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九年级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
科学发展观就是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统筹规划,促进环境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人口生活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3、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就必须融于大自然当中,人类要很好地生存,就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因为我们要从自然中不断索取,如果不按规律地加以保护,必然受到惩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中,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治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5、构建和谐社会要发挥区域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发挥区域优势,在人口密集、劳动力和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在工业产业链条中,从一般加工业到机械制造业再到电子信息业和高科技产业,产业结构要由低到高发展的形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高端产业的比重,不断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2)推动工业重型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在工业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如广东的惠州、珠三角,东北老区等地,随着资本密集度、技术密集度和高加工度的提高,重型装备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成为产业升级的方向。发达国家出于竞争和比较优势的需要,逐步向欠发达国家转移重化工业。我们要抓住发达国家工业转移的机遇,适时地承接转移,发展自己,增加我们的产业结构的高度。
(3)大力提高工业化进程,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要依靠工业化,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靠工业化,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历史证明,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必须以工业化作为导向,加速工业化,进而以工业来反哺农业,改造农业,以搞工业的方法来搞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同时是城市化的基础,是城市化的产业支撑。城市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步扩展的,而城市作为人才、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又为工业提供便利的服务,进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中,工业化是核心,是推动力,因而也决定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使这一地区的经济从农业经济为主体到以工业为主体的质的飞跃。
(4)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政府引导、科学规划、通过市场运作、产业化来支撑城镇化机制,加大中心镇的建设力度,大力抓好农村的"三化"建设。重点扶持偏远山区和落后地区完成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促进偏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规范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减少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之间的矛盾,使农村稳定和谐。
(5)打造"以民为本"的政府,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必须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和人民满意的要求,努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引导意识、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转变职能,要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为企业和市场构筑良好的平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抓好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述职述廉制度。努力建设一个"以民为本"的和谐政府。
此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解决多方面的矛盾。全社会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倡导科学,文明道德,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宣传、工、青、妇等部门要通过评选"五好家庭"、"模范丈夫"、"微笑妻子"等方式、方法来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小的单元——细胞家庭。构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生活小区,构建和谐村庄(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评选和谐单位、和谐战线、行业、构建文明省、市、县、镇等等,使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氛围。
B. 政治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C. “构建和谐社会”是指什么它的任务是什么
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蕴涵和谐丰富的新课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1.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关系。古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把人进行等级分裂,造成人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使人陷入物质价值的追求而互相争斗,都不能实现和谐发展。为了解决人与社会的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在这样一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这一思想既扬弃和超越了单纯群体本位和极端个人本位,又否定和克服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割裂,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内在潜能。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个目标对自己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提高按照这些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自觉性、主动性;并且把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作为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奋斗精神;其次,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活实际,勇于积极主动地回答而不是消极回避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重大现实问题,才能满足大学生渴望答疑解惑的需求,指引他们在急剧变化而且日益多样化生活中找到明确的前进方向;真正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三,大学生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真正融入社会,融入自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情况下,还要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人与环境的和谐要求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人与环境的和谐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所面临的基本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一方面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自己,超越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另一方面,人要从私有制和个人本位状态下解放出来,克服孤立的个人的狭隘,寻求类主体的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对自然的开发还不充分,许多人还处在对自然的依赖状态;另一方面,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一些人在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工业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过分开发稀有资源并造成污染,使环境恶化,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一些人物欲膨胀,无节制地享用自然珍惜资源和现代物资条件,加速物种灭绝和垃圾遗弃,破坏了生态平衡;一些人为了眼前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甚至掠夺性开发,违背自然规律,已经并还将遭受自然的严厉报复和惩罚。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拓展新的领域,比如进行生态教育,不但要提高大学生的掌握科学技术和能力,而且要强调统筹发展和对自然的责任,反对物质享乐主义,不断抑制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探索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格局。第二,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主动承当社会的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的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作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的延伸,网络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搞好网络道德教育,把握互联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文化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层的渗透作用。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一种新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可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娱活动、知识传播之中;具有“无意识教育”和“形象教育”特点。当前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和重塑和再创校园文化既体现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校园精神展开,追寻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学校要积极主动建立与家庭互相沟通的渠道,同时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努力建立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达到匹配性和谐。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群体的人,并且都是感情、有需要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处于思想逐渐趋于成熟阶段,他们的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平等意识较强,每个学生都迫切的希望别人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这个特点展开,以学生为根本,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以学生为基本,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需要和利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资本,开发他们,开发他们价值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具体的来讲,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第一,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如引导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分析,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鼓励大学生参加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与义务劳动,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等,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第二,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帮助,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减、免、勤、资、补”为一体的帮困助学制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在得到爱护、获得尊重、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这种人文关怀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由党委书记、校长负总责,各院系也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提供个�%D
D. 政治: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1、要互相尊重。对外人,我们都能做到最起码的尊重,何况是最亲的亲人。
2、多沟通。多交流交流是家人之间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还是事情,交流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
3、一颗宽容的心。不管是父母与子女还是夫妻,有一颗宽容包容的心,能够让对方在这个家庭里面生活得更加的舒适。
4、如果婚姻紧张,一线照顾者更加强跟孩子的关系,剩下一位则慢慢淡出家庭。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长大,但依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健全的家庭关系,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知道怎样正确跟异性相处,对婚恋观也没有概念。
(4)创造政治和谐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要认识到家庭和谐不仅可以为每个家庭成员创造一个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小环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活质量,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要认识家庭和谐不是仅靠一个美好的理念和想法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善于化解家庭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善于在家庭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或缩小因矛盾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E. 从政治角度讲,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必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如何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F. 为加速政治和谐的建设,你准备怎样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要原因: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④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2、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改革开放的作用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质是什么?
