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下列属于宋元时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的有
制造指南针,火药在唐朝时就有了,造纸术更早,宋朝时航海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指南针技术的提高,宋朝时的罗盘指南针精确度很高,而之前的司南就不行
② 指出宋元时期取得的突出科技成就有哪些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沈括,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李诫在建筑学上的贡献,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及其传播(板书)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术的基础。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自隋唐出现后,到了宋朝,印刷技术日臻完善。但是,雕版费时、费工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在成都刻印《大藏经》,花费了12年时间,雕板达13万块之多。因此,用活字印刷术取代雕板印刷已成为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具体做法如下:用胶泥刻活字,火烧使之坚硬,再把一个个活字排在有松脂和蜡的铁板上,加热,使蜡熔化,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铁板上。上墨印刷。印毕,又对铁板加热,蜡熔化后取下活字,以备再用。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现代活字印刷基本工序的基础。
(1)元朝王祯发明的木活字转轮排字盘。(2)敦煌发现的元朝畏兀儿文木活字。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400年。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及传播。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了“司南”(看图)。它是由一把光滑的磁勺和刻着方位的铜盘组成,用手转动勺子,当勺子停下来时,勺把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北宋时,人们又不断地试验、探索、改进,终于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以后也能带磁,而且磁性比自然磁铁稳固,根据这个发现,制成指南针。以后又学会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了罗盘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指向的稳定性,至今这种形式的罗盘针仍流行于世界各国。北宋时由于对外贸易空前发展,于是指南针就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应用到航海业上。南宋时期,我国的海船上已普遍装有罗盘针。传播:南宋时,由阿拉伯的人传到欧洲。
3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火药在唐末时用于军事,到宋元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宋建立后,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宋加紧对武器的制作和研究,火药武器不断得到改进。到了南宋,则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管形火器,叫突火枪(看图),以巨竹为筒,内装有原始的子弹,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枪炮,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率。元朝初年,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统称为“火铳”,里面装有铁弹丸(见图元代铜火铳),铳尾有火眼,用以点放,已具备了近代火炮的基本构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人类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14世纪初,伊斯兰教国家攻打西班牙时,使用了火药武器。这时欧洲国家才开始接触到火药武器并加以制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提问: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二、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
1.北宋沈括创“十二气历”及著《梦溪笔谈》沈括是一位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被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看图)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请一位同学回答,他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哪两些方面?同学答:(1)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二)著有《梦溪笔谈》,记叙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2)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及主持通惠河的开凿。(板书)郭守敬是一位大天文学家,他创制了一部历法——《授时历》。该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差只有26秒。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也采用365.2425日为一年,但它于1582年才颁布,比《授时历》晚了300年,《授时历》共施行了 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郭守敬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领导修筑了大都到通州之间的通惠河,使运粮漕船可以驶入大都的积水潭,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
三、农学和医学(板书)1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板书)2宋朝针炙和法医学的成就(板书)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需要明确:王祯是元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学的著作。北宋针炙铜人和南宋医学著作的出现反映了宋朝医学的新发展。
四、成熟的古代建筑(板书)北宋建筑师李诫著《营造法式》(板书)北宋出现了若干部建筑学专著,其中以李诫的《营造法式》最为著名。它集中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小结归纳宋元时期高度繁荣的文化,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让我们勇于和善于汲取世界文明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创造出更灿烂辉煌的社会主义文化。
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是
1.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
③ 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最辉煌的时期。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科技精华部分所在。它犹如一个灯塔,不仅照亮了东方文明,而且引导西方人摆脱愚昧,走向近代文明。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科技为欧洲人披荆斩棘,那么欧洲人决不会从野蛮的中世纪走向近代,更不要说推翻中世纪的封建堡垒,甚至连中世纪的冷兵器骑士也无法抗衡,也不会远洋起帆为资本主义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这样后来的欧洲文明才会照亮东方和整个世界。
英国的文学家培根对中国四大发明就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三样东西,在我们的时代给世界带来了非常寻常的变化,一个在文学上,另一个在战争上,第三个是在贸易商业和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革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没有一个宗教派别,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的事业发生更持久的力量和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可起源于中国的古代金石文化和中国的印章文化的结合,后来发展成为中国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现存最早的雕版文化的印刷品,是发现与敦煌莫高窟的金刚经上面明确印刷于868年,首卷是图画,当时图画精美,文字清晰,印刷技术以相当成熟,不过后来近代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二十世纪中国再次经历了由落后到灾难,由灾难到屈辱,由屈辱到独立,由独立逐渐走向富强,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饱受了数次沧桑巨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少有,几千年的鼎盛都化为尘土,几千年的文化遭遇强辱,一个大国的衰落和沉沦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落后就会挨打,甚至会被奴役,遭受沦丧,中华几千年大的文化竟遭受如此破坏和欺辱,无不令人心痛,那些曾经的强盗竟公然成为文化的保护者无不让人愤怒。那些曾经的强盗竟然成为文化的保护者无不让人厌恶,但愿历史的悲剧不要重演,否则中华民族又会遭到再次劫难。
④ 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是哪三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
火药的应用
⑤ 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中国古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向西传到欧洲,对西欧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印刷术作为新教反对天主教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炸毁了西欧的骑士阶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西欧资产阶级开辟新航路,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客观条件.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起始远在宋代以前,但其完成和发展却在宋代.它代表着宋代自然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
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2.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对航海具有重大意义.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哥伦布的环球探索了.
