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需海子的诗。
夜色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 爱情 生存
我有三次幸福:诗歌 王位 太阳
活在珍贵的人间
活在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快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
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
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
——海子《土地·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并不是第一次在他的诗歌中提到死亡。
九 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也许,海子的最后遗篇能给我们最后关于他的记忆。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⑵ 《基督山伯爵》中的莫雷尔一家的性格
基督山伯爵(爱德蒙·唐泰斯),他过去是个单纯、善良、能干、深情的年轻水手。可由于嫉妒他成为船长的船员会计唐格拉尔、嫉妒他的爱人的加泰罗尼亚人费尔南、利欲熏心而不公正办案的检察官维尔福这三人的迫害,他被关进了一个永不放刑的监狱伊夫堡里。前两人写了诬告他是叛乱分子的信,而维尔福则是残忍地不公正处理了这件案子的人,他让爱德蒙成了终身监禁的囚犯。费尔南娶了他一辈子都想得到的女人——和爱德蒙彼此相爱的美丽、睿智的梅尔塞苔丝,差一点和他成为幸福夫妻的人。(他们原来感情就像兄妹,可费尔南却乘人之危,娶了伤心欲绝的梅尔塞苔丝。)
但是世界上也有很多好人,比如莫雷尔先生,他在亲爱的诚实的朋友爱德蒙入狱后,自觉、善良地照顾着老唐泰斯。可是老唐泰斯先生最后还是死在了贪婪的邻居的欺骗上,他以为儿子真欠了这个卡德鲁斯一笔债,本来够他生活的一笔钱他用来还了债,十几年后仍认为儿子是冤枉的,死于饥饿。哎,可怜的老父亲!这些坏人都是那么绝情,是该遭到应有的惩罚!
再来说说监狱里的爱德蒙吧,他在监狱里早已失去了希望,可是当他遇到从另一间牢房挖地道过来的法里亚神甫后,他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法里亚神甫几乎十分了解各种领域的知识,所以当这两个寂寞、绝望的人相遇后,他们燃起了重获自由的希望。法里亚神甫在教给爱德蒙几乎所有掌握的知识后,他把藏在基督山岛上的一笔惊天宝藏告诉了他。后来善良、睿智的神甫因疾病而死去,爱德蒙把神甫的遗体通过地道送到了自己的床上,然后躺在狱卒给神甫准备的口袋中,被人带出了监狱。他成功地找到了宝藏,并开始自己以巨大财富和过人毅力所支持的复仇计划,可以说,他复仇的对象都是些做了很多恶事的人;而且基督山伯爵并没有做一些无中生有的诬陷,他的打击都是源于这个人确实犯下的罪行。他就像正义的化身,比那个道貌岸然的检察官高尚多了;同时,他还是个出色的社交家、正直勇敢、品味高雅、慷慨忠义的伯爵。
⑶ 莫雷尔法案的介绍
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法案之一,它对美国甚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⑷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堂吉诃德》。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唐·吉诃德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文学评论家都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⑸ 有哪些很薄很精炼却很值得一读的书
比如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精炼,精彩,精辟。这样的书有哪些,薄薄的小册子,却很耐读。既然说了费老的《乡土中国》那就不得不说他的《江村经济》了,此书我已在以往答案中推荐无数次了。
伦敦塔集雨人
原作名: 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
作者: [英] 朱莉娅·斯图亚特
伦敦塔守卫 巴尔萨泽·琼斯与妻子赫碧、可爱的儿子,还有一只一百八十岁的乌龟生活在有千年历史的伦敦塔里。一切都那么美好,直到儿子突然离世。
⑹ 海子的九篇怪诞小说原文3326
诗人海子还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小说家。他创作了9篇怪诞寓意小说。悠哉学术专著《海子诗歌研究》专辟一章,研究这九篇作品。
一、海子创作“怪诞寓意小说”的灵感来源:为了准确定位海子这些作品,悠哉遍阅手头存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集子,如段成式《酉阳杂俎》、李昉等编《太平广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鲁迅辑《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小说旧闻钞》、鲁迅辑《唐宋传奇集》等。外国作品集,如《王尔德小说选》、《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赌运——德语国家中短篇小说选萃》、《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霍桑哥特小说选》、《螺丝在拧紧——英美哥特小说选》、斯蒂文森《新天方夜谭》、普希金《黑桃皇后》、迪诺·布扎蒂《魔服》、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卡萨雷斯《莫雷尔的发明》、《福克纳短篇小说选》、《博尔赫斯小说诗文选》,尤瑟纳尔《东方故事集》,等等。最后,将海子的灵感源头锁定于爱伦·坡和尤瑟纳尔的短篇小说。二、关于海子“怪诞寓意小说”的定名:
