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何重要意义
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七)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八)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九)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十)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十一)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十二)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提出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十三)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强调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十四)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指出党必须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政治、依法执政.强调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这些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贰』 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泱泱大国,在21世纪,我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做的非常成功,这不仅归功于国家领导人的带领,还因为我们养成了包容尊重的心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世界的多元化……我们提倡一切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政策,这也是中国的精神所在。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共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共饮着同一泓水,在一个庞大的时间之城里我们盘旋、穿行,将一个个分裂的板块,无形中连接在了一起,我们都共同的发展着。在我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三方面精神内涵,它同时也彰显着中国的责任感与力量,它既是对外,也是对内,既是对人,也是对国。
国与国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从对外开放到“一带一路”倡议,从对外援助到推动全球抗疫,中国在国际事务治理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带一路”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跨越高山深海,沟通着国与国。
一个国家的政治策略,军事裁决亦可以使多个国家受到影响,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带的不仅是中国一个国家,更多的是使周边地区得到共同发展。当下,疫情席卷全球,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学会防护措施。
各国只有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创造发展机遇,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繁荣的未来。
『叁』 如何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党的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对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都进行了充分的阐明。这种阐明既是政治宣示,又是庄严承诺;既是思想动员,又是战略部署;既是理论申明,又是行动指南,为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一是充分阐明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根本性的、关键性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条件。因此,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地位和作用的阐发和论述,就是要求强国必先强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党发挥凝聚和引领作用,中华民族就会是一盘散沙,不可能实现其伟大复兴。
二是充分阐明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崇高而永恒的宗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当好人民公仆。
三是充分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叮嘱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有其阶级的使命,即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奋力实现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又有其民族的使命,即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解放、谋富强、谋复兴。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可以说,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确切表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应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伟大梦想,承担历史使命,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梦想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四是充分阐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卓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钢铁意志狠抓党风党纪,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着力强党性。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正党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风更加纯正。着力挺党纪。严明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纪律挺在前面,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五是充分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对党内生活的干扰,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对党内生活的破坏,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依然存在。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现象,还都未得到根除。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而严峻的。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六是充分阐明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些表述给我们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面貌,我们要建设的就是这样的党。显然,这样的党,也只有这样的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七是充分阐明了新时代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可以说,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有效路径。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打牢思想建设的根基。要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努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
八是充分阐明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作者:马建辉
来源:《中华魂》2018年第01期
『肆』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
发展才是硬道理。
『伍』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丽中国
明晰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当仁不让的选择。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和绿色经济,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建设绿色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激励保障,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制度的护航。在产业方面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行最严格的环保考核问责制度,对环保执行不力的领导班子进行严肃问责;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制度是行为的保障,应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用法律武器来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陆』 科学决策推动执行学习创新团队建设怎么科学科学决策推动执行学习创新团队建设怎么写
1、取长补短,发挥下属优势。(要知道团队方向性的问题)2、建立完善框架、清晰完整3、团队内部能够合理反映信息与问题(逐级汇报)4、成员尽可能多付出,管理者公平给予平台。5、共同的志向6、好的领路人7、集体荣誉感,共同创造。8、创造和谐氛围。9、建立健康合作格局。10、共同的竞争对手
『柒』 关于"共同创造小康的标语"
1、决胜小康 加速赶超
2、全面达小康 建设新句容
3、同心奔小康 共享新生活
4、全面达小康 实现新提升专
5、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美好句容
6、推动科学发展 共建小康社会
7、全面小康建属设有你有我也有他
8、让更多百姓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9、共创小康新生活 共建和谐新句容
10、了解小康 参与小康 感知小康 认可小康
11、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 一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12、以人为本 富民优先 共建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
13、村村行动 户户知晓 人人参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14、建设不含水分 群众认可 百姓得实惠的全面小康社会
『捌』 中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
1、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
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坚定捍卫《宪章》的精神,始终坚定支持联合国的作用,始终坚定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公平正义、弘扬《宪章》精神、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新理念,同时结合当今世界时代潮流和实际需要,提倡进一步丰富《联合国宪章》内涵、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2、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
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中国承担着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国际责任,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制度改革进程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外交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倡导全球治理新理念。
中国积极为创新全球治理理念贡献中国智慧。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决定了中国完全可以为全球治理理念创新贡献更多智慧。
4、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宏大构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外交思想,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5、以合作共赢为现实途径。
我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秉持公平正义,大力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提出新理念、贡献新智慧,推进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玖』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什么建设为重点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信息来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实现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1、在发达国家主导的既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我国总体上仍处于科技含量与增加值较低的环节,真正成为全球性企业的本土跨国企业数量还比较少。
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在基础设施、电力、工程装备、电信等行业积累了强大的产能、技术与经验。当前,随着欧美发达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全球价值链正在经历重大调整。
3、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企业可更好利用全球资源,进一步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9)推动建设共同创造扩展阅读
“一带一路”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丰富、发展与完善,但其初衷与原则却始终如一。这是认知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点与关键。
一、“一带一路”是开放性、包容性区域合作倡议,而非排他性、封闭性的中国“小圈子”。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中国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发现机遇、抓住用好机遇、主动创造机遇,才能实现国家的奋斗目标。“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
2.正是基于这种认知与愿景,“一带一路”以开放为导向,冀望通过加强交通、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以此来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
3.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合作性倡议。可以说,“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区域性经济倡议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一带一路”是务实合作平台,而非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
1.“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成为人类共有的历史财富,“一带一路”就是秉承这一精神与原则提出的现时代重要倡议。通过加强相关国家间的全方位多层面交流合作,充分发掘与发挥各国的发展潜力与比较优势,彼此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区域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在这一机制中,各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因此,“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具有平等性、和平性特征。平等是中国所坚持的重要国际准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才能是持久的合作,也才会是互利的合作。“一带一路”平等包容的合作特征为其推进减轻了阻力,提升了共建效率,有助于国际合作真正“落地生根”。
3.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和地区环境,和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属性,也是保障其顺利推进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些就决定了“一带一路”不应该也不可能沦为大国政治较量的工具,更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