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艺术与教育的关系
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中第三章的研究和理论的影响一节里涉及有关艺术部分:
图3.1中教学技术某些教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和领域范畴之间的关系里开发这一领域为:传播、视觉思维、视觉学习、视觉传播、美学、美感。
图3.2中教学技术某些教学技术的研究和领域范畴之间的关系里开发领域为:媒体、文本设计、视觉学习。
在这一章中对具体的研究和理论对教学技术的领域作出贡献和影响的方式进行综述里的设计里的传播理论和知觉-注意研究中论述到“传统的传播研究,特别是当和已经公认的人类学习的原则相结合时,对教学实际的影响时很重要的,特别时微观情境的设计,例如页面布局、屏幕设计、图形和视觉设计。有关知觉及引起可控制注意的研究有特别的重要性。弗莱明(1987)描述了那些对设计者最重要的获得注意力原则。具体而言,注意有高度的选择性,常常被吸引到那些具有适度复杂性和新奇性的事务上,并受到学习者期望和教学暗示的强烈影响。弗莱明(1987)总结了与设计相关的知觉的特点,包括组织、比较和对比、颜色、接近程度、相关值和信息的显示区域。”
“在历史上,诸如上述的研究读一媒体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他对新技术领域入图像设计、桌面出版和多媒体聚焦西的设计有重要影响。更进一步说,对于视觉思维、视觉学习和视觉传播的研究也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在开发领域中有关论述中讲到
“开发不仅受到传播理论的影响,它同样受到视觉和听觉加工理论、视觉思维以及美学的影响。”
在微观层次的研究中,”这些研究影响了文本设计和利用不同的技术开发教学材料的方法。计算机屏幕设计时目前微观层次传播指导原则应用的一个例子”。
“由于视觉思维、视觉学习和视觉传播等理论的应用,开发范畴同样受到视觉素养运动的影响。”
“对于制作教学材料过程中的视觉化处理,视觉思维理论可用于生成指导思想。视觉思想是一种内部的反应状态。与其它阶段相比,它包括更多的心理图像的操作及更多的感觉和情绪的联想(Seels 1993d)。阿恩海姆(Arncheim)(1972)把视觉思维描述为前意识的和隐喻性的思想。视觉思维要求具备将图像按线条、形状、颜色、纹理或者构成等元素进行组织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视觉元素构成视觉语句,这对所有年龄段的人的学习都有深刻影响。”
“视觉学习理论的应用将重点放在视觉设计上,并且融入各种媒体化教学中。
㈡ 艺术史的创新和创造性对美术教育的启发
创造性思维通常指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它具有新颖性 和独特性的特点,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开发学 生的智力和发展能力。而美术学科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以教授学生的美术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 活力与创造力为其特点的。作为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理论和技法的同时,更 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呢? 一、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 生的创造意识。 二、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 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三、鼓励学生多方联想,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 四、认真进行作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培养学生 的思维独创性。 关键词:创造意识 求异思维 想象力 美术教育 正文: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的 是高素质的人材,而高素质的人材要靠教育来培养,作为艺术教育之一的美术教育其根本 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美术教育的重中之 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 为美术无固定的答案,作品贵在创新。即使儿童的作品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对培养 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方面无疑超过其他学科。 创造性思维通常指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它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特 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能力。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和 无穷的艺术表现力,美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而这些创新又必须从发现问题开始,才能 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为美术教师的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基础理论和技法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呢? 一、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 的创造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又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 说教学各环节组织、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 教学内容的注意、接受与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关键是引起学生的有 意注意。每位学生都有好奇心,这是对学生的天性,是对新事物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 生一旦对客观事物产生兴趣,亦会在头脑中产生许多疑问,而积极的去思考,并力求获得 新的认知。所以精心做好教学的组织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 重要途径。如对《生活用具--铅笔线描写生》一课的教学设计,从内容上看本课比较枯 燥,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表现角度看,学生对线描的认识易停留在对物象外型的表 现上,不易创作出相对深入、生动的作品。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在教学初始,就要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采用比较法教学导入,选取表现内容一致的两幅作品,一幅为 素描作品,一幅为速写作品。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不同 效果。再在内容上选取学生较感兴趣的用具(马灯、斧头等新异物象),当教师再次用简 练的线条迅速的表现出一幅生动的静物速写作品时,学生就会对如何表现这一内容产生极 强的学习欲望,对线条的运用、表现、组织方式、方法等产生兴趣,再通过辅导、展评等 环节的精心设计,学生就会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完成各自的速写作品。 这些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必将引起学生对绘画表现技能及其头脑中深层表象内容的挖 掘,激发起创造意识,所以说,好的教学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有利于学 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求 异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臵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意识,是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 参与教育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其创造思维活动的最关键的一环。 创造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路具有多向性,而多角度观察内容的积累及表现又是实现 思维多向性的基础。通过教师给学生正确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比较观察,逐步养成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习惯;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出变异见解,并由此而发 展学生自身的独立表现个性,是完成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儿童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的,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 体形象。