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谁创造了语言和人为什么要创造
1语言是人类为了交来流和适应生产力源的发展的必然的产物
2中国的语言传说是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的,我认为语言最先的创造是又人类在实际的生活中创造的,最先的语言只是一个音的表达,后来人们慢慢习惯了称呼这个东西的固定发音,加之时间的打磨变形成了现在的语言
3人是群居的动物,在远古也不例外,人群居在一起就有人去领导去管理去支配,语言就是因此而统一的
❷ 英语语法是自然产生的,还是由学者凭空发明的
首先人们说,语言发展。后来人们出现了,试图解释它,并围绕它制定规则。
例如,“whom”这个词就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whom这个词的起源)。像大多数英语语言一样,它不是由语法学家发明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一般来说,语法学家不会“发明”单词。他们所做的就是创造规则来解释如何使用语言。在过去(甚至现在!),语法学家有时会犯错误,因为他们强加的“规则”并没有反映人们实际讲这种语言的方式。
[我也许应该补充一点,规定语法学家坚持的一些形式在这些规则出现之前就已经在英语中使用了;正是这种坚持这些形式是“正确的”而其他形式是“错误的”的尝试,导致了语法学家所说的人们“应该”说话的方式与他们实际说话的方式之间的不匹配。语法学家并没有发明单词(比如“whom”),但他们有时会人为地制定单词如何使用的规则。
❸ 谁创造了汉语
传说中汉语的创始人是仓颉,有“仓颉造字”之说
❹ 是谁创造了日语语法
曾经在语法课上谈过日语的演化,日语的语法主要是日本的先民创造的,当然时间很长,估计从绳文时代 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就开始了。后来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和朝鲜的影响,大约到江户时代1603~1867 就基本成型了。
在日语和日本文学的讲授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不了解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而无法理解日语和日本文学中的特殊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人思维方式的探究,揭示日语和日本文学中一些特有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从而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认识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学习掌握日语和日本文学。一、日本人思维方式形成的历时性探讨思维方式被认为是文化的母体,所有的文化表现都具有其母体---思维方式的投影。人类的思维方式对其语言和文学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日语和日本文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无疑受到了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左右。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幻想思维阶段,神秘性是其主要特征。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崇拜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和自然之物,他们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大多含有非理性的因素;弥生时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从幻想思维向经验思维转化,但是这种转化是不充分和不彻底的。在弥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还存在着“灵物”、“神”等的概念,同时,中国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和他的精神产品---儒学的政治、经济、伦理等观念也在这个时候被日本人吸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用经验性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以此来认识外部世界。儒学的思维方式强于对事物的总结,弱于对事物的分析,重视以直觉认识、感悟事物,但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论证。儒学的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对古代的日本人有重大影响,其文化积淀对现代日本人也有深远影响。如果考察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其中具有经验综合性的总体思维倾向与和谐统一的思维倾向。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仅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它的形成还有自然、社会及历史的原因。