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必要环节。
这种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象(艺术形象),也包括主体(欣赏者)。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包括了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心理活动。
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所产生的愉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 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
艺术本身的的美不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着艺术家的心灵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赏者面对一件精美艺术品的“拍案叫绝”,既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肯定,也是对欣赏者自身审美能力的肯定。
② 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尽管艺术形象规定了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倾向和范围,但欣赏者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感受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蕴;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诱导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驰骋想象,深化情感体验,使艺术形象的生命在欣赏活动中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仿佛欣赏者与艺术家在一起共同创造;由于欣赏者的想象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甚至可以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体验人生。
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
① 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首先要有艺术形象,要有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的美。(大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欣赏)
② 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接受
艺术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着艺术家的感情。
2. 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
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必然不会也不能将他的所见所想面面俱到地表现出来,他会专尽可能地用有限属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高度凝练概括地传达出他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留下一定的空白交由欣赏者来进行完形填空,这就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需要欣赏者利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想象来填补作品,从而进行再创造。
欣赏者是具有主体性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知识构架、民族阶级都是不同的,因此会有“诗无达诂”的情况。而人又是历史的,历史是发展的,尽管要尽可能地还原创作艺术作品的那个时代的眼光,但每个欣赏者必定会多少带有他所处时代、民族的烙印,以他的时代的“偏见”来看待作品。如此,艺术作品在每个时代不同的人眼中都会是一个不同的作品,艺术作品是会被不断进行再创造的。
3. 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像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特点:1,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它是由具体的艺术形象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
2,艺术鉴赏是主体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不断深入的心理过程
4. 为什么说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1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回动。通过艺术创造意识答对自然现实的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人类在一个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寻求自身的价值,并在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其本质力量。2一方面,艺术创作不仅生产了艺术品,同时也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另一方面,欣赏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之创造,同时,反过来,欣赏者的需求、趣味、消费能力也构成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艺术价值圈。3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凭借着艺术创作的产品而创造性地展开;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活动的成果也就借助于欣赏活动而存在,而延伸,实现它的生命力。4艺术欣赏的创造性首先是凭借艺术作品而生发,所以被称之为“再创造”;其次,也表现在艺术欣赏这种再度创造的程序和艺术创作本身的创造程序是相对应又相背反的。
5. 艺术欣赏作业答案
1、体会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含义,谈谈你对“再创造”的理解。
答:所谓“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一)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二)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三)讲创造的特性:①艺术欣赏的“再创造”首先表现在想象性,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劳动的结果,欣赏者以此为欣赏对象利用自己的审美感官,通过体验等欣赏行为,把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创造性呈现出来,同时还可以改变、再构建作品原有的形象.②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还表现再欣赏者的个体差异性上,这一特征正是艺术想象性的必然结果。艺术欣赏的过程是我们感知形象、想象形象、再造形象的结果,每个审美欣赏者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对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③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还表现在欣赏者艺术爱好的多样性。不同的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和审美经验不同,在欣赏中表现出来的爱好的差异。同时在历史发展中还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当然艺术欣赏无论有多大的创造性,都离不开艺术创作本身这一客体。
2、艺术欣赏于艺术批评的相互关系怎样,怎样正确理解艺术批评?
答: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性活动的过程,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的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虽然也有个性,但它应是客观、具有普遍性的,是以后总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
3、这样理解建筑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相比较,空间构图是其独有的艺术语言。
答:建筑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同属造型艺术。面、体形、体量等艺术语言均可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中遇到。而空间构图则是建筑独有的艺术语言,建筑有中空空间、四面墙壁、地面、天花板围成空间,或许多建筑组成庭院、广场,空间具有巨大情绪感染力,如宽阔、高大而明亮的大厅,令心情开朗、晋升振奋等;巧妙地处理空间的大小、方向、开敞、封闭、明亮、幽暗,会使建筑艺术显出连续性的空间感受,如高墙四周的小广场给人以威慑。中外建筑都有许多空间构图的范例:如西藏喇嘛教庙宇利用大、宽、低矮、黑暗的大厅制造宗教神秘感,甚至给人以恐怖感;如西方哥特式教堂,高、长但窄,会使人感到上帝崇高和人自身的渺小。
4、对比欧洲园林艺术,谈中国园林独特的自然美与人文美。P28
答:欧洲园林为“几何式”,构图布局均衡匀称、井然有序、崇尚人工美、重视人改造自然的观念。中国园林则为“自然式”,崇尚自然、诗情画意、多彩景异,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美:①利用自然美。用水池、假山、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环境;讲究亭、台、楼、阁、廊、树建筑形式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②采用楹联、匾额、碑刻、书画题记等,营造文化氛围。③含蓄深沉、平易精微,风景美、艺术美、文化美融为一体。可见中国园林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美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
6. 举例论述艺术鉴赏具有再创造性的原因和含义
我说的是艺术鉴赏具有再创性的原因和含义。例如我们国家的德云社之类的文艺团体。
7. 怎样理解艺术接受的差异性,怎样理解艺术接受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力
每个人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的想象力也就不一样,我觉得可以这样了解差异性;再创造性,就是当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因为我们自己和现实及与他人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活力。
8. 教育是一种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你怎么看这个观
教育是一种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你怎么看这个观,很正确的这个观点。
9. 为什说文学接受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
文学接受与传统文艺学中"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它包括着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基本涵义与特征。但是,文学鉴赏是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的,而文学接受则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跃起来的接受美学相联系,主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由于他们的理论背景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作品与读者关系时侧重点也产生差异。接受美学作为理论的一个派别,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特点,作品离开读者主观的参与、评价与创造,其意义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文学接受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识字只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他们构成了一个读者必须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的语文教育训练的结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文学接受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同时,文学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因此,文学接受者面对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复合物。他作为主体,要与对象形成响应关系并进入对话状态,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文学接受者应当拥有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具体到文学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学兴趣和一定的文学知识,相应地养成文学阅读习惯并不断积累文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接受者应该按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审美对象。
10. 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又称抄艺术欣袭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收、接纳、扬弃。
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
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