所以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绝不能简单地按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学生,应 以学生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儿童的绘画作品 甚至比成人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体的 外在形象,学生可任意将观察视点扩展,不仅表现所见,也表现所思、所感,甚至可以将 整个客体幻化成有活力的生命,承认学生审美个性特征和差别的客观存在,使学生始终处 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他们的内在原动力就会不断地被激活,其智力潜能就会充分地发 挥出来,逐渐形成积极认识世界,创造美的世界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方联想,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 养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多方联想,在联想过程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就会缺乏应有的自信 心,教师应把创造学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讲给学生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有创造才能的。 没有这些,任何出色的构思都难以实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全面 培养学生能力了。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从过去 的“教”学转化为“悟”学。前者的作法是要把知识讲深讲透,掰开揉碎填鸭式的教给学 生,学生易失去自我探究的动力的和习惯。而“悟”学的作法是以学生本身为起点,点化 学生的悟性,把学生带入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这样无论何时何地学生 都会找到学习的突破点。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一般的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真理,而优秀的 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促进学生进行联想感悟的方法有很多:如运用语言描述;通过学生自身感官去感受; 组织表演等多种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并能使其产生与视觉形 象有关联的形象或生活经历、经验的联想, 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学生进行联想时,教师 要根据学生课堂上表露出的想法加以引导,使学生在美术课上没有失败和犯错误的感觉, 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自我,形成自信。如对《上学路上》一课的教学,学生虽然在上学的路上会看见遇到不同的景物、人物,但 当让他们进行创作表现时,学生就会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这样非常有必要以儿童化的语 言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于创作方法的问题,如:如何构思;怎样选材;怎样概括取舍;怎 样设计形象及组织画面等问题。当然对这一部分的知识讲解不要过多,过多学生就会在表 现时畏首畏尾,要使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就会很容易创作出好的作品,当学生出现表现房 屋概念化的时候,若通过学生用语言进行特征描述,教师在根据其创意进行有针对性的语 言引导启发,就会调动其思维的活跃,树立起艺术表现的自信心。 再如:《画彩蛋》一课的教学,可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质感的(皮球、鸡蛋、棉球等) 触摸体验,去了解物体的概念,质的问题,并进行联想,由于学生触摸不同物体其质感不 同,就会创作出如小猪。西瓜。云等不同的物象。同时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以鼓励 性语言为主去引导学生。这样做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发展他们的联想能 力。想象是比联想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它是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由于学生的素质 与表现水平的差异,有必要在表现主题上设臵不同难易的表现主题。 四、认真进行作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培养学 生的思维独创性。 作品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作品的评价,从中可以发 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摆在了恰当的位臵,学生对所学内容掌 握的程度如何等。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时,可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再在小组中 进行相互评价,还可在组际间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会对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 式,内容等方面产生兴趣,去寻求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重新进行理解再认,无论其再认 的是对是错,学生都会有一个心理综合的反应过程,其反应越迅速,感受能力就越强,独 立思维就越活跃。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决不能以“像不像”的“客观”标准来评价学 生作品,而应是看学生作品中是否有个人对客体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是否抓住了客 体突出的一点进行深入刻画。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教师 要善于发现其个性化的表现因素,从中采撷出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于好的给 予正面肯定,对于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决不能把教师的意图强加给学生。评价时, 要以其创意为尺度,创意好,画面效果好可评为优,创意不够,画面美感不强的提出努力 方向,留给改进的余地,画好后下堂课再评,给每位学生以再表现的机会和希望。 如对小学《人物动态》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完成作品时,由于学生表现内容的多样, 教师要在众多的作品中综合成几类典型,并启发学生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创作时间、表现效果、技法内容等),怎样评价等问题。评价时可让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意设 计表述后,学生互评,教师随机穿插、引导补充评述,并引导学生对运动规律、人体结构、 生理现象等细节方面的观察与理解,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与综合评价能力的提高。 这样做便于学生相互间交流与沟通,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其创意与表现间的差距,为下一课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或辅导提供依据。通过这 样的训练,学生的独立审美评价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同时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欲望也会更强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不断地积极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能改善 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使其在艺术道路上终生受益。我们的美术教 育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㈢ 艺术教育的意义何在
艺术教育,偏重于学科范畴的专业教育。在中国,它又常常被塑造成为职业技能教育性质的东西;审美教育,实际上属于跨学科教育,兼具常识性和普及性,是一种适用于全体国民的公民性教育。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帮助孵化出更多的艺术专业人才;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提升,艺术教育的成果反哺审美教育的不断发展成长。很多家长由于混淆了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区别,所以,便会想当然地觉得送孩子去画几天画,上几节钢琴课,跳一个学期的芭蕾舞,就算是孩子接受审美教育了。