但是儒学在日本的长时期的传播,无疑对日本人的总体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日本虽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内引进了西方的强调分析、对立的思维方式,但是传统的总体性思维方式体现在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作为儒学文化圈的民族,日本人从整体把握出发,在姓名的排序上也会将家族的名字放在最前面,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在写具体住址的时候,往往会首先写国家的名字,其次是城市的名字,接着是街道的名字,最后是住宅的名字。另外,基于总体性思维方式日本人的主流意识、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完全统一、内外有别等意识直到现在仍然十分强烈。二、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对日语产生的影响日本学者中村元指出:日本人认为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对任何思想也会以宽容和调和的精神对待。所以,现代的很多日本人既是佛教徒,同时又是神道教徒。在他们的家里,并列摆放着佛坛和神龛。在一个日本人的一生中,既要在神社里举行“七五三”仪式[1],又要在基督教教堂里举行结婚仪式,最后要在佛教寺院里举行葬礼,也就是说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浓重的调和色彩,其融合的特征非常鲜明。那么在日语中,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又是以怎样的形式潜伏其中的呢?日本的学者中村元指出:汉字还未传到日本之前的古代日本语,即“和语”中表达感性的或者是表达内心情感的词汇非常丰富,而另一方面具有能动性、思维性、理性和推理性作用的词汇却非常贫乏。“和语”的词汇几乎都是具体性、直观性的,而抽象性的名词几乎没有。儒教和佛教传到日本以后,表达抽象哲学的词汇全部都是汉字词汇。明治维新以后,甚至到了今天,表达西方哲学思想的词汇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汉字词汇,所以日语不像梵语和德语那样,适合表达哲学思想。日语表达的暧昧,在世界语言当中是非常突出的:例如,日语中的“很”、“实在”的意义必须放到具体的场合,同时还要通过日本人特有的直觉来区分它的实际意思。有时候“很”“、实在”是表示“感谢”,有时候是表示“同情”,有时候表示“祝贺”,有时候是表示“太不像话”的意思。“很”、“实在”一词既可以在婚礼上用,也可以在葬礼上用。就像《日本人的美意识》一书中所写道的那样:“日语具有强烈的暧昧性,经常会省去主语和宾语。在翻译日本文学的时候,译者如果不添加主语和宾语,不懂日语的人就无法明白句子的意思。日本人往往靠语感、敬语等直觉出话题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外国人称日语简直就像谜语一样。”[2]日本人在平常的相互交流中,从不明确地说“是”与“不是”,即使是很清楚的事情也会采取“好像”或“似乎”的说法,以此顾及对方的感受(或是体面)是日语表达的技巧,即所谓“婉转表现”。日语中有一些是忌讳的词语,例如“四”和“九”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词,因为在日语中,“四”和“死”同音,“九”和“苦”同音。在结婚仪式上,“回去”一词是非常忌讳的,这让人联想到新人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中,暗含离婚之意。这种忌讳语现象正是与日本人善于直觉思维和经验思维的特点有关,而不能用理性思维进行解释。日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语,这与日本人思维的宽大性有关。外来语虽然本来是来自日本以外国家的语言,但日本人总能将其加工改造,并为其所用。总之,日语的“婉曲表现”、“待遇表现”、“谦逊表现”、“省略表现”、“忌讳语”、“礼貌语”、“寒暄语”、“附和语”以及日本固有的语言---“和语”与外来语的混用,都是日语的特点,都是源自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对其语言的直接影响。三、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日本人的“物化”思维。西方的主体意识是超越于客体之物,即所谓“人化”思维,与此相对,东方的主体意识是亲近自然物,将之作为客体完全地反映出来,而主体则融化其中,这就是东方人的“物化”思维。从日本文学现存的古老的神话中,也能看出日本人把自然作为一切事物的母体与根源的思想,因而日本人对自然怀有特殊的亲近感。从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中,已经可以领略到日本人季节感的萌芽。日本最古老的歌集《万叶集》中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日本人思维中的自然思想。紫式部的《源式物语》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刻画入微,而且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了主人公源式的思想感情。近世的松尾芭蕉在旅行中,记录下了日本各地的自然景物,写就了《幽深的小道》这样的游记,也创造出了《古池》这样的著名俳句。