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四光发明那三个油田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接着,李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⑵ 谁发现了中国有油田
李四光
回国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应蔡元培的约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搞地质研究常常要餐风饮露,条件十分艰苦。况且刚刚成立的研究所经费少,设备缺,甚至没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尽奔波辗转之苦。那时,他抽的是用草纸做的烟,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放弃地质研究。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了心绞痛和肺结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从上海启程赴伦敦,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他的夫人许淑彬也一同前往。会后,他们在英伦三岛上又住了一年,一面养病,一面观察国内外时局的发展。李四光虽远在欧洲讲学考察,但仍关注着祖国的命运。1949年初,他数次给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许杰(地质学家、解放后曾任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人写信,支持他们坚守南京,反对搬迁广州,为新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保留了一支队伍及设备。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给李四光带了一封信,请他早日回国。看了这封由郭沫若领头签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动。新中国就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自己的本领可以施展,抱负可以实现了。他积极奔走起来,准备尽快返国。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客轮船票要一年前预订,归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调养身体,一面把科研方面遗留的事情办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着起程的日期。一天,伦敦的一个朋友给李四光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一个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接受人民政协给他的全国委员的任命,否则就有被扣留的危险。
事情紧急,李四光当机立断。他拿起一只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备从那里渡过英伦海峡,先到法国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宽阔且多风浪,是偏僻的货运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会从这里渡海,因而能避开国民党特工人员的追踪。临行前,他提笔给驻英大使写了一封信,让许淑彬两天后寄出。第二天,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果然派人来找李四光,许淑彬机警地对来人说,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两天以后,许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我已经起程返国就职。他还规劝这位大使脱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国的怀抱……
两星期后,许淑彬收到李四光的来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便立即前去会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这一年他60岁,但是他觉得,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
他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决心扔掉那些旧日留下来的包袱,……达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我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写了 《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以后他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又一次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沉积物讲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乐观地回答了国家领导人的提问:“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队伍开往第一线。在几年里,就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地质部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继建成。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⑶ 谁知道克拉玛依的油田是谁第一个发现的么
由于周围荒凉的恶劣环境,千百年来它不被人们重视。直到解放前,一位叫塞里木巴依的维吾尔老人,第一次扣响了克拉玛依黑油山大门,他在山旁搭了个地窝子,在集油洼地捞取原油,骑毛驴往返于乌苏与黑油山间,用黑色的油换取生活用品,当地人用此原油点灯,膏车轴等。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1982年10月1日在黑油山树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纪念碑和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普的塑像。1983年建成从矿史陈列馆通往黑油山的沥青混凝土公路及停车场,到达山顶的石阶也建成。 黑油山已成为各族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纪念地和游览胜地.
⑷ 中国的第一个油田叫什么名字是在哪里发现的
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是1937年在甘肃酒泉发现的玉门油田。新中国成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是1955年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区东开始开采的克拉玛依油田。
玉门油田发展史:
1938底,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爱国学者在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来到石油河畔的老君庙旁,1939年,玉门油田正式投入勘探开发。
1939年3月,位于老君庙北15米处的1号井人工挖掘方井见油;8月11日,老一井探明K油层,由此揭开了玉门油矿工业开发的序幕。1940年5月,中国有杆泵采油技术开始用于玉门老君庙油田。
1941年,甘肃油矿局成立。同年10月,四井发生强烈井喷,发现L层,玉门油田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油田发明者扩展阅读:
克拉玛依油田现代状况:
迄今为止,克拉玛依累计发现油气田25座,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66.6亿立方米;2004年生产原油 1111万吨,生产天然气25.5亿立方米,分别比1958年增加30倍和751倍。
今天的克拉玛依油田,已不再是原来十几平方公里的黑油山,而是以黑油山为基点,向南、北、东三方辐射的千里油区。
随着油气资源的加快开发,克拉玛依石油炼制及化学工业蓬勃发展。在半个世纪以前只有7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建成拥有50多套先进生产装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000多万吨的石化企业,石油化工产品已达220多种,其中一批主导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现在,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化工基地,已经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工作对象准噶尔盆地,发育着巨厚生油岩层,蕴藏着86亿吨石油资源和2.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目前探明率分别只有20%和3.4%左右,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⑸ 玉门油田是谁发现的
玉门地区早在公元三世纪西晋时期就发现有石油,但限于历史条件,当地人仅用土法捞取石油,用于照明等。
1921年,地质学家翁文灏和谢家荣曾到玉门一带做过油田地质勘查。1928年12月,地质学家张人鉴到玉门对赤金堡、白杨河石油矿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取石油样品进行化验,证明油质甚好,颇有开采价值。
⑹ 大庆油田是谁最先发现的
大庆油田的发现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油生产的大国,年产石油达1 亿多吨,不仅可以自给,还有部分出口。可是在1949年,我国年产石油仅12万吨,靠西方的“洋油”过日子。
50年代以前,一种“权威”的地质理论断定:由于油、气是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尸体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化学变化而生成的,所以大型油气田只能在远古时代曾是海洋的海相地层中找到,陆相地层则无油或贫油。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恰恰属于陆相地层,所以绝大多数外国学者对我国油气储量抱悲观的看法。
但是,中国的地质学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从40年代开始,根据西北、四川存在油气流的事实,反复论证了东北松辽平原具有油气储藏的预测。1953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基于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对中国地质的深入考察,指出我国是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国家,建议从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开始寻找油田。 经过3年的普查,首先发现了许多有利于证明松辽盆地蕴藏油气的证据。 终于在1959年9月26日上午,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附近,“松基三井”钻出了工业油源。这时正是新中国建立10周年前夕,为了纪念这个在祖国工业史上值得大庆的日子,大同镇被改名为“大庆”,整个待开发的储油构造带圈定的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油田为1 亿年前湖泊沉积形成的,油气数量多,质量好。这是我国最大的油田。
1960年初,党中央批准石油部调集数万职工和解放军转业官兵会师大庆,展开了石油大会战。经过3 年时间就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年产5 000 多万吨的大油田,1973年又建成了大庆至秦皇岛的输油管道,并在秦皇岛及大连鲶鱼湾兴建了油码头,为石油的运输开辟了道路。大庆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⑺ 油田第一个发现者是谁
中国第一个油田
-
玉门油田的发现者是:翁文灏、谢家荣、孙健初。具体发现人孙健初.
⑻ 谁是大庆油田的发现者
关于大庆油田,一般的常识是:李四光的理论发现的,王进喜打出来的。此外,还有用黄汲清理论发现的说法,和谢家荣居功至要的论述。一个世界级大油田的发现,怎么能半个世纪过去了,还不明真相?最近走访谢学锦先生时,谈话中特意问及大庆油田的发现,希望能从访谈中理出头绪来。
谢学锦先生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奠基人,近20多年我国80%多的新发现矿产,都是根据他的区域化探填图项目提供的目标及线索找到的。他父亲是谢家荣先生,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中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经济地质事业的主要开拓者。谢家荣曾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质部普查委员会总工程师,是注意到在东北平原找油的第一人。
李四光并未说大庆油田是用他的理论找到的
许多年来,国内一直说是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文革后,地学界开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黄汲清上书邓小平,认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无关。
请教谢学锦先生时,他说:“地质力学和发现大庆这两者之间确实没有关系。李四光先生并未说大庆油田是用他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找到的。是在大庆油田发现了两年以后,他有一天写信给何长工,把大庆油田第一次和他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了。但当时的原话也只是说‘再一次证明了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松辽平原联系起来作为新华夏沉降带中三个段落的看法是正确的。这一看法,与地质部找油部署的方向符合’。就这么一句‘方向符合’,被人演绎出了传诵至今的故事。发展到后来,也许是由于政治的某种需要,宣传的调子越来越高,甚至报刊和中小学教科书都说是根据李先生的地质力学理论找到了大庆油田。李也就默认了。实际上,他写那封信的时候,不仅石油部的钻探工作已经发现了大庆油田,而且在华北及江汉若干地点都发现了油砂。这是先有发现,两年后再去套理论。而不是以理论指导发现。而且,两年后去套的这个理论,即新华夏沉降带有三个段落,只是个大地构造学理论,并没提到这跟石油有什么关系,跟怎么找石油更没有关系。当时地质部找油的具体部署指挥是普查委员会的常委谢家荣、黄汲清和刘毅,他们遵循的完全是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及大地构造学理论。在那时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草拟的各种文件中,根本没有“新华夏沉降带”这样的新式术语,更不用提是用这样的理论指导在东北的工作了。”
黄汲清没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大庆油田的发现
黄汲清先生在指出大庆油田与李四光的理论无关的同时,认为把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作为找油重点,是根据他和潘钟祥的陆相生油理论,结合多年实践提出的。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庆油田的发现与陆相生油理论有关系吗?