3.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是中国汉族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宋的时候开始开发火药的作用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中.
宋代的科技发展对中国社会及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我国宋代重大的两项科技成是印刷术, 指南针 ,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为新航路开辟和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新知识和战胜封建统治阶级的新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近代世界的发展。
中医成绩显著.
宋元时期,隋唐两代兴起的国家对医药进行管理与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发展。
宋代的医学管理机构与教育机构是分开设立的,新设翰林医官院是管理机构,太医局则是医学教育机构,这与唐代有所不同。元代以太医院为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为教育机构,名称虽不同,路子是一样的。
作为国家的医学教育机构,对医学的分类是整个医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对医学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对医药技术发展更直接的促进措施,是国家组织编纂医药著作,主要是本草类与医方类的医书。
在本草方面,宋*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此外,根据当时唐慎微私人撰修的*证类本草*三次加以重修而出版枣*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书*,成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最优秀的本草类著作。
在医方方面,先后组织编纂了*神医普救方*1000卷、*太平圣惠方*100卷、*圣济总录*200卷,成为收方最多的著作。
编纂这样的大型医药书籍,一般的私人自然是无力组织进行的,而它们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由国家组织编纂医书,其功至伟。
经历了千余年沧桑磨炼考验,法医学成形的时刻有幸降临在五代至北宋时期。
五代时期,和凝、和□父子联手撰著了*疑狱集*(公元951年)。
到两宋时期,这类著作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部,如无名氏的*内恕录*、郑克的*折狱龟鉴*(公元1200年)、桂万荣*棠阴比事*(公元1213年)、赵逸斋的*平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等等。在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诞生了一部汇集众说,体系完整的法医学名著枣*洗冤录*。
*洗冤录*,又名*洗冤集录*、*宋提刑洗冤集录*,五卷,宋慈撰著。*洗冤录*是一部集大成的法医著作,既是*内恕录*等著作的经验总结,也有宋慈自己的经验心得,达到了一个相当系统而高超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古代法医学的正式形成。
在*洗冤录*问世后直到西方近现代法医学传入以前,它一直是古代中国法医学的指导性著作。在现代,*洗冤录*已经被译成荷、法、德、日、朝、英、俄等多国文字,真正成为了世界法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⑥ 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北宋东京的一次烟花表演
导入框中的烟花故事,是根据曾在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居住过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改编的.该书记载:那时开封城里演出杂技百戏,军士们装成各种模样,手持武器和盾牌出阵对舞,“忽作一声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花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绿戴面具金睛……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靴筒如钟馗像者”.这里叙述的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游乐场面,颇近乎西方的万圣节,人们都戴着假面具.可注意的是,当时燃放烟花爆竹已很盛行.我国科技史家潘吉星认为,这些烟花爆竹“是用固体火药为原料”制成的.本课导入框中所绘古代火箭武器,是1232年金军在开封抵御蒙古军时用的,是当时的大火箭“飞火枪”.
