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摘要:幼儿具有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性思维萌芽,一种不受习惯约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是一种潜在的才能,因此,幼儿期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开发的萌芽期。同时数学认知又是幼儿认识世界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数学活动又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活动中所培养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会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为今后长期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发挥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氛围;其次,培养数学兴趣,激发幼儿创造思维天性;再次,深入挖掘教材,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材料;最后,引导幼儿克服困难,体验创造的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期的创造性思维才会充分的得到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数学活动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明确提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只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也曾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数学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重要 途径。可正规数学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幼儿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我结合自身幼教工作实践及思考,谈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是教学氛围的调节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满足幼儿的发展欲望和表现欲望。尤其是当幼儿有不同的想法时,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例如,在教学“认识梯形”时,为了让幼儿感知梯形的外形特征,在上课伊始就出示了一个等腰梯形,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个等腰三角形可以分成几个图形吗?”幼儿立刻来了兴致,开始猜了起来,有的说这个等腰梯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有的幼儿说可以分出来不一定有长方形,也可以全部分成三角形,还有的幼儿说可以分成许多个小三角形等等多种猜想,其中有正确的、错误的。面对幼儿的不同看法,我没有肯定或否定他们,而是及时给他们提供操作材料,让他们在操作后验证了分梯形确实有许多种分法,同时也验证了自己设想的对与错。在活动中,我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声称赞,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使其最大限度发挥自 己的创造潜能。有时,面对幼儿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使他们敢想敢做,并通过实践获得发展,从而给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二、培养数学兴趣,激发幼儿创造思维天性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创造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数学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设计服装”、生活空间设 计-“活动区的设计”,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深入挖掘教材,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材料 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幼儿进行探索的物质基础,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具有可创造、可猜想的因素的材料,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有多个答案,为幼儿提高较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让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才能。 例如,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石头排队,排好后他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数目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短呢?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他发现,个头大的石头占的地方大,排的队长,而个头小的石头占的地方小,排的对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对物品排队,队列长短不仅与数目有关,还与物品本身体积的大小有关。 又如,图形接龙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相接的图形具有两个相同点。幼儿玩这游戏,可以选择的答案很多,这样的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另外,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努 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这样既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 四、引导克服困难,让幼儿体验创造思维的快乐 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困难幼儿有许多行为表现,其中逃避困难、退缩、妥协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表现。帮助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创造的快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我给予幼儿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小朋友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将它变成梯形?”于是,小朋友开始思考和操作。对于创造能力较强的幼儿,我鼓励她们多想出几个答案,争取和别人不一样;对于创造能力一般的幼儿,我轻轻地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悄悄地说:“别着急,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于创造能力弱的幼儿,
B.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品德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结合学生实际,适当重组教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新教材的板块内容编排比较合理,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这样一来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胆打破教材的框架结构,重新整合。
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之活动主题三《法律保护你我他》。
另一位老师则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把能整合的话题内容整合在一起。教师从新买的衣服出现了质量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接着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同时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组织互相交流,深化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他们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程非常清晰,虽然没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识一一呈现,但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尤其是开设模拟法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同时,教师还注重了法律意识的渗透和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要将新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与其如此,还不如大胆删去一些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现代社会通讯和媒体非常先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见识是比较广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适时增加相关的有益内容,或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可见,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了真实有效的体验,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结合校班实际,适当整合教材。
品德课程强调以主题活动等实践形态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校班实际,追求最适合自己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去环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飞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欧洲风情、世界真奇妙五个活动主题。这五个活动主题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我先组织学生完成第一个活动主题,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关国家、人口、种族、民族和语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个主题内容的学习,均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呈现。我便根据本班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个性强、富有表现力、有竞争意识等,将全班学生分为美洲组非洲组欧洲组三大组去比赛。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合作,观察、收集、调查、整理资料及设计问题答辩和贴近主题式的才艺表演等,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课堂上,我采用一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其他组提问,教师只在关键处、困惑处给予点拨引导。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些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各自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从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呈现美洲、非洲、欧洲等地的风俗习惯活动主题时,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辨,他们拥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课堂教学中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汇报、交流、质疑、释疑等综合表现来相互评价,综合评定,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兴致很高,而且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这也能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
通过实践,我们发觉,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前,要准确全面地把握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三、结合本地实际 ,适当增减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是本教材创造性使用的途径,为了能更好地符合学生和本地的情况,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做适当增减,况且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我们都知道,我国城乡差别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教材难以完全兼顾北方和南方、城乡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之活动主题一《我喜欢过年》,讲的是如何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同样的春节,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北方人春节看冰雕、贴窗花、包饺子、赶庙会等,而我们海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看琼剧、看公仔戏、舞龙、调声、吃年糕等,教师还可适当补充海口万春会、府城换花节、文昌糖糕、用鱼祭祀等名俗习惯简介,引发学生对自己在城里或在乡村分别是如何过年的情景的回忆,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基于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本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选取了本地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及与教材主题相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中得到真切的体验。