西川编辑《海子诗全编》时,定名为“神秘故事”。在西方,短篇小说通称“短故事”(shortstory),但是“神秘”二字稍欠准确。实际上,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除了《莫格街谋杀案》等侦探小说外,可以称作“怪诞小说”。唯有这个名称,才是最恰当的定名。例如,董衡巽、朱虹、施咸荣、郑士生著《美国文学简史》上册这样评述爱伦·坡的小说创作:“1840年第一部小说集《怪诞与阿拉伯风格的故事》似乎每个字都要求有助于渲染预定的效果。”他的主张是,“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可怕发展成恐怖,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上升到怪异与神秘。”并且提出其来源:“早在18世纪末,查·勃·布朗就在《威兰德》等长篇小说中开创了南方怪诞小说的传统。”三、爱伦.坡关于小说创作的独特主张及其影响:爱伦.坡认为小说的创作过程由作家“细心设计了某种要达到的单一效果;于是他编制情节、把情节联结起来,在最大限度上达到预定的效果。”这个“单一效果论”,对西方短篇小说的贡献的影响,是巨大的。毛信德评论说:“《泄密的心》和《黑猫》以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开创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先河,《椭圆形的画像》成为王尔德创作名作《朵连·葛雷画像》的楷模,《威廉.威尔逊》也使史蒂文森在写作《化身博士》一书时受到很大的启发。”综上所述,将海子这九篇小说称作“怪诞寓意小说”,简称“怪诞小说”,是最适宜的。四、海子“怪诞寓意小说”的内容概述及其剖析:第一篇《初恋》:它描写一个神秘的复仇者顺着河流漂泊,结果他携带的木箱里驯养的蛇诡秘地爱上千里外一条竹编的蛇,同时灌注了仇恨;使对方溜出玩具房咬死,咬死主人(亦即漂泊者的仇人)。蛇逃出木箱,要克服重重困难与竹编蛇相会,然而主人继续寻找杀父之仇的人。乍看起来,这故事讲的是复仇者如何复仇,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自始至终,复仇者盲目地漂泊,徒劳地设定行动目标。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目标暗中遭篡改,改得面目全非。目标成了虚设的,而复仇者对此一无所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理性的盲目与无能,以及爱的原始欲望的超级威能。因为:理性想办到某件事(复仇),结果证明失败了;爱欲的原始力量在人类看来无法印证,具有盲目性,但实际上办成了理性所无能为力的复仇一事。如此看来,这篇小说主题就是揶揄人类理性和赞美爱的原始欲望。第二篇《诞生》:一个脸上有刀疤的男人用担麦的铁尖扁担参加抢水的械斗,结果被对手杀死;临死前的一瞬间,“他痛苦地意识到妻子分娩了”;结果果然。这个故事与《金瓶梅》所写的西门庆的死与他儿子降生的诡秘对应,颇有几分相似,只是少了因果报应色彩,而仅强调时间上的衔接和死者的预感。问题在于:“痛苦地意识到”指什么意思?仅仅在于悲哀自己骨肉的失祜么?显然不是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强调干涸的大地萎缩了人的生存意义,降格为动物存活一般了。因此,结尾处那句“牛栏里那头沾泥巴的老黄牛的眼眶内也滑动着泪珠”,才能得到合理的诠释——连一头老畜生都懂得生与死的庄严性,而为主人感到既喜且悲;它喜的是一条生命诞生,悲的是人活不出自己本真的意义来。第三篇《龟王》:平原深处,一个孤独的老石匠暗地琢磨一个念头,终于花费五年光阴雕成无数乌龟,在龟王的带领下制止了一场洪水。人们将龟王埋下干涸的河道,从此不再发洪水。这很像某则中国关于“镇水”的民间传说,然而叙事意识的强调,又超越了那些民间传说。质言之,它实际上讲述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问题。恰如在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和浮士德填海(《浮士德》)的壮举里,人类找到自己活着的本真意义,老石匠也只有孤独地完成这件当时得不到别人理解的壮举,他才是有意义的。那只龟王,尽管海子并没有确指就是老石匠变形而色,但是我乐于这么想象它。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其他意义,例如: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家的绝对孤独和死后哀荣(海子成名也属于“死后哀荣”),等等。这就是艺术创造的孤独命运,换言之也是艺术家的命运。另外,“石
匠和龟王被忘记了”这句,也让会心的读者深深地反省:不肖子孙对于伟大前辈的健忘,竟然到了“忘恩负义”地步了么?第四篇《公鸡》:一只被用于盖房献祭的公鸡诡异地消失,引导老黑头得到一个婴儿。老黑头的磕头感动了地母,抑或另有原故?“这片洼地属卧龙之相”,风水先生的话究竟是否传达神谕?海子的这些故事的确带有怪诞色彩,因为海子遮蔽了一部分情节,使得读者费尽猜疑也难以索解。“日落日出,四季循环,只是洼地变得温情脉脉,只是老黑头不会绝后了。”结尾的这句话倒是道出主人公的心愿:人对土地的依赖关系,以及地母对人子的仁慈特性。悠哉很乐于将老黑头夜里的磕头,看做儿子对于地母的虔诚吁告。在海子心目中,仁慈的大地是温情脉脉,有求必应的。第五篇《木船》:一位男婴被大人从一条木船上抱下来。与《公鸡》中的“送婴”类似,这篇再次出现这种情节。不过,男孩反复画鱼之举,尤其是结尾处成年后他的画船之举,不禁令我想起尤瑟纳尔《东方故事集》中的《王福脱险记》。是否受其影响呢?很有可能。“因此在他的画纸上,船只实实在在地行进着,断断续续地行进着。面对着画和窗外深情生活的缕缕炊烟,他流下了大颗大颗的泪水。”我相信,海子写到这儿时,他也流下了大颗大颗的泪水,滚烫滚烫的。为什么这儿说?因为我乐于将这位画家解读成海子自己。画家画船,海子写诗,实际上他俩干的是同一件事情。值得注意的是,与《公鸡》篇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同,这篇处理的是人与河流的关系。画家的超现实绘画,以及海子的超现实写作,二者都极力泯灭现实与艺术的边界。实际上,这也是持“生活诗意化”与“诗意生活化”主张的海子的心声,而且还是他的“行动哲学”。第六篇《南方》:81岁的老艺术家(“我”)得到一张故乡的地图。冬天,一辆黑色的木轮车把我拉往南方。这趟名义上的“返乡之旅”,实际上把我带回壮年、青年、少年、童年,直到3岁的我扑向母亲怀抱。