活字印刷的发明
北宋中期,约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历史上没有记载.只有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提到毕升是个“布衣”,也就是说毕升是个普通老百姓,没有做过官.下面是《梦溪笔谈·技艺》中有关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庆历中(1041—1048),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yáng,熔化)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寄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以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烧)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毕升的发明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一位伟大的发明家,除了沈括将他的名字记载下来,在历史上再无踪迹.毕升死后,他发明的部分泥活字被沈括的晚辈所获得,才引起沈括的重视,并把这发明记录下来.中原的活字印刷技术,后来传到宁夏、新疆等地,在西夏和回鹘也都使用活字印刷.1991年宁夏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文木活字印本,为我国现存的最早木活字印刷品,刻于1160~1205年.
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约在13世纪,我国活字印刷术就传入朝鲜半岛.朝鲜高丽王朝末期,已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到李朝获得大发展.日本直到16世纪,才开始有活字印刷术,是壬辰(1592年)日本侵朝战争后由朝鲜传过去的.当时日本从朝鲜带回数以万计的铜活字和铸字工,从此日本有了活字刊印本.中国活字印刷传到越南更晚至19世纪.我国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在15世纪,是从我国新疆沿中亚、西亚逐步传到欧洲的.1450~1455年德国谷腾堡用金属活字印出欧洲第一套《拉丁文文法》.我国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先生指出:“谷腾堡完成其活字试验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高潮.而在谷腾堡时代我们仍能看到中国的技术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指南针的发明
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现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出了“司南”.《鬼谷子·谋》记载,郑人外出采玉,带了司南以便不迷失方向;《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用司南确定准确的时间.这些说明司南在当时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磁性较弱,加上转动时与底盘摩擦力较大,指南效果比较差,长期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北宋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出指南针.关于指南针的装置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约有四种:把磁针横贯灯芯浮于水上,把磁针架在碗沿上,把磁针放在指甲上,用缕丝缀住针腰挂在空中.其中以缕悬法的灵敏度最高.它的具体装置方法,是将缕丝的一端用蜡粘在磁针腰部,另一端悬在木架上,针下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针便指向南北.这种悬挂型的指南针,基本上确立了近代罗盘的构造.以后,人们学会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出了罗盘针.当时的罗盘还是水罗盘,即将磁针横贯着灯芯浮在水面上.水罗盘在南宋时已得到普遍使用.至于旱罗盘,我国到了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时才出现.
火药是由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在南北朝时,我国炼丹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就提到“消石”(即硝石)燃烧:“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科技史家潘吉星认为:“由于硝石和硫黄都可当药物,所以把硝、硫、炭构成的起火爆炸混合物叫作‘火药’.”9世纪写成的我国道教炼丹书籍《真元妙道要略》也有关于火药燃烧的记载:“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火药用于军事
火药的重要性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火药武器的应用,开始于唐朝末年.唐末和北宋的火箭,是在箭头附近装上用火药制成的燃烧物,点燃后用弓射向敌营,延烧敌人的营房、军械和人员.火炮是用抛石机把火药制成的爆炸物抛向远方,爆炸物中混有铁片一类杀伤物或致毒药物,以杀伤敌人.南宋时出现了管形火器.《宋史·兵志》记载,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防守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士兵发明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kē),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率.元朝初年,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统称为“火铳”.
金军使用震天雷
1232年4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命大将速不台率军以火器和抛石机围攻金都城开封,金守将赤盏合喜令部下以火器“震天雷”和“飞火枪”抵抗,双方展开了六昼夜激战,死伤甚巨.金人终于守住了都城.《金史》记载当时的战况说:“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又有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进.蒙古兵惟畏此二物.”
指南针、火药传入欧洲
指南针发明以后,我国人民首先把它应用在航海事业上.南宋时候,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海船往来贸易,也学会使用指南针.他们又把指南针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应用推动了欧洲的航海事业.