谢学锦先生说:“黄汲清先生后来曾明确提出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根据了他的陆相生油理论。这是在他给邓小平的信和199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的文字说明中都提到过的。但我以为,这也不够实事求是。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潘钟祥等人的早期研究工作,都曾发现西部几个油田赋存于陆相地层中。可是这些油田储量都不大。世界上其他地区在此前发现的在陆相地层内的油田储量也都不大。谁也没有提出过可以在陆相沉积中找到像大庆这样的大油田。在1955年决定将松辽平原的石油普查列入普查委员会计划之前,黄先生也从未写过有关中国东部石油远景的文章,更未写过松辽平原石油远景的文章。在1957年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黄先生的报告中提到陆相生油时,也只是说:‘1943年我们根据在新疆等地的工作结果提出陆相生油的重要性……但就整个世界来说,海相生油无疑还是占着绝对的重要地位。今后我们要继续注意陆相生油,但对海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优于陆相,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沉积盆地有海相沉积比无海相沉积好。’对松辽平原他也只是说,‘南部平原位于法库以南……可以存在第三纪海相地层。’‘松辽平原的关键问题是:(a)加紧进行物探,进一步划分平原下的构造单元;(b)配合浅钻,研究松花江群的岩相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生油和储油的可能性。’他的这些话表明,他并没有用陆相生油理论去指导大庆油田的发现。
“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地质学家们设想的是,有可能在松辽平原找到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海相第三纪的储油层。这是合乎逻辑常识的,因而是无可指责的。而鉴于当时已经发现的松辽平原下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纪的事实,如果不去设想可能发现海相油田,而用陆相生油的理论去指导工作,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它违反起码的逻辑。”
谢学锦说:“我同意张立生先生的一段话:‘历史不应该是这样书写的。在大庆油田被发现并且被证明是陆相生油的油田之后,就说是用陆相生油的理论找到了大庆油田。在发现了大庆油田,又在华北与华中若干钻探地点发现多层油砂后,就说是按李部长指示,在新华夏构造体系内找油取得了成功。这一样是在塑造和妆扮历史,而不是反映历史。’”
石油地质普查是大庆油田发现链上最重要的环节
近些年来,有不少人写文章,认为谢家荣先生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贡献被抹杀或低估了。对此,谢学锦先生强调,最重要的不是探讨哪位个人的贡献,而是大庆油田发现全过程的历史真相。
他说:“李四光、黄汲清两位和我父亲不同。李、黄两位先生主要是理论地质学家,解放前他们的兴趣主要在搞理论的研究,尤其李先生,对具体的找矿实践做的很少。解放后国家发展,迫切要求解决找到矿藏的实际问题,理论家这时很容易想到‘自己的理论’要设法靠上实际。而我父亲更愿意说自己是个经济地质学家,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巧妙地用一切已有的有效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找到矿。他强调理论找矿,并在具体实施中常有新见解,也有自己的理论。但他从不强调‘我的理论’。尽管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明确指出:‘到现在为止,东北还没有发现的矿产,最重要的是石油。’而且也不断发表文章说,尽管全世界油田海相生油为主,但陆相生油在中国的地质情况下亦应给以重视。但是,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实事求是地来看一看大庆油田发现的全过程了,搞清楚在这条所谓的发现链(Discoverychain)上,哪些是关键的环节,哪些人起了关键的作用。”
谢学锦认为:“第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先后有阮维周、翁文波、谢家荣、孙建初、高振西预测东北平原可能有石油蕴藏。特别是谢家荣,反复强调了东北平原的含油远景,并且在1953年6月根据东北平原有很广阔的含油气远景将其命名为松辽平原(或松辽盆地)。接着,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石油普查的前夕(1954年),谢家荣发表了《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将其分为三大类共20个含油气区域,松辽平原被列为8个‘从大地构造推断,希望很大,但油气苗分布不广或尚未证实的可能含油区’之一。其后,李四光也使用‘松辽平原’的术语,说出过一句‘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这样的话。此外,苏联专家也看好松辽平原,指出地质资料甚少的茫茫大平原有石油远景。这些是决定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踏勘的理论基础。”
第二个重要环节,谢学锦认为是1955年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他说:“谢家荣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长篇报告《石油及天然气矿床的普查》。他在会上提出‘在全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地质普查是十分必要的’。他极力反对当时惯用的方法,即只在发现油苗的附近及地质研究程度高的地点作详查及钻探。这次会议后,普委会按照会议精神,组织大批队伍,分赴各地进行石油普查。这点我们从谢家荣1955年的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和黄汲清先生几乎是天天没日没夜地亲自部署全国各地的项目,编审计划,拟定工作方法,并赴野外实地考察、指导工作。在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闭幕之后,谢家荣和黄汲清一道专门提出了松辽平原的石油地质踏勘项目,并坚持当年立即做部署工作。黄汲清先生让苏云山收集资料并起草了踏勘任务书,谢家荣亲自起草了《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的工作方法》。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地质踏勘,是大庆油田发现链上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有了地质踏勘项目,才能在1956年将松辽平原正式列入全面进行石油普查的地区,进而有了1956和1957两年在整个松辽平原进行的大规模全面石油普查活动。”
匈牙利地震队对发现大庆油田起了关键作用
那么,普查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特别重要呢?
