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象力、创造力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人历来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巨大影响,现代的“三钱”更是科学界璀璨的星斗。钱三强因发现了核新分裂法,与夫人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称20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国际上,以钱伟长名命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等。就是各行各业,也有无数的发明者、创造者。为什么当代的青少年却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不愿去努力培养追求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首先,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人类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打造发展平台的需要;是人类从自发到自觉的追求。但是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学历、学校成了改变人生、发展人生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渠道,于是教育就是为了升学,教育变成了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上幼儿园要测试,上中小学要考试,统一的模式,少有创造性而又奇难无比的考试题,使幼儿园的儿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只有做无数的题目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炼”就做题技巧,才能应对难题、怪题、偏题。个性的张扬只能换来排名的落后,奇思妙想与考试的评价格格不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要成绩,只要升学,只要上名牌大学。教育不需要个性,也不培养个性。这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吗? 其次,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学生的奋斗激情。 《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2009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招生领域职务犯罪占35%,而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招生过程。”高校自主的权力,难以挡住强势的权力、金钱、关系的冲击,特别是在自主选拔、面试等环节采取人为打分的评判标准,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监管很难到位的环节,便是各种办法、手段得以滋生的温床。 利用政策的盲点,凭借家长权力、金钱、关系的潜规则,使同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种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奋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孩子陷入了茫然。作为“被学习”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任务是读书、做题、考试,考出好成绩,至于个人的发展、如何发展,基本上是家长的事情。家长在谋划着子女发展的路径。学生需要的是循规蹈矩,听老师的话,跟家长走。他们还需要创造、创新吗? 再次,机械的考试内容泯灭了学生的灵气。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来,考试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进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本世纪以来,有些省对高考内容作了一些改变,但无根本的变革。高考内容、评价标准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追求目标。 笔者始终认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以语文考试为例,只有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阅读理解,突出表达,突出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多读书、读经典,不断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 目前的高考内容不仅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创造力,不需要好奇心,更是在泯灭学生的灵气。 中国的青少年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社会的价值导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评价机制使中国的青少年丧失了想象的热情、创造的智慧和天生的好奇心。
2.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象力,创造力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人历来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巨大影响,现代的“三钱”更是科学界璀璨的星斗。钱三强因发现了核新分裂法,与夫人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称20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国际上,以钱伟长名命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等。就是各行各业,也有无数的发明者、创造者。为什么当代的青少年却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不愿去努力培养追求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首先,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人类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打造发展平台的需要;是人类从自发到自觉的追求。但是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学历、学校成了改变人生、发展人生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渠道,于是教育就是为了升学,教育变成了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上幼儿园要测试,上中小学要考试,统一的模式,少有创造性而又奇难无比的考试题,使幼儿园的儿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只有做无数的题目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炼”就做题技巧,才能应对难题、怪题、偏题。个性的张扬只能换来排名的落后,奇思妙想与考试的评价格格不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要成绩,只要升学,只要上名牌大学。教育不需要个性,也不培养个性。这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吗? 其次,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学生的奋斗激情。 《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2009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招生领域职务犯罪占35%,而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招生过程。”高校自主的权力,难以挡住强势的权力、金钱、关系的冲击,特别是在自主选拔、面试等环节采取人为打分的评判标准,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监管很难到位的环节,便是各种办法、手段得以滋生的温床。 利用政策的盲点,凭借家长权力、金钱、关系的潜规则,使同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种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奋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孩子陷入了茫然。作为“被学习”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任务是读书、做题、考试,考出好成绩,至于个人的发展、如何发展,基本上是家长的事情。家长在谋划着子女发展的路径。学生需要的是循规蹈矩,听老师的话,跟家长走。他们还需要创造、创新吗? 再次,机械的考试内容泯灭了学生的灵气。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来,考试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进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本世纪以来,有些省对高考内容作了一些改变,但无根本的变革。高考内容、评价标准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追求目标。 笔者始终认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以语文考试为例,只有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阅读理解,突出表达,突出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多读书、读经典,不断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 目前的高考内容不仅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创造力,不需要好奇心,更是在泯灭学生的灵气。 中国的青少年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社会的价值导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评价机制使中国的青少年丧失了想象的热情、创造的智慧和天生的好奇心。
3. 大学英语: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
中国学生一点都不缺乏创造力!像你说的,就是缺乏培养。天天死读书,人都要废掉,课外活动全被占用。尽管大家都呼吁劳逸结合,但没太大作用。毕竟跟国家制度有关!
