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知道酱豆腐(腐乳)的历史
豆腐(腐乳)的历史:
豆腐的历史从古串今,多年来一直扮演着平民化价格、贵族绒有享受的盘中飧角色,是穷人、是帝王、更是所有中国人熟悉的食品。人人都品味过豆腐,因此其之出生年代,绝对值得让我们一探究竟。
豆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多人认为这是从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所开始。人称淮南王的刘安,母亲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了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而这也正是豆腐最初雏形的形成。由于刘安是位炼丹家,因此当豆腐雏形产生后,他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之后,终于发现石膏或盐类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调十分可口,从此豆腐也就在民间开始流传。
而一些文献也都出现过刘安的名衔,为豆腐的起源提供了些许有力的背书。南宋朱熹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说"世传豆腐本淮南王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豆腐》时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叶子奇《草本子·杂制篇》说:"豆腐,淮南王刘安所作。"明苏雪溪平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quot;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道:"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方士之术也。"清初高士奇在《天禄识馀》中也有"豆腐,淮南王刘安造,又名黎祁"的记载。
而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唐代以前的书籍都未出现过"豆腐"一词,但在1960年河南密县发掘的打虎亭一号汉墓中所发现的大面积画像就有豆腐作坊图的石刻,而墓的主人正是东汉末期,为汉代已有豆腐的生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随着时代的不同,豆腐之名亦有多次的更换。古语称大豆为菽,因此在"尔雅"中称豆腐为戎菽;陆游的《建南诗稿》称豆腐为"黎祁",在《邻曲》中自注云:"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而由于'腐'字本有"腐烂、腐朽或腐败"的意思,因此古人多尽可能的将'腐'避免,而有了"来其"、"甘旨"、"无骨肉"等许多别名。据明人王志坚《表异录》、清人《坚瓠集·豆腐》褚人获所载,相传元司业孙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遂改名"菽乳"。而《清异录》中有"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的记载,而这或许与豆腐在过去是肉品的廉价代替品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也有一个关于豆腐起源的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家三口,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她饮用,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当婆婆前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她满心喜悦的要舀装时,院子里竟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整锅刚烧好的豆浆往灶边的坛子倒,出门迎接一看才知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又喜孜孜的拉着丈夫要进屋喝豆浆,哪知打开坛盖一看,豆浆竟成了雪白的凝固剂;原来坛子以前泡过酸菜,里面还有些酸汤底,因此豆浆倒进去便凝固了,小夫妻俩勉强一尝居然发现这凝固的豆浆味道不错、质嫩味美,于是为他取名?quot;逗夫",而豆腐也由此而来。估不论豆腐是由这儿开始,或由刘安所创,我们都仍应感谢祖先过往的智慧造就了今日此种富含营养的食品。
豆腐制作技术的外传始于唐朝。在唐朝时,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饮食、宗教、服装等各方面都有交流,而豆腐和酿造食品的制作技术,也随唐代赴日高僧--鉴真之随行人员流传到日本,日本的文献中,"豆腐"文字的出现比起中国约晚了五百年。在1963年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奈良参加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时,有许多日本豆腐的制品行业参加这个盛会,原因是他们认定中国的鉴真和尚正是日本豆腐业的祖师。现代,豆腐类在日本的料理领域中,其功力之深、运用广泛、吃食之众,几乎要与象征大和民族饮食文化的剌身--生鱼片和寿司是等量齐观了。
细嫩柔软、洁白如玉、营养丰富、风味清淡、物美价廉的豆腐早在世界各地逐步奠下了根基,在亚洲人民的家庭菜单上,也已占据一席重要地位,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更是少不了豆腐;二千年前的智慧造就了今日这享有大自然充足养分,极富蛋白质的东方食品,其之清淡滋味纵不如其他的浓烈风味香浓,但直至今日又还有谁能完全抗拒这吸取众长、集聚美味的人间珍品?
