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时代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迫切希望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了社会实践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提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剩余2319字)
㈡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3、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5、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
教师要提高自学能力必须要做到:能有目的学习;能有选择的学习;能够独立的学习;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
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6、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
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扩展阅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㈢ 如何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当今时代,知识的获得已经不能单靠教师的传授,知识需要靠自己一生不断努力、学习、探索、发现。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才能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造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师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1、明确告诉学生在上综合实践课老师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实践中,我重视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2、实践活动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组长和记录员代表小组的发言人由他们自己选出。
3、师生平等参与,在《我会欣赏音乐》一课中,让学生了解了音乐给人们的好处以后,针对学生胆小,锻炼他们的胆量,我就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一个平台,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上台唱一首歌。同时我向学生保证,由我第一个开始,当我唱完后,同学们都热烈鼓掌,紧接着马思危、魏明辰、张泽明……上台唱,男同学起初有点怕,后来给这种和谐、宽松的环境感染,也上台演唱。一节课下来,不少同学还要求下午继续,由于有了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4、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预先提出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课前思考。在期末学生写的感受中全部学生都写我喜欢上综合实践课,因为上这样的课轻松、自主,希望以后还有这种课上。
二、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乳名
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表现本领便是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决定了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在让学生动手的基础上,充分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如在《我的小天地》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由学生自已独立设计,然后在小组讲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各组再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绍。又如《未来汽车》活动也是如此,学生们想出各种各样的汽车,有的可以水陆两用,有的可以飞过障碍物,有的可以在冰上行驶,甚至有的想象到可以飞……尽管学生们想象设计出的社区和汽车,不一定能实现,但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们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三、亲身体验是创新能力的前位
综合实践课顾名思义就是实践,不让学生去实践,去亲身体验,就只是有名无实。因此,在《小厨师》活动中,我让学生定好菜名列出做菜的材料,然后在父母陪伴下负责购买、洗、切、炒、照(寄宿制学校)等。周一上课,学生们把做饭菜过程的照片展示出来,通过演说把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讲清楚。那栩栩动听的语言,仿佛置身于新奇有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厨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设计出多种美食,让教师和学生观看。那一盘盘独具特色的菜,真让人垂涎欲滴。特别有趣的是,在这次活动中设立三个奖:一个是实践奖,一个是菜色奖,一个是解说奖。得奖的同学更是高兴极了,没得奖的同学也非常高兴,他们决心课后认真学习有关烹调方面的知识,日后再见高低。
四、体验成功,激发思维,把创新推向高潮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经常获得成功,可以使孩子振奋精神、情感愉快,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在《简易电风扇》制作中,同学们都按照说明书的说明动手去做,陆宽、宋文谦开始制作时,线圈就是转动不了,后来老师告诉他,线圈的漆包线还没刮开,通不了电。经这一提示,他们很快做好,线圈不停地转,他们高兴极了,其它同学也为他们获得成功高兴,不少同学围过去问这问那,很快就做好了。又如《小厨师》中,当他们把做的菜展示出来,并请求老师品尝,这是让别人给予他们的肯定。
总之,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一定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身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气。
㈣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创造力呢?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力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就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的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精力的高度集中。说到创造力,我们很容易把它与智力活动联系起来,但是创造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不过创造力较强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备卓越的创造力。
二、 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先导,是成功的起点。为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而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寓言、诗歌、民谣、音乐、漫画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融入教学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的创新意识。
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觉自愿去学,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不要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的思维,而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所提出的一些很新很怪的想法,不要用对错来分析,而应该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见解,特别是语文教学中,很多主观问题就应该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品格,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喜欢代替学生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看到或者不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寓教于动,寓教于乐,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体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的形象思维的培养。最后,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看法。从而使学生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四、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的因素,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高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a)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他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的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认为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呢?”,“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么会怎么样呢?”