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充分地表现出了自然的闲寂、古雅。这种“物化”思维形成了日本文学中特有的“物哀”精神。“'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物哀'所含有的悲哀感情,绝不是对外界的自然压抑毫无抵抗力所表现出来的哀感,它经过艺术锤炼,升华为一种独特的美感。因而'物哀'便成为一种纯粹的美意识,一种规定日本艺术的主体性和自律性的美形态。这就是通常称作悲剧的美形态。'物哀'的感情也就是悲剧的感情。”[3]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他在《伊豆的舞女》、《雪国》等名篇中,表现出了日本式的“物哀”的自然感情。笔者认为,这种“物哀”的精神正是日本人“物化”思维的直接结果,日本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物哀”这一基本特征,成为日本人共同的艺术追求和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旨趣。综上所述,总体性思维、“物化”思维、非理性思维、经验思维、直觉思维等日本式的思维方式无疑注入了所有日本人创造的文化中,其中尤以其创造的日语和日本文学最具代表性,它们向世界展现出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特有的思维习惯对日语及日本文学产生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日本语言及其文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说语法与思维的话,资料比较难找,可以自己摸索写篇论文了
❺ 英语语法是谁创立的,是一伙人,还是某一人,为什么他或他们讲的一定是对的呢
这问题牛逼。
其实人们一开始说话哪里有什么语法啊,最初的祖先发现发一些音节表达共同的意思就可以沟通哇塞好方便啊,然后大家就都开始用这个词。慢慢地词越来越多
等到词足够多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说我勒个擦这得定个标准啊,于是语法就出现了,并不断完善至今~~
❻ 谁创造了语言
目前有四种比较主来要的理源论解释语言诞生。第一种观点提出人类语言来自模仿,比如古人类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类学狗的叫声叫“汪汪”,以后慢慢便用“汪汪”声来指代狗。第二种观点是19世纪初出现的“叮当理论”,即自然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质,本质发出声音来都会出现回声,这种回声创造很多词汇,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弹性,all代表一种圆滚滚的物体。第三种观点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理论,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最初的语言是在劳动中从号子发展而来。第四种观点提出语言产生于感情,在表示愤怒、愉快等感情冲击下,强大气流通过声带产生语言,并认为人类基本感情喜怒哀乐发出的声音,形成最基本的词汇。
❼ 现代汉语是谁发明的
福州是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船政大学实行开放型的教育方式,推动了中学西传、西学中传和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如陈季同把《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林纾、王寿昌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林纾还译过英、法、日、俄等10多国小说184部,自著10多部小说);严复翻译世界八大名著《原富》、《法意》、《天演论》等;马建忠撰写第一部古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日意格编撰《法汉袖珍词典》等。
1899年,福州蒙学堂成立了,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蒙学堂的创办者们满怀爱国热忱,林白水主张:“救国的第一要义是教育,要唤起全国人对国事的关注,才能谈革命。”黄展云认为:“今日之事,需革命以救国,而从事革命又莫先于教育为革新。”另一位创办者郑权(字仲勤),也常与革命同志“讨论开通风气,疏浚民智诸要著”,所以人称仲勤是“福建输入革命之第一人。”其他几位创办人员或兼任教员,如方声涛、陈与年、林志烜、何琇先等,都是当时的民主革命者。这些革命志士以革命精神指导办学,又以办学推进革命、培育革命志士。蒙学堂的创办者都是具有新思想与大志向的革命者。是近代中国创办白话报与革新教育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
现代汉语来自福州。从福州〝闽都别记〞书里,可以看到福州在乾隆年间,已经有半口语半文言的书了,已经完善了一整套书写系统。到了船政大学的改革,推动了中学西传、西学中传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近代中文在此诞生了。1899年再经过蒙学堂先驱们,以白话报和革新教育的推广,改变了整个中国。除了船政大学,福州是中国最早兴办近代教育的城市,近代中文也是经过近代福州其他学校的改革,两者相辅相成,成就了近代的中文。
❽ 英语语法谁发明的
语法是有用的,就像别的法一样,防止走错路,如果没有法,随便怎么说英语都行,谁能懂啊?