不难想象,对于生活在北国的南方青年海子来说,“南方”等义于“故乡”,再引申一下,就成为“精神家园”、“母亲子宫”等让人遐想连篇的好词儿。这趟颠之倒之的穿越时空之旅,是面对生活中种种难以面对的现实困境的海子深情的、悲哀的美好想象:时光之水不能倒流,海子偏偏要通过诗意想象来加以弥补。也许,海子觉得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实在太多,非这样超现实地想象一把才过瘾?第七篇《取火》:洪水退后,取火成为难题。“他”和“她”多年努力未获结果。最后,“他”割下脑袋当灯,上路。“我的珍贵的妻子俯伏于地,接受了火种与爱情。”这似乎改写了人类始祖关于“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然而赋予它新崭崭的特质。在这儿,海子找到了“带血头颅”与“灯”之间的实质性相似,从而将原始人伟大的牺牲精神,作了一次辉煌的礼赞。其中,隐隐地包含对支离破碎的现代人的贬讽。海子的原始崇拜情结,于此毕露无遗矣。第八篇《谷仓》小说题名“谷仓”,实际上它并非实写农业收成问题,而是隐喻人的身体。因此小说中说:“我逃不出谷仓,这可耻的谷仓,肉体谷仓——人类的躯壳,这悲剧的谷仓之门”。“门”的意象来自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的“玄牝”概念,这是不难想象的。至于小说中人物“无”和“有”,也来自上书。“我记起了我的名字。我叫无。我是一切的父亲。”《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则是美丽小妇人,她生出“砍柴人”(太阳)和“负柴人”(月亮),这个想象可能与“柴”的“火之隐喻”有关联。小说中另有一个人物,“情欲——死亡老人”。“我”和这位老人共同栖身于谷仓中。这位老人,显然是生命意志的化身。小说结尾处写道:“我逃不出‘情欲——死亡老人’的眼睛盯视。我思索神之路畜之路。我思索逃出谷仓的之门的遥远路程。我思索人类树林、砍柴人和负柴人。我思念遥远的草原上如鹿狂奔的三位少女,她们为自己的美丽和变幻而狂奔。”在这里,“我”(海子)与“老人”(生命意志)和“三位少女”(代表理想、女神)的关系纠葛扭结在一起,构成鲜明的诗意映衬,凸显了人类的欲望、痛苦、神性等等的紧张关系。总的看来,《谷仓》篇幅虽小,故事性最弱,却最能体现海子的“自然神论”,以及他的后期思考。值得关注的是,“情欲——死亡老人”、“三位少女”、“打柴人”等形象,又出现于他的长诗中:“情欲老人,死亡老人——/强行占有了我/人类的妓女欲哭无泪”(太阳·土地篇)。“痛苦放荡和家园你这三位姐妹/乘坐酒的车子酒的马/坐在红色庄稼上”(太阳·土地篇)。“我几次梦见……在远方的草原上领着一个叫做血儿的小女孩和一群流浪艺人在流浪。”(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打柴人这一天/从人类的森林/砍来树木,找到天梯/然后从天梯走回天堂/他坐下,把他们/投入火中,使火幸福”(《太阳·弥赛亚》)因此,理解短篇小说《谷仓》,成为一把打开海子后期长诗的一把钥匙。第九篇《歌手》:小说题名“歌手”,实际上它是“诗人”的代名词,这一点,首先必须注意。这是因为,海子诗学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意象和歌吟的合一。在1986年8月的日记中,海子写道:“是的,中国当前的诗,大都处于实验阶段,基本上还没有进入语言。我觉得,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对意象的关注,损害甚至危及了她的语言要求。”“新的美学和新语言。新诗的诞生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再造,还取决于意象与咏唱的合一。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贵族。语言的姻亲定在这个青月亮的夜里。即,人们应当关注和审视语言自身,那宝石,水中的王,唯一的人。”由此看来,《歌手》开头那句话:“我曾在一本漆黑霉烂的歌本上悟出了他的名字。那时的人们盛传他住在一个山谷,靠近西南区的一条河流。我便独自前去。”形象地暗寓了海子前往四川、西藏寻找诗歌宝藏的历程。“我的目的是要寻找我那位传说中已失踪多年的歌手,那漆黑霉烂的歌本的吟唱人,那位在青春时代就已盛名天下的歌手。”这样,“我”的找寻之旅,就成为海子成就优秀诗人的隐喻——估计在写作《歌手》时,海子还没有明确与但丁、歌德等诗歌王者比拼的宏大志向;否则他不至于虚构寻找这么一位失踪的歌手,而要寻找失踪的伟大歌王了。寻找途中,“我”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那本霉烂歌本已经不见,自己却学会了真正的歌唱。“河对岸的人们只当我就是那位歌手。我已弄不清楚,那位歌手是我还是他?”其实,弄清楚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重要的是“我”在寻找过程中开悟了:“学会了真正的歌唱”;换言之,“我”与寻找目标合二为一。一切人类活动,终极目的都是虚设的,最重要的是过程中的发现、开悟。海子这篇小说最美,悠哉最喜欢。从本质的意义上说,它是海子诗学观的形象体现:成为诗人,就意味着你去四处寻找,寻找过程中的开悟,你就实现了主体的对象化,同时也是对象化的主体。五、综观海子这九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几个特点:首先,基本方法是设置隐喻,属于象征主义的作品。因而,它们的含蕴是丰富而隐晦的。其次,采取西方“哥特小说”的外在形式,有些诡异、玄幻,神神秘秘的。再次,以叙述为主,间以描写,很少对话,不停留于琐碎场面的描绘,因此叙述节奏简洁、明快。如果将海子的小说与爱伦·坡的《椭圆形画像》等小说比照阅读,大家会发现:海子小说叙述的路数全然蝉脱于爱伦.坡的。又次,有“观念小说”的痕迹,尤其在《谷仓》最明显。若干情节故意隐去,留给读者去猜度。这种叙述路数,与通常“写实主义”的小说大相异趣。最后,人物形象不鲜明、丰满,细节不丰富,生活质地不细密,是这类作品的弱点,也是海子这些作品的弱点。
⑺ 魔女之泉3莫雷尔神殿门怎么开启
魔女之泉3莫雷尔神殿门怎么开,莫雷尔神殿门开启条件
魔女之泉3莫雷尔神殿门怎么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魔女之泉3莫雷尔神殿门开启条件,一起来看看吧!
