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创新教育学什么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主要内容大致包括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学习教育、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等内容
『贰』 创造教育的构想
(1)创造教育前提:人地位的提升。
教育是创造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我们过去的教育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手段、以考分定终身,学生(人)是没有地位的,或者说是没有充分地位的。
首先,要发现人的价值。就是要肯定与维护人(学生)应有的地位、作用与尊严。懂得学生不是动物、机器,而是有自己思想、观念的活生生的人。这个人是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巨大力量,并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理解,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要重视人的个性。个性即是人生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它是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征的综合。个性是人的主观能动反映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最富有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新能力。创造教育必须要重视人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
(2)创造教育目标:创造素质的培养。
创造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并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总之,创造教育关注的中心是创造素质,这种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统治作用和最大的时代适宜性。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
创造性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存动力机构。包括创造人格、创造个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创造品质是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品德教育课程应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培养创造品质或创造人格作为重要内容。
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变通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两个根本特点,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技能是反映创造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造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造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良好的创造技能,包括一般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造成果的到达能力(论文写作)、表现能力(艺术创作)和物化能力(创造设想物化为模型和产品)。创造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样,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
总之,创造性的品格和人生态度,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从事创造活动的技能,这三者便是创造教育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3)创造教育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刚出生时的差别是不大的,连哭声也几乎一样。但几经沧桑、双鬓斑白之时,他们的能力见识、观念个性、成就命运却有天壤之别。其中差别也有赖于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实施创造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呢?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所谓“自由精神”,就是一种敢于冲破旧习惯和旧势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动反映机能的实现。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4)创造教育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知识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泰勒所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基于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智能结构的要求,创造教育中既要有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又要有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容,要从传授分科知识转到进行整体知识教育,重视拓宽知识面,尽量开阔思考的领域,培养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要追随科学发展的新动态,强调让学生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和边缘学科。另外,还要突出方法论的内容,普及创造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教育方法。
我们应该根据人脑生长发育的特点,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在创造性的启蒙时期(3~9岁)以发现教育为主,重点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创造性的培养期(9~22岁)要注意强化脑的功能,提倡教师、学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提问题、多想问题的习惯。在创造性的结实期(22~28岁)要深入钻研问题,广泛接触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
总之,一方面教师要启发性地“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另一方面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树立起批判意识,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进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为提高创造力奠定基础。
(6)创造教育途径。
首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开发学生爱学、乐学天地的同时,开发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将学习过程从“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讨——创造”。不但教给学生各门课程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必须退隐为“导演”,把活跃在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因而,创造教育的许多成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为此,要实施创造教育,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卸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学校应当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辩论大赛;此外,读课外书、做读书卡、练书法、弹琴、画画、做家务劳动等应成为学生的必做作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第三是社会活动。实施创造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如果社会能给创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种报刊举办的各种智力竞赛活动,就激起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兴趣,出现了许多新的创造,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学生的许多时间并不都是生活在学校,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时时生活在社会的群体中。如果让他们接触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为社会实际需要解决了一些困难,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创造考核制度。
我们的考核制度以往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教育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要把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
学生应当树立“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是21世纪的好学生”的观念,教师和学校应树立“如果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失误”的观念。学生把培养创造素质作为自己的追求,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把培养创造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中国的教育就能与世界的教育接轨。
『叁』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与真善美的人
『肆』 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复 60 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制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 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 250 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
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 20 世纪 30 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 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 1968 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 80 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 1982 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伍』 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创造教育是以开发智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教育。
『陆』 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
1.给孩子提供尽情探索的环境
在保证孩子身体安全的情况下,不要给孩子设置太多的限制,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时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家长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想象和创造的事物,如:刮纸、蜡笔和各种玩具,这些都是能够有效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材料,家长应当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能够尽情发挥、尽情探索的环境。
2.当孩子问为什么时,要先听他的想法