总之,新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但并非唯一。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创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理念倡导教师运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的学校资源是无限的,教师用教材教,要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动态,激活教材,舍取补充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鲜活起来。
C. 新课改教学中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1、创设情景教学。教学新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所接受,还要考虑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思考,所以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效的活动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置学生于具体的情景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更轻松地学懂知识。否则,过分生疏而复杂的内容会使学生望而生畏,过分简单机械或无意义的操作又无法激起思维的浪花。
2、依据实际情况教学。
新课改指出教师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而实际情况一般涉及到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等。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谈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
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地区、民族的不同等都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尽管新一轮课改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地适应大部分地区的学生,但我国幅员辽阔,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即使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语文第一册拼音时,发现拼音教学过于集中,一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于是她就把后面的主要以识字为主的内容提上来,拼音与识字互为交替,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分散处理,学生学起来就感到轻松好懂。
(2)依据本地区教学环境施教。
目前,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已逐渐被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所取代,依据教学环境确定教材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而环境涉及到学生所在社区、学校、教室、家庭等多种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牵涉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所以优化育人环境有
利于提高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在新一轮课改理论指导下,如果教师能结合环境借教材施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D.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新和创造性的工作对吗
教师是幼儿园的启发者、环境的创设者,教师没有创新思维,孩子的创造力就会受到很多的抑制, 说深一点,直接关系到幼儿园健全人格的建构,所以教师拥有创新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创新培养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教育是份良心活,个人建议培养孩子不是仅靠个人材质,要么孩子会随着老师的参差不齐而耽误终身,重要的是幼儿园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可让孩子“自然”的成长。 我们需要从下面几方面来理解教师的创造性,他们的劳动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 灵 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 成员。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秉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它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总 之,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再者,教师的劳动对象还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大的教育是 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感悟人生,从而逐渐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社会化过程。”这说明,学生并不是消极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影响 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育对象的这些特殊性必然会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情景异常复杂和多变。而且, 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特点还会愈加明显。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不仅要针对集体的特点(共性特点)进行教育,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个性特点)进行教育。通俗地说, 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一刀切”、“一锅煮”,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 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一句句“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只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当时,南开中学之所以被推为“巨擘”, 正是因为她不强调考试成绩,而注重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南开之所以成为一代名校,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叱咤风 云的豪杰才俊。我国以往的教育则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发展,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性不足。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创新 精神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他的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教育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遵,但无死框框可套,教学有 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教育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的创造性。同样,教育有方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不同,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够 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适用的。照抄别人的或以往的经验,通常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并经常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 教师备课就是在于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加工,就向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对教材也需要再创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着教材 转,教材是“圣经”,是“惟一”,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提出课程不等于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课程的范围。这就 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或“加工”,使之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 育机智上。简单地说,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差异地重复出 现,因此,教育工作绝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和模式。――教无定法;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苏霍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 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在这种情感的交融中,教育情景往往是难以控制的,事先预设不到的情况随时 可能发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的采取恰当的措施。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能够巧妙的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或者创设新的情景把教育 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经常出现,如果教师处理得不恰当,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E. 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和材料发挥幼儿的美术创造潜能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使之得以全面发展的重 要手段。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是眼、脑、手共同参与的活动。幼儿在不断变化着的美术实践活动中感受美、探求美、创造美。
一.多领域材料的投放及创造性的运用对美术活动的影响。
美术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幼儿园美术活动开展与创新的必要条件,美术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而在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更是丰富多彩,一年四季的各种瓜果蔬菜、植物种子、农作物等常年不断;河里、湖里的贝壳、沙石形态各异,这些不同质地的自然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有日常生活中的瓶子,罐子,扣子,铲子,叉子,勺子,及铁丝毛根毛线等等生活用品正是我们开展美术活动极好的材料和内容。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应该成为这些自然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旨在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的美。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使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创造性的开展起来。
实验证实。
F.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总结课后习题的知识点,看看包含哪些,自己举几个例子,进行重难点讲解
