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学家对未来宇宙演化提出了哪三种假设
宇宙起源学说
盖天说
“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于是,天圆地方说又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但是,这八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扯着大帐篷的绳子又拴在哪里?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的.
到了战国末期,新的盖天说诞生了.新盖天说认为,天像覆盖着的斗笠,地像覆盖着的盘子,天和地并不相交,天地之间相距8万里.盘子的最高点便是北极.太阳围绕北极旋转,太阳落下并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就像一个人举着火把跑远了,我们就看不到了一样.新盖天说不仅在认识上比天圆地方说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古代教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新盖天说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远的数字和一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的示意图——七衡六间图.古代许多圭表都是高8尺,这和新盖天说中的天地相距8万里有直接关系.
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认识论,它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同时本身又存在许多漏洞.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精确的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中“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后,盖天说从此便破产了.
浑天说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竟停留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直使古人困惑不解.直到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浑天说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浑天说中天的形状,不像盖天说所说的那样是半球形的,而是一个南北短、东西长的椭圆球.大地也是一个球,这个球浮在水上,回旋漂荡;后来又有人认为地球是浮于气上的.不管怎么说,浑天说包含着朴素的“地动说”的萌芽.
用浑天说来说明日月星辰的运行出没是相当简洁而自然的.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天球上,白天,太阳升到我们面对的这边来,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去;到了夜晚,太阳落到地球背面去,星星升上来.如此周而复始,便有了星辰日月的出没.
浑天说把地球当作宇宙的中心,这一点与盛行于欧洲古代的“地心说”不谋而合.不过,浑天说虽然认为日月星辰都附在一个坚固的天球上,但并不认为天球之外就一无所有了,而是说那里是未知的世界.这是浑天说比地心说高明的地方.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放许多天象.
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工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大地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宣夜说
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宣夜”是说天文学家们观测星辰常常喧闹到半夜还不睡觉.据此推想,宣夜说是天文学家们在对星辰日月的辛勤观察中得出的.
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无不把天看作一个坚硬的球竞,星星都固定在这个球壳上.宣夜说否定这种看法,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星辰日月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决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是什么本轮、均轮来束缚它们.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这在古代众多的宇宙学说中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
另一方面,宣夜说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这种十分令人惊异的思想,竟和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论一致.
宣夜说不仅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且还进一步提出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始无终的、无限的思想.它在人类认只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惜,宣夜说的卓越思想,在中国古代没有受到重视,几至失传.
地心说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地心说中的本轮均轮模型,毕竟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出来的,他是通过人为地规定本轮、均轮的大小及行星运行速度,才使这个模型和实测结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
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日心说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挪向太阳,这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非凡的创举.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材料,运用当时正在发展中的三角学的成就,分析了行星、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计算了行星轨道的相对大小和倾角等,“安排”出一个比较和谐而有秩序的太阳系.这比起已经加到80余个圈的地心说,不仅在结构上优美和谐得多,而且计算简单.更重要的是,哥白尼的计算与实际观测资料能更好地吻合.因此,日心说最终代替了地心说.
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心说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因为地心说符合神权统治理论的需要,它与基督教会所渲染的“上帝创造了人,并把人置于宇宙中心”的说法不谋而合.如果有谁怀疑地心说,那就是亵渎神灵,大逆不道,要受到严厉制裁.日心说把地球从宇宙中心驱逐出去,显然违背了基督教义,为教会势力所不容.为了捍卫这一学说,不少仁人志士与黑暗的神权统治势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维护日心说,最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也因为支持日心说丽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开普勒、牛顿等自然科学家,都为这场斗争作出过重要贡献.
大爆炸说
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公布了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发现.这个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胀着.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就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这是大爆炸说的前身.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接受并发展了勒梅特的思想,于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
伽莫夫认为,宇宙最初是上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始火球”.根据现代物理学,这个火球必定迅速膨胀,它的演化过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发.由于迅速膨胀,宇宙密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学元素(原子核),然后形成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逐渐凝聚起星云,最后从星云中逐渐产生各种天体,成为现在的宇宙.
这种学说一般人听起来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在科学界,也由于这个学说缺乏有力的观测证据,因而在它刚刚问世时,并未予以普遍的响应.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说重见天日.原来,大爆炸说曾预言宇宙中还应该到处存在着“原始火球”的“余热”,这种余热应表现为一种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辐射.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伽莫夫预言的“余热”温度竟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有关天文学数据已被改进,因此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宇宙膨胀年龄,已从原来的50亿年增到100-200亿年,这个年龄与天体演化研究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天体年龄是吻合的.由于大爆炸说比其他宇宙学说能够更多、更好地解释宇宙观测事实,因此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都接受了大爆炸说的基本思想,不少过去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它是最有影响、最有希望的一种宇宙学说.
星云说
太阳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提出过许多学说,其中“星云说”是提出最早,也是在当代天文学上最受重视的一种学说.
最初的星云说是在一18世纪下半叶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围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来的.由于他们的学说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因而人们一般称之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行星.
星云说出现以前,人们把天体的运动变化看作是上帝发动起来的,称之为“第一次推动”.康德一拉普拉斯的星云说,用自然界本身演化的规律性来说明行星运动的一些性质,无疑对这种荒谬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也为天文学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不过,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只是初步地说明了太阳系的起源问题,还有许多观测事实却难以用它来解释.所以,星云说在很长时间里陷入了窘境.直到本世纪,随着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十年里,恒星演化理论的日趋成熟,星云说又换发出了新的活力.
现代观测事实证明,恒星是由星云形成的.太阳系的形成在宇宙中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偶然的现象,而是普遍的必然的结果.另外,关于太阳系的许多新发现也有力地支持了星云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星云说逐渐完善起来了.当然,星云具体是怎样演化的,这一点还有不少分歧的意见.有一种观点认为:形成太阳系的是银河系里的下团密度较大的星云,这块星云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着,当它通过旋臂时受到压缩,密度增大,达到一定密度时,星云就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收缩.收缩过程中,一方面使星云中央部分内部增温,最后形成原始太阳,当原始太阳中心温度达到700万摄氏度时,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点火,于是,现代太阳便真正诞生了.另一方面,由于星云体积缩小,因而自转加快,离心力增大,逐渐在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盘上的物质在疑柔和吞并过程中,最后演化为行星和其他小天体.总之,现在人们己能用星云说比较详细地描述太阳系的起源过程,但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未能很好解决,还有待完善和充实.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
摘自 中华网 科技博览 王艳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宇宙:可有始,可有终?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两种说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过去一直存在,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了.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是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就是从“无”中突然产生的了,这最初的一刹那,又是怎样呢? 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这些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众所周知并且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这些过程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嫡”(无序程度)与日俱增.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嫡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嫡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不复.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无法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撇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 大爆炸:有推论有根据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这个重要推论竟然被19世纪的科学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注意到,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勃红移”.它说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飞离.一列火车快速驶远时,它的汽笛声听来会沉闷很多,因为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了,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把声波换成光,产生的效果就是红移.哈勃对众多星系的光谱进行研究后确认,红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它过去必定比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势必会发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这个时间大概是100多亿年前,要准确推断它比较困难.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在诞生初期,宇宙从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越来越大,膨胀速度越来越小.将这个过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创生的那一刻,可以发现当时宇宙体积为零,而膨胀速度为无限大.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间、时间、物质与能量的起源.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些问题在逻辑上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无”.
以上所述仅是旁证,似不足以令大多数人信服.如果150亿年前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如此惊天动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结构上留下了某种印迹?于是,有一阵子,科研人员热衷于寻找宇宙创生的遗迹,劲头赛过当年的宗教考古学家寻找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样也没发现,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遗迹倒真给找出来了,这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按照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几分钟里,宇宙是一个炽热的火球,到处充满温度高达几十亿度的光辐射.由于此时的宇宙处于热动平衡中,这种辐射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称为“黑体谱”.1965年,贝尔电话公司的两位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确实浸润在一种热辐射之中.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其温度约为3K,谱线具有完美的黑体谱特征.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是对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诞生后约1秒钟各处的温度约为100亿度.在如此高温下,不仅我们熟悉的物质无法存在,连原子核也会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锅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构成的基本粒子汤.