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欧洲人首先是西班牙人,在13世纪后期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火药.14世纪初,阿拉伯国家攻打西班牙时,使用火药和火器,欧洲人于是开始接触到火药和火器,并学习制造.1326年英国开始制造铁火瓶,1338年法国开始制造装火药的铁罐,这是欧洲应用火药和火器的最早记录.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即在沭阳(今属江苏)任主簿,大力修治沭河,灌田70万亩.宋仁宗时中进士,授职扬州司理参军,因熟悉天文学,还命其兼管司天监事,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宋神宗时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时常出京到各地察访新法实施情况,先后到过两浙、河北等地,还奉命出使过辽国.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自然风物和风土人情,随时做记录.他由浙江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海洋生物的遗迹,推知山东的陆地原为海洋.他博学多才,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考古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晚年,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修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以至街谈巷议、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写作而成的.该书完成于11世纪末.包括《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术、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共17目,609条,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部分,有二百多条,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制图、地质、气象、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以及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元朝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的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郭荣曾让郭守敬拜当时天文、地理专家刘秉忠为老师.郭守敬32岁那年,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将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元世祖召见郭守敬,郭守敬面陈发展华北水利的六项建议,每奏一项,元世祖都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即授提举诸路河渠.不久,郭守敬随张文谦视察宁夏一带,修复了不少古渠,提升为都水少监.
元朝初期,承用金朝的大明历.大明历的误差已很显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下令由太子赞善王恂、都水监郭守敬领导,设立太史局,召集南北历官,修订新历.并且命御史中丞张文谦、枢密副使张易主管此事.王恂主要负责历法本身.郭守敬主要负责仪器和观测.郭守敬创制了近二十件天文仪器,主持了大规模的测量,他自己也作了许多观测.经过四年努力,新历告成,被命名为《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行.就在这一年,王恂病故,当时尚有许多材料尚未整理定稿.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最终写成定稿.
晚年,郭守敬又转归水利工作.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春,他领导整修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经一年多的时间,运河修通,定名通惠河.为了解决通惠河水源不足的问题,郭守敬主持修筑了白浮渠,“引北山(今北京昌平神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漕粮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大都积水潭,积水潭上出现了“舳舻蔽水”的盛极景象.
毕升
这是1959年王凤祚根据历史记载进行想象而创作的塑像,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毕升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衫.他右手托着一块活字版,左手拿一块活字,完全沉浸于忘我的工作状态.
转轮排字
这是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字盘,用于分类排放活字字模.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韵排列在格内.字盘下有立轴支承,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方便快捷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逐个还原格内.这一改革,既提高了拣字效率,又减轻了劳动强度.
汉朝的司南模型
司南模型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地下出土的汉代地盘实物制成的.司南的地盘是用青铜做成的,内圆外方,中心圆面磨得非常光滑,中心圆外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计24个方位.中心的小勺是用天然磁铁磨成的,磁铁的正极磨成长柄,勺头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时把磁勺放在地盘中间,用手转动勺柄,等到磁勺停下来,勺柄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这种司南直到8世纪仍在使用.这里的司南模型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
宋朝的罗盘针模型
指南针最初的装置方法,都是以磁针为主体.在磁针的形状和装置上,人们曾做过多种试验.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北宋时有4种不同装置的针型指南针,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但人们发现,这四种装置的指南针都没有地盘,使用时不得晃动,受到很多限制.于是便将指南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这就出现了更便于使用的罗经盘,又称罗盘针.这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我国古代有关罗盘针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曾三异的《因话录》一书.
南宋突火枪
1259年,宋军和蒙古军作战时,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的军民创制了以竹管为筒能发射“子窠”的突火枪.这种“子窠”,用石子和铁块制成.筒里除装“子窠”外,还装有火药.火药点燃后,产生很强的气压,将“子窠”射出.“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以后管形火器里的“子窠”又发展成为弹丸,枪弹由石弹、铅弹发展到铁弹.
元代火炮
火炮也叫火铳,是古代用金属铸造的以火药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插图元代火炮是至顺三年(1332年)铸造的,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它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厘米.炮筒中部盖面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寂军,第三百号马山”等三行铭文.铜火炮是装置在木架上发射的,木架的形状似一条长板凳.将铳筒嵌装在板凳上.因为在炮筒的尾部两侧各有一个约2厘米的方孔,这样通过方孔在尾部穿一根铁栓,就可以使炮筒固定在木架上.为使火炮高低俯仰,炮筒下加垫木楔,赋予不同的射角,以求达到需要的射击距离.
