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社故事

创造社故事

发布时间:2021-11-15 21:00:41

㈠ 关于郭沫若的故事,要全的啊

1919年秋天,在日本福冈博多湾的海岸上,一位年轻英俊的中国留学生久久遥望着茫茫大海的西边。他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念诵起从心底喷涌而出的诗句。这位留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学者、社会活动家的郭沫若(1892-1978)。

这一年,在国内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呐喊和爱国的热潮像太平像的波涛从中国传到日本,郭沫若与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心情有十激动。他仿佛看到北京街头青年学生和工人们手持小旗、高擎火把涌向天安门前去游行、演说的情景,顿时像一团烈火在冲烧着胸口,像地下的岩浆在奔突。终于,他找到了火山的突破口,他用诗歌来表达长期沉积在心中的热情,挥笔写下一首首大气磅礴的诗歌,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凤凰涅磐》、《天狗》、《心灯》、《炉中煤》,这些诗结庥为《女神》。这本诗集洋溢着爱国的热忱,充满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也开了一代诗风。

《女神》出版以后,郭沫若还与郁达夫等人发起组织著名的机关报文学团体“创造社”,提倡并创作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1927年,郭沫若投笔从军,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不久又去日本生活了十年。在日本的十年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下文字研究,写了许多学术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立即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通过文学作品宣传爱国主义,怒斥破坏抗战的投降派,以激励人民的抗日意志。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新文化的一光辉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还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中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㈡ 鲁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事例

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此之前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于上海,鲁迅也是发起人之一。这就触怒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在《革命日报》上便说鲁迅为“金光灿烂的卢布所收买”。

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许绍棣更借此呈请国民党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在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鲁迅不得已于3月19日只身离家出走避祸,直到4月19日返家。

此后1931年春柔石、殷夫等革命作家被捕、1933年6月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杏佛被杀,鲁迅的生命安全几度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国民党特务机构加强了对鲁迅的监视。

尽管如此,鲁迅依旧坚持用笔头书写自己对时局的不满。

(2)创造社故事扩展阅读:

鲁迅的追求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

之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㈢ 华汉有什么人物事迹

华汉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系,下面是华汉人物事迹的详细介绍:

1925年华汉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系。曾参加“五卅”运动,任上海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中共闸北区委书记,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国民革命军第四、六军政治部秘书。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政治部秘书长。

1928年入创造社,先后负责左联、文总组织部书记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文协理事、剧协及影协常务理事,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剧艺社、上海联华影艺社主任委员。

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华汉于1993年6月7日在北京辞世,终年91岁。

华汉的故事:

民国9年秋,华汉和李硕勋转学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学学习。民国11年,他和李硕勋等在学校组织成立进步团体,领导学潮,受到反动当局通缉。同年,华汉去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拜访了早期共产党员恽代英。他们畅谈了七天七夜。

后来他不止一次说:“恽代英是照耀我走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民国12年,他先后在北京、上海读书,对革命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次年10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同年冬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4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其后,任上海大学党支部书记,上海闸北区委书记,参加筹备全国学联和工商学联合会的工作,参与组织了“五卅”运动和罢工、罢市、罢课斗争。

㈣ 谁晓得鲁迅的故事(急需呀!~~~~~~~~~~~~~请快点哇!)

许广平,女,鲁迅夫人,笔名景宋。1898年1月12日生生。广东番禹人,祖籍福建。现代女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1917年考入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五四时期,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是当时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狮》周刊编者之一。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同鲁迅结识。

1926年随鲁迅南下,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1927年,鲁迅到上海后,与许广平结为终身伴侣。此后10年中,许广平伴随着鲁迅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过着半地下状态的生活。为了使鲁迅能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她不但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还要替鲁迅购买书籍,抄写稿件,查找有关资料,校对译著等。由于得到许广平这样的助手,鲁迅后期10年的创作成果,竟超过了以前的20年。鲁迅时常对许广平说,我要好好地替中国做点事,才对得起你。在连年的白色恐怖和兵灾战祸中,许广平都坚实地与鲁迅在一起,共同度过那艰难的岁月。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后,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1937年4月,她将鲁迅1934-1936年的杂文13篇编成《夜记》出版。1938年4月,她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由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20人组成的“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资助下,编辑出版了600万字的《鲁迅全集》。抗战期间抗战时期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遭到日本宪兵逮捕。抗战胜利后,曾任《民主》周刊编辑,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