随着这锅汤变冷,核反应发生了.中子和质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产生由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计算表明,氦核形成的过程持续了大约3分钟,形成的氦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应当由大约25%的氦和75%的氢组成,这与天文测量结果极为符合.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与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l%,它们大部分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
根据推断,宇宙的形成距今约100~200亿年.
生命:既永恒又无恒
天文观测表明,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这与大爆炸理论契合得非常好.我们的地球大概是50亿年前形成的,人类出现的时间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现在还算得上年轻,担忧末日的来临,对单个人来说是十分无聊的事.然而,为全人类的命运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这一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下去.
在非常遥远的将来,比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如今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露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热和光的形式蒸发掉.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所有这些粒子都在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 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面对的是永恒的生命,抑或永恒的死亡.这种情景,差不多就是“热寂”了. 如果引力足够强大,宇宙终有一天开始收缩,又将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收缩的过程起初很缓慢,随后越来越快.在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间中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内,最后三分钟来临了.
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随后,质子和中子也无法区分,挤成一堆由夸克构成的等离子体.在最后的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质和空间碾得粉碎.在这场与大爆炸的“暴胀”相对的“暴缩”中,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 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诞生于无的宇宙,此刻也归于无.无数亿年的辉煌灿烂,连一丝回忆也不会留下.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连续创生论 〔 作者:佚名 转贴自:www.scitom.com.cn 点击数:196 文章录入:pdyuan 〕
因为大爆炸理论并没有被证明是真理,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大爆炸理论.在近代宇宙学史上曾经和大爆炸理论抗衡的宇宙形成理论还有连续创生论.
1948年,两位奥地利天文学家邦迪和戈尔德提出一种理论,承认膨胀宇宙但否定大爆炸.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发展并普及了这个理论,在星系散开的过程中,星系之间又形成新的星系;形成新星系的物质是无中生有的,而且运动的速度非常缓慢,用现在的技术无法测出.结论是,宇宙自始至今基本上保持着同一状态.在过去无数个纪元中,它看上去就是现在这个样;在未来的无数个纪元中,它看上去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因此既没有始也没有结束.
这种理论被称为连续创生论,由此形成一个稳恒态宇宙.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大爆炸和连续创生论的争论非常激烈,但没有实际的证据来决定哪一个对.
1949年,伽莫夫指出,假若大爆炸曾经发生,伴随而生的辐射在宇宙膨胀过程中应该损失能量,而现在应该以射电辐射的形式存在,作为一个均质背景从天空的四面八方射来.这种辐射在绝对温度5K(-268℃)时应该是天体的特征.美国物理学家迪克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
1964年5月, 德国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美国射电天文学家R·W·威尔逊接受迪克的建议,探测到与伽莫夫预见的特征非常相似的射电波背景,它显示出宇宙的平均温度为绝对温度3度.
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射电波背景的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结论性的证据.现在一般天文学家都接受大爆炸理论,而放弃了连续创生论的观点.所以,连续创生论已是明日黄花了.
被物理学颠倒了的现实 至为写于2003年1月12日
⑵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相同的价值。为什么
让我们假设一个经济:只有两个劳动者、两种商品;两个劳动者只靠这两种商品生活,并分别生产之。开始时,他们的劳动强度完全一致,每天的劳动时间完全相同,并且每天生产的商品刚好够每天消费,二者的消费结构和数量也完全一致。这种状态得以稳定存在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我们把这些条件简单地合并假设为这两个劳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势均力敌,从而处于一种竞争均势。如果一个想偷懒,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降低,另一个也必然以牙还牙,最终降低了两者的生活质量。相反,两人通过相互协商、共同合作,可以同时提高两者的生活质量。在这样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两种商品实现的是等价交换,其等价的社会本质是二者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自尊)和经济地位。
下一步让我们假定,突然出现一位天外来客(以下简称来客),它把其中一个地球人替换掉并开始生产其原来的产品。假设这时的两个人(一个地球人、一个来客)仍然只靠这两种商品生活,且有相同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数量。但是,来客的生产技术与以前的那个地球人不同了,它半天就可以生产出同样数量的同样商品,只不过另外半天它需要学习和训练才能维持其劳动生产力。在这样的经济中,来客的劳动可以称为复杂劳动,然而这样的复杂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吗?很显然,从总体上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劳动的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假定,认为这个来客虽然曾经为了学习技术而花费了时间和物资,但现在,它的技能是终身不失的,不需要任何新的学习和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当维持原来的商品交换关系时,他就只需要劳动半天,从而原来的社会平衡就打破了,那么,接着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情况(1):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情况(2):地球人缩短工时,同时也就减少50%生产,另一半时间用于研究新技术,这样,在短期内,两人的生活质量都要下降;
情况(3):新技术从天而降,地球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提高工效2倍,从而实现新的平衡;
情况(4):来客用一定时间和地球人共同生产,从而最终是每日劳动相同时间,也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情况(5):来客工作时间仍与地球人相同,但是二者的需求发生变化,多消费来客生产的产品,这时两人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是一种平衡。
在以上五种情况中,只有(4)和(5)是比较现实的,而且情况(5)更现实,其实际原型可能是:有更多的人去生产来客的产品,但同时地球人单位产品的相对价值将提高,或者说,来客产品的相对价值将下降,这是由于该产品的个别价值普遍下降而引起的。最终,仍然只能是相等劳动时间的交换,而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直到极限情况,都去生产来客类产品,并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消费结构。
以上所述是简单商品生产时代的情况。有一天,资本突然来到人间,原来社会的公平均衡从此就被打破了,资本剥夺了一切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它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力迫使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自己依靠剩余价值而生活,这就是纯粹的资本。资本的本质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相对而言,劳动交换的本质规律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本文前面所述是一个思想实验,实际的社会经济演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渐变,并且是各种复杂情况的混合物。另外,这里提出一个推想:具有复杂劳动能力的人似乎也具有某种资本--人力资本,因为他们可以在相等的劳动时间内获得更多报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说,他们为获得特殊才能预先投入的时间和资金最终要获得超值回报。
参考:http://economics.cenet.org.cn/show-1546-34202-1.html