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文章的一开始就是列出一组四个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从其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图形。对于上面的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这时老师就应该启发学生:“我们看看是否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答案?”经老师这么一问,学生就会再次去认真观察图形,分析它们的特征,并进一步进行思考,从而得出选择c也可以。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和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可以。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的。总而言之,也就是说,由于我们看图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好上课提问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㈤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尝试探究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先练后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在知识的构建、知识的运用与发展等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行尝试学习解决,再由师生共同归纳讲解。这一“先行尝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尝试”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①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做好学生进行“尝试”的引导。同时,我做到鼓励学生敢试,对于尝试成功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尝试充满信心而敢去试一试;对尝试有困难或失败的, 我则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②我注意做好铺路搭桥。抓住知识的新旧联系,组织好尝试前的旧知识复习,为学生搭起尝试的“桥梁”,做好尝试的准备,打好尝试成功的基础。③我注意科学设计尝试题,尝试题做到让学生“试”有方向、“试”有目标、“试”有所获。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实际,尝试题的设计形式应有所不同。“同步尝试题”、“变异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是尝试探究教学中尝试题设计的基本形式,只要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尝试题。
2.创设情景,为学生创新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尝试探究教学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和探究讨论。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个中奥秘;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注意利用电脑媒体对圆柱体的表面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创设“动态情境”,以增加学生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电脑媒体,设计出轮子是长方形、椭圆形、圆形、三角形等状态下运动画面效果,创设“应用情境”,以启发学生对圆的特点的认识;教学圆锥体体积时,组织学生进行圆柱和圆锥量杯互为“倒水”的实验,创设“实验情境”,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来保证。在实施尝试探究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
4.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尝试探究教学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我做到善于引导,精心组织。在内容上,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民主性。我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讨论问题,以保证讨论围绕重点,抓住关键,言之有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讨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在组织形式上,我讲求实效,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实进入角色;并科学把握好讨论时机和调控好讨论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灵活进行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的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出真知,要让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无处不学,我们除了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我们也要避免“闭门造车”现象,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从实践中去学习、去提高。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环节。有的学生好学,有的学生会学,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学“容积”时,对于不同形状容器体积的大小,学生有时候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和实际计算出来的数据是有差别的。同样容量的容器,有的看起来就显得多,而有的看起来就显得少。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一般都比较感兴趣,我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找不同形状、但容量相同的容器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奥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们设计出自己的容器作品来参与比赛。也可以从学生当中征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材料,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大家共同想办法、出点子、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从中选出最优秀方案来。这样,实践出真知,同样,实践出创新。不但锻炼和检验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必须更加地努力,百倍地付出,围绕着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来开展我们的数学教学以及课内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活力,进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共同的努力来使其变为现实,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有望实现,我们的未来才会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出现。
㈥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综合实践课具有基础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所谓基础性是指综合实践课学习的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训练的是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简单的技能。所谓创造性是指综合实践课是为学生今后适应现代化生活和参与实践打下基础的,而未来的生活是未知的,要不断的创新。无论是基础性还是创造性,都必须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离开了生活妄谈基础性与创造性,都只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另一方面,从去年秋季以来,新课程改革已在嘉兴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重实践、重创造、生活化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题词。