实际上,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艺术教育讲求专一性,而审美教育更强调多样性。审美教育本是一种“非课堂性”的生活化教育,学校教育不应该对它形成障碍。实际上,中小学校学校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列入审美教育范畴比较合适。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中,也有关注非艺术专业目标性的审美教育方向探索者,这些探索对学校教育做的不足的地方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不过,大部分校外艺术培训机构都在拼命搞更容易见成效并受到社会认可的专业技能教育,天长日久,家长们就会把这种教育模式想象成等同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指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善三个条件:建立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审美实践。建立审美观念,就是让孩子弄懂审美的基本概念,对审美具备一定的常识认知,分清楚审美和艺术的差异;提高审美能力,就是让孩子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培养起相适应的原则和能力,从审美的角度让孩子见识到审美对象的共性和个性;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课堂教育,应该结合审美实践来完成。
㈣ 为什么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想象力与设计的关系
艺术作品更多来源于作者的创造和灵感,如果只是简单地仿照他人内作品,那就永远不会成为容自己,所以创造力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想象力丰富的人,才会创造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如果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没有超凡的想象力,在艺术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造诣。
视觉艺术想象力是决定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视觉艺术思维的训练首先要从想像和联想的训练人手。艺术家的想像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让艺术家积极地开动脑筋,针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类型、手法、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艺术创作的想像能力,不拘束于个别的经验和现实的时空,而让自己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科学一样,没有想像力的艺术创作。
㈤ 艺术教育的意义有哪些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一)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教育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儿童与艺术最近,每个儿童都拥有一颗艺术的心。儿童就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游戏则是连接儿童与艺术的最佳通道。研究发现:儿童幼时的游戏程度,直接决定其成长的质量。因为通过艺术的教育,能开发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本能,能使儿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种形式,如线条、声音、韵律等。正因为如此,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主张,在7-14岁期间,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儿童,是孤独不幸的;没有艺术和游戏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内心的艺术本能,人性意义上的“死神”就会降临。
从人的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来看,艺术教育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路径。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人类能力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艺术思维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因此在任何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康德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艺术创作具有原创性,是一个发明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大师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因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
从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
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调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而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因而具有心理疗治功能的作用。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如通过绘画疗法,让病人释放并表达自己;通过音乐疗法,让病人发泄情绪;通过戏剧疗法,让病人借助于表演回归自我等等,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教育不仅让人学会创造,也能够让人学会合作和交往。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使用一系列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信号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于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参加艺术学科的集体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而这些素质,对学生当下的和未来的生活都极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的人格形成。儿童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逐渐形成初浅的平衡、空间、架构等意识,并会根据这些来形成和谐的性格,不断滋养精神、涵育生命、圆善人性。艺术的学习过程,在培养记忆、观察等能力的基础上,一定伴随着聚精会神、坚持不懈、有的放矢等,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过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稳定的、统整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模式的过程,无疑对人的当下生活,对今后的成长、发展,对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
在学校生活中,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使学校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
近年来,随着脑神经认知学科的发展,艺术教育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发掘,科学家们发现,艺术是为长期教育服务的。如果只关注考试成绩,而考试又只针对数学等知识体系的话,艺术会明显地处于劣势。“如果我们要求短时间就有结果,那艺术将无能为力。艺术发展的是那些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发展完善的神经系统。不过,优势一旦显现,将无所不及,从精细的运动技巧到创造能力,乃至情绪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将表露出来。”
有科学研究显示,在充分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成绩测验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参加艺术活动的学龄期学生在口头记忆测试上所获得的分数,要比班上那些没有参加艺术活动的同学明显高出许多。美国加州大学研究表明,“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的成绩平均高出40%。”
同时,艺术教育还会对其他诸多教育因素产生积极影响。根据美国学者EricJensen的研究:“艺术用非一般的方法来影响通常令教师感到棘手的学生,使得拖拉、旷课和辍学的现象减少了;艺术使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友好,争吵和歧视减少了,冷嘲热讽也减少了;艺术使环境变得充满发现,重新点燃那些已厌倦被灌输知识的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艺术为各种水平的学生提供挑战,水平的跨度从发展迟缓到天资聪慧,所有学生都能够自发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平;艺术让学习者融入真实的世界中,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艺术使学生成为持之以恒的、自我管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只从高奖赏测验中获取事实性内容的知识储藏库;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生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从艺术指导中获得的知识和他们一样多或更多。”