⑶ 物种起源详细攻略
物种起源 流程攻略(1)
--------------------------------------------------------------------------------
http://games.tom.com 2006年12月21日 01时:02分 网友提供
一、按键操作篇
鼠标:控制方向
滑鼠:选择超能力技能
MOUSE1:攻击(开枪)
MOUSE2:启动超能力技能状态
W:前进
S:后退
A:左移
D:右移
Q:开启狙枪瞄准镜
E:更换武器(向前)
F:更换武器(向后)
SHIFT:蹲下
W、A、S、D+CTRL:翻筋斗
SPACE:跳跃
[:拉近瞄准镜
]:拉长瞄准镜
二、界面介绍篇
点击“NEW GAME”之后进入一个界面,有ADVENTURE和TIME CHALLAGE两个模式。这里着重介绍ADVENTURE,即冒险游戏部分(游戏主要部分)。点击以后出现了三个可选择的项目:SHARP SHOOTING、STEALTH和AGGRESSION。每个选项代表了主人公的基本攻击方式。SHARP SHOOTING是表示主角需要熟练各种枪法,游戏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点数和射击的距离和精确度有密切的关系。枪支在游戏里的成分比较大,要好好掌握。STEALTH是近身攻击敌人的技能,主角也必须会灵活使用这项能力,对于过关的评价和赚取经验值有很大的关系。AGGRESSION代表主角与身俱来的一些超能力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对于在游戏中能否顺利克服各种困难,顺利通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多使用这些技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点数。
随便点击三个中的任意一个,可以进入下一个界面。有两个选项:一个是进入训练模式,一个是直接进入正式游戏内容。不过对于第一次玩的朋友来说,建议先进行一下训练,熟悉一下各种技能的操作。
三、训练模式小攻略以及8种自身技能的介绍说明
进入训练模式之后,首先来到一个小房间,根据左上方的提示,先进行射击训练。拿枪随便朝昆虫标本打一枪。随后联系翻筋斗和跳跃的动作,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间房间(注意:看到进入的箭头之后才能按“ENTER”键开门)。下一间房间是射击训练。按照提示拾起地上的AK47和狙击枪。根据要求利用
F和E键切换各种武器,对准远端墙上的靶子进行射击,先用AK47,然后装备上狙击枪,利用Q键开启瞄准镜并且拉近瞄准镜,朝靶子射击。然后顺利完成了射击操作,可以进入右边的大门。
这里训练的是对主角自己的自身技能进行的训练。这里有必要先对8项超能力技能作一个阐述:
(1)投掷技能:
主角利用MOUSE2键提起身边的物体(箱子、垃圾桶等等),有点像ONE EPISODE里面的引力枪。然后按MOUSE1朝敌人投掷过去,杀伤力根据所投掷的物体重量来计算。不过要确保物体在你眼前,否则容易砸到自己。
(2)射击跟踪技能:
主角可以通过发射几束枪线来更好的瞄准敌人,达到精确射击的目的。操作同上,先MOUSE2,再MOUSE1。
(3)360度攻击技能:
在周围敌人众多的情况下使用。启动技能之后,主角会自动进行360度大范围射击攻击。
(4)发射铁盘的技能:
可以提高杀伤力的技能,MOUSE2启动技能,瞄准敌人之后,朝敌人射击,会发射出RAZOR-DISK,给予敌人更大的伤害。
(5)子弹时间攻击技能:
启动技能之后,主角会自动进入慢动作,与筋斗配合进行攻击。
(6)发射火焰弹的技能
启动这个技能状态之后,主角攻击会发射出火焰弹,给予敌人持续的燃烧。
(7)控制子弹轨迹的技能:
启动技能之后,按MOUSE1,可以看到子弹出现在屏幕中央,可以通过方向键来控制其走向,用于打击远距离敌人和目标。
(8)保护技能:
启动技能后,在主角周围会产生一个磁场保护球,可以在危急时刻免遭敌人的攻击。一旦取消技能,则保护球消失。
说明:某个技能运用一次之后,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只有技能图标全满之后才能再次使用。
⑷ 简单的创造力小故事
1.“毛毛虫实验”(摈弃墨守成规)
法国著名科学家法伯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虫子,这种虫子都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它们外出觅食或者玩耍,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而从来不敢另寻出路。法伯做了一个实验,他花费了很长时间捉了许多这种虫子,然后把它们一只只首尾相连放在一个花盆周围,在离花盆不远处放置了一些这种虫子很爱吃的食物。一个小时之后,法伯前去观察,发现虫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围绕着花盆转圈。一天之后,法伯再去观察,发现虫子们仍然在一只紧跟一只地围绕着花盆疲于奔命。七天之后,法伯去看,发现所有的虫子已经一只只首尾相连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围。
后来,法伯在他的实验笔记中写道:这些虫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们中的一只能够越出雷池半步,换一种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命运也会迥然不同,最起码不会饿死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
其实,该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的不仅仅是虫子,还有比他们高级得多的人类。
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司要招聘一名业务经理,丰厚的薪水和各项福利待遇吸引了数百名求职者前来应聘,经过一番初试和复试,剩下了10名求职者。主考官对这10名求职者说:“你们回去好好准备一下,一个星期之后,本公司的总裁将亲自面试你们。”一个星期之后,10名做了准备的求职者如约而至。结果,一个其貌不扬的求职者被留用下来,总裁问这名求职者:“知道你为什么会被留用吗?”这名求职者老实地回答:“不清楚。”总裁说:“其实,你不是这10名求职者中最优秀的。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时髦的服装、烟熟的面试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准备这样务实。你用了一种超常规的方式,对本公司产品的市场情况及别家公司同类产品的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提交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你没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这么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谁呢?”
点评:世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相反,如果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番创新,就能获得成功。比如,那种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虫子为什么就木能动动脑筋,对自己固有的习性进行一下创新——不跟在别人身后漫无目的地奔跑,而像那个其貌不扬的求职者一样换一种思维方式呢?当然,让虫子摈弃自己固有的习性难免苛求,虫子毕竟是虫子。但是,人呢?
2.将脑袋打开1毫米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的营销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10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为10%-20%。这令董事会兴奋万分。
不过进入第11年、第12年、第13年时,营销额则停滞下来,但每月大体维持在同样的数字,董事会对此3年的业绩表现感到强烈不满,便召开经理级以上的高层会议,商讨对策。
会议中,有名年轻的经理站了起来,对总裁说:“我有一张纸条,纸条里有个建议,若您要采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美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地说:“我每个月都支付给你薪水,另有分红、奖金,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对策,你还另外要求5万美元,是不是太过分?”“总裁先生,请别误会,您支付我的薪水,让我平时卖力为公司工作,但这是一个重大而又有价值的建议,您应该支付我额外的奖金。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l分钱也不必支付。但是,您损失的必定不止5万美元。”年轻的经理说。“好,我就看看它为何值这么多钱?”总裁接过那张纸条,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美元的支票给那个年轻的经理。那张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在的牙膏开口直径扩大1毫米。”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试想,每天早晚,消费者多用直径扩大了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14个年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点评: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引起意料不到的变化。当你习惯于旧有的思维模式而走不出一条新路时,何不将你的脑袋打开1毫米?!(摘自:《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4日,第3版)
3.打破规则故事三则
第一则:公元前333年冬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到达亚洲城市戈尔迪乌姆以抢占冬季营地。在那里,他听到了有关这个城市的著名传说——“戈尔迪之结”(希腊神话中弗利基亚国王戈尔迪所打)。按神谕,谁解开了这个异常复杂的结,谁就将成为亚细亚之王。这个故事引起了亚历山大的兴趣,他命人把他带到戈尔迪之结前,试图解开它。但他研究了一会儿,仍找不到绳子的两端,陷入了困境。他问自己:“我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结呢广突然,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我要自己来制定解开这个结的规则。”于是他拔出剑,把这个结一劈两半。亚洲注定是属于他的了。