陶行知先生高瞻远瞩,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够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而解放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在“动中学、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开启创造的门扉,养成不以现成知识为满足,不以固有技能为唯一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跃跃欲试的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下面就以本人上的一堂课《我们身边的交通标志》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人才,这和发现式学习分不开。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与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明理清楚,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和工具,启发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82498.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关键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在课堂上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提倡的六大“解放”。如上《我们身边的交通标志》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1.选择学生喜爱的课题。当时,我们海盐县武原镇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镇,政府花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武原镇的大街小巷设立了许多的交通标志。“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看到孩子们对标志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我想: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规则的社会,遵守规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志,如同形象的语言,时刻提醒着公民遵守规则;标志与人们的生活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何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类标志符号,了解标志的意义,从而丰富其生活经验,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责任心。于是,我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身边的交通标志”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提出来后,学生的兴趣都很高,对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2.活动中,无论是现代式的网上资料查询、传统的去图书馆,还是从照片拍摄中反映出的各种交通标志,还有访问过程中受到的热情款待、碰壁经历……都能看得出学生体验生活的痕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论文
而整个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反思意识、信息素养、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学生曾在活动总结时这样说道:“轮到我上前采访时,我心里像揣着一只兔子一样怦怦直跳,说话声音像蚊子在叫,结结巴巴,说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怎么就那么害怕呢?如果有下一次,我一定会挺着胸大声地跟人讲话的。”
3.有的学生出师不利,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这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合作教学。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培养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生合作教学是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之一。教师根据活动资料内容,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小组合作。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实验态度、意志力、操作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种种补益,这样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情境,通过合作、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师生、生生的沟通互动,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理解、接纳、赞赏、争辩、互动,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见解,更主动、更完善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我们身边的交通标志》活动刚开始,学生们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组合合作小组。他们或以小区为单位,或以兴趣爱好差不多组合成组。民主选出组长,由组长进行分工。在成果汇报时,每个小组都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他们有的以照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那里的交通标志,并走到老师和同学当中,当场进行采访,把采访的结果写在黑板上,然后组长根据统计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有的用画路线图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本组调查结果及发现。有一个组在调查中发现在勤俭路和秦山路的交叉口处,红绿灯的位置装得太高,夏天,树叶茂盛的时候,树叶有遮住红绿灯的可能,不利于行人、驾驶员的辨别,存在着一定的交通隐患。有的组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交通标志上被损坏的现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发现有的交通标志被人为的破坏,在上面乱涂乱画,什么办证号码XXX……及时向交警反映,得到了交警的肯定。同时他们还采访了交警叔叔了解了交通标志的分类情况及标志特征。还有的组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大人对交通标志缺少一定的了解,他们觉得应该进行一次认识交通标志、保护交通标志的宣传活动。由于活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从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可看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树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在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学习热情高涨,并体会到合作学习、互助提高的乐趣。学生已懂得关注生活,懂得了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知道这些问题及困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解决。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82498.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性因子孕育于童年期,潜藏在学生的兴趣之中,或者说是从兴趣中滋长。这是由于学生的个体经验小而零散,他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因而比成年人的思维更大胆、更丰富、也更具个性。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满足小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求。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显示独特的操作方法。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交通标志》这一课的最后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调查发现,设计标志。教师引入:在这次调查中,同学们发现了还有一些应该设置标志的地方,却没有相应的标志,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一些标志,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1) 学生动手设计标志。
(2) 介绍自己的标志,说清楚标志的含义,告诉大家将标志设置在何处?
通过设计、交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绘画技能进行标志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论文。
课后延伸:
通过这次调查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小!不仅认识了不少交通标志,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人们自觉使用标志情况令人甚忧,设置标志出现误区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都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让我们再次走到社会中开展一次“标志在行动”的活动,用我们手中笔,用我们富有感召力的语言,用我们生动有趣的表演,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标志、使用标志。
在宣传标志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做社会的小主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并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在活动中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得教育。”只有创造才能带来生活的高质量,只有创造才是生活教育的最高境界,创造是实现教育的全面宗旨的重要方面和主要途径。”今后,我们将继续从改善学生生活入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主动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此推进“生活创新教育”的更深入发展。