⑦ 对宋元时期重要科学成就做介绍
北宋东京的一次烟花表演
导入框中的烟花故事,是根据曾在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居住过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改编的。该书记载:那时开封城里演出杂技百戏,军士们装成各种模样,手持武器和盾牌出阵对舞,“忽作一声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花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绿戴面具金睛……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靴筒如钟馗像者”。这里叙述的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游乐场面,颇近乎西方的万圣节,人们都戴着假面具。可注意的是,当时燃放烟花爆竹已很盛行。我国科技史家潘吉星认为,这些烟花爆竹“是用固体火药为原料”制成的。本课导入框中所绘古代火箭武器,是1232年金军在开封抵御蒙古军时用的,是当时的大火箭“飞火枪”。此图采自《中国火箭技术史稿》。
活字印刷的发明
北宋中期,约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历史上没有记载。只有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提到毕升是个“布衣”,也就是说毕升是个普通老百姓,没有做过官。下面是《梦溪笔谈·技艺》中有关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庆历中(1041—1048),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yáng,熔化)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寄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以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烧)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毕升的发明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一位伟大的发明家,除了沈括将他的名字记载下来,在历史上再无踪迹。毕升死后,他发明的部分泥活字被沈括的晚辈所获得,才引起沈括的重视,并把这发明记录下来。中原的活字印刷技术,后来传到宁夏、新疆等地,在西夏和回鹘也都使用活字印刷。1991年宁夏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文木活字印本,为我国现存的最早木活字印刷品,刻于1160~1205年。
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约在13世纪,我国活字印刷术就传入朝鲜半岛。朝鲜高丽王朝末期,已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到李朝获得大发展。日本直到16世纪,才开始有活字印刷术,是壬辰(1592年)日本侵朝战争后由朝鲜传过去的。当时日本从朝鲜带回数以万计的铜活字和铸字工,从此日本有了活字刊印本。中国活字印刷传到越南更晚至19世纪。我国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在15世纪,是从我国新疆沿中亚、西亚逐步传到欧洲的。1450~1455年德国谷腾堡用金属活字印出欧洲第一套《拉丁文文法》。我国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先生指出:“谷腾堡完成其活字试验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高潮。而在谷腾堡时代我们仍能看到中国的技术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指南针的发明
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现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出了“司南”。《鬼谷子·谋》记载,郑人外出采玉,带了司南以便不迷失方向;《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用司南确定准确的时间。这些说明司南在当时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磁性较弱,加上转动时与底盘摩擦力较大,指南效果比较差,长期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北宋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出指南针。关于指南针的装置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约有四种:把磁针横贯灯芯浮于水上,把磁针架在碗沿上,把磁针放在指甲上,用缕丝缀住针腰挂在空中。其中以缕悬法的灵敏度最高。它的具体装置方法,是将缕丝的一端用蜡粘在磁针腰部,另一端悬在木架上,针下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针便指向南北。这种悬挂型的指南针,基本上确立了近代罗盘的构造。以后,人们学会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出了罗盘针。当时的罗盘还是水罗盘,即将磁针横贯着灯芯浮在水面上。水罗盘在南宋时已得到普遍使用。至于旱罗盘,我国到了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时才出现。
火药是由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在南北朝时,我国炼丹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就提到“消石”(即硝石)燃烧:“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科技史家潘吉星认为:“由于硝石和硫黄都可当药物,所以把硝、硫、炭构成的起火爆炸混合物叫作‘火药’。”9世纪写成的我国道教炼丹书籍《真元妙道要略》也有关于火药燃烧的记载:“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火药用于军事
火药的重要性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火药武器的应用,开始于唐朝末年。唐末和北宋的火箭,是在箭头附近装上用火药制成的燃烧物,点燃后用弓射向敌营,延烧敌人的营房、军械和人员。火炮是用抛石机把火药制成的爆炸物抛向远方,爆炸物中混有铁片一类杀伤物或致毒药物,以杀伤敌人。南宋时出现了管形火器。《宋史·兵志》记载,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防守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士兵发明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kē),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率。元朝初年,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统称为“火铳”。
金军使用震天雷
1232年4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命大将速不台率军以火器和抛石机围攻金都城开封,金守将赤盏合喜令部下以火器“震天雷”和“飞火枪”抵抗,双方展开了六昼夜激战,死伤甚巨。金人终于守住了都城。《金史》记载当时的战况说:“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又有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进。蒙古兵惟畏此二物。”
指南针、火药传入欧洲
指南针发明以后,我国人民首先把它应用在航海事业上。南宋时候,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海船往来贸易,也学会使用指南针。他们又把指南针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应用推动了欧洲的航海事业。