第二则:19世纪70年代,当时著名的打字机制造商肖尔斯公司听到很多用户的抱怨:打字员打字速度太快的话,按键就会撞在一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层让工程师们找出一种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的办法。工程师们讨论了一会儿之后,其中一个人说:“如果我们让打字员的速度慢下来,会怎么样?按键就不会挤撞得那么厉害了。”于是就有了低效的键盘排列组合。例如,字母“O ”和“I”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分别排在第3和第6位,但工程师们却把它们放在键盘上由灵活性较弱的手指敲击的位置。这种“低效逻辑”在键盘设计上普遍使用,这个不同凡响的创意解决了键盘上的撞击问题。自从这个解决方案诞生起,打字机的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字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第三则:一群俄罗斯移民有在每年的12月30日下午庆祝新年前夜的传统。《洛杉矾时报》的一名记者听说后,认为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就去采访他们。
“你们为什么比别人早36个小时庆祝新年?”她问道。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回答说:“40年前,我们还在苏联的时候,生活十分贫穷,我们发现在12月30日清一个乐队要便宜得多。这就是这种传统的由来。”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如今已经富裕起来,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支付新年前夜铺张的娱乐活动,但他们仍然在前一天下午庆祝新年。在所有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都存在类似这种“响了一个陈旧过时的原因而提前庆祝新年”的心态。
4.垃圾筒的故事(寻找跳板)
几年前,荷兰的一座城市出现了乱扔垃圾的问题,原本干净整洁的地方变得有碍观瞻,因为人们不再使用垃圾箱了。大街上到处都是随地乱扔的烟头。啤酒瓶、巧克力糖纸、报纸等各种废弃物。
卫生部门显然对此很关心,他们开始寻找清洁城市的办法。一种办法是把随地乱扔废弃物的罚款从25荷兰盾(荷兰货币单位)提高到50荷兰盾。他们尝试了这个办法,但收效甚微。另一个方案是增加在这一地区街头巡逻的督察员,这也可以算是另一种“惩罚随地乱扔”的办法。同样,它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后来,有人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假如人们在把垃圾倒进垃圾桶的时候,垃圾桶能付钱给他们,会怎么样?我们可以给每一个垃圾桶装一个电子感应装置和一个硬币返还系统。每当有人把垃圾倒进垃圾桶,它就会付给他10荷兰盾。
这种想法至少是对人们的大脑猛敲了一下。“假如……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把“惩罚随地乱扔”变成了“奖励遵纪守法”。不过,这个想法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因为如果真的实施这种想法,这座城市就要破产了——欧洲会有一半的人到那里去倒垃圾。
幸运的是,倾听这个想法的人并没有以是否切实可行来衡量它,而是把它作为跳板,进而问自己:“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可以对那哪些把垃圾倒入垃圾桶的人进行奖励呢?”这个问题使他们找到了下面这个解决方案。卫生部研制了一种电子垃圾桶,它的上部装有一个感应装置,当探测到有垃圾倒入时,就会激活录音机,同时播放其中的一段笑话。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会讲笑话的垃圾桶!不同的垃圾桶讲不同的笑话(有的讲低俗的双关语,有的讲冗长无聊的滑稽故事,还有的讲简短的俏皮话),此举很快就有了成效。笑话每两周就更换一次,人们都特意地把垃圾倒入垃圾桶,于是城市又恢复了原有的整洁。
5.突破思维框框故事三则
十六岁的少年
1972年美国民主党提名麦高文出马和尼克松竞选总统。后来,麦高文决定换掉他的副总统竞选搭档。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看到了这个毕生的机会,他以五美分一个的价格买下了5000个已经成为废物的“麦高文——伊哥领”竞选名牌和汽车贴纸。随后他再以每个25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纪念物。
虽然这个少年一次性的财富并没有带来产业界的革命或突破,但关键的是他发掘了旁人无法察觉的机会。这个少年是谁?他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便利贴的发现
便利贴的发现十分的偶然。本来科学家是要研究一种黏性很强的胶,却发现得到的是黏性较弱的弱胶。正当大家感到沮丧的时候, 3M公司的一个人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了它真正的价值。
于是,这就变成了一个可以赚取几十亿美元的商机。
清洁工的建议
美国圣地亚哥的克特立旅馆是一座重要建筑的诞生地。当时旅馆的管理人员觉得原来的电梯太小,必须扩建。于是,找了很多工程师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设计的方案是从地下室到顶楼,一路挖一个大洞,就可以建一个新电梯了。
他们的谈论被一个清洁工听到了,清洁工问他们要干什么,于是这些人解释了方案。清洁工听后说:可这样会搞得很脏、很乱呀,而且如果停业的话很多人会失去工作。
一个工程师听了清洁工的话,于是挑战性地问:“你有更好的主意吗?
清洁工想了想说:“为什么不在旅馆的外面修电梯呢?”于是,克特立旅馆成了现在已被广为采用的室外电梯的发源地。
就算不是专家,也会有很棒的点子。
⑸ 如果创造出能够操纵自然灾害的武器,那战争会占据绝对优势吧
现在气象武器最大的问题还是无法精确控制作用范围
一般用于对对方后方的道路,后勤,粮食产区进行大面积破坏,消弱对方战争潜力
清参加越战中的气象战
⑹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定义
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就说这个国专家在这属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
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区别
共同点
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⑺ 恒生电子股吧股吧
你的目光是不是还在券商板块上?给你提个醒,这个行业要比券商更受欢迎,比券商从资本市场改革和财富管理需求的爆发中获得的收益要更大,它一直在券商背后做支撑,那就是金融IT行业,而金融IT龙头--恒生电子,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
在分析恒生电子前,我专门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这份金融IT行业龙头股名单,戳这里了解一下吧:建议收藏!金融IT行业龙头股一栏表
一、 公司角度
公司介绍: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主要面向证券、期货、公募、信托、保险、私募、银行与产业、交易所以及新兴行业等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说得更通俗点,平时投资者交易的行情软件,多为恒生电子制作,市占率在60%左右,在资本市场 IT 领域是占绝对优势的软件类龙头企业。
介绍完了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进一步分析公司所具备的投资价值。
亮点一:绝对的领先,绝对的龙头
在技术方面金融科技行业自身有着较高要求,与新进入行业内的竞争者相比的话,在这20年的持续经营当中,公司拥有足够多的经营经验,这让公司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在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下被客户所认可,例如公司在证券行业的核心交易系统、基金等买方行业的投资管理系统、银行业的综合理财系统等都受到客户青睐,这样公司就进入了正向循环,技术优异--吸引大客户--创造大收益--反哺技术--进一步吸引客户..打造稳定的龙头地位。
亮点二:更高的用户粘性,更强的技术创新
对照普通行业的需求属性,金融机构不一样,一款交易软件,需要包含多项内容,比方说简单的日常看盘,复杂的有交易、融资这类巨额金钱往来,因此尤为需要极高的稳定、安全属性。这使机构一经选择,无法随意更换系统,将客户与恒生的关系进行深度绑定,给公司创造长期不断的稳定收入。
更加可贵的是,用户粘性较高并不能让恒生停止前进,公司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研发费用均保持高于同行的投入水平,创新能力丝毫没有停滞不前。
亮点三:引进来,走出去,买下来,打开国际市场
公司引进国外先进产品,不仅要学习先进技术,而且要超越它,然后将公司现有的优势产品拓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与此同时,在欧美市场上寻找并进行优质标的并购,既可以增强公司的实力,又能同时借助标的公司得到一个进入新的海外市场的渠道。以此实现对海外龙头的追赶,并扩充公司盈利收入。
篇幅是有限制的,受恒生电子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相关内容,都被学姐整理到研报当中了,还不赶紧看一看:【深度研报】恒生电子点评,建议收藏!
二、 行业角度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相对不成熟,催生出大量的IT投入需要资本市场的持续改革,以实现证券交易系统的扩容、迭代与完善,这为行业带来全新的增长。
另一方面,居民财富持续增长、"房住不炒"、打破银行刚兑等因素都在或多或少地引领居民财富往资本市场转移,并且会引领财富管理行业走向更快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是基金资管规模持续增长催生 IT 运营投入需求,带动金融IT行业的持续发展是有必要的。
三、总结
总体来讲,恒生电子作为行业的领跑者,又积极主动的去创新和扩大企业规模,在未来行业的发展下,公司的发展将竹子开花节节高,但是文章内容多多少少会有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恒生电子的未来行情,点击下面的链接后立刻就会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下恒生电子估值怎么样,是高估还是低估:【免费】测一测恒生电子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09-28,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⑻ 求一篇议论文作文:青年学生要有创新精神
今天, 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 爸爸带我和妹妹到九江公园去玩.
