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发布时间:2021-11-06 01:48:18

『壹』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

青年人要成为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五个要素: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有远大志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讲理想、信念、志向,当然要讲个人奋斗目标,但个人理想、自我设计,应当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成为每个师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和基本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二,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把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作为毕生追求。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刻苦学习,不善于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从古到今,学术大师、艺术大师成功的背后,其共同规律无一不是扎扎实实地勤学苦练。我们从他们成功的背后,看到了那种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三,勇于创新,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在人类发展长河中,科学理论的创立,重大的发明创造,艺术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齐白石对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深刻说明:不创新就没有发展,不发展就没有前途。
要倡导创新、促进创新、实践创新,勇于解放思想,在借鉴中发展,在继承中创造;
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超越前人的勇气。要使研究成果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征;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探索规律,自觉运用规律;
要不断向前、向上、向外,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向前,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向上,就是要坚持正确方向、提升水平,向外,就是要吸收世界文明中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四,要开阔视野、有长远的眼光,努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要求,没有开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全局的意识,就难以适应快速发展需要。
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时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鉴。我们应放眼世界,胸怀全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第五,脚踏实地,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实践的沃土
有一付对联状物言志:叶拍苍天,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至凌霄处尚虚心。古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创造的源泉在实践中,在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创新型人才应该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扎根在中国大地上,要了解基本国情,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从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
今天大学生欣逢盛世,有才华就有施展的舞台,有创造就有成功的机会,有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 要珍惜党和人民创造的条件,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贰』 谁帮我写一篇以 《创新 挑战 坚持》 为题目的作文

创新 挑战 坚持

类在跨入21世纪之际,正要经历一场跨入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正在迅速向全球扩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使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已成为中华民族紧迫的历史使命。
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人的创造开发到什么程度,社会就前进到什么水平。人类不能没有创造。哪里有创造,哪里就有新的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越来越重要,创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推进21世纪发展的源泉。纳米科技的发展将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生命科技是最活跃、起带头作用的科技,它将进一步延缓人的衰老过程,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人类整体健康水平;信息科技依然举足轻重,对各门科学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大影响。这本书中的《纳米世界的探索》、《勇攀医学高峰》、《站在数字信号技术前沿》、《编织数字化梦想》就牵涉到以上方面的科技知识,通俗地告诉大家什么是纳米、基因、免役学、数字图书馆,以及在这方面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性等。其它如《追光》、《数光子的专家》、《道路管理研究领域的先行者》、《航门女将》、《绿色发动机攻关的勇士》等也都属于基础科学、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故事。要引导读者学习它,以增长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兴趣与热爱,认识原始性创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加强发展我国这方面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科学创新的动机往往出自对自然、社会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例如《纳米世界的探索》一文的主人公赵东元,从小就对“元素周期表”极为好奇,渴望了解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化学非常感兴趣。《理论创新的诚心探索》中的林尚立、《热爱与专注》中的张军,也都是对理论研究很有兴趣,十分热爱。但是,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的创新动机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当代年轻人来说,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体现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以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信念。这本书中,这方面的感人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有的出国留学是为了学到本领报效祖国(赵东元、曾和平、张文军、张军、于小央等);有的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放弃出国机会(曹雪涛、杨桂生等),他们都为国争了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现在世界各国都在争夺人才,据统计,1978-1997年的20年中,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40万人,回归14万人,回归率33%,且相当一部分回国人才也进了外企工作。所以我们不仅要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年轻人懂得,一定要有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远大志向,这样才能大有作为,这样的人生也才有意义。
实事求是、崇尚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创新者必须具备的。他们不盲从,不迷信,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突破旧筐筐,勇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勇于创新。这正是书中主人公创新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书中《编织数字化的梦想》、《航门女将》、《道路管理研究领域的先行者》、《科技指导实践的好典范》、《腾飞的雪龙》、《飞向顶峰的舞者》、《幽幽古筝吐新声》等等,无不说明了这点。
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决非易事。书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创新者,无不具备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等优良品德,以及掌握实验论证等科学方法。为了快出成果,攀登高峰,他们没有八小时工作制,没有节假日,“连续10几天泡在实验室里是家常便饭”,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正象书中说的,奇迹发生在“有准备、有耐力、有意志的人身上,发生在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反复与失败之后,发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敏锐观察之中。”
最后,我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作出如下八点结论
一、培养学生的进取心。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五、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七、培养学生的搜索信息能力。八、培养学生的创造毅力。

『叁』 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1、我们需要用改革创新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3、我们将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3)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扩展阅读

对激活创新活力落实的举措:

1、激发创新活力,改革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是关键。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为创新加油鼓劲。

2、激发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解答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基本问题。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鼓励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进入企业。

3、激发创新活力,要不断完善科研平台开放制度,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就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肆』 何为理想度何为最终理想解解决创新问题时为何要先确定最终理想解