⑵ 豆腐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汉中时期就有了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汉中街上有个四十多岁的妇女,人称王婆。这个老婆子年轻时死下丈夫,又没有儿女,孤苦一人,靠自己做点小生意过活。她每天买些黄豆磨豆浆,把豆浆摆到门口卖,把豆渣留给自己吃,挣挣扎扎地维持着苦日子。当时汉中卖豆浆的还只有她一家,她的豆浆磨得细,煮得浓,人人都爱喝,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下出了名。
王婆隔壁住了个佘员外。这个佘员外是个见钱眼开的大财迷,他见王婆卖豆浆生意满好,就红了眼,也想插手赚大钱。于是他雇了几个伙计专门给他作豆浆卖,为了挤垮王婆的生意,行时豆浆还比王婆卖的便宜。王婆是小本经营,咋能竞争得过余员外呢?因之她的生意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她做下的豆浆常常卖不出去,剩下不少豆浆,她怕放的时间长了发酵变味,心卫很着急。她出于无奈,就在变味的豆浆里放点盐,每天自己喝上三顿充饥。
有天王婆在豆浆里把盐放的稍多了一点,忽然发现豆浆在慢慢地起着变化,成了脑状的东西。她尝了尝,怪好吃。这就是最早出现的豆腐脑。 (直到现在河北地区的盐卤还一直被用来点豆浆哩!)从此以后王婆就改卖豆腐脑了。那个佘员外见王婆卖豆浆的生意被他挤垮了,就在作豆浆时多加水,卖豆浆时高要价,企图赚大钱。谁知人们见王婆新做出来的豆腐脑比他做的淡豆浆好吃得多,就爱到王婆那里去吃豆腐脑,而不爱到他那里去喝淡豆浆。王婆的生意又一天天兴隆起来,而佘员外的生意却冷冷清清,无人上门。佘员外一气之下,把王婆抓到家里:追问她作豆腐脑的秘密。王婆想,作豆腐脑的方法不需要保密,多让人们吃些豆腐脑有啥不好,就把做的方法告诉了佘员外。余员外又卖开了豆腐脑,又挤垮了王婆的生意。
王婆做的豆腐脑卖不出去,生活越来越困难,几乎无法维持了。她怕剩下的豆腐脑放坏了,就用布把豆腐脑一块一块地包起来,滤去了水,干放在那里,每天自己饿了就吃上一些。由于剩下的豆腐脑太多,她吃着吃着,有几块已经发霉长毛了。她想,放的时间长了恐怕要变坏,不如再加些盐,索性再拿些辣面、香料、生姜、大蒜拌在里面当菜吃。经过这样制作以后,这些放干了的豆腐脑更好吃了。她还给这种食品起了个别致的名字---“豆腐乳”。以后王婆就改作起卖豆腐乳的生意来。由于豆腐乳好吃,前来学做豆腐乳的人很多,这样做豆腐乳的方法越传越远,所以现在各地无论城乡都有做豆腐乳和卖豆腐乳的人。
⑶ 乳腐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魏代古籍中,就有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到了明代我国就大量加工腐乳,而今腐乳已成长为具现代化工艺的发酵食品。
腐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为我国特有的发酵制品之一。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时期的古书上就有“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之说。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清代李化楠的《醒园录》中已经详细地记述了豆腐乳的制法。著名的绍兴腐乳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就已经远销东南亚各国,声誉仅次于绍兴酒。
⑷ 豆腐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呀
汉中时期就有了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汉中街上有个四十多岁的妇女,人称王婆。这个老婆子年轻时死下丈夫,又没有儿女,孤苦一人,靠自己做点小生意过活。她每天买些黄豆磨豆浆,把豆浆摆到门口卖,把豆渣留给自己吃,挣挣扎扎地维持着苦日子。当时汉中卖豆浆的还只有她一家,她的豆浆磨得细,煮得浓,人人都爱喝,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下出了名。 王婆隔壁住了个佘员外。这个佘员外是个见钱眼开的大财迷,他见王婆卖豆浆生意满好,就红了眼,也想插手赚大钱。于是他雇了几个伙计专门给他作豆浆卖,为了挤垮王婆的生意,行时豆浆还比王婆卖的便宜。王婆是小本经营,咋能竞争得过余员外呢?因之她的生意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她做下的豆浆常常卖不出去,剩下不少豆浆,她怕放的时间长了发酵变味,心卫很着急。她出于无奈,就在变味的豆浆里放点盐,每天自己喝上三顿充饥。 有天王婆在豆浆里把盐放的稍多了一点,忽然发现豆浆在慢慢地起着变化,成了脑状的东西。她尝了尝,怪好吃。这就是最早出现的豆腐脑。 (直到现在河北地区的盐卤还一直被用来点豆浆哩!)从此以后王婆就改卖豆腐脑了。那个佘员外见王婆卖豆浆的生意被他挤垮了,就在作豆浆时多加水,卖豆浆时高要价,企图赚大钱。谁知人们见王婆新做出来的豆腐脑比他做的淡豆浆好吃得多,就爱到王婆那里去吃豆腐脑,而不爱到他那里去喝淡豆浆。王婆的生意又一天天兴隆起来,而佘员外的生意却冷冷清清,无人上门。佘员外一气之下,把王婆抓到家里:追问她作豆腐脑的秘密。王婆想,作豆腐脑的方法不需要保密,多让人们吃些豆腐脑有啥不好,就把做的方法告诉了佘员外。余员外又卖开了豆腐脑,又挤垮了王婆的生意。 王婆做的豆腐脑卖不出去,生活越来越困难,几乎无法维持了。她怕剩下的豆腐脑放坏了,就用布把豆腐脑一块一块地包起来,滤去了水,干放在那里,每天自己饿了就吃上一些。由于剩下的豆腐脑太多,她吃着吃着,有几块已经发霉长毛了。她想,放的时间长了恐怕要变坏,不如再加些盐,索性再拿些辣面、香料、生姜、大蒜拌在里面当菜吃。经过这样制作以后,这些放干了的豆腐脑更好吃了。她还给这种食品起了个别致的名字---“豆腐乳”。以后王婆就改作起卖豆腐乳的生意来。由于豆腐乳好吃,前来学做豆腐乳的人很多,这样做豆腐乳的方法越传越远,所以现在各地无论城乡都有做豆腐乳和卖豆腐乳的人。