❾ 谁发明了英语语法 我要打死他
盎格鲁撒克逊人
❿ 语言是谁发明的
人 是有类发明的.一开始就是用简单的声音来表达一些信号. 随着生活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复杂. 回答者:cllwzx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7-3 16:18 安生的读书笔记: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 1.译序: 背景:关于语言起源的讨论:17,18世纪的语言神授观 孔,卢,赫的世俗语言观 赫驳斥另两个人的语言观以及神授语言观 语言来源于人类本身: “当人类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 感觉导致了语言的诞生。语言是为了表达情感而生。 人与动物共有的语言:自然的自发语言 为了创造语言,人类需要“悟性”。 此书的英译本:F.M.barnard,1969,J.G.Herder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 本杰明: Reading in Western Idea of Man,Society and Cul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第一卷:人类凭借其自然能力,能够自行发明出语言么? 第一篇: 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人的感觉和热情都通过声音来表达。 1.个体的感觉之弦是针对其他个体而发的,呼唤着回声。(安:可见语言具有社会性,是出于交流的需要。) 假定一条自然规律:不要独自一人感受,要用声音表达出你的感受。 一个祝愿:你用声音传达出的感受将为你的同类认可,被感同身受。 生物并不孤立:它与整个自然联结在一起。 自然为感觉之弦配上了声音,这便是语言。语言最初为人与动物共有。人为的语言已经排挤了自然的语言。社会文明抑制了激情。但激情仍然在母语中通过重音表达出来。P3(安:重视激情,非理性,也许是卢梭的影响)(母语与民族性有何关系吗?) 人的本性离动物越远越难以理解动物。我们只能理解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种类。自然的语言是每一类动物本身的社群语言(Volkersprache)。 语言应该唤起图像,图像会自动说话。 2.形而上学的语言:vs 古老粗野的语言:一切古老民族的语言对于异族来说都是不可名状的 由字母来表达语音实在太不明确了。一种语言越是生动就越是不可想像通过字母去把握它。P7 语音通过长期的文字使用后就会变得方便而统一,依附于字母。(安:书写的影响) 语言离起源越近,发音越不清晰,越难记。因此字母其实是很晚才出现的,目的在于方便记忆。P9 诗人,演讲家,巫师的魅力在于自然的音。语言是:直接的感觉的语音(儿童的语言)。成人的语言与之完全不同。 驳斥孔的语言观。驳斥卢梭。 立论: 人以有语言能力而区别于动物 动物的艺术本能与其生存范围成反比。人的生存范围大,所以人的艺术能力弱,没有动物的语言。 动物的生存范围越大,感觉分工越细。动物的语言表达了强烈的感性的表象,是与生俱来的,绝对自然的。 动物的语言是源于强大专一的本能。P37 第二篇 (语言与第一个区分特征一起诞生) 1.人类高于动物,不是因为程度上的差别而是种属的不同。人之为人就在于他有语言。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人的感官与想像力因为有更广阔领域而自由了。人因此不得不抛弃本能。人因此而以自身为行动的目的。人的力量所具有的这种倾向就是“知性”(Verstand)或理性(Vernunft),或者意识(Besinnung)。是人的感性本质和认知本质、认知本质和意愿本质的结合形式,是全部力量择取的发展方向。P22不论在何处,心灵都是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 理性能力是人的种属特征,是相对感性和本能而言的全部思维力量。 人是一种能悟识的生物。儿童有理性,但是不成熟。P24 2.没有什么“纯粹的理性能力”。只存在感性与理性的此消彼涨。 当人处在他独有的悟性状态中,悟性初次自由地发挥作用,他就发明了语言。所以语言的发明对于人来说是自然的。 思考能力和自然: 确认行为:第一个被意识到的特征就是心灵的词。语言就这样发明了。eg:过来一只咩咩叫的羊。没有狮子那样阻碍认识的本能,没有强迫远离的感官,所以人的内在意识可以发挥作用,以人的方式认识到羊。叫声是一个听到的符号,心灵通过它想到一个明晰的概念。在心灵中发现语言的起源。认为语言源于社会的预定和协调的说法没有道理。 