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第三产业不能创造价值
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可以解释大部份的第三产业(个人理解)。
假设有一个小岛,岛上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只是从事农业生产,既从事第一产业,全岛GDP是10万。有一天,岛上来了一个资本家,带来1万块货币。资本家在岛上招聘员工,买地等等,建立了一个拖拉机工厂,生产出的汽车一部份卖给岛上的人,一部份出口。因为每量拖拉机卖100块钱,所以每生产出100量拖拉机,岛上的GDP就增加1万块。岛上出现第二产业后,工人有工资,农民因为使用了拖拉机,粮食产量也提高了。随着资本的累积和技术的进入,岛上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因为粮食产量提高,一些空闲下来的农民开始为拿工资的工人服务,工人也由于钱多了,也不想再吃白米饭,而是改吃一种非常好吃的石头,但是这种石头很稀少,所以价格也水涨般高,因为要吃这种石头,岛上餐馆也多了起来,运输也多了起来,拖拉机的销量也多了起来,在这里,如果工人的钱多到一个地步,石头的价格也将高到一个地步。假设这时岛上的GDP是,10万第一产业,15万第二产业,以石头为中心的第三产业5万。后来小岛和别的岛发生了战争,因为人要吃饭,所以粮食价格没有多少变化,因为拖拉机可以为农业和战争服务,所以价格也没有多少变化,而那种石头,因为战争时不是必要的,所以价格一落千丈,这时,岛上平空消失了5万的GDP。
❷ 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
当然创造啦~~第三产业是高度城市化和第一二产业高度发展之后的表现~
❸ 是否所有的第三产业都会创造价值
不完全是。有些三产例如环保或福利项目只是体现价值,但不一定创造价值。
❹ 什么产业创造的价值最少
从经济学上看,第一产业(原料生产),第二产业(加工装配)是主要的价值创造产业,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是却占有的财富最多。
比如金融行业,不创造任何价值,但是却是产业链条的顶端,是最赚钱的行业。
❺ 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l;lnl;;lk;ln;
❻ 依然说银行利润是对产业部门剩余价值分割的结果,那么银行本身创造价值吗
以前学经济学的时候书上就讲过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主要分割者,也是经济领域的两大主要主体。产业资本家就是现在干实业的,金融资本家可以狭义理解为银行,银行表面上看起来不创造价值,是分产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但是银行提供的服务,信息以及资金实际上就是价值。
❼ 服务业如何创造价值的并计入GDP
第三产业、服务业劳动也创造产值(专题论文)
传统的生产劳动观点认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对他们的劳动才计算产值,而把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称之为非生产劳动,认为它不创造价值,从而不计算产值,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处理。可是,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划分是必要的,但必须承认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他们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一样,都是生产者,共同创造价值。肯定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也创造价值,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关系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衡量,关系到对范围广泛的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视与否,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
一、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
(一)从第三产业劳动成果劳务的属性看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
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有多方面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服务劳动。第三产业的劳动者虽然不直接提供具体的物质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但他们的劳动总要提供服务,提供效用,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第三产业的产品——劳务,作为劳动的产物,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服务的实用价值在于它的有用性,它能具体地满足人们的生产需要和生活、发展、享受的需要。例如,商店的售货员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顾客购买商品的需要;旅店服务员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旅客住宿和饮食的需要;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患者医疗的需要;学校的教职员工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文艺团体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观众精神享受的需要等等。
但是,与物质产品相比,服务的使用价值又有自己的特点。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们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改变其形状与性能,生产出新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则不同,它不需要象物质生产那样,先形成一定的产品形式,而是直接以活劳动本身去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是由服务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服务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就同时为服务的享用者提供了服务的使用价值,服务的过程就是使用价值实现的过程。服务作为一种活动,并不象物质产品那样有一定的实体可以摸得着的,但它是可以感受到的。服务的使用价值也不象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那样,是生产过程结束的产物,只有在它离开了生产过程而进入消费过程时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而服务则相反,服务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也是同时结束,当然服务的效果还会存在。
第三产业的劳动不仅创造使用价值,而且也创造价值,其价值同样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从事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劳动者来说,他们的活动就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商品,它具有实在的交换价值和价值。马克思指出,服务劳动者用服务去取得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就象每次商品和商品相交换一样,是等价物换等价物”。
第三产业的产品即劳务的价值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三产业劳动者在活动过程中消耗的原料、劳动工具和设施的折旧等形成C, 他们的工资——即维持劳动力(及家庭成员)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价值形成V,他们在必要劳动以外创造的价值形成m。