为什么艺术教育会有着这样令人惊异的效果?我们认为这首先和艺术的“粘合”功能相关。艺术学科(教育,不应该是学科)不仅仅是机械枯燥生活的润滑剂,更是被课表割裂的教育生活的粘合剂。从本质来看,教育本应是浑然一体的,但是由于知识的极速增长需要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才逐渐有了分科。这样的分科本身就导致了教育整体上的碎裂。艺术教育的存在,把教育生活连缀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习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让生命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显得紧张与忙碌,而仍然拥有从容与优雅。
这种粘合发生在一天、数天、每天的学习中。就像一天中的课间休息时,无论高歌一曲还是翩跹起舞,这既是艺术教育,也同时是一节课和另一节课之间的美妙联结;就像在为期数天、数周的一个课程的学习中,在每一个课程的开头与结尾,我们用艺术来呈现课程对生命的书写,这也是一个课程和另一个课程之间的美妙联结;而在所有的普通日子之间的一个个节假日,或者是根据学校、根据教室的需求创造的“自己的节日”,都会在擦亮一个节日的同时,照亮期间的普通日子,从而把一个日子和另一个日子有机联结为一个教育的整体……
同时,精神上的高度兴奋专注形成的高峰体验,会让人忽视身体的疲惫,但人毕竟不仅是精神的人,同时也是物质的人,在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人的肉体会疲惫,也就对学习自然产生倦怠。但是,因为艺术思维另一种思维,使用的主要是右脑,其他科目的学习更多使用左脑,所以,通过艺术教育不仅锻炼了右脑,还让左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憩,为新一轮的学习重新注入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提及的艺术教育,不仅指艺术学科的教育,如美术、音乐等艺术科目,也泛指在其它学科中实施的艺术教育,比如数学、化学等学科,当教师在数学课上讲述那些神奇的图形结构,在化学课上展示那些美妙的分子组合,让孩子以美术的方式进行描绘时,不仅能够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会相应产生同类效果。
(三)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
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个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为载体,活生生的现实既在累积着教育的广度与力度,其琐屑杂乱的一面也会不断冲刷、消减着深度与高度。由于血缘的特殊关系,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剑走偏锋,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能够让日常生活变得诗意,让教育变得柔软,从而家庭成员的生命的存在,最终如同诗人荷尔德林赞颂的那样:“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同时,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上,那么,对道德人格的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艺术作为人类丰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观可视智慧的结晶,能够直接给心灵以震荡和冲击。通过艺术教育而开展道德人格教育,则会避免说教,更加灵动、愉悦。如此一来,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强项,回避家庭教育的劣势与弱项,从而为教育搭建起一个更加美好而坚固的教育共同体。
(四)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
在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越来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职业、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具象而微的标准切割,成为越来越孤立的个体。
美国学者艾伯利斯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社会。”艺术教育使人不仅仅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如此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更易于得到生动的传播与广泛的认可,必然会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和话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内聚力。我们可能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每当雄壮悲怆的国歌响起,我们总是热血沸腾,深深地被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所震撼。如果全体公民都了解自己的艺术文化,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容易形成共识,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就会提高,社会内聚力就越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还具有提升国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筑造精神家园的作用。
一般而言,艺术永远是以创新者、弄潮儿的形象,站立在每一个时代的前沿。通过艺术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文化思潮,紧跟时代的步伐,借助于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艺术作品特有的阐释范式,冲击陈腐老旧的社会观念,在更深远的层面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新观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发现并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
以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一个军旅题材的电视作品,本来只会吸引一部分观众的注意。但是,因为这个作品凝练地呈现出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个人精神,而成为一时间的社会热点,被广泛传播。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艺术作品而开展,就能够让这种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深入、更持久、更彻底的弘扬。
(五)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
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艺术和艺术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味,锻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
通过艺术教育,受众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励着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创作者凝聚个体的精神呈现时代的思考,所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则影响着人们,提升着人们的艺术品味;二者结合,共同接受着时间的淘洗,一个民族就在这样的不断继承、不断超越中,让自身不断革新,戮力创造。
我们强调,在艺术教育上,要坚持多样化与民族化。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是一个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我国的国粹艺术昆曲与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类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使学生通过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等形式,充分体味这些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艺术教育正是这样无形而又深刻地塑造出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决定了中国式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既在孩子心中播下中国艺术的种子,也让孩子因此成为一个“中国人”,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世界人”。
(六)对人类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交给我们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
真、善、美,如同三盏灯,照耀着人类前行。“真”是指科学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应然性的范畴,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美”是指艺术、人文、情感和审美等或然性的领域,解决“如何是”的问题。