TRIZ创新方法在推广的分析:一、概述随着精益生产的不断深入,对精益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统计表明,产品70%的成本是在设计阶段决定的,没有精益的设计,精益生产取得的成绩空间将越来越有限。如何在精益设计上更进一步,是设计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TRIZ创新方法在的应用推广,不仅有效解决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推进了TRIZ理论在的应用,形成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创新方法在推广的分析1、功能分析要在成功推广应用创新方法,必须结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明确创新方法应用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在设计活动中有针对性地使用创新方法,为创造价值。
根据TRIZ理论,应当首先对功能进行分析与界定。应该看到,创新方法是精益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清晰认识了创新方法与研发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确定其功能以及在应用中的定位。但是TRIZ理论针对的是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也能使用TRIZ理论来分析。
TRIZ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包括了进化法则、创新原理、矛盾矩阵、分离原理、物场分析等多个创新工具,这些均可视为TRIZ理论的子系统,而创新协会、创新小组等组织形式则可以看作是TRIZ理论的超系统。有了系统图,可以采用TRIZ的“九屏幕法”建立分析模型,即对系统、超系统和子系统3个层面的过去、当前、未来进行分析,确定创新方法在应用的系统功能。
2、理想解的确定TRIZ理论认为技术系统的理想状态是保持原系统优点、克服其不足,而没有使新系统更加复杂或出现新缺陷,实现持续不断的系统进化。TRIZ理论的“技术系统提高理想度法则”指出:“最理想的产品应该是这样的:该产品作为实体并不存在,但是其有用功能仍然能够实现。我们称这种情况下的产品,为最理想的产品;称这种状况下的设计方案为理想化最终结果”,“实际上,最理想的产品或者技术系统(也称理想系统),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理想化最终结果是产品设计的一个努力方向,是技术系统向最理想系统进化的过程。”“理想化最终结果”也可以称为“最终理想解(IFR)”。在应用创新方法这个系统中,同样可以引入最终理想解,寻找该系统的进化方向。
该系统存在以下几个最终理想解:①超系统创新方法融入到的方方面面,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作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推广创新方法,并不断提升创新方法的作用。
②系统创新方法融入到研发体系当中,成为研发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研发活动中自觉运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和保护知识产权。
③子系统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工具的学习和应用环境,设计人员能够轻易获得学习的机会,并能随时在工作中实践运用。
确定了最终理想解,也就确定了应用创新方法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目标。

『伍』 关于创造创新的名人名言

无可否认,创造来力的自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阿诺德

人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

——箴 言

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卢尔卡尔斯基

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富尔克

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司汤达

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歌 德

欢乐的名字是创造。

——希 恩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

——米 尔

『陆』 什么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我意识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树立以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二)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三)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

创新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从第一现场的躬身实践中获得灵感。

正因如此,检验改革创新的成效如何,就需要审视符不符合第一现场的操作要求,有没有提高第一现场的工作效率。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能拍着胸脯说“创新带来了真正的效益”,也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立得稳”“站得住”。

(6)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扩展阅读:

提起改革创新,很多人会简单理解成“不破不立”。其实,只要贯彻改革的指导思想,善用创新的思维理念,做好深挖工作,让“老树开出新花”,同样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

拿民俗文化保护来说,以往的创新大多是做“物质加法”,建展览馆、上展示台,效果却往往不佳,不少民俗文化在橱窗内“失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某种意义上,民俗来自人民群众,民俗的根脉在生活,保护民俗需要“向内而求”,让群众参与和回归生活。比如,一些地方推出“归俗于民”政策,鼓励群众重拾“老技艺”,制作家庭民俗工艺品,开放参观,让“老活儿”的生活根脉不断。

由此观之,将改革创新从“向外而求”“求新求异”的单一思维方式,扩展到包含“向内而求”“挖潜升级”的综合模式,就能增强改革创新能力,避免冗杂纷繁的形式主义。

只有把创新理念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聚焦现实问题,开展探索实践,丰富方式方法,才能让改革创新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涌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投身改革创新大潮(大家谈·增强执政本领③)

『柒』 创新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创新引领发展,所以说创新对个人发展很重要的哦。