第三产业劳动的价值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的那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通过构成社会生产的费用或社会产品的加价而转移到总产品的价值之中,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而最终实现。例如,企业为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或专业技能,需要聘请教师或工程师对职工进行培训,为此要支付教育培训费用,这些费用要加入到产品成本中去,随着企业产品的销售而收回。这部分教育培训费用实际上是第三产业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只不过是借助于产品的实现而实现。二是直接为人们生活发展服务的那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过为劳动力再生产服务,把服务的价值加入到“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中,以工资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将在各类产品的价值中实现。
(二)社会总产值中包含着第三产业的劳动
第三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是社会劳动者的必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劳动也是社会总劳动的重要部分,他们劳动创造的价值同样是社会总价值的一部分。这是因为,随着劳动社会化的发展,一方面愈来愈多的劳动者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另一方面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共同为发展生产、创造价值、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做出贡献。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主要靠延长劳动时间、更不是靠提高劳动强度,而主要是靠科学技术、靠劳动者素质、靠现代科学管理和不断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来实现。因此,既不能说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也不能说物质产品只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劳动就不是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向社会全方位渗透,劳动社会化出现质的飞跃;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出现水乳交融的情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数愈来愈少或比重不断下降,而从事非物质生产的人数愈来愈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作为非物质生产,虽然不同于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但它总要提供服务、提供效用,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属于现代的综合性生产,他们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也创造价值。
二、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创造价值
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劳务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促进了以非物质生产为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地位日益提高,作用越来越重要。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人数看,都已占整个国民经济的60—70%。我国北京第三产业的产值也占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42%,天津占34%,上海占31%。第三产业在社会再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全过程。生产的准备工作离不开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劳动,而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也需要服务劳动者的劳动,才能使产品进入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在生产——消费之间需要有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作为桥梁,这是一部分服务劳动的主要作用。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社会再生产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第二,它是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劳动力再生产包括脑力、体力的恢复,也包括劳动力的培训,这些均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既可保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又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例如教育部门的劳动,虽然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但它却有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和全面发展人才的功能。教育作为智力开发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经济建设有没有后劲,关键在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当今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军事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优势,谁就能夺得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优势。
第三,第三产业劳动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对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起重要作用。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了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社会总需求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在不断变化,个人消费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旅游等方面开支呈上升趋势。“恩格尔定律”认为,家庭收入越少,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就会减少。一般地说,在人们各类消费中,吃的需求弹性小,穿次之,用的弹性大,非实物性消费的需求弹性更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人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改变劳务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比重过低的状况,而且也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径。因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不仅要求总量平衡,而且要求结构平衡。要实现结构平衡,就必须调整一、二、三次产业及各自内部的结构。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且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如交通通讯业的滞后,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善,教科文卫事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等,已严重地阻碍和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实现。