魔女之泉3莫雷尔神殿门怎么开
1、进神殿后有三个路口,你先去右边那个能看到泉水,进去泡会出现幻象
2、之后去左边那个,方法一样,只不过不要去打任何怪,打不死的,直接跑就可以了
3、然后再去开门,属性不够建议存档,因为进去后会让你战争之神
4、如果是黑化路线,也就是在选择处理女佣兵的时候,把她杀了的话,这个神殿的门就打不开了
5、所以要被剧情杀(只能输)然后门会开,开了之后就可以打那个拿镰刀的啦
⑻ 海子的仔细简介!!!!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个人简介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 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创作初期
海子在创作初期受朦胧诗人江河,特别是杨炼的影响,形成了诗歌创作的方向之一“史诗”的创作。这些长诗创作,虽然评论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艺术结构,还是其鲜活的奇崛的语言,都显示了海子的诗歌天才,对于这些巨构的解读,将使海子杰出的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形象日益突显出来。但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是海子的抒情短诗。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当阅读《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时,那些热烈而汹涌的诗情就扑面而来。但这似乎还不是海子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要体会海子最具个性和才情的诗歌内涵,就需要阅读《亚洲铜》、《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等诗。
自杀震撼
海子的死引起了世人的震撼——平生落寞孤独的海子,死后引起了世人极大的注意。在这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一个诗人自杀了,他迫使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与生命。对诗人自杀的原因。人们有许多解释。四川诗人钟鸣在其文章《中间地带》里。把海子说成是一个奔走于小城昌平和首都北京之间的人,认为海子在两个地方都找不到自己的家 ,因此便只好让自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中间地带。上海评论家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诗人: 海子与骆一禾》一文中 ,赋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仪典意义 ;于是海子成了一个英雄,成了20 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象征。有人将海子与屈原、王国维、朱湘、甚至希尔维亚·普拉斯并论而谈。
海子是个先验性的诗人,在他的身上,预言性的、启示性的东西不断为人们所发蒙,所感知,这是海子神话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海子是视诗为生命的,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的毁灭与终结。在他的诗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他最后自杀时的全部的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而尤给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们是不会注意,有时即使是注意也是不会警觉这些死亡景象的。但是当人们后来一遍一遍地感受这些死亡景象时,诗人却已亡逝,永不再来。
正如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表现其最后自杀意识尤切的,无疑是他自杀之前的最后几首诗之一,也就是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在这里,海子无疑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陷于死亡而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破灭而无任何希望的灵魂: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在死前曾同友人探讨过自杀的方式,而最终选择了卧轨,按西川的说法是“或许是因为他不可能选择从飞机上往下跳”,但问题显然不至于这么简单。也许“卧轨似乎是最便当、最干净,最尊严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我们细读他的诗,我们是能够发现铁轨的死亡景象的,那就是在他的诗中不断出现的天梯。海子在全景式的,也几乎耖尽了自己生命的大诗《太阳》中,开头就是一个图象:在天空和大地之间,天梯静静地支撑在中间。海子在这里赋予了天梯以精神生命的意义,认为天梯是进入天堂的必经之路。而正是在天梯上,诗人开始了吟唱:打柴人这一天/从人类的森林/砍来树木,找到天梯/然后,从天梯走向天堂(《太阳》)。正是天梯让诗人进入了天堂,进入了神位,也进入了死亡的生命意象:我站在天梯上/我看见这天空即将合上(《太阳》)。诗人在《夜歌》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命题:天梯上的夜歌/天堂的夜歌/夜歌歌唱了我。所以,显然,诗人选择铁轨是别有深意的。而如果有人在夜间乘火车,他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近处的灯光下,遥望远方,无限的铁轨正一点点地上升,一直铺到天上,而一个个枕木,恰是让人拾级而上的木阶。所以,铁轨的死亡景象——天梯,不仅在诗人的诗中如此,就是在现实中也是有它的具体意象的。
诗人选择铁轨,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死亡景象,那就是断裂的身体。海子在死前的相当长的时间时里,是有精神分裂倾向的,直至后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这从他死前给家中的遗书中可看出,在遗书中,他说有人要害他,要家人为他报仇。)由此,在他的诗中,分裂的、断开的、破碎的诗歌景象不断涌现。而非常体现这一点并与他的死亡极其相关的就是断裂的身体:“是我重又劈开的身体/流着雨雪,泪水在二月”(《黎明》),“我早就说过,断头流血的是太阳”(《拂晓》),“从笨重天空跌落的/撞在陆地上,撞掉了头撞烂了四肢”(《桃花时节》),“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春天,十个海子》)。
我们可以看到,从89年2月22日的《黎明》到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劈开的肢体”、“断头流血”、“劈开的疼痛”等死亡景象是如此密集在诗人的脑中涌现,并倾泄在诗人的诗歌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的断裂的身体的死亡意象和选择铁轨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可以说是为先声的。
