直接了当地问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我想为美国争得那笔10000英镑的奖金。而他回答说,根据英国的法律,只有英国发明者才能得到这笔发明奖。”在经过两次不同的听证会后,英国处理
⑦ 古代马拉战车是什么人发明的
在古代马拉战车快速机动有着非常强大的冲击力,相当于现代世界的坦克部队威力无比另敌人胆寒。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闻名古国中,战车部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那么到底是什么人发明了战车呢?一般认为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先发明了战车,不过苏美尔人的战车是驴拉的四轮实心战车,行动慢笨拙不太适用。公元前2000年,采用辐条车轮的马拉战车出现了,机动性灵活性大增。
”一辆车配有七十二个步兵,二十五个后勤人员加上三个车兵共百人叫一乘。故古代计算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是以战车数量计算的,相当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代表军队中最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周天孑是万乘之国,大的诸侯国是千乘之国。晋楚等大的诸侯国有战车四千乘。使用战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平原地区才能发挥其快速机动灵活性。如果在奇驱山路和河汊纵横的地方就无用武之地。为此古代波斯人为发挥战车镰刀的优势,在一次战役前预设战场还铲平一座小山。随着骑兵部队的出现,战车被逐渐淘汰。古代中国战车部队一直使用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同匈奴人作战中大量装备骑兵部队。笨重的战车被逐出历史武台,其本上用来提供后勤保障,运输前线所需粮草等战略物资。
⑧ 古代的“战车”是谁最先发明的如题 谢谢了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在《考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193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车马坑中,首次出土一辆商朝战车。坑中南端并排着器具、马骨,车内外分布着 3套兵器。从出土于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墓中的战车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輈),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图1商朝战车结构图)。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 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 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音wei4,车轴头)长13.5厘米,总长度达 53.5厘米(图2西周战车复原图)。根据对有关出土车辆主要部位尺寸的测定和比较可知,商周时期战车结构的变化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则逐渐增多。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軎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軎饰,其长度在 8~10厘米之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状车軎,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可知,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 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枒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 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枒饰加以紧固。 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4匹驾马中间的2匹称“两服”,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左右的2匹称“两骖”,以皮条系在车前。合称为“驷”。马具有铜制的马衔和马笼嘴,这是御马的关键用具。马体亦有铜饰,主要有马镳、当庐、马冠、月题、马脊背饰、马鞍饰、环、铃等。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这是较早的一个车字,可以看出舆上高插兵器的形状。但是在实际出土的战车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种却往往不象记载的这样齐全。 国君所乘的战车称为“戎车”,其形制与一般战车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后,军队中出现了专职将帅,国君已经不必亲登战车指挥作战,因此戎车便失去其作为国君专乘的意义,而成为将帅的指挥车。 每乘战车除车上的3名甲士以外,还隶属有固定数目的徒兵(春秋时期称为步卒,战国时期称为卒)。这些徒兵和每乘战车编在一起,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便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称为一乘。这一情况反映出当时的军队以战车为中心的编制特点。商周时期的战车,是中国奴隶社会军事技术装备的集中代表,当时所使用的畜力驾挽的双轮战车,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车上甲士的青铜兵器装备,发挥了当时兵器的最大威力;车上还配备有旗鼓铎铙,用以保证军队的通信联络和战斗指挥。作战时,甲士站在车上,徒兵跟在车下,而当一方车阵被击溃之后,胜负便成定局。所以当时的战争,主要就是战车之间的战斗。 在车战的起始阶段,使用战车的数量较少。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戉邑,仅使用了战车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但是,这一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数量仍相当可观,大规模的车战仍然时有发生,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这时的战车已不再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 秦朝战车的乘法和使用情况,可以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兵得到准确反映。尽管出土时木质车体已经朽毁,但从陶质的战马、甲士的分布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战车仍然是前驾4马,甲士3人,战车的形制也没有很大变化。秦汉之交,汉将樊哙曾以轻车和骑兵攻破雍南;汝阴侯夏侯婴善用战车,曾 4次以战车突击立功;车骑将军灌婴曾以车骑追击项羽至东城。说明在汉初的战争中,战车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大约到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前87),汉王朝的军队为了与匈奴进行持续的战争,发展了大量骑兵部队,此后,战车在战场上便逐渐消失。
⑨ 坦克是谁发明的
[编辑本段]坦克的发明
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但坦克的诞生,则是近代战争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