所以,努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第三产业是提供劳动就业,增加资金积累,活跃城乡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由于生产越来越社会化和专门化,更多的服务性工作和劳动从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独立出来和集中起来,使非物质生产大大扩展了范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产值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仍然相当落后,不仅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而且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也很低。1993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7.2%,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仅为18.9%,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仅农村就有近两亿剩余劳动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因为第三产业中的许多具体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容纳较多的劳动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所创造的大量产值,所吸收的大量外汇,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1994年海外来华旅游者达4000余万人次,国内旅游总人数为5.24亿人次。随着“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必将使更多的国民特别是工薪阶层有更多的短期旅游的机会,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它又是关联带动功能较强的产业,其发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交通运输、城建、商业饮食服务、文化文物设施、轻工、外贸、金融、保险、通讯等事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产值和国民收入,并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上述第三产业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必须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劳动也创造价值。只有在理论上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创造价值,在实践中才会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表明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业人数和产值构成,也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可以说,三次产业顺序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展,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
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肯定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和第一、二产业的劳动者一样,他们的劳动也是社会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这是消除“非物质生产部门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养活”偏见的理论基础,也是进行正确的全面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客观要求。
过去,我们仅把物质生产算作生产性劳动,仅对物质产品计算产值和国民收入,而把范围广泛的第三产业视为非生产性劳动,认为他们的劳动不创造产值和国民收入,大有被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养活”之嫌。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公正的,不仅造成了物质生产者与非物质生产者思想上的隔阂,而且也不能反映现代经济生活的全貌。
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必须保证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有的作为企业性质的第三产业,通过直接收费取得了补偿。而有的属于事业性质的第三产业,没有直接收费,而是通过迂回的形式,主要由其他生产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税金,通过财政拨款,以保证其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缴纳相当于“购买”,也取得了补偿。这是因为,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的生产,同其他单位与居民对这种服务的消费,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和消费,而且所占比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必须从社会劳动出发,同时计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使经济核算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生活。按照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和国民经济的核算范围,对于研究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研究货币资金流量及其运动规律,搞好宏观经济调控以及进行国际间经济指标的对比,都有其现实意义。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它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科技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前我国市场体系的建立尚处在起步阶段,它还很不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健全,因此,必须加快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而加快和培育市场体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因为,统一市场体系的许多内容,如科技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等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内容。这就是说,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所要求的。
重视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成功经验。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是代社会化规律的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国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而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使之趋于合理,逐步高级化的过程。从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当经济发展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时期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一般超过第二产业的发展,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都超过50%,有的国家甚至超过 70%。尽管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选择、各种资源以及对机遇的把握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是:三次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充分表明,第三产业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从理论上肯定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今后时期关系全局的十大任务之一。