4. 中国大学生缺乏创造力吗
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这就限制了许多人的特长,他们只能放弃原本擅长的东西而去学习一些可能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来应对教育模式。学生并不是缺乏创造力,而是缺乏时间、机会以及实践。
5. 中国学生缺乏的是创造力还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说句实话吧,**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都薄弱,不仅仅这些,数不胜举版,就不缺吃喝享权乐和pc操作能力,我指的是有些,这些比较典型的:中国的教育模式就不支持创造力的孩子,老师最喜欢乖乖听话、说什么做什么的孩子,有创造力的孩子都要挨揍的,尤其是特定的解题方法和标准答案,无疑不被称之传统教育,但是口号却是打破枷锁,新的教育模式;再者,批判思维能力,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唤醒或磨练,为什么?有多少学子为了应对学业考试的法场能分心而行?又有多少在今天物质文化的娱乐中去审视事物?这些问题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后人的能力在进一步掩藏,和一个充满矛盾的教育体系,口号是打破传统教育僵化模式,但是践行的时候,依然是传统的教育过程、方法、手段,这是很难避免的,因为新教育模式的理解和践行完全没有土生土长的人们心中所有的传统文化的印象更深,也就是说,外来的概念并未完全被理解和施行,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培养的人们对本土文化和模式的理解是彻底的,谁叫我们的文化和外国的建国历史相比,它们连零头都不算呢?'
6. 急!以“中国最大的教育问题是学生缺乏创造力”为主题写点东西
中国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似乎可以令所有美国高中毕业生为之汗颜不已。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不禁想到中国学生究竟做了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学习非常,非常用功。”西雅图黑尔高中的自然科学教师卡尔·英勒特说,“我所遇见的每一名学生几乎每天都要上十节课,而且经常到晚上的九点半还没有放学。”
每天从早晨起,中国学生就要开始长达十二个小时的学习,同时还要留出三到五个小时来完成作业。由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以及经常性的考试,周末对他们来说同样是一场噩梦。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上感受到如此投入的学习方式。在一个超过60人的班级里,你别无选择,只有循规蹈矩,否则就会被无情的落在后面。
但是正当我们为中国教育的质量之高而惊奇时,我们所遇到的一些中国老师和学生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最大缺陷。一遍又一遍地,我们不停地听到人们担忧中国的学生们欠缺了一项很重要的品质:创造力。“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第12中学的英语教师王先生说,“美国学生从不怕犯错,而中国学生则对于答案的正确性太过在意。”
在一个学生的未来由一年一度的年终考试来决定的教育体制里,根本就没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生被严重地禁锢在同样的轨迹里,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将可以被筛选入最好的学校,而表现差劲的学生则只能面对陡峭的爬升之路。顺理成章,一些美国学校中的标志性特色在这里荡然无存,比如说交流、团队合作以及独立思考。
“学生们很少提问题,”华盛顿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卡姆·梁说,“我发现教师的任务仅仅是把材料和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而学生的任务就是盲从以及记住材料。”
毫无疑问,新一代的老师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但是一些新颖的方式却经常招致学生茫然的反应。当我在几节英语课上尝试着寻找自告奋勇的人或是组织一场讨论时,往往以失败告终。甚至就连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在这里都有着不同的定义。
为了描述怎样给一群中国学生上讨论课,英勒特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如何令班上的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他们立刻想到老师要坐在哪里。英勒特先生说:“那时候我说,我就与学生坐在一起。他们就立刻盯着我,他们无法相信课是可以这样上的。”
第12中学的老师们很愿意听到美国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是当他们尝试推行新的教育方法时,他们还要承受来自于家长、政府和大学的巨大压力。所有的一切都要以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作为基础。只要学生能够成功地驾驭考试,家长们才不管什么新、旧教育方式呢。如果该方式无助于学生准备考试,家长们便不会对它付出耐心。于是教师们也只能严格地按课程设置工作。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高考是在众多的学生内分配稀罕的升学机会的最公平方式。但是政府必须适应一个发展日益迅速、竞争强度日益增大的中国。要想成功地满足这样的发展趋势给它提出来的需求的话,中国政府就必须要培养一批不同以往的毕业生。
若干年来,美国人一直奇怪,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要落在别人后面;现在,似乎至少还有一个国家站在原地等着我们。
7. 中国教育失去创造力了吗创造力缺失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来,创新一直是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创新的时代,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就要找到中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方法出路。
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很多老师忘了,教育活动是让学生理解原理,“记住就能过关” 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失去创造力。应通过招生制度和教学观念的变革,让教育活动回归其本来目的。
学业负担阻碍创新伪命题
讲到创新,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诺贝尔奖,这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一个“心病”。截止到2014年,日本拿了20个诺贝尔奖,今年又有人得奖。巴基斯坦也拿过一次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的获奖数量和中国相同。这确实很让中国人着急,大家都在追问:中国的教育是哪里出了问题?