㈦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弊端一:乱用权威,缺少交流。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因为教师牢牢控制了课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受到制约,常常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这种模式使学生不会交流,不会思考,不会质疑,这种没有交流的课堂效率极为低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甚至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必然导致盲从和迷信,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主体性。
2.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学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这样课堂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重力时,我对同学们说:千百年来,“苹果”不知“落地”多少次了,而人们只看到“苹果落地”就可以吃了,但有一个人──牛顿却独具慧眼看到了“重力”,并由此推广到宇宙间的万有引力,再介绍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引力定律推导出了海王星的运行轨道,并导致海王星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的力量所在,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艰辛、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从中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的个性。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中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有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些,有的学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些。要想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都应给予理解和重视,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克服那种满堂灌,一切都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即要有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又有慈母般的暖暖爱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或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善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环境,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努力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3.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模仿“气功”大师,通过憋气、运气、跺脚、伸腰等一连串优美而夸张的动作,将一只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后大喊一声,将脸盆用一只手吸了起来。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师用什么办法能把半脸盆水提起来。等老师把手伸出,原来手中有一塑料吸盘,这种吸盘可以贴在镜子或墙壁上,可用来挂衣物等,用手将吸盘内空气挤出后,利用大气压,便可把脸盆吸了上来。从而顺利引出了《大气压强》,并揭穿了生活中的“空手取物”伪科学表演。使学生认识到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就会发现处处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探究过程体验,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实中的美妙与和谐;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实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探究性实验,来辨析真伪引发认识冲突,激起探究的深入,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如在《光的传播》一节时,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传统教学常常将“光的直线传播”作为介绍课来处理,忽略了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力图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常见的“人眼看物体”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个体探究”、“小组探究”、“集体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的环节,让学生体验到“发现规律”的快乐,达到深化知识,弘扬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5.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的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
㈧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有以下四点根据。
(一)是贯彻教育方针,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适应为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开发右脑潜力,促进思维创造力全面发展。
(四)适应国家上级学校选才需要。
二,怎样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一)转变观念,把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乐于自觉求疑、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与自学能力。如:黛玉教诗。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习惯。
(三) 在处理理解、掌握、运用新老知识矛盾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由以知引导出未知过程中,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2,由旧知过渡到新知结果中,消除思维定势;
3,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系统能力;
4,由知识到技能,在实验、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5,由内到外,由结果到过程,注重考试的启发与创造性。
(四)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认识过程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教学活动。
(五)注意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六)要特别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专指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所谓创造力,是指为改善某一目标,在以往经验、知识基础上,经过反复分析、对比、联想、想想、综合等思维活动,提出新设想的能力,即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一般认为有如下五种品质:
一敢怀疑、不盲从、勇于突破旧框框的求异性;
二善于由此及彼进行纵向、横向、逆向联想的品质;
三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的多向性品质;
四省略思维步骤或跨越事物相关度差距及可观度限制的跨越性品质;
五具有辩证分析能力和思维统摄能力的综合性品质。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有以下四点根据。
(一)是贯彻教育方针,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人的自身发展去适应它、促进它。因此,从推动现代化建设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就成为摆在教育面前的主要课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心理,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人的心理现象的总体。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即通常指的智慧,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有别于再现思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改善人们智能结构,提高人的素质的需要。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适应为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明天的社会,将是人类在技术系统下处理情报资料,运用考察力,而从事于创造性的工作。至于机器则越来越仅是日常的例行工作。”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日本由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根本目标,就提出“为人的心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中的日本人”。着重培养适应未来科学发展的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能从多方面观察事物的敏锐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概念抽象能力;能抓住整体中复杂相关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的分析能力;能全面的、变化的抓住事物的综合能力;尽可能多的专门领域的知识,特别是边缘学科的知识。”