与此同时,国务院也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再加上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发展第三产业的经验,我国的第三产业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❽ 影响产业创造价值的范畴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一种事物的价值是指它对人类、对社会的效用关系。“法律价值是一种具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系统中的子系统。”[2]法律基于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法律价值自然是法的精髓所在,寓于法律之中。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在于揭示经济法的存在意义与目的意义,即经济法因何而存在。“相对于调整对象而言,法律价值无疑是更本质更深层的东西。经济法价值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经济法的目的与宗旨,决定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特征、原则,与它们密切相联并统一在整个经济法律体系中。”[3]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都从整体上体现着经济法的价值。只有把握经济法独立的内在价值并与其他法律部门如民商法、行政法的价值相区别,才能从理性和逻辑的高度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为实现经济法律体系内在的和谐统一奠定基础。
一、经济法的存在价值——商品经济的普遍法
经济法是以商品经济关系为生存基础的法,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范畴。经济法的商品经济属性体现在:
1.经济法以保护竞争,促动竞争及维护正当竞争秩序为目的。经济法从确立其地位伊始即以打破资源垄断状况为使命,最充分地保障了竞争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与功能的发挥,如果说民商法是商品经济的竞争秩序法,那么经济法就是商品经济的竞争保护法。
2.经济法以维护正常的私权秩序,并以建立公权对私权合理干预的法律秩序为内容。经济法对民商法调整功能的不足给予必要补充的重要内容在于:经济法摆脱了传统民商法对私权行为失范的自发与自觉矫正机制的被动和缺陷,以公力干预和救济的方式对私权滥用的行为实施法律规制,保障了正常私权秩序的延续与拓展。同时经济法在采取公力救济与干预方式时,极为注重控制公权的无度性、扩张性和对私权无对抗力条件下的易便犯性,经济法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确立公权对私权合理干预的法律秩序,这种良好秩序的建立首先在于合理配置公权,但目的与结果则是为了一种良性私权机制的成就。
3.经济法以确保交易安全,最终达到确保全社会经济安全为使命。交易安全是商品经济秩序的良性前提,诚实信用是商品经济的职业道德,民商法属于集中反映和体现这种道德的法律。但民商法对违背这种道德所进行的审判又显得苍白无力,而过多地借用刑罚手段又显得鲁莽、粗暴和简单,与商品经济的理性相悖。而经济法则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种道德、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的合理与优长,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从交易的直接相对人、交易的社会群体网络、交易的国家监控视角等多个方面,对商品经济秩序实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调节与控制,使商品经济交易秩序成为名符其实的法律化的道德,使“道德的法律”与“法律的道德”在交易安全与经济安全一体上得到最佳的融合与统一。
二、经济法的法权价值——权力的规制
(一)经济法是限权法,而非扩权法
对经济法的经济权力本质的揭示,丰富了经济法的权力内涵,确立了经济法的权力本源。但经济权力毕竟属于国家权力的范畴,带有明显的扩张性与侵袭性。经济法对经济权力的依托,是否意味着经济法是一个向商品社会扩张权力的法律部门?权力的理性来自于制衡与秩序。私权的存在自身就是对公权的一种天然制衡,而公权内部分权机制的形成则是一种创造性的制衡。经济法的存在是为了顺应权力的理性。经济法的价值意义不在于扩权,而在于限权。经济法不是扩权法,而是限权法。
经济法限权思想的体现:一是基于部分民商关系的非经济合理性与非社会合理性而实施的对私人权利的限制;二是基于国家在经济力资源、经济政策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关系中的主导性与优越性而实施的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其目的在于保障资源分配的规范有序与合理,并防止对私人权利的随意侵犯。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法既要纠正市场失灵,又要纠正行政失灵。双重限权的最终目的是要对私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作出合理的定位,这是法治社会的最高境界。
(二)经济法与私权规制
私权领域,对私权的限制是基于权利义务机制对私权滥用的制约已经失灵。传统民商秩序中的权利义务机制以平等性、自愿性、对等流动性为基本出发点,民事主体相互强制对方的可能性为零,所采取的方式是用假定自我权利和设定对方义务来约束对方,并以对方自愿接受为前提。在经济力基本平衡的民商主体之间,这种秩序化的权利义务机制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但在经济力严重失衡的民商主体间,一方被迫“自愿”接受对方的条件而缔结民商关系的情形经常发生,并且诸多的侵权行为及其衍生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民商行为的平等性、善意性和正当性,这时候权利义务机制的平衡秩序已被打破。私权滥用的传统抗辩机制是运用侵权行为法规范、合同法规范进行侵权处置和违约处置,而这种处置必须借助国家裁判机制与民间裁判机制,其显得间接而繁琐,保护成本高昂,并且由于被侵害的私人势单力弱,已无能力与侵害者进行对抗。而这种私权滥用趋向的社会化扩张进程极为迅速,已构成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损害。在这种条件下,运用公权对私权滥用进行制约是必需的,设定某一国家机构或公共机构行使对私权的监控权和一定制约权,既可以弥补私权自力救济的不足,又可以降低私权保护成本,因为在这种保护机制中,社会公共保
护成本远远低于私人保护成本。
❾ 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
商业等第三产业都是为一、二产业服务,越发达越能提高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提高社会总供给(总供给就是生产,就是价值所在)。同时我们一定要有“把一个商品价值看作是一个产业链的价值”的思想,一个商品不但包括生产,还有物流,品牌,商品设计,金融服务(生产需要资金),零售,科技等等各个环节,当一个商品销售出去后,也就是交换完成后这个商品的价值才体现了。不然,你今天生产了一个土豆,卖不掉,明天你就不生产了,这样还谈什么价值。只有卖掉的商品才完成了价值,这样所有服务性第三产业都是为了完成这个过程存在的,都是土豆价值的一部分,不是孤立的。你说的土豆坐飞机,土豆在当地卖不掉,坐飞机一圈卖掉了,就是价值实现了,价值增加了,卖不掉就是浪费,没有任何价值,还损失了成本,所以飞机不是白做的,这个成本也在土豆卖掉的价值里得到了增加。
这里再说明一点:不是你生产多少东西就表明你的国家经济就多少了,要有可持续性的,没有这么多需求,你一年可以生产一万亿东西,明年呢?明年还需不需要啊,不需要你就经济就一下子掉下去了。我国的GDP以前靠外贸做到了世界工厂,但是这种状况在世界金融危机里就有很大的危险,国外人民赚不了钱了,没有能力消费你这么多的产品,那你的产品就多了,你的产能就过剩了,外贸看起来不增加产品价值,但是它却是我国维持如此规模经济的前提,从中不难看出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价值。你的这种观点在封建社会很流行,但是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远远要低于现在,就是忽视了商业等服务性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认为商业是投机,没有增加社会生产,所以抑制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