人类心灵在没有语言和社会参与的情况下也必须能够发明语言。这是他与自己心灵的契约。P29 区分的特征成了心灵内在的符号。(安:心灵内部应该是有一个结构)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人性,又怎么能把理性和人性教给他呢?P33 词的内在而必要的发生是明确的意识行为的标记。 重点:语言乃是我们人类种属外在的区分特征,正如理性是人类的内在区分特征一样。确认就是命名(安:喜欢这句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P36 思想是心灵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是交往联系的手段。 结论:第一个区分特征对于自我是区分的符号,对于他人是传递讯息的词。(个体自己确定能指所对应的所指,人与人通过能指发生交流,但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所指。由于所指的隐私性使得能指无法完全承载和支撑所指,带来了交流的障碍,正如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无法通约:因为每个人有自己心灵的母语。) 第三篇 语言要素的最早标记是什么?听觉。大自然通过听觉向他展示自身。“这样,他就有了一部小小的词汇(疑为词典),等待着发音器官给它们打上印记。”P39 真理就是:“人依靠知性统治自然,而知性也正是语言之母;从物体发出的声音中,人提取出区分特征,从而构成一种生动的语言。” 原初的语言里,发声的动词是最早的生命要素。只有行为、活动,而没有行为主体。只有谓语,没有主语。(安:因为人只有先认识到他者,才能意识到自我的边界和自我……) 语言的全部构造方式正是人类精神的发展方式,正是人类发现的历史。动词是语言的根基,名词是从动词发展来的。P41 感性的人迈出的两步:一,名词由动词发展而来;二,具象转变为抽象。(安:二者是否就是同一回事呢?但动词其实也有某种概括性。具象转化为抽象似乎意味着能指和所指的距离变大,符号化。)P42 “人与周围的所有事物建立起关系,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在对他说话,都在为了他的利益行动或与他抗争;而他则要对它们作出反映,或赞同或反对……人类思维的所有这些痕迹都刻在了最早的名称上面!”P42正是这类感情决定了语法上的性。(语言发明者)他的感觉和情感汇合在一起。“语言中的诗情画意和性别区分反映了人类的兴趣,而言语仿佛成了人类生殖手段的延续。”P43(安:可见语言本身是带有非理性因素的,不过,这非理性本身是和理性相融合的。其实人本身就是这样,不存在纯粹理性/非理性的人。) 诗歌比散文古老,是一切生物的自然语言,是心灵的词典,充满激情。 最早的人类语言是歌唱。从纯粹感觉的发声中不可能产生出人类语言,因为还缺少每一种生物用它自己的语言进行的命名活动。(安:这就引入了外界,而非只是自我。语言建构起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属于人,却又指向外界。) “整个自然都在鸣响、歌唱,而人要运用其知性,把握其感觉,尽可能地运用其器官,才能形成自己的歌唱,他的歌唱可以说是一台汇集了所有自然声音的音乐会。……是一切生物的语言在人类语声的自然音阶内获得的表达!”P45 “知性把语声铸成区分特征,语声于是成为词。”P46 那么那些不发声的事物呢? 触觉。 因此得出两个论点: (1)一切感官都只不过是心灵的知觉方式,而通过区分特征,心灵形成明确的概念,与此同时产生了内在的语言。(2)一切感官都只是一个统一的心灵的触感方式。一旦这种触觉明晰起来,升级为一个区分特征,词作为外在语言的符号就产生了。 结论:听觉是中介感官,成为通往心灵的门径。 (1)面对外部刺激,听觉是人类各种感官的中介。P50(将触觉作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小,将视觉作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大。听觉居中。)通过听觉,每一种感官都有了语言能力。这样,人所看到的,触摸到的,就都可以发出声来。通向语言的感官于是成为我们的中央联系感官,我们成了拥有语言的生物。(安:其实未必然,否则怎么解释聋子也可以认识世界呢?作者对听觉如此重视,是因为语言主要表现为语音的形式。他认为人是通过语言来把握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其实人内在的理性可以与外在的各种符号(各种感官的对象)相对应,而不只是声音。于是……人是符号的动物。)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