这个目标的确定,出于它经济竞争的需要,也是为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决定的。人类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687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与其相对应的,培根提倡科学教育,出现了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度与教学原则,以及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1873年),电磁波的被证实(赫兹于1888年),和电力的普遍应用为标志,与之相对应的,在教育领域提倡义务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建立理工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第三次,以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建立,原子能的开发应用为标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科学教育,强调专才教育,建立研究生制度。提倡中等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的建立及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为标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终身教育、智能教育、未来教育。博才教育育创造教育。由此可见,提倡创造教育,大力培养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内外部规律所决定的。
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看,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符合人类智能发展过程的。美国布鲁纳认为,人类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书本知识的识记、领会。第二阶段,用原则概括来解决新问题、分析新情况的能力。第三阶段,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和评价。人类智能由低到高层次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必然性与现实性,开辟了难以预计的美好前景。
(三),是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思维全面发展的需要。
美国医学、生理学家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创立的右脑开发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它们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左脑专管逻辑思维,右脑专管形象思维,负责绘画、音乐、自然风光欣赏,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按大脑生理学来解释,可分为类别认识能力、图形认识能力、形象认识能力、空间认识能力、绘画认识能力、形象认识能力。右脑的记忆容量是左脑的万倍。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主要取决于右脑。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内容重视数理与语言,而这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人们只重视左脑功能的发展,忽视了右脑。然而脑科学表明,左右脑半球同样具有高级智力功能,只是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及功能。左大脑半球善于分析、抽象、计算和求同,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学,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心;而大脑右半球则善于想象、虚构、感受和求异,是人脑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左右两半脑在功能上虽有分工,但也有一定互补能力,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缺一不可的。然而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大脑一半功能的开发,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浪费!特别是与创造活动直接有关的许多高级智力功能,如具体的、形象的、直觉的、综合的思维能力,都有在于人脑的右半球。加强形象思维的培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必然促进右半脑智力的发展和整个大脑的生理发育,充分发掘人类自身的最大的潜力。
逻辑学家费斯德说:“知识的高速发展部分的必须归于人类业已积累起来的背景知识所起的背景知识所起的积累作用-----但是,自从十六世纪以来,促使人类长足进步的主要是思维方式亦即科学方法。”因此,脑力的开发,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将给人类带来不可想象的巨大财富。促使人类社会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四)是适应国家为上级学校选才标准的需要。
国家高考的试题,时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材决定的。反过来,也必将推动教学向着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发展。几年的考题都注重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考察。测验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八七年语文卷十六页,五千五百多字,没有机敏的头脑,根本适应不了要求。
创造学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只是把它作为一门技术训练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中还是近年来在个别国家的事。近两年,我国语文界有些同志结合教学对创造思维某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做了很好的探索,这是被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分语言和文章。从语言作为人的意识符号看,他是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相联系的。它不仅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意志的工具,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内部功能。从文章与文学作品角度看,一百九十是篇精选课文几乎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造性成果,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教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探索,一定会把语文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怎样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注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觉求异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学能力。
据说外国父母在孩子放学时,总爱问“你今天又向老师提什么问题了?”而中国父母则问:“老师今天又教你什么了?”中国老师往往喜欢那种“终日不违如愚”式的学生,而外籍教师则抱怨中国学生不好教,不知提问题。只有把立足点移过来,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才能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我国古代很注意启发性教学。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学记中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都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探索,自觉求异。“愤、悱”就是在疑难面前,欲解不能的状态。后三局就是诱导启发增强自信。《红楼梦》林黛玉很懂这个道理。在她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她循循善诱的师德师能,更能领会出她关于构思诗的感性思惟状态及诗的标准的论述。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分这样几步:
一注重自学,加强指导。开始主要布置香菱自已多读范文,从旁指导。
1,去其畏难,鼓其自信心,破其迷津。黛玉接手后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2,导其方向,破其迷津。香菱说她最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在学不出来的。”
3,精选教材,要学生细心揣摩。王维五律100首,老杜七律120首,青莲七绝1--200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在做底子,然后再读其它。
二抓住重点、难点,平等讨论。也不说的很多,而是顺人思路,借以破难,因势利导。一日,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三是苦练实练,激发灵感。香菱接受作业后苦到什么程度呢?宝钗说;“这个人定是疯了”。“可真诗魔了”。咏月诗写了两遍不合格,被退回重写。最后终至精血诚聚,灵感来潮,激发潜能,“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总算成功了。
黛玉教诗,是一篇完整的创造思维教学过程。从中可见,教者首先必须深谙教材真髓,才能名师出高徒。黛玉的诗道、品格合于一身:“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也。岂冬烘翁可比?