海子去山海关时带了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在这四本书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圣经》,可以说,诗人后期的许多诗歌的灵感和意境都是来源于《圣经》的。然而,就是这圣洁的《圣经》,我们仍可以在诗人的诗中找到它那可怕的死亡景象: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圣书下卷肮脏而快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的圣书,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黎明》)。这不但说明了上卷和下卷的分别指向(受伤的翅膀),而且上下卷合成的圣书正是死亡:“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这样,不但指出了圣书的死亡景象,而且也指出了铁轨的死亡景象,但令人疑窦顿生的是,诗人似有憎恨《圣经》的情结,圣书“肮脏而快乐”。这一情结更明显地表现在《太阳》一诗中:“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头骨/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这也就更加明确地交代了死亡:圣书让人死亡,死亡的结果是血液横流,再也看不到远方。
对于海子选择山海关,朱大可认为是有特殊的用意的,“因为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是巨大的民族之门,与历史上最大的皇权有关。”所以海子的自杀是一种精神献祭。但西川对此鄙夷不顾,认为过于牵强,“事实上,海子并没有选择山海关,而是选择了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虽然朱大可的看法过于形而上学,但西川的看法也有过于狭隘之嫌,这里显然应将山海关理解为一个包容龙家营的地方,因为海子是朝着山海关这个大概念去的,至于自杀的具体地点,则受能否方便自杀的制约,这一点从他在山海关徘徊了相当长的时间也能看出。同时,显然,海子选择山海关也是有一定指向的,因为北京有那么多的铁轨可卧,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向,是不必也不用跑到山海关去的,这一行为本身就足以令我们深深思索。我们注意到,诗人的诗中多次提到山脉和海洋。诗人在《拂晓》中写道:断头台是心脉全部的地方/跟我走吧,抛掷头颅,洒尽热血,黎明/新的一天正在来临。而对于海洋,诗人是认为自己是海洋的儿子的(海生),同时,他在《献给太平洋》的诗中写道:“上帝悲伤的新娘,你自己的血染红/天空,你内部孤独的海洋。这里是有着海的死亡意象的,连同上面的山的死亡意象,所以我们认为,把山海关拆开进行解释可能是一种角度,这也可能是诗人选择山海关的一个原因。虽然,这种解释可能是那么的苍白和牵强。
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关的,在山海关徘徊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开始向卧轨的地方走去,并最终选择了黄昏时分。而让我们如遭电击的是,就是黄昏时分,我们也在诗中找到了它的死亡意象“:正是黄昏时分/无头英雄手指落日/手指落日和天空/眼含尘土和热血/扶着马头倒下(《太阳》)。这是多么栩栩如生的死亡偈语啊!又是多么残忍的预示!
至此,我们已经在诗人的诗中发现了他最后死亡时的全部死亡景象,也许这是一种牵强附会,或者是偶然巧合,但我们更相信这是诗人的自我神示,是一种精致的自我毁灭与设计。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永远记住诗人在3月26日的身影:孤独、徘徊、寂寥、憔悴、悲伤而绝望。我们也由此更加相信,诗人是“殉诗”,也就是“殉死”的,当诗成为诗人的生命,成为诗人的信仰,诗与死也就具有了同等的意义,“我的前额是火,信仰是我的尸体”。
海子小说诗人海子还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小说家。他创作了9篇怪诞寓意小说。悠哉学术专著《海子诗歌研究》专辟一章,研究这九篇作品。一、海子创作“怪诞寓意小说”的灵感来源:
为了准确定位海子这些作品,悠哉遍阅手头存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集子,如段成式《酉阳杂俎》、李昉等编《太平广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鲁迅辑《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小说旧闻钞》、鲁迅辑《唐宋传奇集》等。外国作品集,如《王尔德小说选》、《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赌运——德语国家中短篇小说选萃》、《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霍桑哥特小说选》、《螺丝在拧紧——英美哥特小说选》、斯蒂文森《新天方夜谭》、普希金《黑桃皇后》、迪诺·布扎蒂《魔服》、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卡萨雷斯《莫雷尔的发明》、《福克纳短篇小说选》、《博尔赫斯小说诗文选》,尤瑟纳尔《东方故事集》,等等。最后,将海子的灵感源头锁定于爱伦·坡和尤瑟纳尔的短篇小说。
目前,关于海子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骆一禾和西川的文章、海子亲友的回忆、燎原的《海子评传》,对于人们了解海子生平很有帮助。作家、诗人悠哉(原名杨秋荣)的论文《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是研究海子诗歌的重要成果,因此被誉为“继骆一禾之后倾听海子歌吟的‘另一只耳朵’”。悠哉的《海子诗歌研究》于2009年12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694页,有若干色彩插图和众多黑白插图。迄今为止,这是国内问世的第一部全方位地论述海子诗歌和小说的学术专著。《海子诗歌研究》除去长篇论文《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外,分为六章。全书别出心裁地将海子的抒情诗分为五类,单篇予以精细的解读。解读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梳理了海子诗歌与荷马、《圣经》、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席勒、荷尔德林、凡高、兰波、狄金森、普希金、叶赛宁、顾城、骆一禾……的关系,渗透着精妙的论述。对于国内学术界关于海子诗歌的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见解,该书也作了逐一澄清,是一部学术论争性很强的著作。
⑼ 陈众议的其他著作
[ 1] 《七十年代拉丁美洲三部重要的反独裁小说》,《外国文学动态》,1983年第11期,1 万字
[ 2] 《拉丁美洲“介入诗”》,《外国文学动态》,1985年第9期,6千字
[ 3] 《塞万提斯奖获得者萨瓦托及其创作》,《外国文学动态》,1985年第6期,4千字
[ 4] 《拉美小说的音乐结构》,《外国文学报道》,1988年第3期;3千字
[ 5]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 记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次会见》,《世界文学》,1990年第2期,5千字
[ 6] 《世界长篇名著精华:〈堂吉诃德〉、〈阿马罗神父的罪恶〉、〈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堂娜芭芭拉〉、〈漩涡〉、〈百年孤独〉、〈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阿玛莉亚〉、〈掷钱游戏〉》,漓江出版社,1992年,1万字
[ 7] 《过去·现在·未来的撞击》,《奥拉·盲人之歌》,花城出版社,1992年,3千字
[ 8] 《伊甸园里的亚当》,《追击·时间之战》,花城出版社,1992年,3千字
[ 9] 《〈莫雷尔的发明〉译本序》,花城出版社,1992年,3千字
[10] 《辛勤拓荒十五载 南望树木竟成林 — 读〈拉丁美洲文学丛书〉有感》,《出版界》,1994年第3期,3千字
[11] 《〈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拉美卷〉编选者序》,海峡出版社,1996年,1万3千字
[12] 《〈世界中篇小说名著·拉美卷〉本卷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6千字
[13] 《〈获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作家作品选〉本卷序》,漓江出版社,1996年,5千字