G. 如何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创造性,请以具体案例分析,小教心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语言特别精确的特点。数学教学课可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课。特别在低年级尤为重要,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第一册数学教材中学生已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像比较9+6( )8+6,部分学生可能还要先算出得数再比较,在这里要教给学生不一定要计算,先去观察,启发思考,学会估算,为以后的估算教学做铺垫,这样比较大小的例题很多,再如9+4()9,13-9()13。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指思维的路径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维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布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出示9加3,让学生思考怎么计算。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的“凑十法”,只要学生说得正确,都应给予肯定。像这样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去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是要求学生能在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如8加5的进位加法,有的学生说不一定用凑十法算,我把5分成1和4,8加1得9,再用9加4得13,因为9加4的知识前面已经学过,掌握得比较牢固。对于学生的这种独创方法也应予以肯定,使学生产生满足要求感,使其在今后能去独创思考。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这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H.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600字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论述了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国数学家文森•拉弗格16岁时曾以中幼儿的身份参加过北京举行的第31届国际中幼儿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我们国家代表队也有5名人获金牌。10年之后,文森•拉弗格成为誉满全球的数学家,而当时与他一同获金牌的中国幼儿又有几个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呢?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很尴尬的疑问,但要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1世纪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通过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
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教法。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 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也许有人会说数学需要什么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这个结果是等于5,然而3加2等于5的问题情景为幼儿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条件。面临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不仅要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发挥的表现。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儿智力活动方式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幼儿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吸纳知识,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幼儿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幼儿既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相应的训练。所以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
(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
(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
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应逐渐培养幼儿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另外,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一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
五、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幼儿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发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和空间形式,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对幼儿理解各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大有裨益。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空,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四)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种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这是因为:探索的过程有种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学习用自然物测量”。过去的教法是让幼儿都用一样的测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的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量一量,发现它他一样多;还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亲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后再比较它们的多少。
这们做不仅使幼儿学习了测量,还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渗透了守恒的概念。同时,在这创造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发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实践证明,在数学这个领域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是可行的,它不仅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的概念,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3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同时也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 海纳特指出的“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因为教师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所以我们只有先使自己富于创造精神,在教育中不断有新设想、新追求、新探索,才能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I. 幼儿教师如何体现职业的创造性
教师是幼儿园的启发者、环境的创设者,教师没有创新思维,孩子的创造力就会受到很多的抑制, 说深一点,直接关系到幼儿园健全人格的建构,所以教师拥有创新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创新培养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教育是份良心活,个人建议培养孩子不是仅靠个人材质,要么孩子会随着老师的参差不齐而耽误终身,重要的是幼儿园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可让孩子“自然”的成长。 我们需要从下面几方面来理解教师的创造性,他们的劳动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 灵 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 成员。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秉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它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总 之,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再者,教师的劳动对象还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大的教育是 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感悟人生,从而逐渐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社会化过程。”这说明,学生并不是消极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影响 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育对象的这些特殊性必然会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情景异常复杂和多变。而且, 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特点还会愈加明显。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不仅要针对集体的特点(共性特点)进行教育,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个性特点)进行教育。通俗地说, 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一刀切”、“一锅煮”,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 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一句句“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只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当时,南开中学之所以被推为“巨擘”, 正是因为她不强调考试成绩,而注重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南开之所以成为一代名校,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叱咤风 云的豪杰才俊。我国以往的教育则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发展,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性不足。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创新 精神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他的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教育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遵,但无死框框可套,教学有 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教育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的创造性。同样,教育有方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不同,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够 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适用的。照抄别人的或以往的经验,通常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并经常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 教师备课就是在于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加工,就向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对教材也需要再创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着教材 转,教材是“圣经”,是“惟一”,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提出课程不等于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课程的范围。这就 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或“加工”,使之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 育机智上。简单地说,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差异地重复出 现,因此,教育工作绝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和模式。――教无定法;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苏霍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 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在这种情感的交融中,教育情景往往是难以控制的,事先预设不到的情况随时 可能发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的采取恰当的措施。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能够巧妙的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或者创设新的情景把教育 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经常出现,如果教师处理得不恰当,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