纵观近年语文教改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尽管具体做法有异,但都贯穿了这条诱导启发基本精神。
1,加强预习,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自学、思考,还要进一步探讨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提出问题,主动的把怀疑、评价预想加到里面,学会自己提问题。不仅解疑,而且质疑。这样在边读边思考中,是自己处于主动支配地位,从而提出反映鞥新的因果联系、新的信息组合的较高层次的问题。这样问题的提出就标志着认识已跨进新创造的大门。爱因施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学生通过自己读书,爱叶老说:“可获得独创成功的快感”,(包括能向老师提出创设性的问题)、“作比量长短的思考” 、“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和第一次阅读新教材的新鲜求知欲。这种心理是继续向下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布鲁诺说“学习最大的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
2,导读、讨论,是学生在进一步精读教材的基础上解疑问难,和师生讨论启疑解疑的过程。读书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边读边勾划圈点。随疑随记,随得随评,随积累随归纳整理,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课堂导读过程中,教师最应忌讳的就是炫耀多知善讲。仍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路发展。自己则“引而不发,跃如也”。为学生设疑、启疑、点疑,以便使学生在师生在共同解疑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
朱熹是提倡读书有疑的。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方始是学。”但是他未能向前迈一步,在似乎无所疑之中去创设新疑,这才是创造性思维所要求的,这“ 方始是学”的根本目的倘不能在学思结合有所创新上下工夫,那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美国亚克敦,除了博览图书馆书以外,把家中收藏的七万册书全部读完了,而且做了读书附记与校勘,但终生无任何创造性建树,无一专著发表。郑板桥曾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是书呆子,汉魏六朝,三唐(初盛晚)两宋诗人,字字都学,便是蠢人。
在讨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气氛轻松活泼,学生智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学生不爱发言有两个障碍,除了不相信自己,习惯于照抄书本与老师的话,主要是怕答不好丢面子,自尊心特别强。因此老师不要轻易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把课堂搞的紧张兮兮的。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好那种好提新问题的冒尖学生。
西德心理学家海特纳教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出12条训练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例如第二条他说:“不以权威态度对待学生”,第五条,“不要向学生予示结果和方法,要推迟判断。”第七条,“鼓励学生独自评价他人的进步、成绩。”第十一条,“培养挫折忍耐力”及十二条“抓住整体结构,不让学生过早研究一个孤立组成部分。”以免过早单一化
或钻牛角尖里出不来。这些对语文教学的导读、讨论这一步,都有重要启示(见《创造学》)。
3,练习与考试。很多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意在听、说读书训练与考试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
习题的设计,深浅适度,灵活多样,富于思考。题,出的好,学生对这个思维发散点兴趣能厚,可以在比较、联想、想象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调动各种接受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感到劳动创造的愉快。在愉快中进取。这样就要求练习题注意目的性、多样性、趣味性、启发性、差异性。而在考察题目的类型上也注意从判断、选择、配对、比较、填充、分析、综合、量大、题活、综合性强等多方面考虑,以便于有助于发展人的创造思维。
(二)注意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观察能力。
观察,包括注意与知觉两个阶段,是有意的知觉活动。由于知觉同思维密切联系是观察的主要特征,故观察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有人把大脑功能分成四种能力:吸收能力、贮存能力、运行能力与创造能力。观察与注意即属于吸收能力。观察,不仅在耳聪目明,更表现为心智脑力敏锐深刻,注意力的集中。而这正是创造思维所需要的品质。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作家、美术家、科学家、发明家,无不得力于观察力的敏锐。晚清著名画家任伯年,为朋友画猫多幅不中意,直到有一晚上爬上房顶,亲自观察了一只又惊又怒的猫,才华除了传世的《狸猫图》。中学课本吴丞相为欧阳修品画,也说明了观察的重要。
观察,一要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比如有这样一个智力测验题: “南来的北往的两队人要同时过一座独木桥,怎样过?”粗心的孩子就可能想加宽桥面,机智的孩子可能想一个抱一个调换位置。而善于观察的孩子可能发现,题给的条件,从南来和向北往实际上是一个方向,按次序走就可以了。这里用的南来北往,不是习惯用语的固定含义,有向南去的,有向北去的,而是就字面取义。传说福楼拜教莫伯桑写作时就要求他观察一堆篝火和树,写出这堆篝火和这棵树的特点;还曾要求他写出与别个不同的杂货商与守门人的特点,而且要他用一句话让人知道一匹马与前后五十匹马的不同之处。
二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三要就观察到的东西进行联想、推理,像福尔摩斯那样。
四要注意敏捷,讲究速度。高考语文题量很大,反映慢的,不等弄明白,下课了。
(三)在处理理解、掌握与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句话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人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营造一个轻松、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已的所知、所想、所能。在课堂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即使有错误的看法也允许讨论改进。只有在允许学生思错、说错、做错的宽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多说、多想、多做的锻练,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从而诱发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说:“我读了这篇课文,心情难过极了,我恨那个小村庄的人们,是他们把美丽的小村庄毁掉的。”有的说:“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你们别再砍树了,这么好的森林就这样被你们糟蹋了,你们会遭到报应的。”有的说:“你们毁掉森林,也等于毁灭自已。”也有的说:“小村庄的人们太笨了,如果他们卖掉树木得钱后到城市去买房子住,就不会被洪水卷走了。”也有的说:“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通过想象,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什么都有,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就蕴含着这样一个内容: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再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创设了一个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能无拘无束地、自由地展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说话、敢地探索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问后,一个学生答错了,再问另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这种练习只要求学生能找出一个固定的正确答案,无需再多思考其他。