孩子都喜欢问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很好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的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耐心的解决孩子的问题。事实上,家长应当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样孩子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再思考一遍,形成逻辑,再变成语言说出来。在这样的流程中,孩子没有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针对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对培养创造力十分有效。
3.重视孩子的逻辑,不要用成人的思路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思维没有收到太多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孩子在思考问题时也是天马行空的。面对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家长应当尽可能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多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引导孩子做出实际行动,将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强行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逻辑灌输给孩子,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孩子做了错事要先问问原因
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也就会犯下更多的错误。如果孩子拿着好好地玩具车,但是把玩具车拆了。家长先不要训斥孩子,而是要问问孩子为什么要拆掉汽车,拆掉之后有没有什么想法。只有尝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才能够避免孩子的创造力受到阻挡,更好的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5.如果孩子创作了什么,不要随意评价
当孩子制作了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或者画了一幅四不像的画时,家长不要试图用成人的眼光理解这是什么东西,也不要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东西,这个东西没有用,没有人这样画画等等。要知道,孩子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尝试,在慢慢的创作中,孩子会获得丰富的经验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带来积极的作用。
『柒』 什么是创客教育
答: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本义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也就是STEAM教育,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7)创造教育什么扩展阅读
1.创客之于中国——“从0到1”,国家的发展呼吁“创客文化”的落地
美国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在《从0到1》总结道,“从0到1”是创新,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是质变,是创新。“从1到100”解决的是从有到多的问题,是量变,是复制和模仿。回顾我们的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从1到100”,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从0到1”则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当前,中国已进入到世界大国的行列,引领世界的发展重任对我们提出了创新的迫切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的“创客”应运而生。由此可见,中国的未来呼吁“创客文化”,只有它的真正落地,才能不断滋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根,为人类缔造新的文明奇迹。
2.创客之于教育——中国的人才培养需要“创客精神”
当国家的发展历程清晰的映射到教育中,我们发现,由于创新培养的缺失,目前的教育已逐渐满足不了当今世界对人才的需要。中国的教育,高分低能、死记硬背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则普遍较弱。传统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过程性教育、体验式教育、创新性教育却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将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的思维浪潮,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和挑战的时代,一个人人创客的时代。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勇于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忠于理想,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乐于分享,“创客”是趋势更是信仰,中国的人才培养需要“创客精神”。
3.创客之于学校——学校创客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场所
通过学校创客空间建设,可对学校原有的实验室、数字探究室、实训室、科技馆、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等零星的、碎片化的创新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创新教育,可以有效拓宽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是对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
『捌』 给孩子创造最理想的教育是什么
梦幻丶446,您好!
您的提问非常好!确实,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方法,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看了以下分析和推荐的网站视频资料,相信您就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了。
由于在现时的社会大环境、应试教育模式和接收西方开放式教育等重重因素影响下,我们的孩子就像生活在一个大染缸里一样,很容易就被染污了,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气,例如娇横任性、叛逆不听话、不诚实、上网成瘾、打架、厌学、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等问题,尤其是处于幼儿及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情况更为严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正孩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由这些观念导致的各种错误行为。虽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有的人采取虎妈狼爸式的教育,还说是“赢在起跑线上”,人的一生其实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过程,即使赢了起跑线,能跑多远、坚持多久、谁笑到最后还是未知之数,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而个别人所谓虎妈教育的事例无论他们成功与否,都不值得崇拜、学习模仿、甚至广泛推广,这样教育会给绝大多数孩子造成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不堪回首的童年就是这样导致的!如果打孩子进行体罚教育,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将来会报复到年老的父母和孙子那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暴力方式的教育害人不浅啊!相反,反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显得重要。想要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好兴趣和习惯,建议您赶快让孩子喜欢上《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多读一定能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启发孩子的智慧)。您看,这真是一部“大孝经”、一位最好的家教老师!写得多好!琅琅上口,易读易教,网上还有很多视频故事教学素材,有多个版本适合各阶段孩子观看。作为父母,只要您愿意多些鼓励孩子和您一起观看(这个很重要,您喜欢看能带动他的兴趣一起看,孩子天生好奇、易受他人影响),一定能让您的孩子喜欢上她,如果能在现实生活当中努力去做、尽量落实里面的教诲,何愁不能教育好孩子呢?
同时,您的提问涉及到广大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和渴望解决的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行为语言和学习成绩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的正确教育引导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诚挚推荐各位家长和孩子们观看陈大惠老师策划监制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论坛系列纪录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又名《弟子规说明书》),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关于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免费网络资源,能在快乐和感恩的氛围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长学习进步,认识灾难事故因何发生,能做到趋吉避凶,真实不虚!能针对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是一剂治疗良方!当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也是我们做家长长辈学习的有力教材,的确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经典节目!这个节目里有许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讨解决孩子教育的种种方法,真是我们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对一的家教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网络资源,而且是完全免费的,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帮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现没有恒心、悭贪、叛逆不听话、上网成瘾、早恋、依赖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是能从某个简单方法或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教育改正过来,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小孩,而是需要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家庭教育,从根本处下手才能治标又治本。这部片里面有很多专家、老师、家长亲身说法、以其独特的心得体会向大众汇报,启示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从小接受的家教会影响小孩子的终生,从中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经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为时已晚,哎...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呀,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此,推荐各位有缘的朋友,无论看过或没看过的也好,都敬请尽量抽多些时间观看大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论坛节目: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可以在网络视频或者优酷土豆搜索播放),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和启示。
衷心祝福您!
『玖』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四种精神是:
“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9)创造教育什么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网络-《陶行知教育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