[14] 《〈世界中篇小说经典文库·美洲卷〉序》,九洲出版社,1996年,5千字
[15] 《〈世界中篇小说经典文库·欧洲卷〉序》,九洲出版社,1996年,4千字
[16] 《马德里访加夫雷拉·英方特》,《外国文学动态》,1996年第1期,6千字
[17] 《也谈“马尔克斯”、“略萨”》,《读书人报》,1996年11月5日(创刊号)第3版,2千字
[18] 《从荷马、塞万提斯的性别说起》,《读书人报》,1997年1月20日第3版,2千字
[19] 《拉美文坛宿将宝刀不老》,《外国文学动态》,1997年第5期,3千字
[20] 《拉美作家的巴罗克文风》,《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8日第15版,2千字
[21] 《形而上的思考》,《中华读书报》,1998年8月5日第2版,1千5百字
[22] 《理想主义的胜利》,《北京晚报》,1998年10月17日第11版,2千字
[23] 《西语文豪被揭老底》,《环球时报》,1998年8月23日第7版,2千字,《作家文摘》1998年10月21日转载
[24] 《世界是一本书》,《中华读书报》,1998年11月25日第9版,2千字
[25] 《从〈绑架轶事〉说开去》,《读书人报》,1999年3月3日第4版,2千字
[26] 《玛雅文化:解不开的谜》,《环球时报》,1999年4月16日第22版,2千字
[27] 《加西亚·马尔克斯将发表新作》,《环球时报》,1999年6月18日第22版,2千字
[28] 《作家文摘》1999年7月13日转载
[29] 《话语的权力和权力的话语》,《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7日第15版,2千字
[30] 《走进书的迷宫》,《环球时报》,1999年8月20日第22版,2千字
[31] 《情爱笔记 性爱笔记》,《好书快递》,2000年1月15日,3千字
[32] 《拉丁美洲的狂欢 — 20世纪拉美小说回顾》,《环球时报》,2000年1月7日第16版,4千字《作家文摘》2000年2月15日转载
[33] 《博尔赫斯的矛盾与偏见》,《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6日第17版,3千字
[34] 《床上开个美术馆》,《环球时报》,2000年8月25日第20版
[35] 《马尔克斯知恩图报》,《环球时报》,2000年11月24日第20版,1千字,《作家文摘》第410期转载
[36] 《拉美作家直面美国》,《环球时报》,2001年1月12日第18版,3千字
[37] 《科埃略的观念小说》,《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年7月(总1031期)第4版,3千字
[38] 《遁入虚无——评博尔赫斯的选择》,《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13日第17版,3千字
[39] 《墨西哥文化想打动美国人》,《环球时报》,2002年11月21日第22版,2千字
[40] 《艺术童心与陌生化》,《北京日报》,2003年1月5日第6版,1千字
[41] 《灵魂与肉体——文学主题刍议》,《北京日报》,2003年1月19日第6版,1千字
[42] 《“终结”后的钱钟书和博尔赫斯》,《北京日报》,2003年1月12日第6版,1千字
[43] 《故事·情节·小说》,《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8日第11版,3千字
[44] 《也说〈十面埋伏〉——为张氏大片“号脉”》,《北京日报》,2004年8月1日;2千字
[45] 《承诺社会与承诺自我》,《书评周刊》,2004年3月12日第3版,3千字
[46] 《超越界限——评科埃略及其〈十一分钟〉》,《书评周刊》,2004年8月27日第4版,5千字
[47] 《堂吉诃德在中国》,《环球时报》,2004年4月16日第28版,1千字
[48] 《永远的鲁尔福——兼评〈执着地寻找天堂〉》,《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24日第11版,3千字
[49] 《永远的堂吉诃德》,《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15日第11版,3千字
[50] 《〈炼金术士〉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千字
[51] 《话语·经典及“马太效应”》,《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3日第11版,3千字
[52] 《“马太效应”考验价值观念》,《中国经济信息》,2004年第23期,3千字
[53] 《坚持“二为”方向,发展人文学科》,《院报》2005年2月4日,1千字
[54] 《多雷笔下的堂吉诃德》,《旧书信息报》,2005年4月18日,4千字
[55] 《科学发展观:人文新思想》,《社科党建》,2005年第4期,3千字
[56] 《点燃文艺复兴运动之火的东方人》,《人民日报》,2005年4月19日,3千字
[57] 《堂吉诃德四百岁》,《人民日报》,2005年3月1日(《文汇报》2005年5月6日),3千字
[58] 《整合力量,系统梳理和研究世界文化》,《院报》,2005年6月2日,1千字
[59] 《捭阖于前瞻与回眸之间》,《中国翻译》,2005年第3期,6千字
[60] 《狭义文化的现状与功能》,《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10日,3千字
[61] 《堂吉诃德与中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3日(《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3千字
[62] 《探询人性的奥秘》,《夫妻生活·序》,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3千字
[63] 《在天堂下面》,《地狱中心·序》,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3千字
[64] 《西方小说、类小说的一种纵向概括方式》,《院报·理论月刊》,2006年4月27日,5千字;
[65] 《皮托尔:厚积薄发,矢志不渝》,《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1日,4千字;
[66] 《悖论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0月26日第3版;4千字;
[67] 《学海捞珍》,《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25日,3千字;
[68] 《加西亚·马尔克斯:八十和四十》,《中华读书报》,2007年5月23日,7千字;
[69] 《加西亚·马尔克斯迎来八十华诞》,《人民日报》,2007年5月23日,3千字;
[70] 《西语文坛的“格兰德大妈”》,《书城》,2007年6月号,7千字;
[71] 《拉美作家重振文坛》,《人民日报》,2007年7月11日,3千字;
[72] 《史诗品质的宏大叙事》,《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7月25日,3千字;
[73] 《她世界的一抹风景》,《她世纪丛书·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008年,7千字;
[74] 《文学资源两人谈》(与阎连科合作),《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万5千字;
[75] 《拿什么拯救现代小说》,《南方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2月,6千字;
[76] 《盛世修典》,《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0月17日,2千字;
[77] 《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报》,2008年11月1日,3千字;
[78] 《向着重构的整合》,《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18日,4千字;