这种强制性的、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运用恰当的提问,鼓励学生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问题获得初步的答案后,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应该赞扬爱“寻根问底”的学生,而不歉弃他们“罗嗦”,他们的“罗嗦”会引发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如,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激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文章中的人物,在学生活跃的讨论、交流形成了以下不同的观点:⑴、亡羊之前先补牢。牧羊人不应该丢了羊再去补牢。⑵、亡羊捉狼。狼是造成亡羊的根本原因,只有捉到狼并把狼打死,才能使其他羊免除威胁。⑶亡羊筑牢。牧羊人应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全面加固羊圈,而不是东挪西补。通过学生的想象,讨论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组织合作学习,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创新
让学生自由主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敢于创新的前提,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善于与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既可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对于创新而言,“合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得认真组织合作学习。
为了提高“合作”成效,达到携手共进的目的,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个性特征、性格或性别等因素来搭配组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充分交流、沟通信息、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开阔思路。尤其对一此性格内向,思维不那么敏捷的学生;更应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以模仿、锻练和提高。让思维活跃的同学影响、带动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参与创新学习,逐步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总之,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他们求知欲,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
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把学生思维、注意力带人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培,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得得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进程,而且能够学生通过回忆、联想,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几种课堂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把握整体,感知性提问
提问要紧扣课文内容,集中在那些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利于突出重难点,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点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回答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我设计这样五个问题:①课题中的穷人指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②桑娜夫妇在生活已经非常贫穷了,他们为什么还主动抱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③课文采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写人物,有什么好处?④想想课文题目为什么用“穷人”,换别的题目可不可以?⑤文章学完了,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五个问题,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学生奠定了基础。
2.创新求异 散性提问
课堂提问要着眼于课文的艺术构思,问题设计要富有趣和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且促使学生在生疑——读书——解疑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思维的乐趣和满足。通过思考有所发现,获得知识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提问效果。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人”字形铁路,解决火车爬陡坡地困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科技发达了,老师请你当回一工程师。你能想出其它的办法,让火车很容易地爬上陡坡吗?”这样一问,引起学生的充分想象,思维自然非常活跃,想出了好几种富有创意的办法。比如“加大火车马力”;“设计轻便节能火车,利用能量转化轻易爬上陡坡”:“设计悬空轨道”等,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想象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信心。
3.发挥想,质疑性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学生的质疑也正是创新思维活跃的表现。事实证明,学生的提问往往能够比教师的提问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学完《穷人》一课,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可看出他们有疑问。我鼓励他们提出来,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发问:“桑娜和渔夫能养活五个孩了吗?”其它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结合当时的社会制度,讨论并发挥想象,延续课文。学生正欲明白故事的结局,于是,大家踊跃续编故事,美好的、悲惨的、戏剧性的……各种精彩的想象,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4.总结深化,探索性提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问题设计必须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老师借助提问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通过再告思维,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刻舟求剑》是小语第四册中的一则寓言,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完课文后,发现一个问题:剑仍没找着呀!老师抓住这个时机,给孩子们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相信你们都比文中那个求剑者聪明!你们想个办法吧,帮他把剑找到!”孩子们沉思片刻举手了:“回忆自己在哪掉的剑,划船回去掉剑的那个地方去找。”“用绳子绑一块大磁铁,磁铁碰到掉的剑,会吸上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孩了们更深刻地认识“正确处理正在变化的事物”这个道理,而且让孩子们在探索问题中形成了自己解决困难与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转载,仅供参考。