坐上公汽来到桥头, 那里种着花草、树,一簇簇绿叶衬托着一朵朵各色各样的花朵,来到桥上,大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江面上,许多汽车在大桥上快速的行驶着。
来到公园,公园里风景如画,令人陶醉,宽敞的喷水池里,碧波荡漾,漂亮的小石桥直通湖中的小亭子,有时小亭子里还有人下棋。
来到湖边, 爸爸给我们租了一艘电动船, 我们的船像木头一样飘浮在湖面上, 我把手伸进水里, 全身都觉得清清爽爽的, 妹妹也顽皮的扑腾着水花. 我手把着方向舵, 那小船在我手里就像驾驭着一匹小马似的, 轻快地驯顺地从亮晶晶的浪尖上跳跃首飞了起来. 突然一个急刹车, 原来船被鱼网缠住了, 爸爸急忙把船前进档换成后退档, 再把船轻轻左右摇摆, 过了一会儿, 船终于从网里逃出来了. 我们租船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游玩, 来到蹦床前, 上面有许多小朋友兴奋的又蹦又跳, 活泼得像一只只小猴子. 我被吸引住了, 马上和妹妹爬上去和他们一起玩起来, 我们在上面蹦呀跳呀活像一只快乐的小白兔. 我又在里面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我们一起在像皇宫一样的房子里钻来钻去, 还骑了老虎、大象、马,玩过翘翘板。里面的东西我们玩遍了。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就到了下午,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家了。
一天, 我正捧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突然,妈妈大声问我:“红红,你在看什么书啊?是语文《每课一练》,还是数学《同步练习》?”说完又走了过来,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叫起来:“你怎么在看这种书啊?赶紧让这种书消失,不然我就让它变成碎片!”妈妈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她敢作敢为。但我还是请求妈妈说:“妈,这不是一般的书,它是高尔基写的《童年》。再说这书是我向同学借的,你可不能乱来。”“我可不管你什么高尔基、低尔基。马上要考试了,你不看看同步练习、每课一练,却看这种书,你太让我失望了。”说完,又来抢我的书。我连忙拿起书往楼上跑去,直到把书藏好才放心地下楼来,接受妈妈的教育……
妈妈,我真想对您说:请您理解我。复习果然重要,可课外书也重要啊!老师经常要我们看一些课外书来开阔视野,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您却一天到晚要我看什么同步练习、每课一练。我已不小了,加上我平时的成绩也不错,我自有分寸,请给我一点空间吧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曹操>>,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一类的书,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仅花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共209页的书。
当我们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阴险的笑声,想起他那种种恶行。可是,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曹操了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能求访人才;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这个中队长,也很受启发,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个道理,还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了,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向他学习呢!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请大家去读一读曹操写的诗《短歌行》,也许你也会体会到曹操那种求才心切的心情。
今天中午,我家下了一场“暴雨”,这场“暴雨”是因为午睡这样一件小事引起的。我则是这场“暴雨”的主角。
吃过午饭,我打开电脑,兴致勃勃地准备上网,妈妈见了便催我快去午睡。我一听可就不耐烦了:“睡觉,睡觉,你就知道睡觉!”“要你睡觉,这都是为你好!”妈妈也有些生气了。可是妈妈的话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便和妈妈顶起嘴来,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最终,我理屈词穷,忍不住哭了。
事后,细细回想事情经过,我觉得挺后悔的。妈妈说的话的确有道理,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健康,还会影响学习。我真不应该不讲道理,和妈妈顶嘴。
星期天的早晨,我起了个早床,漫步荔城街头,去领略都市早晨的怡人景色。
走在街上,我眺望东方,看到一缕缕霞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向大地,洒在人们的脸上,给每一个人的头发镀上一层金辉,好像朝霞要赐给每一个人一顶桂冠。同时,我感受到早晨的清爽,耳边没有喧嚣的吵闹声,没有汽车喇叭的嘀哒声,只有晨风在我耳边低唱,替我吹理着有点散乱的头发。
晨跑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天然美景,他们悠闲地跑着。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由衷的向往,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晨跑的队伍。跑着跑着,眼前出现一道“亮丽景观”,在路边的一个广场,有几十个穿着红色衣服的老阿姨,手持花扇,面带笑容,摆手扭腰,在晨风中翩翩起舞,看上去她们很开心。驻足观看的人群,有的也为之动“武”,看来她们也想身入其“境”。
早晨,多少人想往的时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悠闲的心境,我深深地为之动情,油然想起老师教过的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想,以后每个周日的早晨都要起得早,出去逛逛,融入环境,融入社会,从早晨走向美好明天。
每当我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在溜冰场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溜冰时,总有一种羡慕的感觉涌上心头。瞧!他们多自在呀,有的顺溜,有的倒溜,还有的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张开双臂,犹如轻盈的燕子在空中翱翔。而我,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着看着……
暑假的一天,表哥来到我家,他把我拖到一边,神秘地说:“咱们去溜冰怎样”?“真的?太好了!”我兴奋地答应着,心里又担心自己摔个四脚朝天闹笑话。
来到溜冰场,买了票,换上溜冰鞋。哥哥给我讲溜冰的要领:“身体稍微向前倾斜,腿往下弯一点……”哥哥边说边作示范,可我怎么也不敢挪动半步。于是哥哥又牵着我的手,慢慢向后退,而我紧紧抓着哥哥的手,嘴里还嘀咕着:“你可不能放手啊!”哥哥见状生气地说:“总是依赖我是学不会的。”我赶忙说:“不行,不要嘛。”哥哥还是放手了。我后退了几步,又抓紧了扶杆不肯放,一边像老奶奶走路一样挪动着步伐。哥哥见了,瞪了我一眼说:“这么胆小,怎么能学会呢?”我脸红了,心想:我可不是什么笨小孩,一定要勇敢点才行。想到这儿,我又一次鼓足勇气,学着哥哥的样滑了起来。谁知没滑几步“啪”一下摔了个正着,我揉了揉生疼的屁股,一骨碌爬起来,继续滑了起来。哥哥在一旁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渐渐地,我好象找到了感觉,越溜越大胆,越溜越顺,乐得哥哥直夸我:“妹妹,你真棒!比我学得还快。”
现在,我溜冰的姿态可美了,不信,就来看看吧。
想起我刚才所做的事,忍不住就得哈哈大笑。
刚放学的时候,我小跑赶回家,因为今天可以看十分钟的电视。虽然只是十分钟,但是我也要好好珍惜。
跑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向往长一样,把手伸进脖子里拿钥匙。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我心想:一定是在书包里,我又把手伸进书包里,翻来覆去的找,可还是没有找到。我急坏了,钥匙丢了妈妈会生气的。不,决不对能让妈妈生气。
哦,我忘了,刚才在校门口的时候,我还跟孙韵玩儿了一会儿呢,钥匙一定掉在那里了。我又跑回学校,在我们玩儿的地方找了半天,可还是没找着。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后背上全是汗,痒痒急了,我一挠,摸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原来是钥匙,我刚要发怒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的前仰后合。小朋友,你要是亲身经验这件事之后,会不会也哈哈大笑呢?
今天,我和妈妈以及姑姑她们去了佛山。
来到佛山,首先,我们来到了祖庙路。只见祖庙路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既热闹又拥挤。但是,这里虽然繁华,可空气太差了。汽车排出的废气,路边的服装店为了引人注目而装修的木方砖的油漆味儿,难闻极了,真令人身心烦躁。
接着我们来到旧街燎原路。这一条街道上古木参天,树木葱茏,行人稀少,空气清新,真令人神清气爽。一阵微风吹来,路旁青翠欲滴的树木的叶子微微摆动。人一看,便觉得心旷神怡。路旁的一家家物廉价美的服装店、精品店,装修得朴素自然,一点也不显得过分,摆设别致且玲珑悦目。
仅仅两条路,也有如此大的区别!一条路深受商业气味与废气的污染,而另一条路却空气清新,纯朴自然。这不都是我们人类一手所为吗?亲爱的人们,在地球母亲尚未完全绝望之时, 醒悟吧!从现在开始,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滴水珠,珍惜你身边的每一片绿色,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把土壤,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美好的环境,珍惜你身边的每一阵清香,珍惜你身边的每一声欢乐的鸟啼,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总而言之,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所有美好的一切!从今天开始,为了我们能拥有这鸟语花香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还能拥有。学会珍惜每一片美丽的赏心悦目的绿色吧!