如果说,“真”是世界的第一极,“善”是第二极,那么,“美”则是世界的第三极。如果说,科学是用共同的语言揭示不同的世界,道德和宗教是用共同的语言揭示共同的世界,那么,艺术则是不同的语言揭示不同的人性世界。对真善美的追寻,不仅是全人类用以实现自我的方式,而且,以科学求真、以宗教求善、以艺术求美,是全人类在发展中总结出的追寻真善美的有效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是人类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人们一旦学会了用艺术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这只眼睛省察日常生活、反观自我成长,从而在心灵上发现自我,在精神上获得丰盈,在生命上感受意义,在人生中活得从容。
艺术是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这是艺术的另一个重大价值。这把钥匙,我们可以称作艺术思维。
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对万物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一个人在童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这些知识基本都是有序的、精确的、线性的,从逻辑上是有因有果,从时间上是有始有终。通过对这些知识学习,儿童逐渐理性地把握了这个世界,儿童的思维也逐渐因此训练为理性的思维。
但是,世界是立体的,是多维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仅仅依靠科学和道德宗教,无法对世界产生全面认知。如果说科学是外求,是以各种工具去辨析万物,艺术则显然是内求,是以自身直觉去感应世界,以自身经验去把握世界。马克思曾把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掌握,一种是精神掌握。前者是指生产劳动实践;后者是指艺术等实践。这种精神掌握方式不同于物质掌握方式,它不是通过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来认知世界,而是诉诸人的感性直观能力来获得对世界的把握;不是依靠必然的逻辑结构来把握世界,而是依赖感受力来(即形式美的眼睛和音乐感的耳朵)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因而,在艺术思维的角度下,世界呈现给人的场景是可感的、丰富的、弹性的、张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单向开发,往往会有对艺术思维的抑制。毕加索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在很小的时候画的就像是拉菲尔,可是我终其一生希望画的就像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磅礴喷涌的产物,是经验通过直觉井喷的产品。这种过程,对年龄越小的儿童,就越发是自然的生存状态,但对成人来说,却是需要不断突破束缚才能重返的状态。
艺术思维尤如一座“浑沌”立交桥,它在万事万物之间建立起非理性的联系,尤其是诸多能够被深刻感知却又无力名状的事物,可以借由它,瞬间四通八达。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往往也是颇具艺术修养的人士。比如爱因斯坦对音乐、文学的迷恋,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竺可桢、苏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也都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难怪美国艺术学博士贝蒂·艾德华呼吁:“人人都应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毫无疑问,结合科学与艺术、内外兼备地二者共同发展,让二者从两极向中间并进,最终融合、平衡,才是最为理想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因此特别强调,“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1987年,《科技日报》发表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苏步青等近30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畅谈文艺的文章,均表明他们的艺术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
总而言之,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图甚至有这样一个的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㈥ 请问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一回事一个概念吗
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不是一回事、一个概念。
1、公共艺术教育针对非专业人群,目的是培养审美能力;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非专业艺术教育即是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指的是对非专业人群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
2、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鉴赏,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
3、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强调深度;公共艺术教育强调的是广度。
4、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广义的艺术教育是以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㈦ 如果你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老师,你会为幼儿创造和提供什么样的艺术课堂或环境
艺术教育老师给人家一种很轻松的感觉,然后嗯,让小孩觉得很开心的一种艺术环境和氛围。
㈧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的功能的区别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一、审美认知作用
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孔子“《诗》可以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2、艺术对自然现象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二、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的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1、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来自于对生活本质特征的揭示,来自于渗透其中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2、艺术审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三、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1、艺术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2、艺术能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
3、艺术能使人得到教育和启迪
第二节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
1、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提高创造美和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
因为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二、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能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发展人的感知、理解、创造等诸种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代社会尤其要需要艺术教育。
三、艺术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就是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中,人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3、陶冶人的感情,培养完美的人格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㈨ 艺术教育对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影响有哪些
您好来,各人感觉艺术对孩子的源影响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艺术创作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艺术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过程,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三、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
创作也是离不开儿童的个性而独立存在的,老师正可以通过幼儿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来发现和了解每一个幼儿独特的个性,并通过艺术教育来影响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