㈩ 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用来为学生圆梦的,孩子们都是怀着美好的“梦想”进学校的,他们的“梦”灿烂得很,都是“美梦”。教师也有“梦想”,真切地希望培养的孩子将来都是栋梁之才,能大展宏图。教育归根结蒂是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历史悠长,人生苦短,同样是短暂的人生,有的人光辉灿烂,有的人黯淡无光,关键决定于人的创造力高低。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创造力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就更大了。 一碗米究竟能创造多少价值,在一般人手里,按米是用来做饭的常规常识,加点水煮成米饭,就是一块钱的价值,但如果在有创造力的人手里,可以将米浸泡后分成几份,找来芦苇叶包成粽子,就可以买到五、六块钱,当然如果将米加酒曲发酵,精心酿成一瓶美酒,可以卖到二、三十元钱。在这里,人的创造力是起决定性因素的,人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激发和培养的,我希望我的学生都具有创造力,使人生价值最大化,这是我在近三十年教师生涯中,坚持进行创造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原因。 我们无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圆成为瓦特、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梦,但帮助、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这是教师的职责。但在一切为考试,为分数而教的中国教育大环境下,不理会学生这样那样的梦想,使有成为瓦特、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潜质的孩子遭到摧残和压制,摧毁这些美好的梦想。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素质教育进行很多年了,但有多少学校和教师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又有多少教师了解或者掌握了创造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实施方法,我国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又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 创造教育的内涵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制造能力的培养,“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创新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动手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手脑并用,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终生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下面让我们了解有关创造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创造 创造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目的,通过其智慧行为向社会提供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成果的活动。 创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主体性 创造的主体必须是现实的人,是个人或群体,只有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改造世界。同时,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和具有一定的思维智慧。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强调人们在创造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综合效应和作用。 (二)目的性人在行动之前,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而一个人的行动就是把这种目的付诸实践的过程。创造目标的选择和实施,创造动机的产生,都受人们思维的控制和调节,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创造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三)创新性创造成果应当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模仿和抄袭都不属于创造。人类的社会实践并非都是创造活动,人类的劳动成果也并非都是创造成果。 创新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创新是指人们创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在这一点上,创新和创造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创新相对于创造可以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它并不过分强调成果的首创,对创新成果的界定也不如创造那样严格,因而在习惯上,创新似乎比创造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四)功利性创造应该能为社会带来实际或潜在的功利,也就是说,创造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而不涉及创造者的创造动机。创造的有益性也往往被当作功利性的一个标准,即创造不能违反公共道德和科学原理。 基于对“创造性”涵义的不同理解,创造又可分为狭义创造和广义创造,狭义创造是指产生的成果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新的、有价值的、独创的;广义创造是指所产生的成果仅仅对于创造者本人或有限的群体来讲是一种新的产物,而对全人类来说则不一定是新的,或许其他地区、国家已经有了。人们一般所指的创造都是指狭义创造。 在创造教育中,学生的许多创造成果,在严格意义上讲都是“非创造性的”,根据创造的四项特征,都不能视同创造,但学生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探索过程,对其本人来说,却是具有创造性的,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创造教育中,我们不应过分看重创造成果的多少,而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创造的分类 人的创造活动,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形式。 (一)根据创造的涵义不同,可分为发展、发现和发明等 1.发展——指相对于原来状态有所前进和提高。 2.发现——对客观事物自身的状况及规律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获得了新的知识。 3.发明——运用自然法则,按一定的目的去改变和调整客观对象,从而获得新的事物或事物新的状况、结果和方法等。 (二)根据创造成果的新颖程度,又可分为创造、改造和改进 , 1.创造——其参照系为整个人类历史,创造成果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新的、有价值的、独创的。 2.改造——指在已有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和更新,或者是将某一领域的创造成果移植于另一新的领域。 3.改进—— 一般指相对于改造而言,其创新和进步的程度不如改造。 除按上述情况分类外,还可按创造活动指向的客体划分 (如:新的、美的艺术形象和体能创造,产生新的物质产品的创造,产生新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按专业领域划分;按创造的产物或结果划分等。 创造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创造成果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创造过程存在着不同的难易程度,但有一点值得强调,创造者在其创造探索过程中的创造性是等价的。因而,在学生中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小探究”活动是值得积极推广的。在这一点上,日本政府及其教育界给予了充分重视,对学生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的小创造、小发明采取许多有力措施予以支持,并制定了“实用新案”等法律措施予以保护,甚至认为小发明家、小创造者也“不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