练字
自从读书以来,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几乎我的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求我们把字写好,要求我们练字。那时虽然听老师说,但并未坚持下来,只是偶尔练一练,现在看着自己的字还真的有点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没有把字练好。正好今年放寒假时学校校长给我们布置寒假作业,我想就利用寒假时间来练一练字吧。
但是坚持三天后,每天练两页,到了第四天,心就有点痒了,想想还是算了吧,反正一下子字也不会写好的,但另一个声音又在耳边想起,要坚持,不要轻言放弃呀。最后经过矛盾的争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尤其是当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就拿出纸和笔,安静的练起字来,结果什么烦心事都没了。现在练字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习惯,如里哪天不练倒觉得好像还有一件事情没完成。经过自己的努力,现在我的字有了一定的进步,今后我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⑼ 要向《孙子兵法》学什么:胜负之道带兵之道
博弈取胜的人工智能看出了三笔糊涂账
我们用高熵赛棋认识粒子行为论,就是认识人的行为,它和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示我们,认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不是部分之和那样简单。《博弈圣经》上说:“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由此看出,人是代表了实体。如果真正认识博弈实体的理论,就可以确定人性与物的对局是决策粒子二特性,也是大自然的平行法则。如果我们用《博弈圣经》博弈实体政治的定义:我们把统治者模仿大自然博弈实体的秩序,外在于众多个体的平等性质、用文化私湍规矩与实体法则建立的笼子机构,称其为博弈实体政治。理解博弈实体政治相关联的许多事物并把它应用到社会中的具体事件上加以比对,应用《博弈圣经》经济的定义;经济,是用规则、货币、飞秒瞬间和熵,这四大量具不断地对0、1、2三维状态的熵区分。那才是完美的实体经济知识论。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三笔糊涂账:
一、中国的孙子兵法:运筹帷幄,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知己知彼,至今却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尺度,也没严格的数据。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是一笔糊涂账。
二、现代人对社会的认识:什么是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与综合平衡,什么是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的对立统一,什么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综合思考,什么是定性定量相结合,什么是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什么是单极思维与综合思维。我们对每一句话进行追踪,发现它们抽象、空洞,没有具体内容。谁也不知道表述的一大半一小半是什么结构,没有实体,就没有性质,没办法定性就没办法区分,没办法量化就没办法计算。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又是一笔糊涂账。
三、近代科学家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牛顿的力学和绝对时空观、弯曲时空、坐标对应、平衡对称、四维时空、场属性等这些概念,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是科学家的一笔糊涂账。
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也是在进行博弈的重组。几百年来,人类探索博弈取胜之道毫无进展,理论思维极度混乱。今日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再看博弈论、矛盾论、概率论,还有所谓的经济学名著,无论多么伟大的经济学天才,使用上述的这些理论,都不知道怎么占优,不知道怎么能赢。
既然他们在预测未来上毫无进展,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年代,就应该对高熵赛棋、研究博弈单方占优的博弈取胜理论有所关注。即使总统竞选也是使用了高熵赛棋二人对局的博弈机制。以往谈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的人都是用一个模糊的概念搬来搬去,坐在办公室里凭空假想,对天论道,从无知到无聊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纳什均衡到底是什么,纳什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他躲躲藏藏半个多世纪没有解释。博弈论是实体与性质的国正论非绝对对立性,是粒子行为状态区分性理论,是真正的0、1、2、三维角色的0、1、二维对决,相当于“天平两端与支点”类似于“杠杆两端与支点”量化成四两拨千斤“粒湍体博文代码”;⑧1000-4668091=3047.6000(+-×÷)的精确运算,建立的人工智能,他使计算机开始模仿博弈取胜的智慧,用筹码1000斤与4两表现输赢与均衡结果的、语文学理论,那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理论。
博弈圣经的三维实体编码0、1、2的理论学说,大概意思是根据高熵赛琪把博弈分为三角色,相当于一个女人、一个男人、混合单打乒乓球比赛,女人代表0、男人代表1、裁判代表2,通过高熵赛琪规则的‘插值’代表裁判得分,女人0、男人1、裁判2,他们三人分别得分相等。假如按照高熵赛琪红为0、蓝为1、按0、1粒子赢的顺序连续的记录成120行,120行除2=60粒,这时发现女人0、男人1、裁判2、他们三人分别都赢了60个球。(一粒就是赢一个,也就是粒子行为论的起源)。
看看《博弈圣经》怎样区分决策人和对抗者的先后次序,为什么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的称呼,满足了托马斯·谢林多年的困惑,实现了它们的单方占优。更为讽刺的是,一本本博弈论著作,古老的内容千篇一律,里面没有几句精彩的话,没有几个经典的词,更没有定理、定律、定义和法则。至今一个个博弈论专家、矛盾论专家、概率论专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样多。从《博弈圣经》的出版,人们才知道博弈的二人对局中优先的一个是决策人,滞后的一个是对抗者,《博弈圣经》在166节中写道:“那些身穿黑色礼服,年迈的绅士们,为博弈的进步捧走了人类最高的诺贝尔奖,这是人类博弈的最高水平,假如他们进入娱乐场,在百家乐的赌台上搏击,我想他也会像拳击运动员一样被击败在拳台上,这一定是一个事实,他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一定会被裁判渎秒。”
以往经济学家为了降低风险,建议投资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分散投资的经济思想,实在是经济学家对博弈取胜的无奈。我们从高熵赛棋实际操作的输赢结果中得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一个资深的经济学家在高熵赛棋上的表现比一个智力不全的人还占弱势,这是无情的博弈事实。《博弈圣经》在453节有一段风趣的表述:“我们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大自然,或许人们不如老鼠在寻找食物时能选择最近的路程,那是大自然的拓扑几何图像的捷径。”
博弈圣经著作人有意嘲笑经济学家;你想让经济学家难堪,你就让他预言。
《博弈圣经》预言的定义;在一个事件或若干个事件未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状态的结果,给出命题公理化的语言判定,才称其为预言。四两拨千斤“粒湍体博文代码”;⑧1000-4668091=3047.6000,它们是博弈取胜、计算单方占优理论的标准模型。它让每一个人的手指上充满人工智能,点击计算机键盘,体验神学、科学、博学,观赏人与自然博弈的神通,“一人、一指、一键,赢天下”。所谓的经济学家、博弈论专家,已经是一个衰落贬损的称呼。他们对博弈取胜技术的一筹莫展,他们对自然博弈结构的理解,他们所谓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说、庸俗的语言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经济学家代言博弈实体政治的信息,只有站在政府实体一边,一大半的信息才有价值。就实体特性变异的意义上说,他既不是预言,也不是预测。《博弈圣经》预测的定义;只有对每一个粒子相邻的未来状态、作出“大与小” 或‘多与少’的数字化判定,才称其为预测。
经济学家像官员一样代表一个组织,代表一个政府,代表博弈实体发布的可靠信息,也是对政策作出的一般性说明,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专家官员。
博弈圣经著作人对这一现象深感遗憾;科学大师本应该是学科笼子里的怪物,他们从笼子里跑了出来,改行当官研究政治,研究经济发展,他们再也不会回到学科的笼子里研究人类的科学难题,再也不会发现科学中的经典理论,再也不会成为造福人类的伟大科学家,最为遗憾的是,民族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科学大师。
政治官员不干政治,经济学家不干经济,科学家不干科学,都在研究吃吃喝喝拉关系。如果国家缺少了博弈实体政治的理论基础、未来就缺少博弈实体经济学理论。假如国家没有持续性的经济繁盛、未来就没有大师的经典杰作。
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经济学家发表过让人信服的经典理论,想预测大自然包罗万象的未来就没有进展。尽管一个个经济学家对奇特经济现象进行了各种解释,发现博弈取胜的价值理论与事实之间仍是一片混沌(胡扯),至今只有《博弈圣经》著作人真正利用科学的内在知识,利用粒子基因的结构和原理、设想在整体粒子系统中、进行的映射均衡、达到了博弈取胜的证据。现在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就像从考古博物馆里拿出一块岩石或骨片,让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猜它是哪个年代一样,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瞎猜,乱猜。自从弗兰德·利比发现了碳14测定岩石的方法之后,一切才被科学统一了。
博弈圣经著作人说;科学是人类的拐杖。《博弈圣经》科学的定义;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人们把科学的定义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标准、一切事物未被认识之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也就简单了。
摘自《人与自然的博弈法则》一文
⑽ 后现代文学作品与之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用理论观点解释。