1、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种种弊端,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2、实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和管理经验落后等困难。
五、面对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去做?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事业的艰巨性,积极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我们还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专题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素质,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③针对本地区存在不和谐现象,如:环境问题、治安问题等搞好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自己的贡献。
专题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一、我国目前的小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什么不同?
我国已初步实现小康,已经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然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做些什么?
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努力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专题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如何理解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
“好”就是以人为本,关切民生,推进民主,保障人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实现人民幸福的最大化。“快”就是加速“好”的实现,努力把“好”变成现实
。二、我国为什么大力提倡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这是缓解我国目前严峻资源环境形势的必然选择。
3、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坚持改革开放。
专题五: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
一、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1、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这是贯彻落实科学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建设节能减排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4、加大环保科技攻关力度。
5、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四、青少年应为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怎样的贡献?
①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关注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积极拥护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③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专题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必须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
二、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青少年要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在物质上、精神上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出贡献。
专题七:加强文化建设 发展先进文化
一、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应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4、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5、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三、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自觉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传承、弘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贡献。
太多了,放不下了,自己去初中政治教学网看看吧
G. 浅谈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和谐单位
现在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成败。作为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搞好工作,关键在人,做人的工作就是做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广大工作人员的主人翁作用,对于稳定队伍,提高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思想政治人员工作的动力和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想紧跟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就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开拓创新能力。既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又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强服务本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面广,难点多,矛盾多,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特点、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通过学习、思考、实践,进一步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综合协调也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重要能力。提高综合协调能力首先要增强大局意识。大局就是全局,就是发展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大局。要从大局出发,整合力量,团结协作,推动工作的完成。其次要善处各方关系。要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尤其是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对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做到办事程序公开,增加透明度,允许提意见,使职工对单位有一种信任感和责任感。这样,无形中就可以拉近单位与职工的距离,增强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广大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 营造进取氛围,提高队伍的凝聚力
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机关干部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不仅注重把全体职工的思想、抱负、信誉同单位的兴衰联系起来,使广大员工树立“单位兴我荣、单位衰我耻”的观念,还要坚持用人标准,把基层真正思想好、作风硬、素质强的人挑选到合适的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来,并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更好地发挥政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此增强单位的凝聚力、感召力。在队伍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活动,使全体职工认识日趋统一,精神日益振奋,干劲不断增强,群体意识不断强化。
三、 增强为基层服务的能力,达到稳定队伍的目的
通过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达到激励人、塑造人的目的。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首先要不断的强化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走基层路线,只有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最大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一个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其次要及时教育和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对待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以及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本着全心全意为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立足基层的宗旨,切实关心职工疾苦,为职工排忧解难。一要增强对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困难职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得不到保障,就会极大地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困难职工办实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问题解决了,可能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其次要深入开展好“送温暖”“献爱心”等互助活动,把它作为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的重要措施,使困难职工不仅在经济上得到帮助,而且在精神上也获得帮扶。
总而言之,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装备、更需要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做保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服务大局和职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队伍的凝聚力,保持队伍稳定,才能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H. 从政治角度论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I. 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文明生活需要做些什么 运用政治术语
中国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 易宪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今年“两会”的主题,也是“两会”代表的共识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大任务之一。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在各个具体事项上展开。
现在要问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一种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人气比较顺,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
对于前两种解释来说,比较大而化之,如果以此涵义,可能会让民众觉得到与现实相去太远,可望不可求,因此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中国和谐社会之本义的。对于后者,则比较具体实在,但没有办法用制度与规则来界定。