1945年12月,与马叙伦、王绍鏊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1946年当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1948年10月进入解放区。1949年作为民进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1956年8月、1958年 12月先后当选为民进第四、五届中央副主席。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欣慰的纪念》等。

㈤ 求书名 里面都是短篇的恐怖怪谈故事 貌似书里人物的名字和黑猫悬疑创造社里作者的名字一样

校园恐怖怪谈

㈥ 你认为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风格主要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其各自代表作家的创作实践加以说明

很明显的,文研会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创造社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具体实践,你找两篇小说加以对比不就行了。比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沉沦》。

《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 ,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

《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
(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 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 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

㈦ 郁达夫的小故事

1、有一次,郁达夫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友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2、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

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三原则——“快短命”。

3、郁达夫爱喝酒,但没有控制力,率性而为。一次,朋友相聚,夫人王映霞事先叮嘱别人,不许郁达夫饮酒。结果等到半夜,还不见人回来,把王映霞急得一晚上没睡好。清早有人送回来了,是在马路边的雪地里“捡”的,原来他喝得太多,与朋友别后,走出酒馆不远,就倒在地上了。雪冷得刺人,软得像棉花,他就在这“棉花”上睡了一个美美的觉。

后来,夫人王映霞“约法三章”:凡朋友请郁达夫出去喝酒吃饭,必须要负责送回,否则不让出门。起初还有几分效果,久而久之夫人的约定遂为一纸空文。走时答应得好,到了酒场,几杯下肚,便失去了自控能力,酒前的信誓旦旦,早已被醇酒消除得一干二净。

(7)创造社故事扩展阅读

郁达夫(1896年-1945年),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㈧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历史小说集、散文集和杂文集有什么

短篇小说集:《彷徨》、《呐喊》。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坟》 1927年3月,未名社 《热风》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续编》 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

《续编的续编》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三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 《南腔北调集》 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

《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 《花边文学》 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

《伪自由书》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 《准风月谈》 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

《且介亭杂文》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二集》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集外集拾遗》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补编》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8)创造社故事扩展阅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自从一九一八年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来,直到一九三六年去世。鲁迅的创作生涯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之久,留下了超过六百万字的作品,可以称得上"著作等身"。

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小说和杂文。其中,杂文是他影响力最大的创作体裁。鲁迅的杂文如同匕首投枪一般,刺向了当时中国黑暗的一面。在鲁迅的杂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火一般的热情和冷峻的思考。

㈨ 郭沫若小时候的故事

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无奈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9)创造社故事扩展阅读:

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20岁的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和苏溪张家的姑娘琼华结婚。结婚仪式依照旧俗,他身着长袍和对襟马褂。

提起郭沫若的婚事,说来话长。本来他在10岁以前就订了婚,可女方没过几年便夭折了。后来,县视学王畏岩先生遣人到郭家替女儿说亲,论年龄与郭沫若相当,偏偏他五哥的未婚妻刚刚亡故,王家小姐最终成了他的五嫂。郭沫若自此以后便不愿订婚

头年的一日,郭沫若接到一封家信。信上说,母亲已给他订了婚。女家是苏溪场的张家,门当户对,母亲又亲自去看过人,说女子人品好,在读书。似乎都合郭沫若的心意,所以没经他本人同意便把婚事定了。

旧式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郭沫若不便拒绝,只好趁这一年的年假回故乡时草草完婚。

喝了交杯酒后,新郎和新娘才第一次对面。揭开新娘头上的脸帕时,郭沫若心里怦怦直跳,他屏住呼吸想要看个仔细,但相貌不如人意。郭沫若在极度失望中,返身走出了洞房……张琼华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难处。

