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京剧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⑵ 京剧谁发明的呀
京剧不存在谁发明一说,它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
京剧演变过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班”,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京剧释义: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⑶ 京剧起源于什么时间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
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微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种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於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将京剧称作"东方歌剧"是因为两个剧种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於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极为类似;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
象徵性格和命运的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徵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除颜色之外,脸谱的勾画形式也具有类似的象徵意义.例如象生凶毒的粉脸,有满脸都白的粉脸,有只涂鼻梁眼窝的粉脸,面积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标志著阴险狡诈的程度不同,一般说来,面积越大就越狠毒.总之,颜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画法则表示性格的程度.脸谱起源於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中国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裏,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 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 坏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於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白色: 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
其他:和尙,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紫色: 一般: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黄色: 勇猛而爆躁.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将.
银色: 神仙,妖怪.
绿色: 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绿林好汉.
蓝色: 刚强阴险
生,旦,净,丑"生,旦,净,丑"是什麽 其实不过是角色分类."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在"京剧"的"票友"中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包括清朝的光绪皇帝载恬,他不但会唱戏,还能司鼓,并且是京,昆,腔的多面能手.
著名的慈禧太后则是一个大戏迷,在今日颐和园内还保留一座中国最大的戏楼,该戏楼高21米,共有三层,可见她在京剧上花了不少的功夫.
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 嘴叉图,嘴下图.
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
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
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
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於古典传说.
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
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
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
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
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
夏侯敦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
窦尔墩,典威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
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
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
北斗星君画七星图於额上.
⑷ 戏剧是中国发明的吗
不是 戏剧有很多种类 中国的戏剧只能称作中国戏剧 像京剧之类的 起源很早 最早可以追溯专到秦汉时期 但是很古属老的欧洲 也有不同于中国戏剧的独特的戏剧 这是搜到的 中国戏剧(China Drama) 主要包括 戏曲 和 话剧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⑸ 京剧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发明的
其实,京剧的形成有将近200多年的时间,起源是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交流,后又与其他地方剧种相互融合,以徽调,汉戏,昆曲,秦腔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方式,由于其形成于北京,故称京剧.
⑹ 有谁知道京剧脸谱的发明者是谁
脸谱的由来脸谱是由“代面”(即面具)演化而来,“代面”起到在战争中威吓敌人的作用,后被用到了舞台上。在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年907年)乐舞节目里就有了“假面歌舞”。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随着戏曲发展,为了方便演员,就将油彩直接勾书在脸上,就成了脸谱。
舞台京剧脸谱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的时候,京剧脸谱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在当时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赞多和美德而做出的一个男子的独舞,它里面的内容说的是兰陵王长相高大威猛,并且骁勇善战,但是她的长相非常的漂亮,就像女人一样,会在他每次作战的时候都会戴上凶猛的面具,并且每次在真中都会取得显赫的战果。会在当时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说创造了一个男子的独舞,这个舞蹈也是戴着面具的和如今的京剧的脸谱有着相似的特点。如今京剧的脸谱在舞台上也是通过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来实现面具的特色和舞台的色彩,同时美化舞台的效果 。
⑺ 京剧始于什么朝代,创始人是谁
京剧始于清朝,创始人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7)京剧的发明扩展阅读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⑻ 京剧脸谱的发明者是谁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⑼ 京剧起源于哪
京剧起源于江南地区。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
刊于道光二十二年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9)京剧的发明扩展阅读:
京剧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艺术面临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央深改办将“研究制定扶持地方戏曲发展政策”列入2015年的重点改革任务。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这是我国继1951年发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来,时隔60多年之后再一次就戏曲工作做出的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
⑽ 京剧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发明的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以唱“二黄”声腔为主,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道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西皮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黄、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作“京戏”,也叫“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