『捌』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什么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内看,我国大学生从整体素质上仍有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我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培养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甚至是再次组织去湖南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其他诸多能够帮助的地方去再造。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不断加强知识创新培养逐步取代过去单一以传授旧有知识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气氛,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前提
&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勤奋、有耐心,淡泊名利,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独立思考,善于与人合作,重视科学道德的培养,诚实、严谨,这就是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要创建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问难,对于学生的提问,即使是错误的或可笑的,也不要进行讽刺和挖苦,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而应该纠正、讨论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微弱的创新火苗得以燃烧和壮大,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动力,机遇从来都只钟情于有心人、有意者,我们通常所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说的就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兴趣永远推动人进取。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要在学习、科研乃至社会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积极投入社会的创新工作。创新意识离不开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离开了这“三心”,决不可能有创新意识,更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创新实践。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创新思维也是如此。同时,创新并不是任意创新,要指导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武器,教育学生创新必须基于一定的科学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科学正确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求异思维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形式统一于创新思维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谓求同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索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求异思维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求异思维来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大胆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闪烁出创新火花。
2、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根据特定的事物,提出所有符合事物要求的可能。通过发散思维可以提出各种想法和观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统一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的表达出较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3、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一切创新、创造的思想基础,而我们的一些学生仅仅把它和相关课程看作是教条化的政治课,而忽视了对其精神实质和精髓的学习,不懂得实践和创新的指导意义,更不懂得如何运用马列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做为中国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还要学好马列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导创新实践。
4、刻意磨炼创造意志
创造意志是指自觉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达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力表现为毅力,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良好的智力为大学生创造活动提供了可能,坚强的意志则是维系创造活动的可靠保证。居里夫人克服生活的艰辛,在坚强意志力支持下,经过无数次艰苦、繁重的试验,用4年的日夜苦战,从8吨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镭,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和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可以说是多少次出生入死,这就是意志的力量,胜不骄、败不馁,执着追求,这就是有意志力的表现。
三、重视学生的动手训练,充分提供给学生表现的空间
创新技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其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学生运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动手实践,是把构想变为现实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实践操作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或者认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不到强化,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动机也会慢慢消失。因此,应在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展现创新的才能,体现创新的乐趣。
在大学里,只要能引发和促进大学生确立新思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或创造性地学习,我们都应积极参与,相互诱发,相互促进,努力营造人人乐于参与创新的氛围。“实践出真知”,哪怕是失败也要奋勇前行。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寻找理想的灯丝,仅矿物质、金属就试用多达1600多种,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拿来炭化了,不论是硬的纸、软的纸、名片、制图纸、浸过沥青的纸,各种缝纫用的线、钓鱼线、浸过油的线、用细纤维捻成的线,椰子的皮或果实,枞树、莴苣、枫树及其它植物纤维。这就是创新实践,正如爱迪生所说,哪怕九十九次失败了,至少我知道这九十九种方法是不成功的,是行不通的。
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
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潮流和趋势。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并予以高度重视。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
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栋梁之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创新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同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更不要说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潮流和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且都毫不例外地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视。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不能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就会贻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使我国高等教育难以跟上世界飞跃发展的步伐和形势,因而也难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我们既要看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潮流和方向,也要看到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
3、现行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使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阻力。有人认为,应试教育只存在于基础教育,即中小学教育之中。实际上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较普遍和严重。不少教师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使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教育思想,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和细处,并把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唯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一代创造型的优秀人才。
总之,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必须注意人为教育的开展,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科技教育和人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玖』 以创造与创新为话题的作文

创新是人的才能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纵观历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不是敢于创新的。敢于创新,是一种极可宝贵的精神,我们都应该学习。

小学的一篇课文《第三只小板凳》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读小学时,一次劳作课后,他给老师交了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当老师看了极不满意时,他从课桌下又拿出第一次、第二次做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做出了第一只小板凳,为何不就此罢休而又做了两次,直到自己认为满意时才交给老师?这是因他具有创新精神。正因为有这种创新精神的支配,他才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大约2300年前,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约莫400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并不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了什么就轻易相信,他通过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一切物体如果不受空气的阻力,在同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伽利略有如此的创新精神,便建立了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并发现了抛体运动规律、摆振运动规律等。

有人说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则被人们讥为庸才;等到第三个仍用此比喻的人,就被人们斥为蠢材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但其中赞扬创新的意思却是无可非议的真理。

雨果说得好:“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这就是他的天才。我们来赞美大师吧,但不要模仿他们。还是让我们别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当然很好,如果失败,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应提倡创新,而且要敢于创新,而不去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年轻的朋友们,趁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努力吧,愿我们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拾』 对于创新的理解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

创新,首先就是要有创新意识,有了这种创新意识才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有了这种新的想法,才会去注意到周边环境的变化,才能抓住一切时机,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更新、更有价值的东西。

创新也是永远止境的,也可以在别人创意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赢得更大的市场,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创新。

同时也可以理解成为创新是将工作中的创意用新方法、新流程、新思想来体现,有了这种创新意识,从自我本身就实现了自我的突然,这样自我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一、如何创新

(一)开拓创新要有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

1、强化创造意识:

(1)创造意识要在竞争中培养

(2)要敢于标新立异:

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

(3)要善于大胆设想 :要敢想;要会想。

(4)创新的源泉:要有兴趣;要适合所从事的事业。

阅读全文

与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