摘 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运动的基本精神是不断反传统,不断否定之否定,进而影响人们的精神结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如同一个偌大的强力磁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着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虽然处在这一文化思潮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这种巨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呈现出纷繁复杂性、多元多样性和无序组合性,但从整体上考察,它仍有诸如削平深度模式,“祛魅”文本意义,呈现不确定性,重视现时感觉,倾向互文叙述,意义等待读者解读等共同的创作倾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 价值取向深度模式 文本意义 不确定性 现时感觉 互文叙述 读者解读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在西方兴起了一个波及全球的文化思潮,它以批判传统的现代性为标志,时人称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运动。其基本精神是不断反传统,不断否定之否定,进而影响人们的精神结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广泛地移植于文学、艺术、语言、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中。它如同是一个偌大的强力磁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着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虽然处在这一文化思潮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这种巨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呈现出纷繁复杂性、多元多样性和无序组合性,但从整体上考察,它仍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
一、削平深度模式
纵观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我们发现,他们已不再是高远理想的追索者,也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打碎了百年来自我设定的精神镜像,摒弃了“宏大叙事”或“元叙事”,削平了玄而又玄的理念之网与深度模式,泯灭了心中最后一点精神圣火,拒绝了对生活美与诗意的处理。他们不再相信传统文学包括现代主义文学所追求的伟大主题和英雄主角,也不再对这个世界作形而上的沉思冥想,更不再有建构“本质规律”的乌托邦冲动。他们认可文本叙述的个人化、通俗化和游戏化,津津乐道于人类当下生存境遇的表现,原汁原味地再现他们的生存挣扎与生命体验。他们把生命中的正面价值放逐得无影无踪,使文学成为展露性欲而无爱情、倾情粗鄙而无崇高、展示日子而看不见憧憬的世俗复制。
首先是利奥塔,他认为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不对既定制度发出赞叹,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睥睨一切,蔑视限制;冲破旧有范式,不断革故创新[1]。然后是杰姆逊,他说:“我们可以用两个重要特点来界说后现代主义:第一,现代主义原型政治的使命感以革命姿态消解。第二,所有极端现代主义所推崇的东西(如深度、焦虑、恐惧、永恒的感情等等),都消失殆尽,而被柯尔律治称为想象和被席勒的审美游戏所取代。”[2]并提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要削平深度模式,即削平黑格尔的辩证法模式、弗洛伊德的“表层—深层”的心理分析模式、存在主义的确实性与非确实性、异化与非异化的二项对立、索绪尔的符号学所区分的能指与所指模式[3]。另有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他在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进行总结概括时,从另外的角度称:“在艺术中,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4]还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艺术家,如萨特、德里达、福科、哈贝马斯等,与尼采、海德格尔一起,对传统道德、经验、理性、文化体系等提出全面挑战,不仅不把它们当成永恒的、无可挑剔的东西来接受,甚至不约而同而又深思熟虑地破坏它们。当然,处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也确实在向两极迈步:一极是反叛传统和经典,一极是迎合商品化社会的需要,拒绝“元叙事”或“宏大叙事”,朝着大众性和亚文化方向迈进。
二、“祛魅”文本意义
“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汉语也可译作“解咒”,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引申之,也可以指主体在文化态度上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元话语的疑虑和颠覆。在传统文学观念中,文本意义始终是一个不依赖于他者而独立存在的、十分重要又不可或缺的自足体系,体现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文精神。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自觉建构相对完整的意义体系和情节召唤意蕴,读者和评家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也要以这样的期待视野在文本中捕捉、把握和挖掘这种意义,甚至还得刻意向作品补充和添加一些意义。然而当后现代文化以“祛魅”的方式从本质上否定了意义建构和寻求的可能性以后,那种力求准确、生动和规范地传达真理/思想/意义的叙述传统就被颠覆,那些扮演导师/先知角色的作家即遭淘汰。他们不愿意勉为其难地再进行意义重建,甚至还要有意规避意义。他们抱持着以现象消解本质、以偶然取代必然、以边缘分割中心的旨趣,力求从根本上消弥认识的清晰性、意义的明确性、真理的永恒性和价值本体的终极性。所以,如果说在现实主义那里,文本的意义基本上是确定的,作家十年磨一剑精心结撰的是文本的意义;在现代主义那里,作者反对的是现实主义的意义、不反对意义本身,他们往往苦心孤诣建构的是有思想深度和象征蕴藉的文本意旨;那么,在后现代主义这里,意义根本就被消解、“一切都四散了”,一切都在同一平面,没有意义,没有主题,没有“副题”,甚至连“题”都没有。正如美国的大卫·格里芬所说:“宇宙间的目的、价值、理想和可能性都不重要,也没有什么自由、创造性、时间性或神性。不存在规范甚至真理,一切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5]或者如佛马克所说:“建造世界模式所进行的任何尝试,无论认识论上的怀疑证明它是何等的合格,都是毫无意义的。后现代主义者似乎相信,要在生活中建立某种等级秩序、某种次序系统,是既不可能的,也是毫无用处的”[6]。
三、呈现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不仅以“祛魅”文本意义实现了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和扬弃,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典型观、理性主义的再现摹仿和它们对确定性的追求,呈现出“不确定性”的本质特征[7]。被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巴塞尔姆就这样声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8]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多克特罗也说,“生命的形态是变化无常的,人世间的一切随时都可能变为其它东西……。一切事物,甚至包括语言,都显得无法摆脱变化无常这一原则支配”[9]。而德里达意义播撒和延异理论,胡塞尔意义意向性理论,加达默尔解释哲学的对话理论,也都在说明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生成性。“不确定性渗透到我们的行动、思想和对事物的理解;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的世界。”[10]作家理论主张是这样,他们的创作实践也是如此。在创作中,他们打断时间序列和因果链条,让创作充满模糊性、间断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让情节“要么少得可怜,要么多得疯狂”[11]因为“情节越少不确定性就越大;另一方面,情节越多不确定性也越大,因为情节多了,彼此之间自我消解,故而中心不能成立。”[12]所以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不确定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体现在情节方面,而且正如青岛大学中文系曾艳兵在《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一文中所说还体现在“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上[13]。
四、重视现时感觉
由于文本意义被袪魅,深度模式被消解,曾经被置于认识最底层的感觉就成了后现代主义倍加关注的诉求点。杰姆逊说:“那种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连续性的感觉已经崩溃了,新的时间体验只集中在现时上,除了现时以外,什么也没有。”[14]所以现时的感觉被后现代主义者看作是唯一的真实、最可信赖的方式。它丧失了历史感,也无所谓未来,只存在于现实之中,一切生存体验都是现时瞬间的体验,而过去和未来,他人和外物,一切直接感觉以外的存在和意义都不过是一些模糊的背景和虚幻的影子。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学向读者传达的是关于世界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而后现代文学传达给读者的则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感觉和感受,前者是历时的、理性的和逻辑的,后者是现时的、经验的和直觉的。
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视的现时感觉首先是空虚感。这种空虚感来自现代人灵魂的深处,当生存的意义从根本上被否定之后,人的存在便失去了依托和根据,处于可怕的失重状态,仿佛离开了坚实的地面,飘浮在空中。人无法忍受这种意义的缺失,只有在无意义中去寻求意义,在无依据下重建依据。终极意义的流失造成了人类心灵无可弥补的缺憾和空白,这个世界再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了。
其次是冷漠感。伴随空虚而来的必然是冷漠。既然存在从本质上就是无意义和荒谬的,那么一切的现象和过程就更加虚幻和无足轻重。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高雅与庸俗、伟大与渺小,甚至生与死都失去了明确的、真实的界限,都变得无所谓,都可以漠然处之。文学也不再挥洒激情、抒写悲壮、展示崇高,而是“反对现代主义的贵族化倾向与学院派作风,打破高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并抨击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宣布主体死亡,走向毫无激情的冷漠的纯客观艺术。”[15]
再者是追求平面感和肤浅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惨痛的悲剧以后,人们对以下这些问题:上帝能否拯救人类,真善美在与假恶丑斗争时能否始终处于绝对优势,人类是否存在共同的终极价值,思想家为人类所勾勒的各种理想蓝图能否实现等,均表示怀疑。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考虑人生的终极意义,都在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核爆炸的潜在威胁、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不可预知,也使每个人,特别是哲学家、艺术家对历史、道德、科学的局限性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解剖。加之后现代主义者以尼采为精神先驱,又受惠于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萨特等人的思想和学说,而且与拉康的后结构主义以及德里达的解构思维形成共鸣和契合,从而形成他们如下的创作向度,即颠覆欧洲历史传统和二十世纪前期现代主义者精心建构起来的价值体系、拒斥现代主义构筑的优雅形式和隐含深度、取消文化内在/外在、本质/现象的区分、追求缺乏深度感的平面性肤浅性等。一如德里达的名言“本文之外,别无它物”所昭示的:意义就是它的表面所显示的东西,文本与文字之外没有真理,也不承载真理,真理没有客观性,只是多数人相信为真的信念的协同性。在文学上,“作品审美意义深度的消失而回到一个浅表层次,只在浅表层次玩弄所指、对立、本文等概念;不再相信什么真理,而是不断地进行抨击,但抨击的对象已不再是思想,而是表述”[16]。因而“后现代主义作家已不是思想家,他们是说故事的能手,故事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17]。