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欧洲人首先是西班牙人,在13世纪后期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火药。14世纪初,阿拉伯国家攻打西班牙时,使用火药和火器,欧洲人于是开始接触到火药和火器,并学习制造。1326年英国开始制造铁火瓶,1338年法国开始制造装火药的铁罐,这是欧洲应用火药和火器的最早记录。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即在沭阳(今属江苏)任主簿,大力修治沭河,灌田70万亩。宋仁宗时中进士,授职扬州司理参军,因熟悉天文学,还命其兼管司天监事,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宋神宗时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时常出京到各地察访新法实施情况,先后到过两浙、河北等地,还奉命出使过辽国。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自然风物和风土人情,随时做记录。他由浙江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海洋生物的遗迹,推知山东的陆地原为海洋。他博学多才,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考古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晚年,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修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以至街谈巷议、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写作而成的。该书完成于11世纪末。包括《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术、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共17目,609条,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部分,有二百多条,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制图、地质、气象、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以及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元朝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的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郭荣曾让郭守敬拜当时天文、地理专家刘秉忠为老师。郭守敬32岁那年,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将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元世祖召见郭守敬,郭守敬面陈发展华北水利的六项建议,每奏一项,元世祖都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即授提举诸路河渠。不久,郭守敬随张文谦视察宁夏一带,修复了不少古渠,提升为都水少监。
元朝初期,承用金朝的大明历。大明历的误差已很显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下令由太子赞善王恂、都水监郭守敬领导,设立太史局,召集南北历官,修订新历。并且命御史中丞张文谦、枢密副使张易主管此事。王恂主要负责历法本身。郭守敬主要负责仪器和观测。郭守敬创制了近二十件天文仪器,主持了大规模的测量,他自己也作了许多观测。经过四年努力,新历告成,被命名为《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行。就在这一年,王恂病故,当时尚有许多材料尚未整理定稿。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最终写成定稿。
晚年,郭守敬又转归水利工作。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春,他领导整修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经一年多的时间,运河修通,定名通惠河。为了解决通惠河水源不足的问题,郭守敬主持修筑了白浮渠,“引北山(今北京昌平神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漕粮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大都积水潭,积水潭上出现了“舳舻蔽水”的盛极景象。
图画说明
毕升
这是1959年王凤祚根据历史记载进行想象而创作的塑像,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毕升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衫。他右手托着一块活字版,左手拿一块活字,完全沉浸于忘我的工作状态。
转轮排字
这是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字盘,用于分类排放活字字模。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韵排列在格内。字盘下有立轴支承,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方便快捷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逐个还原格内。这一改革,既提高了拣字效率,又减轻了劳动强度。
汉朝的司南模型
司南模型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地下出土的汉代地盘实物制成的。司南的地盘是用青铜做成的,内圆外方,中心圆面磨得非常光滑,中心圆外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计24个方位。中心的小勺是用天然磁铁磨成的,磁铁的正极磨成长柄,勺头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时把磁勺放在地盘中间,用手转动勺柄,等到磁勺停下来,勺柄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这种司南直到8世纪仍在使用。这里的司南模型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
宋朝的罗盘针模型
指南针最初的装置方法,都是以磁针为主体。在磁针的形状和装置上,人们曾做过多种试验。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北宋时有4种不同装置的针型指南针,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但人们发现,这四种装置的指南针都没有地盘,使用时不得晃动,受到很多限制。于是便将指南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这就出现了更便于使用的罗经盘,又称罗盘针。这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我国古代有关罗盘针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曾三异的《因话录》一书。
南宋突火枪
1259年,宋军和蒙古军作战时,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的军民创制了以竹管为筒能发射“子窠”的突火枪。这种“子窠”,用石子和铁块制成。筒里除装“子窠”外,还装有火药。火药点燃后,产生很强的气压,将“子窠”射出。“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以后管形火器里的“子窠”又发展成为弹丸,枪弹由石弹、铅弹发展到铁弹。
元代火炮
火炮也叫火铳,是古代用金属铸造的以火药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插图元代火炮是至顺三年(1332年)铸造的,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它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厘米。炮筒中部盖面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寂军,第三百号马山”等三行铭文。铜火炮是装置在木架上发射的,木架的形状似一条长板凳。将铳筒嵌装在板凳上。因为在炮筒的尾部两侧各有一个约2厘米的方孔,这样通过方孔在尾部穿一根铁栓,就可以使炮筒固定在木架上。为使火炮高低俯仰,炮筒下加垫木楔,赋予不同的射角,以求达到需要的射击距离。
⑧ 哪三个是宋元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一、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
1、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