四、艺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艺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六、 艺术教育有利于幼儿学习其它学科和适应将来的工作
望可以帮助你。顺便可以关注下正人国际集团公众号,有很多鸡汤提供
㈩ 艺术教育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
艺术教育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儿童就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游戏则是连接儿童与艺术的最佳通道。研究发现:儿童幼时的游戏程度,直接决定其成长的质量。因为通过艺术的教育,能开发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本能,能使儿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种形式,如线条、声音、韵律等。正因为如此,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主张,在7-14岁期间,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儿童,是孤独不幸的;没有艺术和游戏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内心的艺术本能,人性意义上的“死神”就会降临。
从人的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来看,艺术教育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路径。(向艺葵a~pp专业老师在线实时为您答疑==)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人类能力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艺术思维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因此在任何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康德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艺术创作具有原创性,是一个发明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大师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因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从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
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调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而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因而具有心理疗治功能的作用。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如通过绘画疗法,让病人释放并表达自己;通过音乐疗法,让病人发泄情绪;通过戏剧疗法,让病人借助于表演回归自我等等,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教育不仅让人学会创造,也能够让人学会合作和交往。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使用一系列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信号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于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参加艺术学科的集体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而这些素质,对学生当下的和未来的生活都极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的人格形成。儿童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逐渐形成初浅的平衡、空间、架构等意识,并会根据这些来形成和谐的性格,不断滋养精神、涵育生命、圆善人性。艺术的学习过程,在培养记忆、观察等能力的基础上,一定伴随着聚精会神、坚持不懈、有的放矢等,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过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稳定的、统整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模式的过程,无疑对人的当下生活,对今后的成长、发展,对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
在学校生活中,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使学校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
艺术用非一般的方法来影响通常令教师感到棘手的学生,使得拖拉、旷课和辍学的现象减少了;艺术使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友好,争吵和歧视减少了,冷嘲热讽也减少了;艺术使环境变得充满发现,重新点燃那些已厌倦被灌输知识的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艺术为各种水平的学生提供挑战,水平的跨度从发展迟缓到天资聪慧,所有学生都能够自发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平;艺术让学习者融入真实的世界中,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艺术使学生成为持之以恒的、自我管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只从高奖赏测验中获取事实性内容的知识储藏库;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生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从艺术指导中获得的知识和他们一样多或更多。”
(三)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
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个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为载体,活生生的现实既在累积着教育的广度与力度,其琐屑杂乱的一面也会不断冲刷、消减着深度与高度。由于血缘的特殊关系,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剑走偏锋,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能够让日常生活变得诗意,让教育变得柔软,从而家庭成员的生命的存在,最终如同诗人荷尔德林赞颂的那样:“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同时,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上,那么,对道德人格的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艺术作为人类丰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观可视智慧的结晶,能够直接给心灵以震荡和冲击。通过艺术教育而开展道德人格教育,则会避免说教,更加灵动、愉悦。如此一来,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强项,回避家庭教育的劣势与弱项,从而为教育搭建起一个更加美好而坚固的教育共同体。
(四)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
在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越来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职业、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具象而微的标准切割,成为越来越孤立的个体。
艺术教育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社会。艺术教育使人不仅仅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如此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更易于得到生动的传播与广泛的认可,必然会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和话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内聚力。
(五)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
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艺术和艺术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味,锻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
总而言之,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图甚至有这样一个的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