婚后第5天,郁郁寡欢的郭沫若便坐船去成都了。



㈩ 谁能仔细讲讲鲁迅和郭沫若之间的故事

鲁迅和郭沫若是二十世纪初升腾于中国夜空闪耀千秋的双子星座。他们作为历史人物,已经构成了两座丰碑,并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和光辉的业绩,为中国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发展道路,赢得了世界的声誉。正如周恩来同志评述的那样:“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他们是“各人自有千秋”。
鲁迅和郭沫若同出身于封建大家庭中,幼年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教养,大致相近。早期的悲剧婚姻相似,且都对各自以后的生活和创作发生过深刻影响。都留学日本,最初立志学医,走医学救国之路。后尽管原因不同,但都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折。早期都是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不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他俩既重创作也兼顾翻译,成就相同,都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郭沫若认识鲁迅是从接触鲁迅的作品开始,当他读到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时,便由衷地敬佩,“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并为鲁迅的一篇小说发表时排在一篇日本小说的译文后面深感不平。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时,郭沫若又专门著文表示祝贺。
与此同时,鲁迅也很赏识郭沫若的才华和“奋战忿斗”的精神。1927年在给李霁野的信中特别谈到:“创造社和我们,现在感情似乎很好。他们在南方颇受迫压了,可叹。看现在文艺方面用力的,仍只有创造,未名,沉钟三社,别的没有,这三社若沉默,中国全国真成了沙漠了。”这里面自然包括同郭沫若的关系,不仅是赞赏、关切,而且引为同一战线。鲁迅还多次揭穿反动文人陈源及高长虹之流企图挑拨他与郭沫若的关系的阴谋,使其伎俩不能得逞。于此也可以看出鲁迅很珍视同郭沫若的关系。这些都表现了他们共同的革命本质和品格,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同一文化新军的两位主将,两面旗帜;也因为如此,才使他们得以并立文坛,同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伟人。
鲁迅与郭沫若是人而不是神,他们的伟大成就、光辉业绩离不开时代。他们思想性格乃至气质中的某些不足也与历史条件、时代特点分不开。此外,他们的文化教养,彼此不同的人生阅历、兴趣爱好的差异等,也都影响到各自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集中表现在对文学运动的看法和文学流派的分歧,彼此进行过几次论争。
1928年1月15日,有一种名为《文化批判》的杂志,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极其错误地对鲁迅进行了围攻,郭沫若也卷进了这个围圈。他化名杜荃的一篇题为《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文中,用尖酸的语言攻击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而“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因此“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是一位不得意的 F ascist(法兰斯蒂)”。对此,鲁迅高瞻远瞩,以大局为重,对郭沫若的攻击不给予还击,作了极度的忍耐,但却非常痛心。
1931年7月20日,鲁迅演讲了《上海文艺之一瞥》,科学地评述了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及其功过,同时指出了创造社等在这次运动中所产生某些错误的根源是由于“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未曾加以细密的分析,便将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才能运用的方法,来机械的运用了。”这本来是十分中肯的分析,讲演中虽然对某些创造社的成员有一些批评,但也是十分有分寸的。然而郭沫若却歪曲理解鲁迅中肯的批评,在写《创造十年》时,加上了一篇《发端》,再次对鲁迅发起全面攻击,把鲁迅写成是一个独霸文坛的“总司令”。
尽管如此,鲁迅一直把郭沫若看成是“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自己“决不日夜记个人的恩怨”。因此对作为友军的郭沫若,虽然有时也不免“笔墨相讥”,但还是牢牢把握着战斗的大方向,始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敌人。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鲁迅一直把创造社视为革命文学的团体,对大部分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奇等都视为革命者或进步作家看待。希望联合起来,造成一条革命文学战线,更猛烈地向旧社会发起进攻。
当时创造社方面,也希望与鲁迅合作,共同发起文学革命,郭沫若他们商议准备创办新的文学刊物,请鲁迅领衔为特约撰稿人。他们两次派员访问鲁迅商谈此事,鲁迅立即欣然同意。鲁迅还主张不必另办刊物,可以恢复《创造周报》,作为共同的革命文学的园地。这就是后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上的那份《创造周报》复刊广告。这份广告的所列特约撰稿人名单中,第一名鲁迅,第二名郭沫若,笔名麦克昂,这表明鲁迅和郭沫若相互间的联合愿望是共同的。他们各自以不同方式经历了共同的思想发展道路,终于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汇合起来。
郭沫若和鲁迅虽然有些意见分歧,但1936年当他读到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时提到:“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深为感动,“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在读完《鲁迅全集》后,加深了对鲁迅的了解。
不久,鲁迅逝世。整个文化界,特别是在郭沫若心灵上,是一个巨大的震动,他立即捐弃前嫌,无保留地站到鲁迅的旗帜下,热情地宣传鲁迅。在鲁迅逝世当晚,他虽在日本,立即写了悼念文章《民族的杰作》,后又连续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不灭的光辉》等文,高度评价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勇敢地捍卫和维护鲁迅,揭露反动文人对鲁迅的诽谤和诬蔑;忠实地继承鲁迅的事业,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时刻把鲁迅作为自己的榜样,力求以鲁迅的精神去生活、去斗争。这成为文坛上被人传诵的佳话,显示了郭沫若真诚无私的伟大人格和宽广胸怀。
鲁迅和郭沫若同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开拓了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他们奋斗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他们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财富,永远召唤着我们前进!

阅读全文

与创造社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