五、倾向互文叙述
在追求实用价值的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对文学/文化的叙述也随之进入机器复制状态,丧失了传统文学的价值诉求——不断追求原创性,而转向对文学史文本的戏拟、对既定语言学规则的重复、对过去经验的模仿,并由此出现大量互文叙述现象。
所谓互文叙述,是指“一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18],它作为艺术家有意为之的一种阅读的符号代码,不受时空的限制,充斥着或明或暗的引文,它利用生活现实,更利用大量过去的文学文本、其他作家的文学文本、作家自己的文学文本,还利用读者早已熟知的情景、人物、神话、情节、场面、话语、风格、结构等,由文本中诸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而产生出一种艺术张力,使艺术与现实、现代与古代、人间与神话等形成一种艺术空间的交叉与平行,从而形成一种既是这样、又是那样,既可作如是解、也可作如彼解的艺术景观。比如俄国作家毕托夫的小说《普希金之家》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它由三个独立的文本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出自小说的文章》,是由从基本文本中摘出的内容组成;第二部分是长篇小说本身《普希金之家》;第三部分是给小说文本所作的注释,叫《最近的回顾》[19]。该作品立足于互文策略:叙述口吻模仿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具体叙述中许多章节又是在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名篇、名段的名称——诸如“怎么办”、“父与子”和“决斗”、“当代英雄”、“宿命论者”、“射击”、“假面舞会”——下进行,其中的“铜人”甚至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和普希金长诗《青铜骑士》的双重模拟。通过这种互文叙述策略,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容量,增多了解释的歧异,而且促使了意义的开放。再如英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翰·法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作者一方面在小说中多次引述马克思、恩格斯、哈代等人的著作、作品,再现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另一方面,整部小说的虚构性又颠覆了这种复制的“真实”。这种互文叙述策略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使我们想到霍克斯在谈他的《滑稽模仿》时所说的那段话:“写完《滑稽模仿》之后我才知道,我所模仿的情景莫名其妙地接近加缪死亡的真实情景(对情景模仿),他对孤独的认可对我是一种最纯粹的认可(主题模仿),我把自己那篇不长的小说当成一部滑稽模仿之作,并在题目中点名也就不足为怪了(模仿的自觉性)。”[20]这样,从叙事美学上讲,互文叙述的策略,就既使文本意义向两极无限延伸,又对被模仿的文本意义进行颠覆;既是跟它模仿对象的合作,又是对模仿对象的荒谬性的揭示;既揭示了后现代主义与前期文学的连续性,又揭示了其断裂性;既弱化了作者叙述功能,又凸现了虚拟现实的描述意义,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景。
六、文本意义等待读者解读
以往的文学创作都强调作者在作品中的主导地位,作家创作了作品就意味着作品的完成,读者的阅读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在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由于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所以文学文本意义的播撒和延异也就自然而然地由作者转向了读者。后现代语境下的读者已不再是单纯地以被动接收者身份参与文本意义的延展,作家创作的成果也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是要等待读者的积极介入甚至以写作者的身份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性解读和延异去完成。“读者跟作品的关系不是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而是读者参加创作实验的关系”[21],后现代文学使读者的建构性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程度,甚至使读者与作者的地位相等。
本雅明最先发现这种作者/读者系统的转移,他说:“随着报纸发行量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作者。这样作者与大众之间的区别正失去其基本特征。”[22]霍兰德也说:“从某种交际角度看,现代主义似乎强调创作感受与艺术品以及发送者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信息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奥塞·德汉甚至说的更为明白:“到头来,评论后现代主义作品、后现代主义小说或故事的意义,便在很大程度上留给了观众与读者。”[23]罗兰·巴特更是将文本分为两种类型来确立读者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意义生成中的地位和价值。这两种文本类型,其一是“读者文本”(Readerly text),其二是“书写者文本”(Writerly text)。“读者文本”是一种“只读型”文本,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简单地对文本接受或拒绝,而不能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而“书写者文本”是“读写型”文本,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不再是文本的单纯的消费者,读者也可以参与文本的写作和意义的生成。在《S/Z》一书中,他是这样说的,“读者文本”是读者知道怎样去读,能够读懂的作品,如19世纪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是按照读者熟悉的“密码”写成的;“书写者文本”则不同,作者和读者之间没有达成“默契”,如新小说派的小说,作者写的作品,读者不知道其中的“密码”,无从理解这部作品。这样读者就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密码”,阅读也要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创作。比如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写一起奸杀少女雅克莲的案子。按传统小说的方式,自然是应该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形象、深刻的生活哲理、复杂的心理描写等等。但这部小说不是这样,它使传统的故事和人物都走向解体,它的故事被包含着各种各样与凶杀案无关的场景、时间、细节和人物所淹没;它对男主人公马弟雅斯的作案动机、作案过程、以及犯罪证据等都语焉不详,就是他的性格特点、高低胖瘦、面部有什么特征等也难以确定,甚至究竟谁是凶手也是一个无法确认的难题。读者之于这个案子,是侦破员和审判官;读者之于这部作品,是意义的延异者和主动的创造者,“阅读文字和理解文字的工作远离这些文字的作者——远离他的心境、意图以及未曾表达的倾向——使得对本文意义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种独立创造活动的特性。”[24]
注释:
[1]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P8.
[2][2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P103.153.
[3][14]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C].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181-185.182.
[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1.
[5]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P4.
[6][20][23]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P97.230. 56-59.
[7]戴维·洛奇.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M].科尔科尔大学出版社.1981.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王岳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P284-285.
[8]兰斯·奥尔森.杂七杂八:或介绍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几点按语[J].当代小说评论:1991年夏季号.白雪公主[M].[美]唐纳德·巴塞尔姆著.周荣胜、王柏华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P200.
[9]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M].常淘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6.P83.
[10]伊哈布·哈桑:《后现代的转折》.见王潮编选《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P22.
[11][12]胡全生:英美后现代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P93.93.
[13]详见曾艳兵.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J].东方论坛.2002(3):P59-68.
[15]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P65~68.
[16]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策略与审美逻辑[J].文艺研究,1991(5):P26.
[17]徐宏力.论后现代主义的无深度文化[J].辽宁大学学报.1994(4):P12.
[18]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汗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P150.
[19]外文所.后现代主义[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P220.
[21]何帆、文祥编选:现代小说题材与技巧——当代外国著名作家访问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P159.
[24]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