⑸ 腐乳是谁发明的
最多人认为这是从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所开始。人称淮南王的刘安,母亲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了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而这也正是豆腐最初雏形的形成。由于刘安是位炼丹家,因此当豆腐雏形产生后,他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之后,终于发现石膏或盐类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调十分可口,从此豆腐也就在民间开始流传。
⑹ 豆腐是谁发明的
豆腐的发明者
“中国是豆腐的‘师傅之国’”。“豆腐丰富了人们的营养,这是对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贡献”。提起中国的豆腐来,日本人总是怀着敬佩的心情竭力赞扬。
1963年,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到日本奈良参加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日本许多从事豆制品业的头面人物也参加了。据说,他们之所以参加纪念活动,是为了感谢鉴真东渡时把豆腐的制法带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参加者手里都提着装满各种豆制品的布袋,布袋上还写着“唐传豆腐干,淮南堂制”字样。
淮南堂是我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人——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么会发明豆腐呢?原来刘安讲求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制出了鲜美的豆腐,并把他献给刘安享用。刘安一尝,果然好吃,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的发明权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传说刘安后来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刘安庙,“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参考资料:http://cqdhz.online.cq.cn/P0000090.aspx?IID=N000002900007502&OID=N0000029
⑺ 豆腐乳的起源
“腐乳”,在斋食里又称为“佛予”。起源于唐代的益阳。
唐朝元和年间,坐落在益阳会龙山下的白鹿寺,是唐宪宗敕建的中国名寺之一。寺内有位高僧,名广慧禅师。
有一日,广慧禅师在斋堂用膳之后,剩下几块豆腐没有吃完,想留着下一顿再吃,就放进碗柜里,自己出寺化缘去了。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两个来月。等他回寺后,打开碗柜门一看,那几块豆腐上已长出了毛绒绒的白霉。用筷子轻轻一点,很柔嫩细软,并散发着一股香气。再把沾在筷子上的一点点往口舌上一尝,感觉味道透鲜的,只是没有咸味。于是,他用少许食盐泡制成盐水,再用筷子夹一点霉豆腐,放进盐水里蘸一下,再尝,这下感觉是鲜味有了,咸味也有了,很是美味。
膳房和尚想道:“我来照着这个方法重新做一次,做出来给我们寺里人当菜吃,免去结冰天不好入菜园摘菜的困难。”他向广慧禅师反复询问后,就自己开始做起来。两个月后,果真也做出了这种发酵的美食。
寺里的和尚禅师们对这通过发酵长满绒毛的豆腐,认为是佛的给予,称其为“佛予”。民间顺称之为腐乳。
在楚地,腐虎谐音,虎猫同意,为避讳,慢慢改称猫乳、猫鱼,因此,在湖南益阳、长沙一带,习惯称为猫鱼。
腐乳的制作方法在白鹿寺代代相传,目前已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⑻ 臭豆腐谁发明的
王致和发明的。
属于豆腐乳的一种。颜色呈青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原是个文人,多次进京赶考不中,改为以制豆腐为生,并创制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8)豆腐乳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制作臭豆腐的方法:
1、制豆腐
将黄豆用水泡发,泡好后用清水洗净,换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与稀糊同样多的温水拌匀,装入布袋内,用力把浆汁挤出,再在豆渣内对入沸水拌匀后再挤,如此连续豆渣不沾手。
豆浆已挤完时,撇去泡沫,将浆汁入锅用大火烧开,倒入缸内,加进石膏汁,边加边用木棍搅动,约搅15~20转后,可滴上少许水,约过20min后即成为豆腐脑。将豆腐脑舀入木盒内,盖上木板,压上重石块,压去水分,即成豆腐。
2、做卤水
以用豆豉2.5kg为标准计算,须加清水15kg烧开,过滤后,在汁水内加碱1500g浸泡半个月左右,每天搅动1次,发酵后即成卤水
3、成品
将豆腐放入卤水内浸泡,春、秋季约需3-5个小时,夏季约浸泡2小时左右,冬季约需6-10个小时,泡好后取出,用冷开水略洗,沥干水分。成品即完成臭豆腐的制作。
⑼ 腐乳和豆豉是谁发明的