某些专家认为,中国孩子创造力低,是因为负担太重,怎么可能有创造力?这种负担是高考导致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减负”,要改革高考。
但是,“减负”解决不了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一个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应该受到鼓励,孩子学得多我们应该高兴,怎么成为了负担?实际上,学业负担是一个虚假的问题。知识多了不可能是创造力减弱的原因。
中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不一样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有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学习方式不一样。中国的孩子认为笔记太重要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如果这样学,大学何必上四年呢? 美国学生似乎不认真,不但不认真记,还不断地举手,说教授,这个地方我跟你理解得不一样啊。
课后的情况截然相反。美国的老师,每堂课上完都要给学生开一百多条书目,里面既有论文又有专著。我当时发现,很少中国孩子在图书馆里看书,中国孩子告诉我,我们不去看书,看那个干嘛,考试又不考那个。
谈到中国人对于美国学生的印象,美国学生反问到:谁告诉你美国人不认真学习啊?我们不认真学毕不了业,不认真学找不着工作!所以只有一条路,拼命学。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发现,学习目标不一样。中国孩子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考试过关,答辩过关,不管我以后能做什么。美国公司雇主可不在乎这一套,他们只有一个标准,能帮我挣钱,我就聘用你。中国孩子学一门考一门丢一门,美国人却在学习中不断讨论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个要怎么用。
多元课程与开放的发展空间才能培养创新力
慢慢的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很多创造力高的孩子,他们中小学都来自非公立学校,如私立学校,特许学校,教会学校等。当我们看到私立学校的课程的时候,我们震惊了。我下载了一份普通私立高中的课表,用A4纸打印下来,竟然一共印了111页。
微积分这门课,中国80年代下放到高中,因为太难曾被取消过一段时间,现在拿回来,又被学生抱怨太难。这是因为学校让班上每个学生都学微积分,它就难,只让班上的数学尖子去学,它就简单。美国高中一些数学天才在高中阶段就可以继续学大学的数学课程,高中老师不能教,就送学生去旁边的大学去学,将来去任何一所美国大学,这个学分有效,不用再修了。
一个美国私立高中,会开地球与空间科学这门课。美国的高科技实力绝对不是“减负”减来的,能造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是靠美国人从小拼命学来的。思科微软证书是我们大学计算机系学生毕业要考的证书,美国高中生就可以考。
这些课程给了孩子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完全开放的教育支持。什么是开放,就是上不封顶,而且给学生丰富的选择。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将那些有应试科目之外的天赋的孩子排除在外,我们能说中国教育是公平的吗?
8.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
应试教育下的成果。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周围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压迫。把学生回培养成类答似机器一样的思维,一个命令只对应一个结果,没有殊途同归,没有所谓更好的解决方案。最后思想僵化,以便领导等人加以控制。起到类似洗脑的效果。不过就中国国情来说,应试教育却是最适合的。
9. 为什么中国青年缺乏创造力
第一: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太死板,把所有的人都打磨成一个模样,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比如高考数语英都是必考,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以后走进社会这些知识能否派上用场,反正就是你非学不可的,而且要费很大的精力在上面。如果改成学分制,在所有的课程里选,只要你选的课的学分加到一块达到要求并且考试合格就能毕业,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这样学习才会有积极性,效率才会更高。也不至于磨灭每个孩子的天赋。
第二:只注重知识性教育,忽视德育教育以及个人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有人说外国人是从小让小孩学做人的道理,处理问题的能力,长大了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专攻知识性学术性的东西。而中国是从小给孩子灌输一大堆知识,数学学的很深奥,各个都是考试高手,而素质教育欠缺。所以走上社会后中国学生在个人道德素质、生存能力上不及老外,而学的一大堆知识又很多派不上用场,缺乏自己的主见,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10. 为什么中国学生缺乏创造性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撰文称,未来中国的GDP将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国,但创新能力可能很难与美国匹敌。因为创新需要思想竞争与自由交流,不然如何解释一个人口四倍于美国的国家(假设中国人才也应是美国的四倍)没有很高的技术突破?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体制及基础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在思想竞争方面大大滞后于美国。
中国人的高智商是公认的,但中国孩子却被普遍认为想象力、创造力缺乏。几年前,一个国际教育评估组对21个国家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想象力排在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每年,中国学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但获得的一致评价却是“中国学生的想象力贫乏”。
绝不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天生就弱,这个结果是中国家长和学校联手提供的教育环境造成的。学校严格的纪律和统一的标准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好孩子”、“优秀孩子”都以好成绩为导向,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外界认可,内在兴趣和动机都很弱。中国采用“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这些都使中国孩子的创造潜能被过早地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