[79] 《泽国江山入战图》,《西安晚报》,2009年3月22日,6千字;
[80] 《加莱亚诺——发出拉丁美洲的声音》,《人民日报》,2009年5月19日,3千字;
[81] 《从“斗争武器”到“以人为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3日,3千字。
《拉丁美洲文学的崛起》,《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8千字;
《古印第安文学述评》,《国外文学》,1985年第4期,1万2千字;
《魔幻现实主义与古印第安文学》,《外国文学研究集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10期(总),3万字(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优秀论文奖);
《魔幻现实主义与〈堂吉诃德〉》,《读书》,1986年第2期,7千字;
《科塔萨尔创作初探》,《外国文学报道》,1986年第3期,1万4千字;
《魔幻现实主义的民族渊源》,《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西方文艺
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2万字;
《〈百年孤独〉及其艺术形态》,《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9千字;
《拉丁美洲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自然主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8年,1万5千字;
《拉美意识流小说及其结构形态》,《意识流》,《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9年,1万字;
《拉美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管窥》,《二十世纪现实主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万6千字;
《管窥蠡测:拉美当代小说新观念新技巧述评》,《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
文艺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万2千字;
《胡利奥·科塔萨尔》,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第十四届青年文学奖获奖文集》,
香港青文书屋,1989年,2万8千字(一等奖);
《拉美当代小说结构形态管窥》,《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1万字;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文艺报》,1991年1月5日第6
版,8千字;
《亦真亦幻的感觉形而上学的超越》,《世界文学》,1991第4期,1万字;
Mutra(1952), Revista Canadiense de Estudios Hispánicos, Vol. XVI, Primavera 1992,
pp.188~200;
《加西亚·马尔克斯 — 热带丛林的魔幻》,《二十世纪艺术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2万1千字;
《塞万提斯新探》,《外国文学研究集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5期
(总),1万2千字;
《拉美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世界心理小说名著·拉美部分》,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4年,1万8千字;
《拉美文学的自省式回归》,《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9千字;
《〈世界诗库·西葡拉美卷〉序》,花城出版社,1994年,2万字;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选〉编选者序》,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1万字;
《博尔赫斯与幻想美学》,《博尔赫斯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万5
千字;
《民族性与世界性 — 崛起前的争鸣》,《外国文学》,1997年第2期,5千字;
《文学·道德·爱情 — 从迪尼斯和盖罗斯笔下的两个神甫说起》,《中国首届葡萄牙
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7千字;
《心灵的罗盘》,《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1万字;
《西班牙、葡萄牙文学经典丛书·总序》,昆仑出版社,2000年,2万字;
《浪漫·现实·古典·现代 — 评〈庭长夫人〉》,《庭长夫人》,昆仑出版社,2000年,
7千字;
《借镜观形洋为中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2月19日第3版,7千字。
《童心剖诗》,《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1万5千字;
《童心:回归的愉悦》,《文景》,2003年第1期,9千字;
《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文景》,2003年第9期,1万字;
《全球化?本土化?——20世纪拉美文学的二重选择》,《外国文学研究》2003第1
期,9千字;
《〈百年孤独〉与全球化》,《永远的乌托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万字;
《普伊格的无主题小说》,《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1万字;
《回到情节:新世纪西班牙语小说管窥》,《世界文学》,2005年第4期,1万字;
《变形珍珠:巴罗克与17世纪西班牙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1万字;
《永远的堂吉诃德》,《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千字;
《超越界限——评科埃略及其〈十一分钟〉》,《书评周刊》,2004年8月27日第4版,
7千字;
《武侠小说:是耶?非耶?》,《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6期,8千字;
《方法与方向—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9
千字;
《情节+主题=X》,《文景》,2005年第6期,9千字;
《多元文化的并存与交流》,《世界文学论坛·新名著主义丛书序》,南海出版公司,2005
年,1万字;
《〈愁容童子〉·〈堂吉诃德〉·童心》,《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8千字;
《“陌生化”与经典之路》,《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4期,9千字(《新华文摘》2007
年第2期转载);
《阿连德的本色与杂色》,《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6月22日,8千字;
《她世界的一抹风景》,《她世纪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008年,7千字;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观》,《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万字([日]《翻译的文化/文化的翻
译》,桑岛道夫译,日本静冈大学人文学部,2008年第3号);