2、指南针、火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广泛应用在航海业和军事上。
3、北宋沈括若有《梦溪笔谈》一书,记述了不少古代科技成就。
4、郭守敬编写《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活字印刷术
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广很快。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欧洲直到400年后才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三、相比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雕版印刷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没有了作用。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⑨ 宋元时期的三项重大科技发明
活字印刷术、黄道婆的纺织技术、指南针
⑩ 宋元时期重大科技成就的出现及表现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沈括,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李诫在建筑学上的贡献,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是
1.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
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及其传播(板书)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术的基础。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自隋唐出现后,到了宋朝,印刷技术日臻完善。但是,雕版费时、费工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在成都刻印《大藏经》,花费了12年时间,雕板达13万块之多。因此,用活字印刷术取代雕板印刷已成为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具体做法如下:用胶泥刻活字,火烧使之坚硬,再把一个个活字排在有松脂和蜡的铁板上,加热,使蜡熔化,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铁板上。上墨印刷。印毕,又对铁板加热,蜡熔化后取下活字,以备再用。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现代活字印刷基本工序的基础。
(1)元朝王祯发明的木活字转轮排字盘。(2)敦煌发现的元朝畏兀儿文木活字。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400年。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及传播。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了“司南”(看图)。它是由一把光滑的磁勺和刻着方位的铜盘组成,用手转动勺子,当勺子停下来时,勺把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北宋时,人们又不断地试验、探索、改进,终于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以后也能带磁,而且磁性比自然磁铁稳固,根据这个发现,制成指南针。以后又学会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了罗盘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指向的稳定性,至今这种形式的罗盘针仍流行于世界各国。北宋时由于对外贸易空前发展,于是指南针就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应用到航海业上。南宋时期,我国的海船上已普遍装有罗盘针。传播:南宋时,由阿拉伯的人传到欧洲。
3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火药在唐末时用于军事,到宋元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宋建立后,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宋加紧对武器的制作和研究,火药武器不断得到改进。到了南宋,则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管形火器,叫突火枪(看图),以巨竹为筒,内装有原始的子弹,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枪炮,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率。元朝初年,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统称为“火铳”,里面装有铁弹丸(见图元代铜火铳),铳尾有火眼,用以点放,已具备了近代火炮的基本构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人类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14世纪初,伊斯兰教国家攻打西班牙时,使用了火药武器。这时欧洲国家才开始接触到火药武器并加以制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提问: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二、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
1.北宋沈括创“十二气历”及著《梦溪笔谈》沈括是一位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被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看图)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请一位同学回答,他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哪两些方面?同学答:(1)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二)著有《梦溪笔谈》,记叙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2)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及主持通惠河的开凿。(板书)郭守敬是一位大天文学家,他创制了一部历法——《授时历》。该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差只有26秒。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也采用365.2425日为一年,但它于1582年才颁布,比《授时历》晚了300年,《授时历》共施行了 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郭守敬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领导修筑了大都到通州之间的通惠河,使运粮漕船可以驶入大都的积水潭,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
三、农学和医学(板书)1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板书)2宋朝针炙和法医学的成就(板书)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需要明确:王祯是元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学的著作。北宋针炙铜人和南宋医学著作的出现反映了宋朝医学的新发展。
四、成熟的古代建筑(板书)北宋建筑师李诫著《营造法式》(板书)北宋出现了若干部建筑学专著,其中以李诫的《营造法式》最为著名。它集中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小结归纳宋元时期高度繁荣的文化,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让我们勇于和善于汲取世界文明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创造出更灿烂辉煌的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