豆腐(腐乳)的历史: 豆腐的历史从古串今,多年来一直扮演着平民化价格、贵族绒有享受的盘中飧角色,是穷人、是帝王、更是所有中国人熟悉的食品。人人都品味过豆腐,因此其之出生年代,绝对值得让我们一探究竟。 豆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多人认为这是从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所开始。人称淮南王的刘安,母亲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了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而这也正是豆腐最初雏形的形成。由于刘安是位炼丹家,因此当豆腐雏形产生后,他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之后,终于发现石膏或盐类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调十分可口,从此豆腐也就在民间开始流传。 而一些文献也都出现过刘安的名衔,为豆腐的起源提供了些许有力的背书。南宋朱熹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说"世传豆腐本淮南王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豆腐》时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叶子奇《草本子·杂制篇》说:"豆腐,淮南王刘安所作。"明苏雪溪平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quot;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道:"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方士之术也。"清初高士奇在《天禄识馀》中也有"豆腐,淮南王刘安造,又名黎祁"的记载。 而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唐代以前的书籍都未出现过"豆腐"一词,但在1960年河南密县发掘的打虎亭一号汉墓中所发现的大面积画像就有豆腐作坊图的石刻,而墓的主人正是东汉末期,为汉代已有豆腐的生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随着时代的不同,豆腐之名亦有多次的更换。古语称大豆为菽,因此在"尔雅"中称豆腐为戎菽;陆游的《建南诗稿》称豆腐为"黎祁",在《邻曲》中自注云:"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而由于'腐'字本有"腐烂、腐朽或腐败"的意思,因此古人多尽可能的将'腐'避免,而有了"来其"、"甘旨"、"无骨肉"等许多别名。据明人王志坚《表异录》、清人《坚瓠集·豆腐》褚人获所载,相传元司业孙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遂改名"菽乳"。而《清异录》中有"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的记载,而这或许与豆腐在过去是肉品的廉价代替品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也有一个关于豆腐起源的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家三口,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她饮用,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当婆婆前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她满心喜悦的要舀装时,院子里竟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整锅刚烧好的豆浆往灶边的坛子倒,出门迎接一看才知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又喜孜孜的拉着丈夫要进屋喝豆浆,哪知打开坛盖一看,豆浆竟成了雪白的凝固剂;原来坛子以前泡过酸菜,里面还有些酸汤底,因此豆浆倒进去便凝固了,小夫妻俩勉强一尝居然发现这凝固的豆浆味道不错、质嫩味美,于是为他取名?quot;逗夫",而豆腐也由此而来。估不论豆腐是由这儿开始,或由刘安所创,我们都仍应感谢祖先过往的智慧造就了今日此种富含营养的食品。 豆腐制作技术的外传始于唐朝。在唐朝时,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饮食、宗教、服装等各方面都有交流,而豆腐和酿造食品的制作技术,也随唐代赴日高僧--鉴真之随行人员流传到日本,日本的文献中,"豆腐"文字的出现比起中国约晚了五百年。在1963年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奈良参加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时,有许多日本豆腐的制品行业参加这个盛会,原因是他们认定中国的鉴真和尚正是日本豆腐业的祖师。现代,豆腐类在日本的料理领域中,其功力之深、运用广泛、吃食之众,几乎要与象征大和民族饮食文化的剌身--生鱼片和寿司是等量齐观了。 细嫩柔软、洁白如玉、营养丰富、风味清淡、物美价廉的豆腐早在世界各地逐步奠下了根基,在亚洲人民的家庭菜单上,也已占据一席重要地位,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更是少不了豆腐;二千年前的智慧造就了今日这享有大自然充足养分,极富蛋白质的东方食品,其之清淡滋味纵不如其他的浓烈风味香浓,但直至今日又还有谁能完全抗拒这吸取众长、集聚美味的人间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