《文学的黄金定律》,《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万字;
《帕慕克在十字路口》,《文景》,2008年第5期(总45期),8千字;
《经典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1万字;
《〈百年孤独〉:美洲的魔幻与真实》,《新编外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8千字;
《来自拉美文学的启示》,《文明的对话与梦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万字;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三十年》,《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1期,8千字;
《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六十年》,《中国翻译》,2009年第6期,1万字;
《西班牙当代小说举隅》,《文景》,2009年第9期,1万字;
《拥抱情节》,《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5期,1万字;
《经典背反及其他》,《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0第9期),2010年第2期,
1万字;
《下现实主义与经典背反》,《东吴学术》(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0第12期,《文艺理论》
2010 第12期),2010年创刊号,1万5千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美洲的魔幻与真实》,《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0年,1万5千字;
《为有源头活水来》,《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千字;
《来自巴尔加斯·略萨的启示》,《当代作家评论》(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6期),2011年第1期,1万字;
《文艺复兴的另一个维度》,《东吴学术》,2011年第1期,1万5千字;
《逆水行舟——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蠡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1
万字;
《从西葡古典文学看西方霸权的文化先行策略》,《宁波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万字;
《保守的经典经典的保守——再评〈百年孤独〉》,《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5期,
1万字;
《文学启示录》,《东吴学术》,2011年第4期,1万5千字;
《文学“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史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1期,2万字(《新
华文摘》2012年第11期)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文学原理学批判〉导言》,《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
3期,1万5千字;
《评〈人面桃化〉或格非的矛盾叙事》,《东吴学术》,2112年第5期,1万2千字;
《蜕变颂——纪念富恩特斯》,《西部》,2012年第11期,1万字;
《加莱亚诺——发出拉丁美洲的声音》,《人民日报》,2009年5月19日,3千字;
《拉美文坛巨匠走出魔幻》,《世界新闻报》,2009年8月25日,4千字;
《拉美文情阅读印象》,《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第4期,6千字;
《西班牙展团将带来清新西风》,《中华读书报》,2009年9月2日,3千字;
《我们还需要堂吉诃德吗?》,《出版人》,2009年9月(18期),3千字;
《西班牙当代文学经典小丛书·总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1万字;
《在解构潮中重构经典》,《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15日,7千字;
《送去主义及其他》,《中华读书报》,1009年12月2日第13版,4千字;
《〈百年孤独〉让文学走出死胡同》,《世界新闻报》,2009年12月22日,8千字;
《09阅读·印象之一》,《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23日,3千字;
《当今西语小说管窥》,《作家通讯》1009年第4期,8千字;
《探秘丹·布朗》,《人民日报》,2010年3月2日第20版,2千字;
《西方文学也在走下坡路》,《辽宁日报》,2010年3月25日B10版,6千字;
《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30年发展回顾与思考》,《领导参阅》,2010年第4期,8千字;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外文学的走向》,《领导参阅》,2010年第12期,8千字;
《文学翻译不可缺失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2日第3版,2千字;
《从调笑文艺的消解功能到文艺标准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9日第5版2千字;
《向下的文学》,《中华读书报》,2010年6月30日第13版,6千字;
《萨拉马戈告别一塌糊涂的世界》,《世界新闻报》,2010年7月9日第18版,3千字;
《葡萄牙送别文坛巨子》,《人民日报》,2010年7月16日第23版,4千字;
《文学翻译为何屡遭诟病?》,《人民日报》,2010年8月24日第20版,4千字;
《文艺复兴的一个维度》,《中华读书报》,2010年10月20日(第13)思想版,7千字;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染色体》,《文艺报》,2011年2月24日第5版,4千字;
《巴尔加斯·略萨如是说》,《中华读书报》,2011年7月27日(第13)思想版,6千字;
《二十年后谈孤独》,《人民日报》,2011年6月14日20版,3千字;
《〈百年孤独〉何以畅销》,《人民日报》,2011年7月8日23版,3千字;
《民族传统遭遇跨国资本》,《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0月12日 13 版,6千字;
《有形的守望 无形的乡土》,《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21日10版,3千字;
《〈2666〉是与非》,《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3月07日 13 版,6千字;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18日 13版,7千字;
《蜕变颂——纪念富恩特斯》,《文艺报》,2012年5月25日4版,6千字;
《拉美文化:发展与困境》,《文汇报》,2012年6月25日D版,6千字;
《文学理论到了该清理的时候》,《辽宁日报·文化观察》,2012年4月27日,5千字;
《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辽宁日报》,2012年5月29日,5千字;
《世界文学视野中的莫言》,《文汇报·文艺百家》,2012年10月16日(第12版),4千字;
《马尔克斯的“伟大爱情”》,《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第23版,3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