谢学锦先生说:“第三个重要环节我认为是匈牙利地震队发现长垣构造,地质部钻探见油砂。当时,匈牙利的Etvos研究所的地震队是世界著名的。所以中国作出部署,请该所的地震队来中国做地震找油,并帮助培训中国作地震方法的技术人员。工作地点定在西部。顾功叙先生后来亲口告诉我说,1956年底时,Etvos所地震队在西部的工作已经做完,但合同期未满。顾功叙跑去找谢家荣、黄汲清、刘毅,想留这个队伍再选一地区。顾说,鉴于当时松辽平原石油地质普查已取得进展,于是谢、黄、刘决定,将匈牙利地震队调到松辽平原作石油地震工作。1957年,匈牙利地震队进入松辽平原。第二年,他们即在这一地区发现长垣背斜构造。紧接着,地质部在构造上打普查钻,见油砂!这一关键性结果,使松辽平原找油远景骤然大幅升级。从而导致后来两部在该地域集中力量钻探,最终确定出松基一、二、三井的井位。”
谢先生指出:“匈牙利地震队的工作对大庆的发现有关键贡献。可是从来没有人提过他们一句。好像我们中国人得了帮助,然后把人家忘得光光的。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真实地对待历史。”
“大庆油田发现的第四个重要环节,”谢学锦先生强调说,“是石油部在地质部的地质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大规模钻探。”
他说:“顾功叙先生对我说,1959年春节清晨,何长工来电话,要他赶紧带资料去何的家。他去了,看到余秋里、康世恩都在,还有石油部的人。许多图件在客厅里摊了一地。余秋里蹲在地上看图纸,一只空袖子晃晃荡荡。顾说:他最记得的是,余秋里听完汇报说,我明天就带200人,立刻动身去现场。此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有余秋里部长的魄力与亲临火线的精神,有石油部的石油地质学家精彩的石油物探工作,正确地拟定松基三井井位,终于在当年国庆节前钻探喷油,导致大庆油田的发现,举国欢腾。”
谢学锦说:“可见,找矿并非一种纯学院式活动。首先,它总是要涉及到成矿成藏的许多已有的久经考验的理论。需要根据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来利用这些理论,而有时又不能被它们所限。为能作出正确决策,还需要有明确的战略部署、先进的技术方法、缜密的工程部署及坚持不懈的工作。大庆油田就是通过这样一条发现链,艰难幸运地取得成功。说实话,它的发现与谁的独创理论都没有关系。倒是发现陆相地层中居然能有这种大油田的事实——这也是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不仅推动了在华北、山东、江汉等地区的找油工作,而且推动了石油地质学的理论研究。”
笔者了解到,当年直接指挥石油普查的谢家荣、刘毅,在反右时都被划为右派;黄汲清被列为“右派倾向”,不被重用。谢家荣在文革初被批斗侮辱后,自杀身死。刘毅本是革命老干部,后来被发送到东北劳改,力尽抱树而亡。于是,真正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起过关键作用的人物,就很容易地被人忘记了。
同时,大庆油田的发现,不是用李四光的理论找着的,也不是王进喜的钻井队打出来的。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油、发现大庆油田时,王进喜在西北,还没调到大庆来。他1960年4月14日开始在大庆开钻打井之前,那里的葡7、葡20、葡4、葡11、太2、萨66、杏66等井都已经打出油了。王进喜那令人赞佩的精神是在后来开发大庆油田的过程里产生的。在大庆油田发现的最后冲刺过程中,石油部中层下层的技术人员是最重要的功臣。
应该记住那些曾被我们忽略了的人。
⑼ 地质工作者在沙漠里发明了大油田
答案:发现;发明;改变;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