社会掠夺泛滥破坏和谐
在本文来看,和谐社会尽管有它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及经济基础,但这些基础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能否根据个人的约束条件,来尽个人的社会责任及分享个人应有的权利,同时,个人的努力能够通过社会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得到认可,不会受剥削与掠夺。
以个人应有的权利扩张为基础,以此就能够扩展到家庭和谐、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种多层次和谐不仅是有机的、动态的,而且是具体的、实在的,应该体现在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衣住行的点点滴滴上。而只有每一个人的应有权利得到尊重与保护,才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之动力与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如在中国,为什么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越来越扭曲,贫者居无片瓦富者豪宅遍布会越来越明显?为什么民众对房价的疯涨反应会如此之强烈?股市投资者会对股市的低迷大声呐喊?就在于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及法律规则出现某种程度的不公平。
正是由于制度规则的不公平,一方面不少民众应有的权利或是不能够真正分享,或是容易受到侵害与剥夺,另一方面又有人利用这种不公平大获其利,从而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社会掠夺泛滥,和谐社会如何可能。
比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就是通过制度规则让整个社会大部分金融资源集中少数银行手中,然后行政机构又通过利率管制的方式来独享这些资源。在这里,通过利率管制,一方面国内银行以十分低的利率迫使全国民众的储蓄进入垄断性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又能够轻而易举地以高利差向企业与个人信贷。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规则使广大民众的财富流向国内银行体系及少数企业与有权的个人,同时国内银行与获得银行贷款的人也轻易地获得高利润。
国内银行是这样,国内股市、房地产等市场都是如此。可以说,如果这样一些制度规则不能够改变,和谐社会是无法建立的。
还有,中国房地产业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涌现许多富翁?为什么中国的富翁一半以上会是房地产商?为什么中国的房价会在短期内节节疯涨?这既有在征地中对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利益掠夺,也有对消费者的掠夺,对全国储蓄民众的掠夺。因为,中国房地产业以非市场化的方式,把房地产市场所需要的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成本让全国民众来承担,而让房地产的收益归少数人所有。这种对民众利益的侵害,可能是目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最大的根源。
个人利益必须受到保护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最关键的方面就是通过法律制度来确立民众的基本权利,通过法律制度规则来保证民众的基本权利不受掠夺。只有这样,民众才能够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力得其所,社会和谐就得以形成。
当然,个人基本权利得以确立与保护就得有一套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因为,在市场中,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政府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及国家之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当这些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仅需要个人有正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也有接受这些诉求并在决策过程中表达的渠道。
在中国的社会中,为什么恶性事情经常发生?为什么民众不能够通过正式的渠道来争取个人利益?原因在于这种机制没有建立,或是机制不畅通。
总之,和谐社会的核心不是理想,而是民众基本权利的享有与保护,而这种享有与保护得由政府来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有一套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不能繁荣,没有和谐社会就不能长治久安。中国能否走向和谐社会,需要一点一点地来做。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条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古今中外,无论是当权者还是一般善良的百姓,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对此,各国政治先哲们开过许多药方,当今世界也不乏长期没有动乱、没有战争、社会矛盾不那么尖锐、各方面关系比较和谐的社会的例子。但问题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今天中国的具体环境下构建和谐的社会?
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机会平等,就是每个公民,不管贫富“贵贱”、能力高低、是男是女,都有平等参与机会竞争的权利。竞争的结果是另一回事,但每个人都享有得到这种机会的权利,这种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可剥夺。这是社会公正与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能保证做到机会平等,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活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能使人们心平气顺。今天社会上许多怨气就是产生于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真正做到机会平等。如公职、就业、教育等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有些人、有些群体被公开或暗中剥夺了平等争取机会的权利。各种社会不公,有些单位和企业实际存在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长相歧视现象,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在小范围选用干部的做法,以及经济活动中的种种黑箱作业……无不属于这方面的问题。那些被无辜排斥在机会之外的人们,怎么能让他们跟社会和谐呢?
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须知,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 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邓小平看得准,他剥去种种貌似革命的假社会主义理论的外衣,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发展。20多年来,国家成就斐然,初步实现了小康,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不够坚实,还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最终彻底消除贫困,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土壤。
抽肥补瘦,缩小贫富差别,是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普遍做法。有穷有富,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常态。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到,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试图建立一种人人过着一样贫富生活的社会。实践证明,那种模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失去竞争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般社会都会出现的穷富差别,地区差别。对于这种现象,党、政府和社会,首先应承认合理合法的差别,不应采取贫富拉平的做法,要继续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竞争发财致富,同时通过政策为弱势人们和地区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尤其要通过依法税收将富人和富裕地区的一部分财富收上来进行第二次分配,部分税收用于发展公益事业,部分用于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补贴,这叫“抽肥补瘦”。实践证明,这是许多国家都实行的有效政策。
当然,对以权谋私,通过各种腐败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必须坚决没收非法所得,实行坚决打击。他们与劳动致富者和合法经营致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是增进社会和谐所应该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实社会矛盾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会存在的,只是尖锐程度不同而已。社会要形成习惯于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处理矛盾的机制和社会氛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会用以暴力对暴力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结果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积累的巨大破坏,最后还是人民吃亏。今天的社会与过去不同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沟通、协调、调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通过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的风气,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形成讲诚信,重责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风尚。
在中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键是执政党自身。首先执政党内部,特别是领导高层,必须是和谐的,团结的。过去一个严重的教训,是党的高层不和谐,斗争不断。高层不和谐,下面各级能和谐?党内不和谐,社会能和谐?今天不同了,全党上下很和谐。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党组织,7000万党员,只要共产党内部和谐,全国就乱不了。当然党内要和谐,必须发扬党内民主,营造党内发表不同意见和平等讨论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把全党积极性调动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
改革开放,是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国共产党任重道远。但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意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之所以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对群众冷暖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致使群众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引起民愤;有的动辄使用专政工具压制普通上访群众,引起群众不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群众工作机制僵化,缺少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办法。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94/files/hze/html/article_1447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